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驻校作家”制度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摘要: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 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创意产业发展与具有较高创意水平和写 作能力人才不足的矛盾, 从 2005 年开始, 我们充分发挥 “驻 校作家”优势,面向汉语言文学、传播学专业以及全校本科 生中爱好写作的学生,开展创意写作“特色教育” ,培养具 有创新能力的创意写作人才。关键词:文化产业;驻校作家;大学写作;创意人才一、探索历程为了切实解决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强的问 题,我们于 2003 年就引进了非“学院派”的全国著名作家 李杭育、朱晓军来校任教,意欲为大学文科的写作课程辟一 新路。我们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2、. 专业人才培养阶段( 2004-2007)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按照传统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 进行写作课程教学,教授写作学理论知识并开展一定的写作 实践训练,为培养中文专业人才打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 结合教师的创作实践,我们在不断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充分 认识到传统的写作课程是在教写作学而不是在教学生写作; 而且长期以来是一种知识型静态教学模式,老师讲得头头是 道,学生听得乏味枯燥, 笔记记一大本, 到头来知识是知识, 学问归学问,学生还是不会写文章。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萌 发了改革当前写作课教学现状的念头,经过三年的探索,我 们确立了写作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 标,以培养学生创
3、新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开 端,以写作训练为手段, 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开拓理论, 变知识为能力,逐渐改变为写作而教写作、为写作而学写作 的观念,树立起写作和写作课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 力”为旨归的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 新能力(相关经验笔者将另文述之) 。2. 专门人才培养阶段( 2007-2010) 经过几年的探索,为了充分发挥两位“驻校作家”的优 势,并为当时正在兴起的文化产业培养专门人才,我们于 2007 年在国内率先创办写作创新实验班, 主要培养从事文学 创作、纪录片写作、纪实特稿、影视剧本、新闻媒体和报刊 专栏写作等虚构和非虚构写作两类高级专门
4、人才,由李杭育 和朱晓军以及特聘著名作家李森祥担任指导教师。每年从汉 语言文学和相关专业招收 20 人左右具有一定写作基础和爱 好写作的本科生,分三个班三个方向,每班一般为 10 人左 右。一个班由李杭育教授小说、散文随笔、纪录片写作;一 个班由朱晓军教授散文写作、报告文学、纪实特稿写作;一 个班由李森祥教授影视编剧。由此开始了培养具有较高创意 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卓越写作人才新模式的探索,并确立了 “做文与做人相一致,尊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养提高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思维训练与创意表达相结合、 教育教学规律与创意写作规律相结合”的培养思路,采取小 班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经
5、过几年的实践,效 果明显,学生在浙江日报 杭州日报 钱江晚报 家 庭知音等报刊上公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百篇。朱晓 军老师也因在教写作班的同时进行创作而获得“第四届鲁迅 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中国改革 30 年优秀报告文学奖等荣 誉,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3. 特色人才培养阶段( 2010-) 在写作创新实验班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要把特色 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逐渐聚焦到散文随笔和纪实特稿两个方 向,并在国内高校面向本科生首开“纪实特稿写作”课程。 2010 年开始在全校范围招收爱好写作的本科生, 扩大了选拔 范围。与此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探索出一条特色之 路,在 2008 年成立的朱晓军工作
6、室,设计链条式的写作训 练模型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工坊式写作”的培养机制,并 由此完成了写作课程训练的蜕变,学生采访与写作能力明显 增强,发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学 生公开发表纪实特稿 150 多篇。这种工坊制的教学模式也得 到国内同行的肯定。总之,经过十年左右的实践探索,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有 创意的卓越写作人才,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各类文学作品, 尤其是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师也因此而焕发出创作的又一高 峰期,获得省部级以上文学奖项 10 余项。特别是鲁迅文学 奖的获得,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扶持计划的入选更为这种教 学改革和尝试坚定了信心。二、具体做法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中,我们的
7、具体做法是:1.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写作是一种能力,是个性化 的创造性劳动,这种能力需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和实践习得写作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实践。写作课是教会学生写 作,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写作理论知识。正确的理念是正 确行动的先导。这种符合写作教学实际的教学理念对以前重 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矫正。同时,在教学中,我 们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也是一种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 最直接体现,当然也是一种兴趣和爱好,这种兴趣和爱好是 可以培养的。通过邀请全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等 名家来校作讲座、授课以及“驻校作家”在课堂教学第一线 的现身说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极大提高。2. 构建全
8、新的教学模式, 即集写作活动、 学习和教学 “三 位一体”的写作工坊模式写作课堂既是一个进行创作、教写作和学写作的综合课 堂,又是师生共同创作、学习交流的工作坊。在这里,它首 先突出写作的实践性。每次课前学生都要完成自己的习作并 发给老师和同学,课上师生互相点评作品。在这里每个人既 是作者又是读者,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 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在老师的指导 下不断完善,直至达到发表水平并由老师推荐或自行投稿发 表。通过学生自己创作、师生协助完成创作,甚至是教师同 步创作的大量写作实践训练,把理论的脂肪变为技能的肌肉, 把死记的知识变为写作的血液,使写作真正“回归
9、实践” 其次,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写什么及怎么写完全由学 生自己定,即使不想写也不强求,一旦完成了习作后,就要 接受师生的评判。在评判中也不是全部否定习作,而是抓住 作品的优点和并把这个优点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提出修改 完善意见。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自由创作,充分尊重和发挥 学生的个性和写作特长,教师因材施教,给予针对性、个性 化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在优势,找到属于自 己的腔调,慢慢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再次,它突出师生的 协作性。师生关系在这里是一种平等对话和交流甚至是合作 的关系,师生互相协作完成作品,不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 学生互相协助,而且有时也是学生协助老师完成创作。接受
10、大家点评的不仅是学生的作品,也有老师的作品,在对教师 作品的评价中,学生也就参与到老师的创作中了,促进了教 师作品的完善。通过师生互相协助、互相合作,体现出一种 新型的师生关系,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实践证明,这种 角色互换的关系给师生都带来了极大益处。最后,它突出写 作的创造性。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独特 存在,每个人写的都是自己独有的东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 个独特的创造,每个人的才华得到尽情展现(下文详述) 。3. 营造开放式的创意场,即集思想交流、灵感进发、创意交 融、潜能激发的强大写作场开发智力,强化能力,挖掘和拓展创造力,提高学生写 作水平是写作课的重要任务。如果说工坊
11、式写作是一个内生 写作系统的话,那么写作创意场就是一个链接课内外、校内 外的一个开放的写作系统。它是写作工坊的空间延伸和内涵 精神的升华。如果说写作工坊是一个具操作性、封闭性和可 视性的真实世界,那么后者则是一个具包容性、开放性和模 糊性的“虚拟空间” 。它是写作“气与场”的融合,既是写 作氛围的营造,更是写作境界的提升。在写作场内, 每个人都是开放的, 大家的交流是热诚的、 坦诚的。每个作品都是开放的,需要接受每个人的评判,大 家的讨论是热烈的、激烈的。针对学生的每一个选题和每一 部作品,通过“脑力激荡、头脑风暴等各种方法激发出所有 参与者的创意” ,让每个人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提出质疑、不 足
12、乃至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多种角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交锋,灵感不断进发, 创意得到交融,最后成为一个个人和集体完成创作的“梦工 厂”。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读者、问题、批判和 创新等意识,也使学生养成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习惯,学会“站在他人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这对他将来 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也不无益处。同时,通过师生互相点评 甚至是比拼作品,这也成了一个师生作品展示的“竞技场”“在这种公众关注下鼓励当事人,如有必要还应使他感到 焦虑,促使他尽快寻找到可控的创作模式 ”。在写作场外,它也是开放的,通过工作坊搭建起课堂与 校园、产业、社会链接的桥梁
13、与纽带,将课堂教学纳入校园、 产业、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从而拓展了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搭建与学校内部、校内与校外联动的写作实践平台,构 建起协同育人的机制。 在校内,加强与学校机关部门的沟通, 鼓励学生以勤工助学形式到各单位顶岗实习,直接参与到实 际工作当中,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与此 同时,积极利用校内的学校新闻中心、各类网站、记者中心、学报、校报、文学社、学生自编刊物等平台,多方锻炼和展 示自己。在校外,加强与产业行业和社会的联系, 在课堂上, 有时邀请业界人士现场参与教学(多利用网络媒介手段),从选题、内容、写法及刊物要求和愿望等方面给予学生直接 指导,让学生直接与从业人
14、员展开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进 而完成符合业界要求和水准的作品,实现与产业行业的无缝 对接。同时,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建立各类实习基地近 20 个,定期安排学生深入文化产业一线从事写作实践活动, 并针对期刊、报纸、出版社等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 题和创作,全方位锻炼纪实特稿人才。通过与校内外的联动 使学生的作品和创意接受校园、产业、社会的实践检验,并 使其作品和创意得到完善、提升, “所谓创意实践,便是持 续通过外界激发聚集内在的天赋才能,这正是写作工坊的任 务”。在与产业行业以及社会的开放式接触中,不仅使学生提 前步入社会,了解了社会;更重要的是,由于纪实特稿与当 下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特
15、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确定了选题 后,则要通过多种途径与当事人建立联系并想方设法让主人 公接受采访。“在写作时要懂得去探索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 而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结合自己采访时的感受和人生经历 去认真感悟、去细细领会” (学生语)。在与各种各样的当事 人的接触中以及撰写的各种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 调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认识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对 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成长为一个 有社会良知和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模范公民(我校人才培 养目标) 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每次采访结束和完成创作之后, 我们都要求学生写采访手记,记录其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及解决办法、采访
16、中的收获、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等。令我们 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几百字的采访手记不仅记录了学生成长 的心路历程,也成为我们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看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成熟, 我们甚是欣慰。三、经验体会 可以说,我们较早地引进专业作家进校工作,较早地开 始实施“驻校作家” 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 取得了一些成绩, 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难 题与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此提出与学界共 同探讨。1. 关于“驻校作家”制度建立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据笔者了解, “驻校作家”基本上有两类 形式,一种是人事编制进入高校 (如复旦、 人大、浙理工等
17、); 另一种是聘请专业作家作为兼职教授或兼职指导教师(如南 大、北师大等) ,具有中国特色的“驻校作家”制度尚未建 立起来。从我们的实践来看, “驻校作家”这种形式对专门 人才的培养的作用是明显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实际上, “驻校作家”制度的建立对沟通文学界与高教界联合培养人 才以及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不无意义。不过,这一制度尚 在探索之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和探讨这个 问题,能够真正建立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培养专门写作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2. 关于“驻校作家”长效机制问题 就我们的实践来看,如何将“驻校作家”这一形式坚持 下去而不是一时因领导的意见或办学的某种需要而设立,建
18、 立一种长效机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这些作家 退休后是否引进或聘请作家进校?要是继续引进的话,现在 的高校至少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而大多数的作家不具有这样 的高学历,这就需要人事制度的改革。又如,即使改革了人 事制度,引进来的这些作家能否适应现在高校的环境也是个 问题。众所周知,现在的高校都实行以科研量化为核的评价 制度,那么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算不算科研成果?成果又如 何鉴定?能否不按照现在的考核方式去评价和考核作家? 这些都是值得考量的问题。3. 写作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我们都知道,目前高校文科专业最缺的就是写作任课教 师。一方面由于写作是个小学科,在高校不受重视,甚至有 些高校已经停开写作课;另一方面写作课也确实难教,对教 师的要求也较高(不仅仅是学历的问题,更主要是写作实践 能力问题)。因此,专业的写作教师奇缺以及高校培养不出 高水平的写作人才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加大既有写作实践 经验又有较高学历的写作教师培养力度是当务之急,开设写 作专业硕士学位也应该是学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据笔者所知, 目前几所著名高校招收的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基本是挂靠在 其他学科招生。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希望 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希望这个愿望能早日实现。就我们 的实践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作家与其他写作课教 师之间的对话与承接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S 6818:2024 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est method for moxa floss quality - Concentration of waste particles
- 湖南农业大学《英语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学校党课课件模板下载
- 新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项目可研报告
- 闯关游戏课件
- 京华高中团委组织部200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幼儿园小班个人工作计划报告
- 商务局某年三送工作计划
- 2024关工委工作计划格式范例
- 2024至2030年中国羊毛絮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音乐
- 计算机基础认识键盘键盘教程 (课堂PPT)
- 某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 SOP作业指导书模板
- 威信旅行社团体报价单
- 中学生健康体检表模板
- 临床试验CRC服务三方协议
- 热控专业工作总结范文
- 宾馆员工培训记录
- 德语名词的词性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