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_第1页
客运专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_第2页
客运专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_第3页
客运专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_第4页
客运专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铁路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石郑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天津2008年 11月 25日11目录一、沉降观测范围勺二、沉降观测技术依据1三、沉降观测一般技术要求1四、桥涵地段变形观测技术要求9五、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20六、附表 28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一、沉降观测范围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石郑段正线二、沉降观测技术依据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2.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3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 2006 )。5 .路基和桥梁设计文件三、沉降观测一般技术要求京石客运

2、专线、石武客运专线石郑段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 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桥 梁、路基、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1 .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线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 4-1规定执行:(表4-1 )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等0.30.11.5二等0.50.33.0-三-等1.00.56.0四等2.01.012.02 .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 )垂直位移监测网1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 4-2执行:(表4-2

3、 )等级相邻基准 点咼差中误差(mm )每站咼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等0.30.070.15 W10.2 Vn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w15m ,前后视距差w 0.3m ,视距累计差w 1.5m。按国家一等水准 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二等0.50.130.3 vn0.5 VnDS05型仪器,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 vh0.8 Vn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 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 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要求施测。四等2.00.71.40 vn2.0 VnDS1或DS

4、3型仪器,按客 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 暂行规定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要求施测。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施测,其监测网 布设方法为: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 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根据京津城际 沉降观测经验,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大于200m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 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 施测或进行特殊

5、测量设计。(2 )水平位移监测网1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 4-3执行:(表4-3)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 % 等1.5v 3000.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v 15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v 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v 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V 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V 2002.5W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

6、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V 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 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 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3 .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 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2)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 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

7、测量变形观测点。(3) 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4 .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 )水准基点的引测沉降观测引用的水准基点,应采用精密控制网高程水准点。沉降观测应从最近的水准基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水准基点进行检核,检核米用复测方式进行,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值满足4 - L 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距离,单位 km )时,可认为拟引测水准基点 处于稳固状态。否则应进一步复测,查明原因、消除问题后再进行引测。(2)沉降观测各项限差规定及精度要求1)水准视线长度、视距差及视线高度要求:视线 长度每站前 后视距

8、差视距累积差视线、k1、0.3mO.4mmO.6mm2)各项观测精度要求:A .每测站高差中误差w 士 0.5mm ;B. 每测段往返较差或附合路线允许闭合差:1 n (mm )或 4 L(mm )(注:n为测站数;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C. 沉降观测点相对于水准基点高差中误差w士 1.0mm ;(3) 仪器设备要求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士 1mm (每千米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 差)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气泡式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直接读数精度为 0.1mm,估读精度为0.01mm。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线条式铟瓦 合金标尺(尺长根据现场情况可选择 1m、2m或3m )或条形编码尺, 以

9、满足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 )有关规定要求, 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定O(4) 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方法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直接测至沉降观测点的支路线法,也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再闭合至邻近 另一水准基点的附合水准路线法。1)支路线法:A、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近、且高差也相近时,可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与水准基点间高差。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 应变换仪器高双次置镜观测,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 0.7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B、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远、高差较大,无法一次置

10、镜测 得沉降点与水准基点间的高差时,可最多两次置镜测量。为避免单路线 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采取往返测测量方式。当往返测的高差差值1.0mm 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2)附合水准路线法:附合水准路线法往返测的高差之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均应小于4兀mm (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当高差之差或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直至满足要求。(5)观测测量操作要求1)沉降观测每测站观测程序及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 量规范(GB12897-2006 )有关规定执行。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 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11、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 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 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 i 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 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3)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数据和有关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在观测手簿(纸 质)中或由仪器自动记录在自备的电子文件中。A、手工记录观测手簿。按本方案规定统一格式(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执行,要求: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一律用铅笔直接记录于手簿中,文 字、数字应清晰工整,不得潦草模糊。手簿中的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 或涂改;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只限于米、分米的读数)与文字, 应仔细核对后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的数字和

12、文字,并在备考 栏内注明原因。同一测站内不得有两个相关原始数字的连环更改;对作 废的连续测站的记录,应以单线划去,并注明重测原因及重测结果记于 何处,重测记录加注“重测”二字。B、电子记录应符合相关要求,观测完成后,应对电子记录成果形成 硬拷贝。4)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主要包括:沉降观测手簿的计算;沉降观 测成果的质量评定(计算每公里或每测站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沉降观 测点每期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的计算、绘制 h-t-s (填土高度、时间、沉 降量)曲线;沉降趋势分析和预测;路基、桥梁铺设时机的评估。5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13、 ,在施工单位 线下工程变形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监理单位还要组织变形监测工作的平 行检测工作,以确保线下工程变形监测工作质量满足无碴轨道评估技术 要求。平行检测工作一般地段为总测点的 10% ,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 区段为 20% 。四、桥涵地段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桥涵变形监测标志的设置 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 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 1mm ,读数取位至 0.1mm 。(1)桥梁 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 置观测标。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1)承

14、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 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 -1 、观测标 -2,承台 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 -2 设置于底层承 台右侧大里程角上。2)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 14m 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 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 14m 时,埋设一个 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 0.5m 左右 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 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3)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 制

15、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 30 孔选择 1 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应逐跨布置 测点。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应 不少于 6 个。(2)涵洞 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涵洞 自身沉降观测需要在涵洞边墙两侧布置沉降观测点,测点数量不少于 6 个。涵顶填土沉降观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布置方式,采用在涵顶 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的方式。2.桥涵观测标规格 各种沉降观测标图示及安装说明如下:0ibfl迫-r*显仟Mw-克ti砒帅nm*祚轉*HR科泸砒耦MHiMi#烁和和*曲Htf j 曲tl4M札nw.tinmu.tuw ?炜1 埔紬族肚席埔

16、 Nt.LiU40.tHW*WMrh miattt.HA2006.0?21涵亜墙身立画制涵洞培势诉時观测标覚皈阳蹟挣沉障观测标孕割而律附)i*ijn ,-!*入口入口*tF *鬟 隔 &H 七:P* 班n柠-1-55課片更幅-A$發出口Rm;u *A+*at*if 叭沈鼻见囂机X汎Ml标3 5lM* 4. itno 6t在出人EJMlrfaW5O0mmf HUM SlTbOammtt,SL降厦譴挣一玉込符或测毎一L设受査尝齡卡盘常匍flHS宦4fSOOm严的场眇. J. Iff*#不同孔栓壽嗣的请聲卑度按尺话*沉障现ill标乎罚百醇WT扁定.布構留淋厨撇J#审M旳丸.vmmi-1 .rift-

17、rt.iut*上上i甌 木 冷悬M 4客运专ftttM洒幫死障现議标曲進图比阿尺-B A2003 07 6t v Prr - iit.HFfi +&JiK iu. 1 . m ;ir rn. r.mi, cr.3KA于Me#磴栋*展弈糾十畅團*4丄口黠XI虬二 Llit示意/*fluo1. 楝汕SttJU.2. * AttHtJU till, fttmtfil umlrntt注片補H比料林理知L静剜IUMJU髓魅窗tHA-0 *jweat 4t A 71鼬豹貓财显砸1SM 灯 14nHM#F*B和湖砧加和刑轴讣It桔般赫紬4如11MR+M亠r仲av-肆帅耕AUI*-itR*切骷.Air【】就就

18、基曲科Xfi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月1324个月1次/6月梁体徐变变形观测梁体徐变变形观测需在梁体施工完成后开始布置测点,并在张拉预应力前进行首次观测,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表4-13要求。 (表4-13)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梁体预应力张拉期间张拉前、后各1次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安装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无碴轨道铺设期间每天1次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

19、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412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13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2)涵洞每个涵洞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表4-14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4-14)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 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 两侧涵顶填土施工全程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 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 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碴轨道 铺设前逋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 洞,般不宜少 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逋个月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

20、长期观 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5. 数据采集要求数据采集要求真实,杜绝弄虚作假。测量单位要按照观测时间的要求, 及 时进行沉降和徐变观测,并注意每次进行观测的当日时间应尽可能相同。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月将采集数据整理,以书面及电子两种形式同时报 送有关单位。(1)数据采集要求按照统一的表格形式填写,现场测量原始记录要建档保存。报送的数据采 用电子表格记录,数据格式统一。(2 )数据汇总、管理对测量数据建立管理档案,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6. 数据分析处理1)单一墩台、涵洞或梁跨工点变形观测曲线分析 对采集数据及时整理,绘出变形观测曲线这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过程

21、, 通过绘制的单墩、涵洞或梁跨的变形曲线, 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阶段墩台基础、 涵洞及梁跨的变形数值。2)对多个墩台沉降归纳、分析对于一座桥, 不仅仅要控制每一个墩台的沉降, 不均匀沉降。 因此,对多个桥墩沉降进行整体分析, 个桥墩的沉降曲线。同时也要控制相邻桥墩的由单墩沉降曲线绘制出多沉降控制较宽松。 但对于3)计算变形与实际观测对照分析我国的普通铁路桩基设计一直按强度理论控制, 高速铁路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 高速暂规 有着严格的规定:“墩台基础的沉 降量应按恒载计算, 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容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 对 于无碴桥面桥梁 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对于无碴桥面

22、桥梁: =5 mm。”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 因此有必要对设计中采用理论 计算的沉降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对照分析。根据客专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中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 结构的变形的规定: “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 1.05倍;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 60d后,L50m 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 L/7000 或 14mm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 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估算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4)对桥梁沉降判断根据沉降观测结果及对照分析

23、, 对全线桥梁是否满足现行的规范、 标准要 求进行判断,确定桥梁沉降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最终确定铺设无碴轨道时机, 及时采用措施确保列车运营的安全和舒适。26五、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路基上铺设无砟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 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不少 于12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 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完成沉降或控制沉降 的措施。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并有针对 性的对路桥过渡段差异进行重点观测。(一) 、路基沉降监测剖面布置说明:1、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

24、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 情况设置。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 ,对于地势平坦、地基 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 ;对于地形、 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 沉降监测断面, 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 5m 、 15m 、 35m 处分别设置 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2、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1) 路堤均采用堆载预压。路堤地段采用I、皿型监测断面,H 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每间隔3个I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皿型监测断 面。4171I 105. 003. 30乏廷焉昱賂契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

25、示意图(I型)辽麻取栏淀陪监乱琏 元降7:再邑木谑伝縫爻西宦热圧丰体副曲元桂管C2C理戏上就辛管烷护余 FTTTTTT、丸姗 CTTriFT无挂箱县路堤沅隆监测庚面兄作布置示意图5邑)X遇屋+汎屯甲保于運U.:. J)石&-、现更牲mJTTr路现讥滕蛊测背元件布畳示產图(H型】(2 )1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 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 4.7m 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 2 个沉降监测桩 ,其余 3 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 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 1m 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 ;沉降板位于路堤中 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

26、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 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3 )H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 5个,埋设方法同I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 降测试压力计位于路堤中心 ,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 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4 )皿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剖面管。沉降监测桩 每断面设置 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 1m 处的基床表层 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基床底层顶面上,随填土增 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堤基底碎石垫层顶面 处。3、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

27、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 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 2m 处设置一个 I 型观测断面,平面布置见W型。5,00路涵过渡段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W型)路通址过IT里泗山百不恿 (V型】4、路堑地段均采用堆载预压,采用V型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距两侧路肩1m处各设1根沉降监测桩,路基中心设沉降板,底板 至于基床底层顶面,观测路基面的沉降。.皿-=路耗地段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V型(二)监测元件埋设说明:1、沉降监测桩:桩体选择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 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 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

28、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 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 75mmPVC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 X50cm,厚5cm。按二等水准标 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1) 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 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 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 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

29、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 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 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3、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 10cm 砂垫 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水平,填土至 0.6m 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小凹坑 将压力计放入坑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埋设完 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C20素混凝土保护墩(0.5 m X0.5 m x0.95m ),墩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 穿出;墩旁设监测桩,

30、监测桩采用 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 X 0.5 m Xl.6m ,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 数作为初始读数。4、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 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 2030cm,开槽深度 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 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 ,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 齐。W型断面中剖面管在涵顶填土 0.6m厚开槽施工埋设,原则同基底剖 面管埋设方法。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

31、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 m X0.5 m xo.95m C20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一侧管 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 X0.5 m xi.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 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 初始读数。(三)监测方法与要求1 、监测方法(1 )横剖面沉降监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 准仪按二等水准精度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 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2)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

32、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 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 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3)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4) 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2、监测测量精度及频度:(1 )监测精度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士 1.0mm,读数取位至0.1mm ;剖 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8mm/30m,横剖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 得大于0.1mm。(2 )监测频度

33、路基沉降监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中的规定。监测阶段监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P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3、元件保护要求:(1)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试验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 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 引出至路基坡脚监测箱内。(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 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

34、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 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 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监测断面的填筑。4、资料整理要求(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监测记录表格,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与 整理。监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 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 须签名。(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输入电脑,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 计算机内保存。(3 )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 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监测的荷载

35、-时间-沉降过程曲线。 并按有关 规定整理成册,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4)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监测点的沉降量,当 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 10mm/ 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 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 措施(四)水位井1、沿线路基段落需设置水位井,观测路基填土和堆载预压过程中, 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2、 水位井一般每公里设置一处(每工点至少设一处),布设在距路 基坡脚20m外,具体设计里程见图纸。3、水位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据。4、PVC管地下水位以下部分打孔制成花管。5、水位井需设置保护盒保护。水恆井市

36、匿示花哥六、附表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格式1.封面新建铁路客运专线桥(路基)里程范围:沉降观测手簿No.前接手簿: 后接手簿:测量时间:测量单位:2.副封面仪器名称:No,制造厂名:望远镜放大倍率:视距常数水准器分划值:测微器分划值:倾斜螺旋分划值:仪器检验校正情况:标尺名称:No No 制造厂名:读数差常数:刻划间隔:标尺检查校正情况:观测者:记簿者:3. 沉降观测路线示意图桥沉降观测路线示意图北京郑州BMXXBMXXXXX段路基沉降观测路线示意图断面1断面2断面3 断面4断面5断面6郑州北京BMXXBMXX说明:以上示意图根据现场情况绘制,可分段单页绘制并对每页进行编页;也可按成卷图 方式绘制,

37、成卷图高度与手簿幅面高度同,长度不限,但应以便于装订为宜,建议每个独立的 桥梁或路基工点绘制在一卷图上。对于示意图中绘制的内容不限于本示例,可根据需要增加有 关内容(如墩台中心里程、墩台高度,断面中心里程等)。4. 观测记录、计算自时间始温度天气第 页共点测至时 分末云量土质页点20时 分年 成 像 风向风速 太阳方向-计算:日期:复核:日期:测 站 编 号后 尺下丝前 尺下丝方尺 及向号标尺读数基+K减辅(一减二)备考上丝上丝后距前距基本分划(一次)辅助分划(二次)视距差dd(1)(5)后(3):(8)P ( 14)(2)(6)前(4)(7)(13)(9)(10)后-前(15)(16)(17)(11)(12)h(18)1后前后-前h2后.、八刖后-前h3后刖后-前h4后刖后-前h沉 降 占八、 高 程 计 算支(附合)水准路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