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手册_第1页
2011年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手册_第2页
2011年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手册_第3页
2011年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手册_第4页
2011年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 金华市国土资源局 二一一年八月 目 录 前前 言言.1 1 一、防治工作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防治工作现状与面临的形势.2 2 (一)防治工作现状.2 (二)面临的形势.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8 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目标.9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1111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1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3 四、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四、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1717 (一)地质灾害详查.17 (二)重要

2、乡(镇)和人口集聚区地质灾害隐患勘查.17 (三)规划与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8 (四)地质灾害动态巡查.18 (五)公路、水利等重要工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19 五、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五、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2020 (一)群测群防体系建设.20 (二)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建设.20 (三)预警预报体系建设.20 六、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六、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2121 (一)应急治理.21 (二)工程治理.22 (三)避让搬迁.22 2 七、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七、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2323 (一)加强应急救援组织建设,开展应急预案演练.23 (二)健全

3、应急救援队伍,加强避灾场所建设.23 (三)加快应急支撑平台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24 八、保障措施八、保障措施.2424 (一)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各尽其责新局面.24 (二)健全落实制度,严格规范监督管理工作行为.25 (三)建立责任机制,有效保障防范工作经费需要.26 (四)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探索防治工作新途径.26 (五)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防灾避灾意识.27 附表:附表: 附表 1、金华市威胁人数 30 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 附表 2、金华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附表 3、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 附表 4、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乡(镇、街道)一览表 附

4、表 5、金华市地质灾害治理及避让搬迁重点项目一览表 附表 6、金华市地质灾害治理与避让搬迁实施安排表 附图附图: 1、金华市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2、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附件附件: 1、金华市婺城区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2、金华市金东区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1 前 言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 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适应推进金华市经济跨跃式发展,构建“平安金华” 和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为金华经济社会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好的地质环境保障,特编制金华市地质灾害防 治“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 地质灾害

5、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财 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 用有关的灾害。全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等。 规划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第 394 号令) 、 国务院关 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201120 号) 、 浙江省地质灾害 防治条例 (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18 号公告) 、 关 于做好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浙土资办 200857 号) 、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报批稿) 、 金华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法律法

6、规及相关文件为依据, 以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指导,并与市级其它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是全市 2011 年至 2015 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是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 主要依据,适用于全市范围。 本规划基准年为 2010 年;规划期限为 20112015 年。 2 一、防治工作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防治工作现状(一)防治工作现状 1 1、 规划规划背景背景 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概况: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下辖婺城、金东 2 区及兰 溪、东阳、义乌、永康 4 市和武义、浦江、磐安 3 县,市域总面积 10941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536

7、.16 万人。丘陵山地面积占 83.3%,降雨丰沛, 地质环境较脆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规 模与强度不断加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极端天气事件也明显增多,影 响也日趋严重,由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 市”和“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 战略部署,以城市群发展、新农村 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大市建设为着力点,各领域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相关统计,全市 2010 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 2095 亿元,实现财政总 收入

8、 272.7 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预期目标。 2 2、防治工作现状、防治工作现状 十一五规划之初全市有地质灾害点 935 处,期间新发生或新调查发现 的地质灾害点 336 处,全市经查明的地质灾害点共有 1271 处。经上轮规 划的有效实施,已有 578 处地质灾害点趋于基本稳定或经治理搬迁而消 除了隐患,不再作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监管对象,但仍有 693 处灾害点稳 3 定性差或较差或易发。全市受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人员 16731 人,受 威胁财产约 61458 万元。 这些地质灾害隐患,按灾害类型分:滑坡 316 处,崩塌 153 处,泥石 流 191 处,地面塌陷 33 处;按规模分:

9、大型 4 处、中型 55 处、小型 634 处;按险情分:特大级 1 处,重大级 27 处,较大级 238 处,一般级 427 处。 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具有点多面广、大小悬殊的特点。 滑坡:滑坡:主要分布于武义、浦江、义乌、婺城及磐安的低山区和丘陵 山麓地带。以土质滑坡为主,与崩坡积、残坡积层厚度较大有关; 少量岩质滑坡与岩层或岩石节理顺坡向发育相关,降雨特别是大(暴) 雨或持续强降雨是滑坡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据统计85%以上的滑坡与 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崩崩塌塌:以岩质崩塌为主,主要分布于基岩裸露的低山丘陵区,发育在 侏罗系上统凝灰岩和白垩系下统砂岩、泥岩中,其岩石坚硬,节理裂隙 较发育,易

10、形成陡峭的斜坡。平基削坡、修路 开凿及矿山开采等人类 工程活动是引发崩塌的主要因素。 泥石流:泥石流:以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少量为坡面型泥石流,具有单一性 和突发性特征,均为暴雨和特大暴雨引发。易发育于中低山区的沟谷中, 其物源区均位于河流上游的 沟谷两岸及坡面松散堆积物。少数泥石流 的物源与人类工程(采矿、修路等)弃渣相关。 4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除极少数为岩溶或土洞型地面塌陷外,均为萤石矿采空区 塌陷。主要分布在武义县和永康市域内,东阳市及婺城区有少量分布。 地面塌陷主要与 矿山开采及矿脉围岩物理性状相关。 3 3、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市虽新增突发性地质

11、灾害 336 起,增加了 36%,但 地质灾害潜在威胁人数却从 26053 人减至 16731 人,减少了 9322 人,下 降了近 36%,且未发生一起因灾人员死亡问题,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 防治管理工作逐步规范。防治管理工作逐步规范。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逐步健全了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防治职责。先后编制出台 了金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金华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暂 行办法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并完善了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建设工程防灾“三同时”和防灾联席会议及台 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制度。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 各有关部门均按要求

12、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应急抢险小分队,随 时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 调查评价工作有效实施。调查评价工作有效实施。在全面完成全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 作的基础上,2007 年对列入全国山区丘陵区地质灾害普查项目的武义县、 义乌市、兰溪市及婺城区等 4 个县(市、区)重新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 与区划。先后完成了全市 73 个重点乡镇 11 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 图编制、全市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评价工作、全市中小学 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等工作,新发现 地质灾害隐患 74 处,为全市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 监测预警体系日臻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13、日臻完善。建立了市、县(市、区) 、乡(镇) 、村 四级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防御体系。对已查明的 693 处地质灾害 隐患点落实了监测单位和监测责任人,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对县级以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单点防灾预案,并设立防灾明白 墙和警示牌,编制了市、县、乡三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 在重要滑坡隐患点安装了 12 台无限滑坡位移自动监测仪,实行实时监测; 积极推进群测群防“十有县”和“五到位”建设,武义、磐安两县先后 荣获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称号;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认真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 ,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避 灾意识,基层群测

14、群防监测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避让搬迁和治理工程成效明显。避让搬迁和治理工程成效明显。市、县(市、区)政府积极筹 措资金,部分县(市、区)已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实行专款 专用,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对危险性较大或稳定 性较差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计划实施工程治理,对危险性重大或特 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采取避让搬迁。上一轮规划期间,全市共累 计投入资金 12412 万元,完成地质灾害勘查治理项目 197 个、应急排险 项目 105 个、避让搬迁项目 20 个,使 9322 人远离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威 胁。 (二)面临的形势(二)面临的形势 1 1、防治工作存在

15、的主要问题、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灾责任意识亟待增强。防灾责任意识亟待增强。目前全市市、县、乡三级 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和部门联动机制 虽已较完善,但实际效果尚不理 6 想。如建设通村公路造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防范,旅游景区 (点)存在的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管理等问题,由于管理职能不够清 晰,致使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工作未得到较好开展,一些灾害隐患也未 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消除。 对经上级认定批准列入搬迁避让项目,因 部分搬迁对象对所处环境仍存侥幸心理,甚至时有无理要求,致使一些 搬迁项目因人为因素 而难以顺利付诸实施。 调查评价工作未达到全覆盖。调查评价工作未达到全覆盖。地质灾害具有

16、突发性、隐蔽性和 复杂性,已开展的调查评价工作由于环境、技术等因素影响,难以达到 全面查清程度,特别是部分萤石矿山采空区已废弃几十年,至今仍未开 展地面塌陷等专项调查;当前地质灾害调查手段和方法难以满足地质灾 害特殊防范工作的要求,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 开展。 防灾机构不健全。防灾机构不健全。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 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46 号)及国务院关于加 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办201120 号)要求,省国土资源厅提 出自 2009 年起全省 48 个重点山地丘陵县(市、区)三年内须完成以地 质灾害群测群防有机构、有经费

17、、有规划等十个有为主要内容的“十有 县”建设。全市除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其他九县(市、区)均在要 求建设范围之内。但由于机构编制原因,目前除兰溪、武义、磐安三县 (市)外,其余六县(市、区)均未设立专门的机构(地质环境科) ,未 达到“十有县”建设基本要求。 防治资金缺口较大。防治资金缺口较大。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地质灾 害防治资金为 1.24 亿元,支出费用仅占全市土地出让金收入的 0.2%;按 比例分配各县(市)每年该项资金投入平均为 248 万元。地质灾害防治 资金筹措难度大、渠道少,部分县(市、区)未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 7 资金,一些急需治理的隐患点得不到及时处置,导

18、致搬迁避让工作进展 缓慢。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报省国土资源厅认定的搬迁避让项目达 34 个,共需搬迁 1949 户 5993 人,至 2010 年底只完成 62.2%的应搬任务。 2 2、防范形势仍较严峻、防范形势仍较严峻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较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较大。金华市位于浙中 丘陵盆地区,盆地周边山区地形起伏大,沟谷发育,山区及地质灾害易 发区面积分别占全市面积的 80%和 70%以上,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有 693 处稳定性差或较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些灾害点在一定因素激发下, 险情随时可能演变为灾情。 极端气象事件频发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压力增

19、大。极端气象事件频发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压力增大。每年 39 月 是金华市春雨、梅雨和台汛期,期间降雨量集中、强度大,成为地质灾 害高发季节。据统计,有 85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在此期间。随着全球 气候的变暖,极端气象事件频发,灾害性天气不断增多,局部或短时强 降雨等自然因素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率加大,给全 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的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大。据气象资料分析, 2010 年 3、4 月份全市降雨明显多于往年,期间发生的地质灾害起数高于 2009 年全年总数。 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多。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多。本轮规划期是金华市全面实 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

20、,以“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为 战略主线的重要阶段,同时又是省第四都市圈及新的经济增长极建立发 展阶段,将有一大批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故工程活动频率和强度将 不断增强,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面 临更大的挑战。 8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目标, 加快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 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在推进现代化 浙中城市群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中,坚持不懈地做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21、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确保安全以人为本,确保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要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生 命安全为最高准则,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把受灾 害威胁群众脱险、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防治重点,按轻重缓急,有计划、有 组织、分期分批开展防治。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坚持与“平安金华” 、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下山脱贫、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建设、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土地整理、山洪防治、保障工程等 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防治的积极性, 努力帮助山区群众脱险、脱贫,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预防为主,避治结合预防

22、为主,避治结合 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非工程措施与 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 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变被动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防灾、减灾,使地质灾 害防与治协调统一。 9 统一管理,各司其职统一管理,各司其职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国土、交通、建设、水利、财政、气象、旅 游、林业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配合。因自然因素造成的 地质灾害,根据灾害点的规模及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别由市、县及 各乡(镇)负责组织监管和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方筹措经费,按要求实施治理。 (

23、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到 2015 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任务;全面查清现有地质 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基本完成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 让;对其他隐患点,积极开展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险情、灾情得到及时 监控和有效处置;基本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 理体系;完善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 系和应急处置体系;使全市受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人员实现基本脱险, 避免群死群伤,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人为引发的地 质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形成科学、主动、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 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地质灾害易发

24、区调查评价全面展开。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全面展开。对全市交通沿线、水利工程、 旅游景区(点)、重点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建设区、新农村建设、山区 学校建设、搬迁避让安置点建设等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评价;全面 推进 15 万地质灾害详查、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新农村地质环境保 障工程建设,调查覆盖率达到 100%,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 体系,为城市、乡(镇)、村庄等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0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明显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明显提高。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监测网络 覆盖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 点监测率达 100%;信息化网络监

25、测预警系统要覆盖到重要的地质灾害隐 患点,明确责任人员,落实监测人员和监测预警信息传送等相关工作措施; 健全国土、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多网融合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努 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地质灾害治理及避让搬迁有力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及避让搬迁有力推进。到 2015 年末,全市将安排 并完成 340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及 88 处受灾害隐患威胁村民实 施搬迁避让。通过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使全市 13521 人脱离 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完善全市突发地质灾害 应急预案及预案操作手册,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

26、置和救援系统,使应急保 障设施及服务平台延伸到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所有乡(镇) 、行政村,基本 满足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赶赴现场指导应急救援和 应急处置。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或出现新变形迹象的隐患点逐点进行应 急调查及处置,地质灾害灾、险情有效处置率达到 100%。 11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或者可 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重点区域(附表 2)。 1 1、高易发区(、高易发区(a a) 全市共划定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5 个,面积 321.9km2,占全市面积的 2.9%。主要

27、分布在婺城区塔石乡南西部、沙畈乡南部;东阳市佐村镇南 东部、三联乡西部;武义县坦洪乡北东部、桃溪镇一带、王宅镇、新宅 镇南部及西联乡北西部一带;磐安县新渥镇北东部、深泽乡周边。区内 以低山和高丘为主,山高坡陡,地质环境脆弱。区内现有地质灾害点 180 处,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 103 处,受威胁人数 3043 人,威胁财产约 12809.4 万元。 2 2、中易发区(、中易发区(b b) 全市共划定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13 个,面积 1949.4km2,占全市面积的 17.8%。主要分布在婺城区沙畈乡、箬阳乡、安地镇南部;金东区源东乡、 赤松镇、曹宅镇北部;兰溪市香溪镇、马涧镇、柏社乡北西,黄店镇

28、坞 口村至女埠街道枧坦村、横溪镇东、马涧镇南东、灵洞乡北东白坑村; 东阳市巍山镇北西至六石街道北部裘家岭村、城东街道南东、画水镇南 至南马镇西、南马镇东、马宅镇北西、横店镇东、湖溪镇北东、千祥镇 南;义乌市大陈镇北东、城西街道、后宅街道、上溪镇北、赤岸南西至 佛堂镇南西;永康市象珠镇北西、西溪镇东、花街镇北西;浦江县岩头 12 镇、大畈乡、虞宅乡、杭坪镇、花桥乡及前吴乡交界部位;武义县白姆 乡、王宅镇、履坦街道北部山区,大田乡东、熟溪街道南、白洋街道北、 茭道镇东,俞源乡凡岭脚、桃溪镇华溪、西联乡金山尖、白姆乡八百村 及王宅镇平头村交界部位,柳城镇新塘后乌漱大坪、大溪口乡底章 村王大市三港乡西

29、;磐安县安文镇南、双溪镇南、窈川镇东、尚湖镇 南西,冷水镇西仁川镇、双峰乡、大盘镇南盘峰乡、高二乡、维新 乡北部一带。区内以低山和高丘为主,火山碎屑岩与花岗岩类广泛分布, 地层岩性复杂,软弱夹层多,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易风化,山前地 带、沟谷坡麓,崩坡积、洪坡积松散堆积物厚度较大。现有地质灾害点 687 处,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 368 处,受威胁人数 10677 人,威胁财产 约 36502.5 万元。 3 3、低易发区(、低易发区(c c) 全市共划定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4 个,面积共 5438.2km2,占全市面积 的 49.7%。该区内广泛分布红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等红色岩类为特征,

30、地形地貌多为低缓岗丘。现有地质灾害点 382 处,其中隐患点 208 处, 受威胁人数 2953 人,威胁财产约 11465.2 万元。 4 4、不易发区(、不易发区(d d) 主要分布于金衢盆地及河谷平原区,面积 3231.73231.7km2,占全市面积的 29.5%。该区的特点是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地质环境条件相对简单, 零星发现有 22 处地质灾害点,其中隐患点 14 处,受威胁人数 58 人,威 胁财产约 681.0 万元。 13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综合考虑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及 重要工程建设布局、旅游开发、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划分出 11

31、个地质 灾害重点防治区()、11 个次重点防治区()、1 个一般防治区 ()(附表 3)。其中重点防治区为: 1 1、浦江花桥、浦江花桥兰溪柏社北部重点防治区(兰溪柏社北部重点防治区(1 1) 概况概况:位于浦江县前吴乡北部、花桥乡北西部、杭坪镇西部,兰溪 柏社乡北部,面积 144.4km2。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62 处:其中,滑坡 25 处,崩塌 17 处,泥石流 20 处,规模均为小型;危害程度重大级 1 处,较大 级 22 处,一般级 39 处。共计威胁人数 882 人,威胁财产 3188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浦江花桥乡大坞、深坑,兰溪柏社乡岗岭下、山门、施 坞垄、新宅潜在泥石

32、流,毛山突滑坡。 2 2、兰溪马涧、兰溪马涧金华北山重点防治区(金华北山重点防治区(2 2) 概况:概况:位于兰溪市马涧镇、梅江镇南部、灵洞乡东部至金东婺城北 山(罗店镇、赤松镇北)一带,面积 98.1km2。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6 处:其中泥石流 13 处、滑坡 1 处、崩塌 2 处,均为小型; 危害程度特 大级 1 处,较大级 8 处,一般级 7 处。共计威胁人口 2461 人,威胁财产 4119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兰溪灵洞乡白坑、西山寺,马涧镇溪源,金东区赤松镇 双门村洞殿下,婺城区玲珑岩泥石流;国家级双龙风景区。 3 3、兰溪横溪、兰溪横溪义乌上溪重点防治区(义乌上溪重点

33、防治区(3 3) 概况:概况:位于兰溪市横溪镇东至义乌市上溪镇北一带,面积 96.3 14 km2。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8 处:其中,滑坡 13 处,泥石流 4 处,崩塌 1 处;规模有 1 处中型滑坡,其余均为小型;危害程度重大级 1 处,较大 级 7 处,一般级 10 处。共计威胁人数 574 人、威胁财产 1048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兰溪横溪镇梅坑、溪水沟泥石流,虞街滑坡;义乌上溪 镇上山、马岭滑坡;浦江塘岭滑坡等。 4 4、东阳六石、东阳六石江北重点防治区(江北重点防治区(4) 概况:概况:位于东阳市六石街道、巍山镇、虎鹿镇北、江北街道北一带, 面积 127.4 km2。

34、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9 处:其中,泥石流 9 处、滑坡隐 患 7 处、崩塌 3 处;有 1 处中型滑坡,其余均为小型;危害程度重大级 4 处,较大级 8 处,一般级 7 处。共计威胁人数 1356 人、威胁财产 3664 万 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六石街道裘家岭、王卜山,巍山镇炼仙坞滑坡;巍山镇大 爽村、岭典村岭下、西恒村、西坞村、尚周村泥石流。诸永高速、诸东 线的重要地段,东方红水库和拟建的东白山旅游区。 5 5、东阳佐村东阳佐村磐安玉山磐安玉山重点防治区(重点防治区(5) 概况:概况:位于东阳市佐村镇南东部、东阳江镇的北东至磐安玉山镇黄 里村、岭口村一带,面积 102.1km2。有地质

35、灾害隐患点 23 处:其中,滑 坡 11 处,崩塌 7 处、泥石流 5 处;规模 2 处中型滑坡、1 处中型泥石流、 其余均为小型;危害程度较大级 10 处,一般级 13 处。共计威胁人数 369 人,威胁财产 1484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东阳佐村镇金家庄滑坡、上村赵楼村崩塌,东阳江镇八 达前庄村滑坡、下陶村泥石流,磐安玉山镇岑口滑坡等居民点、乡镇公 15 路重要区段、康庄公路及新建工业园区等。 6 6、婺城塔石重点防治区(、婺城塔石重点防治区(6) 概况:概况:位于婺城区塔石乡张村至井上村到鱼潭村一带,面积 67.2km2。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3 处:其中,滑坡 6 处,泥石流隐患

36、 7 处; 规模有 1 处中型滑坡,其余均为小型;危害程度重大级 1 处、较大级 9 处、一般级 3 处。共计威胁人数 697 人、威胁财产 3692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井上、高田、上、下鱼潭、张村等滑坡居民点,井上村、 杨婆岭村、余仓村、余坞里村等潜在泥石流。 7 7、婺城、金东区南部、婺城、金东区南部武义北西部重点防治区(武义北西部重点防治区(7) 概况:概况:位于婺城区、金东区南部与武义县北西部交界一带山区,面 积 187.6km2。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23 处:其中,泥石流隐患 12 处、滑坡 9 处、崩塌 1 处、地面塌陷 1 处;有 2 处滑坡规模达中型,其余均为小型;危

37、害程度较大级 10 处,一般级 13 处。共计威胁人数 318 人,威胁财产 1630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婺城区安地镇文明村、武山坑,沙畈乡芝肚坑,箬阳乡 南坑;武义白姆乡元明寺、桑叶坞村,壶山街道王尖村及履坦镇杨垄村 七家坞、二门头村等居民区及公路沿线。 8 8、武义西联、武义西联新宅重点防治区(新宅重点防治区(8) 概况:概况:位于武义县西联乡北西部、桃溪镇、俞源乡南部、坦洪乡北部、 柳城镇北、王宅镇南部及新宅镇西部一带,面积 146.2km2。有地质灾害 隐患点 47 处:其中,泥石流 8 处、滑坡 32 处、崩塌 5 处、地面塌陷 2 处;有 2 处滑坡及 1 处泥石流规模达

38、中型,其余均为小型;危害程度重大 16 级 1 处、较大级 20 处、一般级 26 处。共计威胁人数 1376 人、威胁财产 6228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王宅镇平头、石井里、郑山头,桃溪镇子坑、锦后,新宅 镇陈弄居民点,俞源乡九龙新村九龙文具厂,乡镇公路及康庄公路沿线。 9 9、武义大溪口、武义大溪口柳城重点防治区(柳城重点防治区(9) 概况:概况:位于武义县大溪口乡北东部、柳城镇南东部、三港乡、新宅镇 南部一带,面积 191.0km2。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24 处:其中,泥石流 2 处、 滑坡 18 处、崩塌 4 处;规模有 1 处大型滑坡、1 处中型滑坡,其余均为 小型;危害程度重

39、大级 2 处、较大级 14 处、一般级 8 处。共计威胁人数 861 人、威胁财产 3972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柳城镇乌漱村、新塘后村、石牛山村、大溪口底章村王大 市村、高水村、黄山村等居民点,乡镇公路、康庄公路沿线。 1010、东阳千祥东阳千祥磐安新渥重点防治区磐安新渥重点防治区(10) 概况:概况:位于东阳市千祥镇、南马镇、马宅镇与磐安县新渥镇、深泽 乡、安文镇交界一带,面积 340.7 km2。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62 处:其中, 泥石流 16 处、滑坡 31 处、崩塌 13 处、地面塌陷 2 处;规模中型 16 处, 小型 46 处;危害程度重大级 6 处、较大级 26 处、一

40、般级 30 处。共计威 胁人口 2394 人,威胁财产 7942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东阳湖溪镇新东溪村,马宅镇庙湖村、岭干顾村、瑶村, 千祥镇三联郭坑村、支百坑村;磐安县新渥镇麻车村,深泽乡翠坞村, 安文镇朱锡坞、溪文村、白云山村等居民点;诸永高速东阳段、金义东 线东阳段、在建东永高速及乡镇公路的重要区段;深泽乡工业区块、工 厂及沿线公路等。 17 1111、永康方岩、永康方岩前仓重点防治区(前仓重点防治区(11) 概况:概况:位于永康市方岩镇、前仓镇东部山区一带,面积 114.3 km2。 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17 处:其中,泥石流 4 处、滑坡 9 处、崩塌 4 处;有 3 处滑坡

41、规模中型,其余均为小型;危害程度重大级 3 处、较大级 6 处、 一般级 8 处。共计威胁人口 691 人,威胁财产 1284 万元。 防范重点:防范重点:方岩镇铜坑滑坡、柘岭下滑坡,舟山镇方丘水库滑坡、前 仓镇朝川村东滑坡、法莲村泥石流等所威胁居民区。 以上各重点防治区防范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 应急体系;认真落实台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排查、检查等制度; 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力度;对重要建设项目、 重点公路沿线、开发区园区建设工程等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对地面 塌陷区开展专项评价;努力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有效避免人为引发的地 质灾害。 四、开展地质灾害

42、易发区调查评价 开展易发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详细调查工作,初步建立系统的地质 灾害调查与评价体系,为全面有效防范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灾害详查 全面开展 1:5 万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详查工作。详细查明市域内地 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和 风险评价;以乡(镇)为单元编制 11 万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地质安全 评价图册,划定地质灾害重点巡查区(段) ;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完 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为县、乡政府组织监测预警、工程治理、避让 18 搬迁以及村庄规划提供依据。规划期内实施100 个重点乡(镇)调查项目 (附表 4) ,调查区面积约 80

43、00 平方公里。 (二)重要乡(镇)和人口集聚区地质灾害隐患勘查 对可能威胁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及村庄、厂矿企业、部队营房、 移民集中安置地和现有28处(重大级以上)及可能新发生的重要地质灾害 隐患点进行勘查。全面查明城镇建设区和人口集聚区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及 规模,分析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和影响因素,评价其稳定性和危害程度, 逐 点制定并落实防治措施,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及重大财产损失。规 划期内安排9个中心镇(附表4中列入省级地质灾害勘查的中心乡(镇) ) , 35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 (三)规划与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

44、市总 体规划、村和乡(镇)规划,以及在易发区内新建或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 要求的改扩建工程,必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要求,并进行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对工程建 设可能引发、加剧或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进行预测,提出具体 的防治措施,通过必要的防治工程达到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目的。 规划期内重点做好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开发区块,以及易发区内重 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加强评估后的监 督管理,努力避免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19 (四)地质灾害动态巡查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经常性巡 回

45、检查,对重点巡查区(段)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 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公布相关信息。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 更新 地质灾害隐患管理信息平台,修订防灾预案,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编制年 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管理。规划期内排查地 质灾害隐患约4000点(次)。 (五)公路、水利等重要工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 1、公路、铁路等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公路、铁路等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对市域内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及存在隐患 路段进行专项调查,查明隐患影响范围,对其稳定性、危害程度作出科学 评价,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对新建和改建的

46、交通工 程项目,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 防范工作。规划期内完成调查评价里程数约 3000 公里。 2 2、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开展市域内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调查 工作,查清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评价和预测灾害隐患 点的发展趋势,划定危险等级,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及防治方案。对 已查明的重点泥石流隐患沟谷(87 条危害程度较大级以上的)实施巡查监 测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对水利设施、水库岸坡、坝址、水源保护区等开展 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规划期内完成上述调查项目约 100 项。 3 3、重点经济建设区、旅

47、游景区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经济建设区、旅游景区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20 对重点经济建设区(如金东、金西、金华经济开发区、磐安新城区等) 、重点工程建设区、地下采空区等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或专项评价, 切实防止因选址不当或不规范工程活动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对市域内的 重点旅游风景区、a 级景区,地质遗迹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查明游人聚集区和旅游线路的地质灾害隐患, 对重点隐患点逐步实施工程治理,确保游客安全。规划期部署调查项目约 50 项。 五、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一)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完善市、县、乡(镇) 、村四级群测群防体系。以农村山区及地质灾

48、 害防治重点区为重点巡查区,特别是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行政村(自然 村) ,必须逐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率达 100%。加强对监测人员的专业指导,合理选择监测手段和方法,配置必 要的监测设备,落实工作经费。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为主体的群测群防 队伍,做到“排查巡查到位、预报预警及时、转移避险有效”,不断提 高群测群防水平。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加强宣传培 训,增强干部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切实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 “十 二五”期间群测群防监测点 800 个(包含已有隐患点及可能新增隐患点, 交通、建设、水利及旅游等部门管理的隐患点不列入此范围) ,巡查和监 测人

49、 1200 人。 21 (二)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建设 对部分规模较大、危险性大、稳定性差、威胁人员多和工程治理难 度大且暂时不能采取避让搬迁措施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业监测。 根据灾害点的特征和全市的具体情况,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监测 数据无限传输等手段,对降雨量、地下水位、深部倾斜及地表变形等实 施监测,并建立监测技术挡案,为灾害点预报预警提供基础依据。 “十二 五”期间新建专业监测项目 10 个。 (三)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建全市、县两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国土、气象、 水利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和信息共享,构建融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网络” 、 “暴雨网格化预警系统”

50、 、 “水雨情通信平台” 、 “气象预报网络 平台”等信息网络平台和联动机制。积极开展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象预报预警的科学技术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修正机 制,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精度和准确率。健全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 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电话等各类通讯传播方式,实现在汛期,特 别是遭遇严重灾害性天气时,能够根据雨情、险情的变化,对重要地质 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快速评价、及时预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 命和财产安全。规划期内实施市、县两级预警平台及其配套建设项目 10 个。 22 六、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根据灾害或隐患点规模、危害程度、防治难度及资金保障等实际情况,

51、对列入市级的重要灾害点(附表 1:威胁人数为 30 人以上的 100 处地质 灾害隐患点)各县(市、区)要按轻重缓急实施应急治理、勘查治理或 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对已查明的 87 条危害程度较大级及以上的泥石流 隐患沟谷,在规划期内应按建设的可行性,通过避让搬迁或结合中小河流 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非工程建设等措施,认真做好拦挡、疏通 排导等防范工作。 实施避让、应急和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未完成避让搬迁 和工程治理前仍须安排巡查、监测,并逐户发放避灾明白卡。尤其在汛 期,必须落实监测责任人。在每个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区段设立危险警示 牌,及时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观察和避险。 (一)

52、应急治理 对已查明(主要指 2010 年再排查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及规划期 内新发生的规模较小、危害程度较轻、地质环境条件简单、易于治理的 地质灾害点,应在地勘单位详细调查并提出施工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应 急排险等简单治理措施,及时排除险情和隐患。 “十二五”期间,实施地 质灾害应急排险工程约 300 个。 (二)工程治理 针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对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危 害严重且治理费用小于预期损失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的基础上, 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 “十二五”期间,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340 个,使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减少 5415 人(附表 5、6) 。 23 因

53、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按其规模和危害程度,由各级人民政 府组织实施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应责令相关责任主体承担 治理任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治理责任的 认定工作。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各相关建设、施工单 位按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要求进行治理,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国土资 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三)避让搬迁 对危险性大、直接威胁人员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调查或勘查 比选论证,目前治理难度大或避让搬迁所需综合费用低于工程治理费用, 以及自然环境条件差、不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有计划地实 施避让搬迁。 搬迁

54、避让工作应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筹安排、分级负责、 公开公正以及解决好长远生计发展为原则,与下山脱贫、新农村建设等 相结合,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认真组织调查评价和专家审查认定,落实 新安置点的选址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规划与建设、群众安置及生活 保障、危房处置与宅基地的复垦等工作,确保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群 众能及时避让搬迁。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地质灾害隐患避让搬迁 工程 88 个,使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减少 8106 人(附表 5、6) 。 七、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一)加强应急救援组织建设,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健全和完善由市、县人民政府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应急救援

55、 组织,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响应及时的应急救援机制。 24 参照上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订、完善和更新市级突发性地质灾 害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内容,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认真编制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各县(市、区)、乡 (镇、街道)要根据上级要求和人员变化情况,及时充实调整应急救援 组织,并适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 (二)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加强避灾场所建设 健全国土、公安、民政、交通、卫生、通信、电力等部门和地质灾害 防治专家参加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加强各级应急队伍救援装备建设, 购置必备的救援、通讯以及相关探测等工具仪器设备,有计划地

56、组织开 展救援仪器设备使用培训及训练,初步建成一支具有素质较高、装备较 好、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较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乡 (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成立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应急小分队。加 强应急避灾场所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已有避灾场所(全市现有 273 处)的基础上,新建地质灾害避难场所约 100 处,配备必要的救灾物质 和设备,并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加快应急支撑平台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科技手段,推进地质 灾害应急支撑平台建设,探索并努力实现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远程会商、 科学决策和快速处置。2012年,建立市级地质灾害应急保障服务平

57、台运 行管理系统,并逐步推进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支撑平台建设。促进应急信 息共享,成果及时发布,不断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25 八、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各尽其责新局面 地质灾害防治是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重 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要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职责,要把它列入政府 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 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年度计划,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实行严格 的年度考核和政绩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 价的重要内容。 建

58、立统一管理,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 投入、措施“三到位”。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范围内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交通、建设、水利、气象、旅游 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及其监管检查工 作。探索并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级、分部门管理模式,在地质灾害隐 患点全面核查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害程度、规模和治理 难易情况等,分级承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与防治任务。实行动态跟 踪管理,强化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形成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抓、相 关部门共同抓、协作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规划的全面落实。 (二)健全落实制度,严格规范监督管

59、理工作行为 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的决定和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并依照法 规要求,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地质灾害防治目 26 标责任制、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 手册,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危险性评估及资质管理、汛期地 质灾害巡查、值班、灾情速报和信息发布等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 工作,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管理、考核 和监督检查。要切实加强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60、(分局)地质灾害防 治监督管理机构建设,要按照国务院及上级有关要求,未完成地质灾害 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县(市、区),到 2012 年年底前完成建设任 务。涉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基层国土资源所要全面达到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五到位”建设标准。认真落实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管理 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建立责任机制,有效保障防范工作经费需要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防治经费应当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 防治专项资金,实现专款专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 和管理。在积极争取部、省支持的同时,各县(市、区)政府要在本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