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窃入学舍a偷东西b偷偷地c私自(谦辞)(b)儿痴如此a痴呆b痴迷c白痴(b)恬若不见a安静b安适c坦然(c)a暮归,忘其牛查无其人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而)喻之以理(用)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它)赤子之心(的)d录为弟子(作为)为虎作伥(替,给)文言文阅读练习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2、。宋濂王冕传1分别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项。)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两个“其”都是代词“那个”3文中“儿痴如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d指“父怒,挞之”,仍如先前一样)a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b暮归,忘其牛。c或牵牛来责蹊田。d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王冕白天放牛”,不合文意)a王冕放牛而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直到傍晚才回家,忘记了放牛的事。b因牛踩坏了农田,王冕遭到父亲责打,可过后他仍然如先前一样去听学生读书而忘了放牛。c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寄居僧寺,夜里坐在佛像膝

3、盖上,对着长明灯读书。d韩性听到了王冕好学苦读的事,收王冕做弟子,王冕后来成为博通的学者。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或牵牛来责蹊田。译文:有的人牵着牛来责备牛踩了地里的庄稼。“责”是“责备”之义)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译文:安阳人韩性听说此事以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异之”是“以之为异”)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楚将)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4、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通“嘱”。)交给)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战国策楚策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求:寻找信:说话真实走:跑地方:土地方圆其实:他们实际犹:如同2把下列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归为一类(可归为四类)阅读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b虎求百兽而食之c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d故遂与之行e兽见之皆走f今王之地方五千里g而专属之昭奚恤h其实畏王之甲兵也i犹百兽之畏虎也第一类(相当于“它”“他”,作代词)有:d第二类(相当于“它们”“他们”,代词)有:beg第三类(相当于“的”,助词)有:fh第四类(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5、性,翻译时不译,助词)有:aci3这则寓言要表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d)a讽刺楚宣王看事情愚蠢。b讽刺楚宣王上了昭奚恤的当。c说明要有强大军队的原因。d说明北方国家怕昭奚恤的原因。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果诚何如译文:果真怎么样(何如:怎么样)虎以为然译文:老虎认为它说的对(然:对)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译文:天帝让我做百兽的首领,现在您要吃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长,首领;是,这)练习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为,相当于“于”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

6、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坐,犯罪)?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诣,到)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枳zh,枳树,果实酸苦)。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有“恐怕”“大概”之意)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熙”通“戏”)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习辞:善于辞令方:将要固:本来徒:只是其实:它们的果实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吾欲辱之,何以也(用,

7、介词)为其来也(他,代词)橘生淮南则为橘(那么,连词)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在,介词)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d,转折)吾欲辱之,何以也?(假设)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并列)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abcd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过王而行译文:经过大王面前行走(过,经过)阅读所以然者何?译文: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表原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译文:圣人不是可以跟他嬉戏的,我反而自取羞辱啊。所与熙,跟他嬉戏的人;反,反而)练习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起兵反秦)时,年二十四。其季父

8、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文字)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即敌一人,对抗一个人)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竟学。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1上面文言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分别是人名:项籍(项羽)、项梁、项燕、王翦、秦始皇地名:下相、项、会稽、浙江、吴中2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妄,胡乱)a又不竟学竟:完毕

9、。b毋妄言妄:狂妄。c梁以此奇籍奇:这里是“认为出奇”之意。d皆已惮籍矣惮:畏惧。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写在括号内)(1)其季父项梁(他的,代词)(2)梁父即楚将项燕(就是,副词帮助判断)(3)项梁怒之(他,代词)(4)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就,副词)(5)略知其意(其中的,代词)(6)梁以此奇籍(因为,介词)(7)虽吴中子弟(即使,连词)4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终于学完了兵法,不合文意)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来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

10、与勇气。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2)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写名姓就行了(3)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4)籍长八尺余,才气过人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练习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汉)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管理皇族事务的官)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阅读a上自劳军自:亲自b军士吏被甲被:披c锐兵刃锐:锋利d曩者霸上曩:以前a彀弓弩,持满持满:把弓拉满。b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按辔:控着缰绳。c天子为

11、动,改容式车式车:将身子俯在车前横木上表示敬意。d皇帝敬劳将军敬劳:恭敬地慰问。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驱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gu,拉开弓)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符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介,铠甲;胄,头盔)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入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

12、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使动)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亚夫为将军,军细柳(担任)已而之细柳(到,动词)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被动)称善者久之(音节衬词)a两个“为”不同,两个“之”也不同。b两个“为”不同,两个“之”相同。c两个“为”相同,两个“之”不同。d两个“为”相同,两个“之”也相同。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亚夫治军严谨的一组是(b)军士吏被甲,锐

13、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将军之诏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皇帝敬劳将军abcd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作者没写周亚夫如何冲锋陷阵,也没有写他军事方面的卓识宏论,只是描写在匈奴大举入边的情况下,细柳营的一级战备状态,便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严格的治军作风。b汉文帝在大敌当前,布置好防务后,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未发龙威贬谪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c周亚夫下令开营门,天子车马才进入军营而慢行,文帝派人向周亚夫道歉致敬。d文章结尾既是汉文帝劳军后的结论,也是对周亚

14、夫的评价,一褒一贬的对比出自皇帝之口,不仅有鲜明的艺术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从而加深读者对周亚夫形象的认识。6翻译下列语句。(1)天子先驱至译文:天子的先头卫队到了(2)成礼而去译文:完成礼仪就离开了(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译文:军队中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阅读太祖(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曹冲)谓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县,通“悬”)柱乎?”一无所问。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a故智者献其谋b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练习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5、,回答15题。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忧戚“三国志魏书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啮:咬。首罪:自首请罪免:赦免以为:认为忧戚:悲伤俄而:片刻,一会儿闻:告知,使听到一:完全2比较下列两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并作解释。(1)冲于是以刀穿单衣(用,介词。)(2)俄而库吏以啮鞍闻(把,介词。)3下列两句属于文言文哪种特殊句式?说说它们的句式标志是什么。(1)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2)今单衣见啮属于被动句式句式标志:(1)为所(2)见4对此文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c、d都有不确之处。)a曹操能严明执法,但在曹冲的劝说下,能宽

16、恕因客观原因犯错误的官吏。b曹操法纪严明,曹冲巧妙设法帮助犯错误的官吏免于受严惩。c曹操法纪严明,但因喜爱曹冲而宽恕了犯错误的官吏。d曹操能严明执法,曹冲巧妙设法使曹操没有发现官吏所犯的错误。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译文:等到第三天里,然后去自首(“自归”是“自首”之义)(2)谬为失意,貌有愁色译文:装做不高兴,脸上露出愁容(“谬”是“装作”之义,“愁色”是“愁容”)(3)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译文:这是狂妄的话罢了,没有什么痛苦的(“妄”是“胡乱”;“苦”指“苦恼”)练习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戊子,上(唐太宗)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

17、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资治通鉴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犹当虚己以受人”的“虚”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使动用法)阅读c炀帝恃其俊才d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2与“犹当虚己以受人”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凭)b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因)c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来)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3与“曾不自知”的“曾”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所以动心忍性

18、,曾益其所不能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竟)c萧何曾作沛中吏d(梁王)曾使人刺(袁)盎4对于这段文言文的主旨,以下所作说明恰当的一项是(d)a魏征要唐太宗学习尧、舜,而不要做桀、纣一样的君主。,b魏征指责隋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以至灭亡。c魏征解释隋炀帝必然灭亡的原因是缺少自知之明。d魏征虽在说隋炀帝,实则暗示唐太宗应力避“恃其俊才,骄矜自用”5翻译下列语句。(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译文:也知道认为尧、舜做得对而认为桀、纣做得不对,可是他做事多么相反啊(2)人君虽圣哲译文:君主虽然很圣明(3)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译文:前面的事情离得不远,是我

19、们的老师啊练习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仅)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据有)齐之强(指强大政权),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注: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的公子,以好客养士出名,和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并称“四公子”秦昭王听说孟尝君是贤人,请他做秦国的国相。后来有人说孟尝君的坏话,秦昭王把他囚禁起来,要杀他。孟尝君向秦昭王的一个很受宠爱的夫人求救。那个夫人向他要一件狐裘作报酬。孟尝君本来有一件狐白裘,可

20、是已经送给秦昭王了。孟尝君有个门客能为狗盗,就在夜间装扮狗进入秦宫,把狐白裘偷出来,献给夫人。孟尝君被释放后,跑到函谷关,正半夜里,秦昭王派人追来了。按规定,早晨鸡叫方开关放人。孟尝君门客中有个能学鸡叫的,他一学鸡叫,引得附近的鸡都叫了。守关的人于是开关,孟尝君才逃出秦国。1下列句中“卒”与“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的“卒”意义相同的一句是(c)a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通“猝”,仓促)b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终于,最后)d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死)2下列句中“之”与“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的“之”用法不同的一句是(d)a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b古

21、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助词“的”,余取独,助词,不译)3对这篇古文的内容,以下所作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认为不能说孟尝君得到了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仅仅是鸡鸣狗盗之徒的杰出人物。阅读b作者认为凭孟尝君据有齐国大权,得到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能使齐国为诸侯之长,用不着“鸡鸣狗盗”。c作者认为孟尝君不想用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有靠鸡鸣狗盗之人而得到“得士”的虚名。d作者认为孟尝君招纳的是鸡鸣狗盗之人,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到他的门下的。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士以故归之译文:有才能的人因为这个缘故都归附他(2)宜可以南面而制秦译文

22、:应该能够使齐国为诸侯之长而控制秦国(3)此士所以不至也译文:这是有才能的人不到他门下的原因啊练习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季文子(春秋时鲁国大夫)相宣、成(即鲁宣公、鲁成公),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鲁国大夫)谏曰:子为鲁上卿(高级官名)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中“衣恶”二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d)aybywcywdy(“穿不好的衣服”)2从下列词义中选出“季

23、文子相宣、成”的“相”的正确意义是(c)a仔细看b容貌c辅助d互相3文中“吾亦愿之”、“而我美妾与马”两句,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我也愿意那样(指妾衣帛,马食粟)而且我以妾和马为美b我也愿意这样(指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是我却使妾和马很漂亮c我也愿意那样(指妾衣帛,马食粟)可是我却使妾和马很漂亮d我也愿意这样(指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而且我以妾和马为美4对这段文言文的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d)a季文子不慕浮华,甘愿过节俭的生活。b季文子也想过富裕的生活,可是他不具备条件。c百姓生活很苦,季文子怕百姓反抗而不敢过奢华生活。d百姓生活很苦,季文子要求自己俭用养德来治政兴国。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

24、子。(1)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译文: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显得不光彩吧?(2)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译文:况且我听说凭道德使国家光荣才是光彩的,没听说靠妾和马的练习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用象牙装饰的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阅读“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

25、闺(闺,内室),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孟尝君姓田,名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1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a楚王遗之象床遗:读wi,赠给b足下能使仆无行者仆:谦称,我c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待:对待d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疾:生病(赶快)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1)象床之直千金(直,通“值”)(2)孟尝君召而反之(反,通“返”)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以君能振达贫穷以:因为b故莫不悦君之义莫:不能(莫:没有人)c今始至楚而受象床而:相当“就”,表承接关系d孟尝君乃书

26、门版日乃:就4下列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登徒直不想为孟尝君送象床,他请公孙戌为他想办法不去送,答应事成以先人宝剑相谢。b公孙戌根本不想要登徒直的宝剑,他对孟尝君晓之以理,劝说他不能因接受象床而有损自己的好声望。c孟尝君听从劝告,决定不接受象床,公孙戌快步离开。孟尝君看出他很得意,便叫回他问话。d公孙戌把实情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有感于此而在门版上写话语,鼓励人们打消顾虑,为使他不犯过失而入谏。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译文:象床的价值千金,如果碰坏它一点儿,就是卖妻子儿女也不够赔偿(2)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译文:你为什么脚步迈得这么高,这么意气昂扬呢(

27、3)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译文:有人能宣扬我的名声,使我不犯过失,即使在外面私自得到了宝物,也赶快入谏练习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郭汾阳(唐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功封汾阳王)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公忠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唐末藩镇属官名,也称虞候,掌巡查警戒)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