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例长期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调查_第1页
2004例长期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调查_第2页
2004例长期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调查_第3页
2004例长期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调查_第4页
2004例长期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调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4例长期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调查*张慧英 ,王健松 ,刘海行 ,李红娟 ,郭来敬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摘要】目的 了解经过早期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目前服药情况。方法 追访参加早期管理的2736例高血压患者,通过现场调查、电话随访等形式收集患者目前血压水平、服药种类和治疗费用等信息。结果 本研究共访到2004例,随访应答率73.2%。存活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为82%,其中服用1种降压药者占41.8%,服用2种及以上药物者占40.2%。总人群的血压达标率为37.4%,服药人群的血压达标率为38.2%。常用降压药物为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每月降压药物花费较低(55元)的患者多服用

2、钙拮抗剂和复方制剂,花费较高的患者(151元)多服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受体阻滞剂,且联合用药比例高于花费较低者(P0.001)。结论 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与血压达标率均较低,常用降压药物为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药物价格仍是影响患者选择药物和联合用药的重要因素。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仍需要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入手。【关键词】高血压 降压药物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是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降压治疗可以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包含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并不断修订1,2,旨在通过降压治疗

3、降低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首钢医院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所对1974年到1995年间经过体检检出的2736名高血压病人根据血压水平的高低进行长期的统一分级管理,该组人群随着管理时间延长,达标率逐渐升高3。1995年后由于首钢结构调整及人员退休和离岗而回到社区,该人群未再进行统一管理,而是由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本研究通过调查进行自我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了解该部分人群目前服药及血压达标情况, 为开展高血压患者的社区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首发2011-4026-04);北京市石景山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通讯作者:王健松 资料与方法

4、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追访参加高血压早期管理的2736例高血压患者,了解目前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的使用情况。共访到2004例,随访应答率为73.2%。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了能够提高随访率,分别通过现场调查、电话追访、信件联系等方式确保能够得到更多患者的信息资料,收集资料主要包括:调查该患者的基本信息、高血压相关病史(血压自我管理情况、危险因素情况)、目前血压水平、终点事件和伴随疾病(靶器官损害如心血管病等)状况、用药情况和治疗费用等4。三、定义:患者本次调查时平均收缩压低于140mmHg且平均舒张压低于90mmHg时为血压控制达标,否则为血压不达标。四、统计学分析:对高血压患者的资料信息进行整

5、理和入机,通过S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药物花费与联合用药的相关关系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随访2736例,访到2004例,男性1284例(占64.1%),女性720例(占35.9%)。其中存活1628例,死亡376例。存活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49.4)岁。本研究中高血压总人群的血压达标率为37.4%(609例/1628例)。存活的1628例高血压患者中共1335例服用高血压药物,服药率为82%,其中41.8%服用1种降压药物,31.7%服用2种降压药,仅8.5%的患者服用3种降压药(表1)。服药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为38.2%(510例/1335例

6、)。其中服用2种降压药的患者血压达标率最高。表1 高血压患者药物服用情况服药种类总人数构成比(%)血压达标人数达标率(%)不服用药物29318.09933.8服用1种降压药68141.825637.6服用2种降压药51631.720439.5服用3种降压药1388.55036.2合计162810060937.4在1335例服药的高血压人群中,773例(57.9%)患者服用钙拮抗剂;197例(14.8%)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145例(10.9%)患者服用受体阻滞剂;服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患者为69例(5.2%);服用利尿剂的患者为51例(3.8%);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利血

7、平、中药等降压药的服用率均低于3%。将研究人群中每月降压药费用进行三分位分层(55元,56150元,151元)后,分别计算服药率最高的前三位的药物或药物组合。结果如表2所示,55元组,患者多服用钙拮抗剂和复方制剂或二者联合应用。56150元和151元组,以服用钙拮抗剂为主,合并应用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表2 每月降压药物费用与服药情况的关系费用(元)N第一位药物N(%)第二位药物N(%)第三位药物N(%)55(N=445)CCB 141(31.7)复方制剂130(29.2)CCB +复方制剂30(6.7)56150(N=449)CCB 210(46.8)CCB +-R34(

8、7.6)CCB + ACEI25(5.6)151(N=441)CCB 80(18.1)CCB + ACEI75(17.0)CCB +-R 43(9.8)注:CCB=钙拮抗剂,-R=受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药费用与联合用药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表3),花费处于最低三分位组(55元)的患者,单一用药者占72.8%,联合用药者仅占27.2%;而处于最高三分位组(151元)的患者联合用药比例则高达70.9%(P0.001)。表3 每月降压药物费用与联合用药的关系费用(元)N单一用药N(%)2种药物联合N(%)3种药物联合N(%)55(N=445)324(72.8)106(23.8

9、)15(3.4)56150(N=449)270(60.1)157(35.0)22(4.9)151(N=441)128(29.1)230(52.1)83(18.8)讨 论本研究通过追访参加早期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了解患者目前血压水平及服药情况,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有18%的患者不服用任何药物。虽然有82%的的患者服用降压药,但此部分人群的血压达标率仅为38.2%。胡大一等人2009年进行的5086例高血压患者的全国性调查研究中显示,高血压患者(2%未服药)的达标率仅为30.6%5。现有的降压药物已能使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降至正常,提示只有加强对高血压患者规律性降压治疗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服药的

10、依从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血压的达标率。在入选的高血压患者中,仅服用1种降压药者占41.8%(618例/1628例),联合用药者占40.2%(服用两种降压药者31.7% 516例/1628例,服用三种降压药者8.5%138例/1628例)。血压达标率最高的是服用2种降压药物者,提示联合用药的达标率高于单一用药,但服用3种降压药物者的达标率并不高于服用2种药物者。本研究人群96.7%的人群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分析报销后的每月降压药物花费与服药种类的关系发现,在花费最低的人群中(55元),钙拮抗剂和复方制剂应用最多,单一用药比例较高,而在花费相对较高(56元以上)的人群中,80年代问世的降压药物(钙

11、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比例升高,联合用药比例升高。本研究人群中,半数以上的患者服用钙拮抗剂,且多为长效制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等)。在单一用药者中,服用复方制剂者(降压0号和复方降压片等)次之,联合用药者中也多以钙拮抗剂和其他降压药物合并应用。但90年代上市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使用率较低。胡大一等人的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以服用钙拮抗剂和ARB类药物最多5。其原因可能是其研究对象来源于三甲医院,就诊的患者服用价格较昂贵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物。而本研究人群来源于社区人群。生活水平的差异导致了用药种类的差异。因此药物的价格仍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目前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和控制率均较低,药物服用实际情况与指南推荐相差较大。因此,积极使用和研发服用方便、价格低廉、有效而安全的以新型降压药为主要成分的新复方制剂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提高血压达标率的目的。参考文献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7): 579-615.3. 郑润平,廖晓泸,吴锡桂. 高血压病管理2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