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_第1页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_第2页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_第3页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_第4页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论1. 教育的定义 :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为首要目标的 社会活动。2. 教育学的定义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并指导教育 实践的一门 社会科学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4. 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5. 教育的形态:( 1) 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2)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3)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6. 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非独立性、 教育的原始性、 教育的平等性。7. 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正规化、封闭化、划一化(

2、书上没有)8. 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 学前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在农村则以 学前幼儿班 为主。有三年制、两年制、一年制;有 全日制、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 2) 基础教育:分为 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 强制性、免 费性、普及性 的特点。我国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 9 年,包括小学和 初中两个阶段。高中阶段教育一般学制为 三年制 ,包括普通高中、职 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 3)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 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应用型人才 和具 有一定文化

3、水平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特点是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终身性、公 益性。如今呈现出四点趋势: 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体系日趋完善 质量不断提高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4)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在新时代,呈现出以下趋势:高等 教育空间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对象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合作国际化高等教育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高等院校类型的差异化 高 等院校管理的去行政化( 5)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呈现出以下趋势: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形成创 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远程教育为主, 多种教

4、育模式共存。9. 教育学的萌芽:(1)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2) 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自求自得、循序渐进、专心有恒(书本没有)( 3) 学记的主要思想: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的 教学原则。(4)苏格拉底“产婆术”: 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被视为 西方启发 式教学法 的渊源。(5)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 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6)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 展的教育观。10. 教育学的创立:(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被视为教育学作为 独立学科 的开始。

5、( 2)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该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 规范学科 形成的标志, 被公认为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 3) 卢梭爱弥尔: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 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等教育观念。11. 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梅伊曼的 试验教育学 纲要和拉伊的试验教育学。他们提倡使用自然科学中的 实验和统计 方法 来研究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2)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 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 杜威提出 “三中心”理论 :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 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

6、导。( 3)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和斯普 朗格教育与文化。基本观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 学的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 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建构对话 的师生关系。( 4)批判教育学: 其基础包括理论、权力、文化、政治、民主。 主要观点: 教育没有促进社会的公平,而是维护了现实社会的差别和对立;教育对占主 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及经济结构进行再生产。(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有 马卡连柯、维果

7、茨基、凯洛夫 等。马卡 连柯在教育诗 中提出“平行教育”原则,创办“工学团”,其中集体主 义教育是其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凯洛夫的 教育学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和方法阐释社会主义教育;维果茨基将 “最近发展区” 这一概念引入儿童 心理学研究,提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可能水平。12. 教育学的深化:( 1)布鲁姆制定的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把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目标、情感目 标和动作目标 ,每种目标又分为不用的层次, 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可以指导 教师更具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人们研究和评价教育提供依据。( 2)布鲁纳在他的 教育过程 中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教学应该

8、 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他认为 发现法 是主要的学习方法。(3)保罗朗格朗在他的 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 扩展到人的一生,他认为,教育应当是贯穿于人一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第二章教育育人教育与人的发展1.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整个人生历 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 向积极的方面 变化的过程2.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因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三因素轮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2)内发论与外铄论( 3)内

9、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4. 影响个体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的特点)。其作用是: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的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 不起决定作用( 2)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能影响人的一切 外部条件的综合 ,包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人的发展中, 社会环境起决定作用 。社会环境包括 物质环 境、社会关系、意识

10、形态 三个部分,其作用是: 社会环境取代生物进化成为人的新型进化的条件。 社会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为人提供文化科学知识的再教育。二、教育与人的社会化1. 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1) 教育促进个体 思想意识 的社会化( 2) 教育促进个体 行为 的社会化( 3) 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 角色三、教育与人的个性化:1. 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2.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 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四、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1.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是指通过教育,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

11、识和技能, 为 其谋生创造条件 。2.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 受教育过程是满足需要的 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 精神享受 ,并进而 获得自由和幸福。五、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1. 标准化的教学、考试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扼杀创新精神。2. 过重的学业负担, 唯“智”是举的做法, 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甚至到了不 能忍受的边缘,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3. 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 不利于学生 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 的培养。4. 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一、教育的政治功能:1. 教育促

12、进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培养合格的公民2. 教育培养各级各类政治人才。3. 教育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服务于政治。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 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培养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2. 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继承和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3. 教育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贡献。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 文化传递 2. 文化选择 3. 文化交流 4. 文化创造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 :1. 教育目的的含义 : 把学习者培育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 总要求。2. 教育目的的特点:宏观性、理想性、社会性、时代性3. 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4. 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1) 社会依据:教育目的取

13、决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2) 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受制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目的受制于人的价值取向。二、 教育目的理论基础:1. 个人本位论:( 1 ) 代表人物: 卢梭 、斐斯泰洛奇、福禄倍尔、帕克(2)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 教育目的在于把学习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人的本性,增进人的价值。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让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2. 社会本位论:( 1 )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2)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需

14、要来制定,人的发展植根于社 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 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学习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学习者社会化, 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从属于社会。 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3. 教育无目的论:( 1 ) 代表人物: 杜威(2)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只存在教育过程以内;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 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客观性、灵活性、非完成性。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

15、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意义:为我们科学的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 方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我国教育具 有重要指导作用。三、 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1. 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1)我国古代教育目的:在于培养 统治阶级 所需要的“忠君尊孔”、具有 儒家人格特征的智术人才。(2)近代社会的教育目的:“中体西用 ”方针,中学为忠孝之本,以中国经 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近

16、代科学的知识和艺能为主,以造就国家所 需要的各种实用的通才为目的。( 3) 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 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强生活智能,以 造就健全国民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 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 创新精神 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能力。2.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社会主义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2) 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全面发展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4. 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缺乏全面发

17、展的观念, 甚至忽视全面发展, 都不 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 均衡发展, 而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 的,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 各育 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 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 也都富有自 己特定的任务, 各育的社会价值、 教育价值、 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 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用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 践活

18、动的方向, 把它作为衡量、 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不断强化全面 发展的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评估指导。四、全球视野下的教育目的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目的:( 1) 学会认知(掌握认知的手段、理解知识、智力训练) 。社会的发展和知 识的爆炸要求人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够 识别知识的价值,提高智力水平。( 2) 学会做事(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 。社会的发展则要求人既要掌握知 识,也要提高做好实际事务的能力。( 3) 学会共同生活(认识自己、发现他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学会 共处要求正确认识自己,反对自我中心主义,同时要善于发现自己与 他人之间的联系,向

19、着与他人共同的目标奋进。( 4) 学会生存(自主性、判断力、个体责任感) 。在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 社会中,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并且学会承担起对他 人和社会的责任。2. 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1)日本: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培养自主、自律精神。 世界之中的日本人。(2)英国: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发展 推动学生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公民教育的实施 注重发展学生的交流、熟的处理、信息技术、合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等技能。 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理财、经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3) 美国:书113页,太长了/( o )/第五章 教育制度一、教育

20、制度概述 :1. 教育制度的含义 :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 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 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3. 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1)政治:教育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 掌握着教育权,决定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政治制度对 教育制度的影响是 直接的。(2)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要 求。目前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 型高科技产业必将对教育的种类、科类以及人才的培养的目标产生深 刻影响,从而影响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变革。(3)文化:教育活动既是

21、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 功能。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教育的类型和教育制度。(4)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身心发 展规律,考虑学生的体力和智力的具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关注学 生的生活世界,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4.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1)古代教育制度: 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 没有严格地年限规定, 学校类型很 少,层次简单,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2)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者密 切联系的性质, 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遍性, 学校结构上的多种类型和 多种层次的特点,现代教育制度的 系统性和完

22、善性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 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 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2) 双轨学制的含义: 指为统治阶级 子弟开设的学校和为 劳动人民 子弟开设 的学校系统分开,互不沟通,同时并存的学制形态。 特点:两轨平行,既不相通,也不相接。代表国家:英法德 单轨学制的含义:一个自下而上的体制,即读完小学、中学,而后可以 升入大学。特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代表国家:美国 分支型学制的含义:介于双轨和单轨之间得到一种学制。 特点:前段单轨,后段分叉。代表国家:苏联(3) 现行学制的改革: 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

23、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现代学制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有重大变化。三、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1. 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历程:壬寅学制一癸卯学制一壬子癸丑学制一壬戌学制2.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1)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切实普及义无教育。(3)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5)中师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3. 我国现行的主要教育法规 :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1)战略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

24、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 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 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他自己看另外一份文档吧)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职业 :1. 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专业人员 ,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 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书 152 页,领会就好。3. 教师职业的热点:示范性、创造性、时

25、间长期性、复杂性、学习性、空间广 延性。4. 教师的职业角色:(1)教师是授业解惑者 (2)教师是学习示范者 (3)教师是管理者 ( 4)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5)教师是研究者5. 教师的地位:(1)政治地位: 我国把教师定位为“国家干部身份”, 赋予教师前所未有的政 治地位。( 2) 经济地位: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3)专业地位: 所有教师首先都要接受一定期限的专业训练, 树立教育专业的 价值观,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然后才能行使教师的专业权利, 并承担相 应的专业责任。( 4) 社会声望: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可以从

26、教师职业在社会公众择业趋向中所 处的位置来判断。二、教师的权利、义务及资格制度:1. 教师的权利:(1) 教育教学权:可依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质量等具体要求, 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 定教学内容和速度, 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 在教 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和完善。( 2) 科学研究权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 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 指导评定权:学生品行评权:有权独立自主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品德 修养、举止行为做出综合评定,且这种评定具有法定的效力。 学生学

27、业成绩评定权: 独立自主地, 对学生成绩做出评定的权利, 也具有法定效 力。( 4) 获取待遇报酬权 :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等 的有关规定,按时足额支付教师工资报酬,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 时报酬等, 不得拖欠克扣教师工资。 同时, 教师也能享受国家规定的各种 福利待遇。(5) 参与教育管理权利:有权对学校及其他教育行政机关提出批评和建议。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 通过人民来信、 来访、新闻媒体等其他合 法形式行使。( 6) 进修培训权 :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可以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 统一安排,也可以自行选择,但是应先征得学校同意。( 7) 申诉权:教师对

28、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 可以向教育行政 部门提出申诉。2. 教育的义务:( 1) 遵纪守法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遵守为人师表的义务。( 2)教育教学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教育技术,组织和带领学 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爱护尊重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 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保护学生 :制止对学生有害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

29、为,批 评和抵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3.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1) 教师资格的获取 要求: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 资格考试及格 有教育教学能力( 2)取得教师资格的 程序:由申请人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 请,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 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 审查;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 30 日内颁布相应的教师资 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也要在此期限内将认定结果通知本人。4. 教师聘任制度

30、:(1) 聘任制的基本特征:聘任方与受聘方地位平等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以自愿、 协商为基础建立的; 只有在双方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聘任关系才 能成立。有一定的聘任期限,期满如不续延,则自动解除。5. 中小学教师违法行为:( 1 )侵犯学生受教育权 ( 2)侵犯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 3)侵犯学生财产权 (4) 侵犯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通信自由权如何预防:( 1 ) 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加大普法力度,促使有关法律早日出台。( 2) 在学校中提倡依法治教。(3)加强教师的依法治教。( 4)建立顺畅的监督途径和机制,及时查处教师违法施教行为,不护短,不隐 瞒,严重违法者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5)提高

31、家长及学生的维权意识。三、教师专业发展:1. 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从而解 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情感于一体 的培养过程,更是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2. 内容:(1) 专业精神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和奉献对专业理想永无止境的追求 对专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遵守。(2) 专业知识的发展:学科专业知识 教育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能 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4)专业自我发展: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

32、趣、能力与个性 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 观念、价值 体系与教学风格。3.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自主性、方向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差异性、情境性4. 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本科化趋势、多元化趋势、一体化趋势、专业化趋势、 信息化趋势5.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教师培训 ( 2)教师成为研究者 ( 3)自我实践反思( 4)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四、教师的职业懈怠:1. 三个维度: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2. 表现: 身体耗竭 心智枯竭 情感衰竭 同事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恶 化消极怠工,责任感丧失3. 原因:( 1)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期望值都很高,但是缺

33、乏支持。( 2)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教师要担当多种角色,如果教师不能顺利进行角色 转换,就会出现角色冲突,造成多重压力。( 3)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人格坚韧性越低,则职业应激反应越高,职业懈怠 程度越高。4. 教师职业懈怠的应对策略:( 1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自身要调整优化心理状态: 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拥有辩证的思维方式 控制并调整个体情绪和情感。五、学生:1. 学生本质特征:( 1)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2. 学生身份:(1)学生的个人身份:个人身份是由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地位 来决定的。(2)学生的学校身份:任何学生都

34、能从其学业历程中获得某种归属感、角色感 和秩序感。(3)学生的社会身份: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可以拓宽知识面,扩大交往的空 间和活动范围,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 学生的地位:( 1)学生的社会地位含义: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 作为社会成员 应具有的主 体地位。(2)学生的社会地位涉及层面:法律地位、合法权利、义务(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学生是教育者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管理教育的对象, 要 自觉服从教师合理的管理;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 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 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具有 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4

35、. 师生关系的特征:(1)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2)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的关系(3)师生关系是开放、对话的关系( 4)师生关系是充满教育意蕴的关系。第七章 课程一、课程理论 :1. 课程的概念 :(1) 课程及教学科目 (2)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 课程即学习经验 (4) 课 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5) 课程即社会改造2. 课程的分类标准 :(1) 按课程的横向结构特征不同 , 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2) 按照选择性分类 , 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 按照规定性分类 , 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 按照不同教育层次,课程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

36、学课程、中学课程、大学 课程、研究生课程。(5) 按照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 课程又可分为德育课程、 智育课程、体育课程、 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等。(6) 从课程设计、 开发和管理主题来看, 课程又可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 校本课程。3. 主要的课程类型:(1) 分科课程: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 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2) 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 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3) 国家课程: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指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

37、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大纲。( 4) 地方课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确定执行 的课程计划和必修科目课程标准;确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改革 方案,报国家教育部批准。(5) 校本课程: 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自己开发适合本 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二、课程编制:1. 课程编制的概念:指完成一项课程 计划 的整个过程,2. 课程编制的阶段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3. 课程目标的概念:根据 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 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 的任务指标。4. 课程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测度功能、矫正功能5. 课程目标的

38、价值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观性目标取向6.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 :最基本的依据。 要了解学习者的兴趣与需求, 探究其认知 发展与情感形成, 研究其社会化的过程与个性的形成, 调查其健康状况和 社会关系,了解其生活状况、娱乐活动等。(2)社会的需求 :学校课程必然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学 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都是以课程作为中介来实现的。 因此,课程不能不关注现实社会的需要。(3)学科的发展 :在制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 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7. 课程内容的概念: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一系

39、列比较系统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 , 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 和经验体系。8. 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1) 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3)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9. 课程内容的选择准则:(1)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内容应该选择那些对人的思维训练和 发展价值较大的,同时又有一定的社会实用价值的知识。(2)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把学生的个人知识、 直接经验和 现实世界作为学科知识的出发点和源泉; 另一方面,把学生获得的抽象的 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3)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必须选择最具

40、有代表性的、 最典型的、 与 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时代性知识融入课程中。( 4) 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原则 。突出学生的探究构成,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 的探究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10.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 忠实取向( 2)相互调试取向( 3)创生取向影响因素:( 1) 课程本身的性质( 2)课程实施的外部环境( 3)课程实施的主体( 4)课 程实施的管理11. 课程评价的概念:指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或课程目标, 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 方法和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 做出判断 的过程。12. 课程评价的取向:( 1) 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

41、取向( 2) 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取向( 3)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取向13. 课程评价模式:( 1)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 2)对教师的评价( 3)对学生的评价三、课程改革:1. 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 1) 社会政治经济需求 ( 2)科学知识的进步 (3)心的发展2.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政策上的调整、内容上的变化、实施过程中的改良 。第八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一、教学概述:1.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共同组 成的一种 教育活动 。2. 教学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处于 中心地位 。作用:( 1) 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 2)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42、 3)本能力( 4)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3. 现代教学观的趋势:(1)由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由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由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4)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5)由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4.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 方 式、结构与程序 。类型:( 1)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具体形式: 班级授课。 这是现代学校中最典型的、 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班内 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2) 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教学。具体形式: 作业参观讲座5.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包括了解学

43、生、钻研教材、拟定教学计划。 教案编写: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计划或方案。(2 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具体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放大得当教学组织严密(3) 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但要注意因材施教指导 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同伴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4) 教学测评: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检查、书面测试等。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 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还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二、教学过程:1. 本质:(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它是学生个体的

44、认识过程, 具有不同于 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一是 间接性 ,主要是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 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 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二是引导性 ,需要在教 师引导下进行认识,不能独立完成;三是便捷性 ,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 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有目的地进行的教学必须以交往为背 景,并通过社会交往与联系社会生活来增进、 活跃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理解深化与确证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与社会价值。( 3)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注重将 教学中的知识通过交往与认识活动内化为学生的智能、 情感和品德, 才能

45、 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2.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3. 教学过程的环节:(1) 传授/接受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激发学习动机 感知教材 理解 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2)问题/探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明确问题 深入探究 作出结论三、教学方法1. 常用教学方法 : (7 个必考 1 个)(1) 以语言传递信息 为主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明、 解释事物、 传授知识 ,发展学生智力 的方法。要求:A.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 B.注重讲授过程的启发性和趣味 性。 C .适当地配合和运用教学板书。 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

46、学生以全班或者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中 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获得和巩固知 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要求:A.在讨论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准备工作。B.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要鼓励培养学生的质 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C. 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做好小结,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 知识体系。 谈话法 :教师和学生之间 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进行问答和对话以引导学生获得 和巩固知识的方法。要求: A .谈话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设计好谈话提纲或问题。B.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C.谈话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总结,使学

47、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2)以实物为主 的教学方法: 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 观察,以获得新知识或经验的教学方法。要求:A.参观前,教师要有具体的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参观的地点和内容, 并做好组织工作。B.参观时,教师要引导 学生认真观察,围绕主题收集材料,做好记录。 C.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 进行总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感想和经验。 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操作和演示, 让学生通关 观察、模仿而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要求:A.演示前,教师应该做好充分准 备,选择适宜的演示道具。B.演示过程中,

48、教师应当配以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 运用多种感官仔细感知对象。C.演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谈论。(3)以动手操作为主 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的条件和控 制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A. 在实验前, 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根据实验的主题, 准备好每次实验所需 要的仪器、材料等。 B.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清楚、明确 的实验要求。 C.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好实验的设备材 料和各种工具,认真做好总结,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 反复进行一定的操作,以

49、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要求:A.练习之前,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有关的原则和要领, 并掌握练习的方法和程序。 B. 在练习过 程中,教师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C.练习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检查,并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练习结果的习惯和能力。2. 项目教学法:(1) 含义:通过实施一个 完整的项目 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特点: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以学生为中心 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以“项目”为中心 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转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 实施的基本过程: 项目主题的形成:项目主题应该具有实践性、目标性、完整性的特征,同时 项目的容量不能太大,完成项目

50、的所用时间不能太长。 项目计划的制定:分组教学时空项目教学的常用模式。工作小组根据已经确 定的项目目标以及相关条件,共同商讨制定项目总体工作计划。 项目的执行:工作小组的成员以个人、小组或者全体的形式,按照确立的工 作步骤和程序自主工作。 项目结束后的评价、反思和总结。一是对项目活动成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 项目活动中表型情况的评价。评价方式是在项目汇报完之后,由教师、项目 小组以及学生个人进行评价。3. 任务驱动法:( 1) 概念: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 以完成任务 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学生通过对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分析、 讨论,找出 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

51、成实现意义的建构。(2)特点: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3) 实施的基本过程: 任务的设计:A.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B.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C.任 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 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部分甚至全部的实际工作环境, 使学生 置身于一定的目标任务完成环境中。 探索研究: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写作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 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运用 和意义的建构。4. 教学的艺术种类:( 1) 教学艺术的概念: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 按照 美的规律 而进行的 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52、 。( 2) 教学艺术的特点:科学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 3) 教学语言艺术的概念: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注意事项:准确得体,强调规范性情真意切,富有情感性创设情境,注重启发性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4)教学非语言艺术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 非语言因素 进行教学 表达的活动。体现在:表情、眼神、体态(头姿、站姿、手势)5)教学板书艺术的类型: 纲目式板书、结构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图形式板书、 综合式板书。6)教育板书的基本要求: 内容精要, 具有高度概括性构思精巧, 富有深 刻的启发性美观大方, 体现精湛的艺术性灵活机动, 具有周密的计划 性。第九章 班

53、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级与班主任:1. 班集体的含义: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 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 社会心理共同体 。2. 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的目标高于一般班级群体活动的目标班集体会采取更加统一的行动班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力高度深化 和内化。3. 班集体的功能:(1) 班集体的社会功能:班集体作为一个高级形态的社会群体, 具有调控社会、 家庭、些小等多重教育影响的独特功能。(2)班集体的组织功能:主要体现在:集体目标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指向、 激励作用人际关系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沟通、 凝聚功能。 集体的规范 性在组织共同活动和校正人际关系中,具有调控

54、功能。( 3)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亚文化群, 对学生的德 智体美等都有促进作用。(4)班集体的个性化功能: 在集体建设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是在活动中形 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主体。 学生在集体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又决定了其 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意识中形成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和感情, 形成个性的社 会倾向系统。4. 班主任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途径了解学生的方法(有观察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个别谈话法、调查访问法、案例剖析法)(2)协调好班级内外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协调好与任课 老师的关系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3)建构“开放、多维、有序

55、”的班级活动体系:把活动与班级常规工作结 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开展活动注意活动在形式上和内容 上的开放性。(4)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班级物质文化建设:A.要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B.要精心设计,体现班级精神C.班级环境要保持干 净、卫生。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A.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积极的 班级舆论。B.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二、班集体的培养:1. 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 :通常包括班集体、班委会、班共青团、班少先队 等,以及按任务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班刊小组、学科小组等。班级的正 式组织在一个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正式组织的风貌会影响班级 组织的健康发展。2. 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目标是学校总目标的分目标,他要受学校总目 标的制约。学校总目标决定着班级的奋斗目标,提出班级奋斗目标要以学校 总目标为依据。3.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包括成为的制度和不成文的制度两个方面。成文 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组织制度,不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舆论、班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