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浅述_第1页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_第2页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_第3页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_第4页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事故致因理论浅述 引言(1)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原理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于揭示事故的成因、过程与结果,所以有时又叫事故机理或事故模型。它暂时避开了危险源的具体特点和事故的具体内容与形式,而只是抽象概括地考虑构成系统的人、机、物、环境,因此它更本质、更具普遍意义。当它和具体的危险源,具体的事故结合时,就可以更科学、更实际、更生动地把可能的事故成因、过程、结果展现在人们面前。故而它是进行危险性的分析、安全性评价、对策制定、监控管理,以及事故调查分析有力武器。到目前为止,人们已提出了十多种事故致因理论,这里我们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因果论(2)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1,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2,这便是“果”。n2包含着n 1,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北川彻三的模型基于这样的事实和认识,即事故和事故是否造成损失与损失大小是偶然性,而事故的发生则必有原因,这是必然性。

3、这些原因中可以分为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从间接原因到损失构成了一个反映因果关系的事故链,如图1所示。损失事故(火灾)一次原因(直接原因)二次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间接原因)图1 因果关系的事故链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也叫一次原因,它出现在事故的当时和现场,包括人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失误或误操作)和物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失误或误操作)和物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含机械设备的缺陷、故障、失效和环境的不良条件)。这二者是间接原因造成的结果。间接原因又可以区分两个层次,即二次原因和基础(三次)原因。其中包括:(1)技术原因,是指机械设备、计测装置、建筑设施、工具护具等设计不当,维护保养与检修不够

4、,工作场所的各环境因素不适,危险部位防护、警示存在缺陷等等。(2)教育的原因,是指对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不够,从而造成了他们缺乏与自己的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必要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经验、安全作风、应变能力等安全素质。(3)身体的原因,是指作业者身体缺陷(如近视、耳聋),身体不适(如生病、醉酒),疲劳。(4)精神的原因,是指人的精神状态不佳、性格缺陷等。如不满、懈怠、急躁、害怕、不和、愚钝。(5)管理的原因,是指包括企业最高领导人的安全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不明确、不健全、维护保养、监督检查不力、人事与劳动纪律组织管理缺陷等。(6)学校教育的原因,是指教育部门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的成长

5、过程中应贯穿的安全教育重视、实施得不够。(7)社会、历史的原因,是指政府部门、群众团体整个社会的力量对产业发展和公共安全宣传教育不够,缺乏应有的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上述(1)(4)属二次原因,(5)(6)属基础原因。但生产实践和理论分析都表明,其中的技术(或工程)原因、教育原因、管理原因作为平时的安全对策来讲是最重要的,从而技术(工程)对策、教育对策和管理对策(所谓“三e”对策)被视为是防止产业事故灾害的“三大支柱。”后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和范围的扩大,有必要把“环境”单独提出来,这就变成了“四e”安全对策。基于因果论的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的启示:(1)为了防止产业灾害的发生,在

6、图1的事故链中,解决好任一个环节,都可以到的效果。(2)为建立预防产业灾害的四大原则提供了依据。这就是预防可能的原则,损失偶然的原则,原因继起的原则和选定对策的原则。(3)基于因果论,对一个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时,就产生了两种重要而有效的逻辑方法。即演绎法,据结果推理原因,如故障树分析(fta);归纳法,据原因推论结果,如事件树分析(eta)。轨迹交叉论(3)2轨迹交叉论一个生产系统一般是由人、机、物构成的,它们共处于一种环境中。轨迹交叉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该系统内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或逆流能量轨迹交叉)所造成的,有时环境也是造成人的不安

7、全行为与物(机的)不安全状态及它们相遇的条件。这种情况可用图2形象地表示出来。图2 轨迹交叉论事故致因模型(a)由于管理缺陷而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情况;(b)用集合表示时导致事故的情况,其中m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子集,s为物(机)的不安全状态子集,e为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子集。这种理论基于这样的事实,即人、机、物、环境各自的不安全(危险)因素的存在,并不立即或直接造成事故,而是需要其他不安全因素的激发。例如,除去保护罩的调整运转皮带轮处于不安全状态,如果穿着了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衣服的人员与之接触(不安全行为)即激发,就会造成绞入的人身伤亡事故;已处于不安全状态的硝化纤维(如已开始显著分解),受到高温环境(

8、不安全条件)的激发后,就会发生自燃以至火灾。事故统计分析表明,此种理论是正确的。例如美国50年代的统计,75000件伤亡事故中天灾占2,可预防的人为灾害占98。其中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的只占12。日本1997年对制造业歇工四天以上的104638件事故的统计分析结果是:无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占5.5,无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占16.5。日本劳动省对近几年建筑业的重大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结果为:无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少于8,无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少于13,绝大部分都是二者同时作用的结果。人环匹配论(4)这是由瑟利(j?surly)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事故致因素理论,所以也叫瑟利模型。后来又经安德森加以补充改进而成瑟

9、利安德森模型。它是把人、机、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归化为人(主体)与环境(客体)两个方面。人包括操作者与指挥(管理)者作为生产系统的主体,主要看他的三个心理学成份对事件的感知s,对事件的理解o,对事件的响应r;环境(包括机械、物质、环境),作为生产系统中人以外的客体,主要看它的变动性、表象性、可控性。把此系统中一个事故的发生分为危险的形成(迫近)与其演变为事故而致伤害或损坏两个过程。事故是否发生,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互匹配和适应情况。具体的描述示于图3。(a)(b)(c)图3瑟利安德林事故致因模型此模型(图3a、b)表明,在危险形成或迫近的第一个以及演变为事故的第二个过程中,如果人都能正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图中记为o),危险就向消亡或得以控制的方向发展;如果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错误(否定)的回答,危险就会向迫近的方向发展,以至发展为致伤、致损的事故。图3c体现了人对环境(含机、物)的观察、认识与理解的程度和运行中的环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以适应人的应变素质情况。如果人的回答肯定,则系统可能保证安全;否则必须对系统作适当修改,以适应人的容许行为变异的预期范围。此模型可以给们多方面的启示。例如它表明,为了防止事故,首要且关键的在于发现和识别危险,而这同人的感觉能力、知识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