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世界第二产业地理_第1页
042世界第二产业地理_第2页
042世界第二产业地理_第3页
042世界第二产业地理_第4页
042世界第二产业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 世界第二产业地理 一、综述 1、战后世界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 2、战后世界各国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迅 速发展 3、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世界不同收入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2、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 类别农业工业服务业 196519991965199919651999 低收入 国家 422726303243 中等收 入国家 201034364654 高收入 国家 5243305268 世界10641335061 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 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 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的需求 发达国家币值近年有所降低,但

2、绝对量 却不断增加,利用资金与技术优势,转 到国外设厂跨国经营,当地生产等。 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战后世界各国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迅速发展 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比 重下降,资金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比重 上升。 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发展中国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发展中国家 逐步转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而绝大 多数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和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硅岛、英国的爱丁堡地区、 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地区、新加坡、中国香港、中 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工业园区 3、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综合化、 集团化和

3、全球化发展 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 北美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 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亚太东部沿 海工业地带 二、世界能源地理 (一)世界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现代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及趋 势 (三)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四)世界煤炭工业地理 (五)世界石油工业地理 (六)世界天然气工业地理 (一)世界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呈正相 关。 世界gdp由1970年115.49千亿美元,能源消耗 量50.2亿吨油当量;2004年为317.49千亿美元, 能源消耗量102.2亿吨油当量。 美国,1970,gdp30.37,能源16.

4、5; 2004gdp87.85,能源23.3。 中国,1970,gdp0.96;能源2.3;2004, gdp16.57,能源14.3. (二)现代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特点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数量越来越大,且增长迅速。 煤炭:1950,18.18亿吨;2000年45.35亿吨,年均增 长1.84%。 原油:1950年,5.24亿吨;2001年35.85亿吨,年均 增长3.8%。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2004年) 中国(69%)、印度(54.5%) 煤炭 巴西(38.6%)、加拿大(24.8%) 水能 法国(38.6%) 核电 (三)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四个阶段 木材时代:农耕时代 煤炭时代:

5、蒸汽机时代和火电站(煤炭) 石油时代:内燃机时代 多极化时代: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能源 (四)、世界煤炭工业地理 1、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 世界煤炭资源的储量、密度,北半球高于南半 球,特别是高度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 中纬度地带,合占世界煤炭资源的90%。 亚欧大陆煤田:中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 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卡达)和乌克兰 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里 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延伸到英国中部。 北美洲中部:五大湖区和阿巴拉契亚 2001年部分国家煤炭储量、产量和消费量(%) 国家可采储量 国家产量 世界100世界100 美国25.4美国24.6 俄罗斯15.9

6、中国23.1 中国11.6印度7.7 印度8.6俄罗斯5.1 澳大利亚8.3日本4.6 德国6.7德国3.7 南非5.0南非3.6 乌克兰3.5波兰3.3 哈萨克斯坦3.4澳大利亚2.1 波兰3.2韩国2.0 2、世界煤炭工业发展与地域结构特征 发展: 大发展时期(1860-1913):1.5亿吨11亿吨 稳定增长期(1914-1950):11-18.18亿吨 萧条时期(1950-1974):11.18-20.16亿吨 缓慢增长期(1974-2000):20.16-45.34亿吨;其中1980年 37.5亿吨,1997年47亿吨,2000年45.34亿吨。 地域结构 煤炭地域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

7、一致,生产地域结构不平衡 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 生产的大型化、集中化和机械化不断提高 以煤炭为中心的工业发展综合体 3、世界煤炭消费与贸易地理 世界煤炭消费多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和人口众多的国 家。 2001年世界煤炭消费中,美国占24.6%,中国占3.1%。 煤炭的消费大多用于发电。其次是炼焦和工业用。 1999年发电用煤炭占煤炭消费量的比重,美国占 90.5%;oecd占80.4%。 1997年,中国发电用煤炭占39.3%,工业用煤炭占 36.5%。 煤炭是世界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并且贸易量增长快于生 产量的增长。 1950-2000年,世界煤炭贸易量占生产量比重由3.5% 上升到12.9%

8、;煤炭出口量达到5.86亿吨,2003年达 到7.18亿吨。 2003年世界煤炭的最大出口国是澳大利亚,为2.08亿 吨;最大进口国是日本,为1.62亿吨。 2000年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占世界煤炭进 出口比值(%) 国家和地区出口国家和地区进口 澳大利亚31.9日本24.8 南非11.9韩国10.9 印度尼西亚9.8中国台湾7.7 中国9.4英国4.0 美国9.0德国3.9 俄罗斯6.5印度3.8 哥伦比亚5.8西班牙3.7 加拿大5.4荷兰3.6 波兰3.9意大利3.2 (五)世界石油工业地理 1、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 2、世界石油生产与地域分布特点 3、世界炼油工业发展与分布 4、世界

9、石油贸易与运输 简述世界石油储、产、销的基本格局及其对 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1、世界石油资源的的分布(2001年) 国家可采储量国家产量国家消费量 世界总计1430亿吨世界总计35.85亿吨世界总计35.11亿 沙特25.2%沙特11.8美国25.5 伊拉克10.6 %美国9.8日本7.0 科威特9.3 %俄罗斯9.7中国6.6 阿联酋9.1 %伊朗5.1德国3.7 伊朗8.6 %墨西哥4.9俄罗斯3.5 委内瑞拉7.8 %委内瑞拉4.9韩国2.9 俄罗斯4.7 %中国4.6印度2.8 墨西哥2.7 %挪威4.5法国2.7 利比亚2.7 %英国3.3意大利2.6 美国2.6 %伊拉克3.3加

10、拿大2.5 中国2.3 %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 东半球的北非中东俄罗斯中部,储量约占83%; 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美国中部阿拉斯 加北部,约占17%。 北半球约占95%,南半球约占5%;北半球,55-60% 的石油分布在北纬24-42度之间。 海上油田主要分布在北纬30度-南纬10度之间。拥 有大型油田的海域是波斯湾、加勒比海、墨西哥 湾和南美北部大陆架。 2001年,可采储量中沙特占25.2%,360亿吨;伊 拉克占10.6%。143亿吨。 2、世界石油生产与地域分布特点(2001年) 国家可采储量国家产量国家消费量 世界总计1430亿吨世界总计35.85亿吨世界总计35.11亿 沙特2

11、5.2%沙特11.8美国25.5 伊拉克10.6 %美国9.8日本7.0 科威特9.3 %俄罗斯9.7中国6.6 阿联酋9.1 %伊朗5.1德国3.7 伊朗8.6 %墨西哥4.9俄罗斯3.5 委内瑞拉7.8 %委内瑞拉4.9韩国2.9 俄罗斯4.7 %中国4.6印度2.8 墨西哥2.7 %挪威4.5法国2.7 利比亚2.7 %英国3.3意大利2.6 美国2.6 %伊拉克3.3加拿大2.5 中国2.3 % 生产与地域分布特点 石油开发历史悠久,战后石油资源产量 猛增;战后石油资源生产地域分布与储 量分布地域变化上基本一致。20世纪70 年代以后,石油开采近海特征突出。 1857年开始商品化生产(

12、罗马尼亚) 1940年世界石油生产量达到2.6亿吨,1960 年、69年、78年突破10亿吨、20亿吨和30亿 吨(石油黄金时代) 1995年31.5亿吨,2001年35.85亿吨。 3、世界炼油工业发展与分布 发展中的石油生产大国产大于炼,发达 国家的石油消费炼大于产。 世界炼油工业高度集中在大消费区,分 布极不平衡。 4、世界石油贸易与运输 世界石油储量、产量、炼油、消费的地区分布 不平衡,使石油贸易量在世界能源贸易量中数 量最大。 2001年原油出口量16.84亿吨,占世界原油产量的 47%。在世界石油贸易中,以原油为主,以油品为 辅。(2004年,原油贸易量18.6亿吨,成品油5.3亿

13、 吨。) 世界石油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001年世界原油出口中,中东地区占49.8%;原油 进口中,欧洲占27.6%,美国占27% (六)世界天然气工业地理 1、世界天然气工业发展特点 资源丰富,储产地域广,但分布不均衡 天然气产量增长迅速 贸易量小,多自产自销。 2、世界天然气贸易与运输 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和液化天然气船运输。 2001年世界天然气管道运量占总运量的74.2%。 与原油相比,天然气贸易量小。 2004年天然气出口量6800亿m3,占世界产量的25.3%; 天然气的进出口与石油不同,天然气的进出口大多 是发达国家。 在天然气进口中,美国占21%,德国占14.2%,

14、日本占 13.4%,意大利占9.9%。天然气出口中,俄罗斯占22.9%, 加拿大占19.7%。 (七)世界电力工业地理 1、世界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世界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1950年,世界发电量为9528亿千瓦时, 1998年,达148326亿千瓦时 世界发电量和消费量多的大多是发达国 家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1999年主要国家发电量占世界的比重 国家比重(%) 国家比重(%) 美国26.4德国3.7 中国8.4印度3.6 日本7.2法国3.5 俄罗斯5.7英国2.5 加拿大3.9韩国1.8 2、世界电力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 火电为主,核能和其他新能源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煤炭丰富以火电为主:1

15、998年波兰(占96.4%)、 澳大利亚(81.1%)、中国(88%)、美国(55.3%) 水资源丰富以水电为主:1998年,巴西(92.9%)、 挪威(99.5%)、瑞典(46.4%)、加拿大(54.2 % ) 核电工业:2000年,30多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占总 发电量的16%。其中,美国占27.7,法国占17.1%, 日本占12.2%,德国占6.3%,俄罗斯占5.6%。 世界能源发展问题? 通常说的能源问题,实际上是世界石油 问题。 能源问题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石油供给问题是能源问题的重要内容。 油价变动问题 5060年代每桶原油12美元;70s末35美 元,1990年20美元,

16、2007年45美元。 三、世界钢铁工业地理 (一)现状 (二)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 (三)世界钢铁市场的新趋势 (一)现状 钢铁工业是工业基础的基础。它直接关 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部门与 地域结构的变动。常以钢铁的产量、消 费量、特别是人均钢铁数量来衡量其经 济发展水平。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 业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产量倍增,钢 铁工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世界钢铁工业空间结构 变化的新特点 世界钢铁工业布局逐渐从内陆型资源指 向型向消费地指向型转变 煤田区建设钢铁联合企业:德国鲁尔区、美 国的皮兹堡 铁矿区:法国的洛林区、中国的包钢、马钢 武钢。

17、钟摆式布局:美国五大湖地区 钢铁工业生产中心由“西”逐渐向“东” 转 世界钢铁工业重心正转向亚洲世界钢铁工业重心正转向亚洲 国际钢铁协会秘书长伊恩克里斯马斯日在北京开幕的第 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说,国际钢铁协会将在北京成立第 二个办事处,“这清晰地表明钢铁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 全球钢铁工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亚洲。” 亚洲的钢铁产量和消费量在全球的份额均超过一半以上,而 且主导地位在未来几年里还会进一步增强。中国钢产量在世 界钢产量的比例由年的上升到 年的。本世纪初的年,世界钢产量增加 亿吨,其中中国增加量占。 在年原钢产量排名前的钢铁企业中,有家 来自中国大陆。有专家认为,中国给全球钢铁业

18、带来了新的 增长机制。 统计显示,年全球粗钢产量再创新高,达到 亿吨,比年增长。 (三)世界钢铁市场的新趋势 联合兼并 钢铁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发达国家衰退,发展中国引导钢铁工业 发展 中国钢铁业大规模重组序幕拉开 2005年8月,由鞍钢和本钢联合重组的鞍本钢铁 集团在沈阳揭牌,正式宣告成立。新组建的鞍 本钢铁集团具备年产钢2000万t的能力,预计到 2010年该集团年产钢将达到3000万t以上。 新唐钢(整合宣钢、承钢)的拥有了1000万t 炼钢产能,并与首钢合资在曹妃甸新建设计能 力为1500万t的京唐钢铁公司。 四 世界汽车工业地理 “汽车改变了世界,世界受益于汽车。” 汽车业不过是庞大工

19、业中的一支。 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汽车所需原材料来自钢铁、机械、电子、 化学、建材、纺织、橡胶等许多部门。 (一)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120多年历史,截止2000年,累计生产18亿 辆。 1900s,200万辆;1937年,640万辆;1977 年,4000万辆;1995年,4984万辆;2007 年,6000万辆。 世界汽车生产由适度增长走向迅猛增长, 进入繁荣阶段 (二)世界汽车生产地域结构变化 20世纪50年代前,北美、西欧 美国、加拿大、西欧(1949)汽车产量占世界的 94.5%。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迅速发展;80年代首次超过 美国,1994年美国超过日本。 20世纪80

20、年代,韩国、巴西、墨西哥、中国等新 兴工业化国家汽车工业迅猛发展。 2000年中国第8位,2002年,第5位;2003年,第4位。 2000年汽车产量超过100万辆的国家 (万辆)(世界经济年鉴2001) 位 次 国家产量比重位次国家产量比重 1美国128122.39墨西哥1923.3 2日本101517.610英国1823.2 3德国5209.011意大利1743.0 4法国3355.812巴西1672.9 5韩国3115.413俄罗斯1202.1 6西班牙3035.314比利时1031.8 7加拿大2344.1合计513890 8中国2003.5 世界合计 5754100 2001年世界主

21、要汽车制造业(国际统计年鉴2002) 企业国家世界500强 营业额位次 营业额(百万)雇员(千人) 通用美国3177260365 福特美国5162412353 戴姆勒-克莱斯勒德国7136897372 丰田日本10120814247 大众德国2179287322 本田日本4158882121 菲亚特意大利4951944209 日产汽车日本5849555125 标致法国6546264193 宝马德国1123444397 现代韩国1333086394 三陵日本1712559864 沃尔沃瑞典2671830171 马自达日本2961675439 铃木日本4041277726 (三)世界汽车市场的新格

22、局 1、世界生产的汽车大部分用于出口。 1999年汽车出口2272万辆,占世界产量的 41%。 其中,发达国家如西班牙出口占生产量的 81.1%;比利时,78.4%;德国,70.2%;英 国,61.5%;法国,60%;日本,44.6%。新 兴工业化国家如墨西哥,66.4%;韩国, 53.1%;巴西,20%。 (三)世界汽车市场的新格局 2、亚太,特别是中国,是世界汽车市场的新亮中国,是世界汽车市场的新亮 点点 50005000辆在中国生产的别克陆续驶往菲律宾,中辆在中国生产的别克陆续驶往菲律宾,中 国汽车融入全球化。国汽车融入全球化。 世界汽车市场在欧美出现的颓势,使人们更加世界汽车市场在欧美

23、出现的颓势,使人们更加 关注亚太市场的崛起。在今后关注亚太市场的崛起。在今后1010年中,有年中,有8 8个国个国 家汽车工业的增长被认为要占到业界总增长的家汽车工业的增长被认为要占到业界总增长的 6767,其中,其中4 4个国家(中国、印度、韩国和泰国)个国家(中国、印度、韩国和泰国) 都在亚太地区。都在亚太地区。 波兰人口波兰人口40004000万,去年市场轿车销售总量为万,去年市场轿车销售总量为5050 万辆。而人口与国力不可同日而语的中国轿车万辆。而人口与国力不可同日而语的中国轿车 销量仅为销量仅为6565万辆。万辆。 北京晚报北京晚报 2001 2001年年1010月月3131日日

24、世界汽车工业格局 1964年,全世界独立的较大规模的汽车 公司有52家,到1980年减少为30家,而 在新的世纪开始的时候,形成了“六加六加 三三”的格局,就是通用集团、福特集团、 大众集团、丰田集团、戴姆勒克莱斯 勒集团、雷诺日产集团六大集团和三 家相对独立的汽车公司(宝马公司、本田 公司、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 中国汽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三 已超 德国仅次于美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 国内汽车企业推出多种新车型。在百余款轿车 新车型中,有自主品牌36款,其中既有长安奔 奔、qq6等经济型轿车,也有一汽红旗hq3、 奔腾、中华骏捷、上海荣威等中高档轿车,充 分展示了中国汽

25、车行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快速成 长。 轿车在汽车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为 48.49%,2006年为53.15%,提高了4.66%,在 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过半。同时,小排量轿车在 轿车总产量中的比重也已迅速提高。 五、世界电子工业地理 (一)综述 电子工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新科技革命 的核心部门,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电子信息工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投入的r&d 费用越来越多,生产和销售的增长也非常快。 20世纪80年代,世界电子信息工业的销售额仅1000亿 美元;1999年,世界生产和销售额分别达到10662 和10427亿美元,进出口额分别达到7619和7854亿 美元。

26、据2002年世界电子数据年鉴的不完全统计,去除 消费类电子产品,2001年世界电子工业总产值为 11174亿美元,总销售额为11 240亿美元。2000年 世界电子产品贸易总额为17 257亿美元,其中进口 总额为8 422亿美元,出口总额为8 835亿美元。 (二)世界电子工业结构类型 设备制造:美国为主体,占该市场份额的57%; 日用消费品:日本为主体,比如电冰箱、电视 等 出口贸易型:发展中国家。 统计显示,年中国新增手机用户 万户,手机用户总数达到了亿。这一年, 中国手机生产量达到了亿部,占全球手机 总产量的。其中,外资企业的手机产量 超过亿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电子产品结构也已

27、趋于 稳定。 从具体国家来看,电子工业与技术最发达的美国, 其消费类和元器件类产品生产比重最小。其他电 子工业先进国家,例如日本、德国、英国、法国 等也都反映了这种投资类比重大,元器件类和消 费类比重小的格局。这表明经济越发达,电子应 用比例越高,正好印证了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中 的倍增作用。 从具体电子产品看,电子数据处理设备比重最大, 其次是通信产品。其他电子工业先进国家如日本、 德国、英国、法国等,也有这种电子数据处理和 通信产品比重大的倾向,表明这些国家的国民经 济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 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卷 (三)世界电子市场的新格局 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分成电子硬件生产、软件

28、生产、 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等分支。 就世界电子硬件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而言,可概括 为:生产与市场集中在少数国家;生产与市场同 步发展;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的生产与市场占主导 地位。 目前世界上拥有一定规模电子产品生产能力的有 50多个国家与地区,有较大生产能力的国家与地 区有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德国、英国、 法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奥地利、丹麦、 比利时、芬兰、希腊、挪威、葡萄牙、西班牙、 瑞典、瑞士、亚洲的日本、中国(包括中国台湾 省)、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以色列、 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香港与菲律宾等。此外 还有南非与澳大利亚。 这30多个国家与

29、地区电子产品生产与市场占世界 电子产品与市场总份额的95左右。其中电子产 品生产的头10个国家和地区产值和市场均占80 强。 (三)世界电子市场的新格局 按大地区划分,世界几个大地区电子产品的生产 与市场份额,大体上也是稳定的:美国生产的占 31,日本25,欧洲22,亚太地区18,其 他国家与地区4。电子产品市场,美国约占41 ,日本16,欧洲26,亚太地区10,其他 国家与地区7。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电子产品的入 超国家,日本是出口导向国家,欧洲是自给自足 的地区,亚太地区也是出超地区。 世界电子信息工业产销规模 单位:百万美元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电子产品进出口统计 单位:百万美

30、元 附: 未来10年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未来10年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一、信息产业向多极化、合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由美欧竞 争,过渡到美、欧、日亚、俄群雄并起的局面。 二、信息产业将伴随着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步超 越第一、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居突出地位。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新的态势,信息系统将由第一代塔桥 结构转向第二代平面蛛网结构,信息处理手段向综合化、融合 化、多媒体转变,信息传递手段将采用光纤通信。 四、软件市场将超越硬件市场,到本世纪末将由目前的40%增 加到55。 未来10年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五、信息市场的交易日趋活跃,并将以良好的势头持续 不断地向前发展。

31、 六、信息产业结构高档化,信息的需求将从单纯的定性、 定量分析,转向针对竞争环境的综合性分析、预测和判 断。 七、信息呈现社会化倾向,信息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 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文化、军事、法律以及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 八、信息服务的主题,将从传统的决策、技术、工程 和专业咨询,转向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综合性 课题。 九、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世界 各国将不惜花巨资来培养高水平的信息专业队伍。 六、世界纺织工业地理(略) (一)战后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世界纺织生产能力和产品品种的增加 2、世界纺织工业部门结构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3、世界纺织工业由高度集中少数

32、发达国家转而 分散到广大发展中国家 (二)战后世界纺织工业地域的特点 传统的棉纺织工业 丝纺织工业 麻纺织工业 化纤工业 六、世界纺织工业地理 (三)服装市场的新特点 服装与针织品成衣发展迅速,是纺织品 贸易的主体。服装生产的国际化日益增 强。 七、世界五大工业地带 (一)西欧工业地带 (二)北美工业地带 (三)东欧工业地带 (四)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五)亚太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1 1 西欧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 位于欧洲西部,包括英国和法国的东部和北部、位于欧洲西部,包括英国和法国的东部和北部、 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意大利北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意大利北 部,以及

33、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南部。部,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南部。 西欧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现代工业发展历西欧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现代工业发展历 史悠久,种类齐全,经济基础雄厚,拥有熟练的史悠久,种类齐全,经济基础雄厚,拥有熟练的 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 邻近丰富的铁、煤资源,交通运输方便,促进了邻近丰富的铁、煤资源,交通运输方便,促进了 西欧工业的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化最早地区,现西欧工业的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化最早地区,现 代化工业最发达地区之一。代化工业最发达地区之一。 欧洲推行的统一运动,结成了欧洲联盟,各国统欧洲推行的统一运动,结成了欧洲联盟,各国统 一货币、关税等,促进了西欧各国间的经

34、济交流,一货币、关税等,促进了西欧各国间的经济交流, 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增长,为西欧的再次振兴提供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增长,为西欧的再次振兴提供 了平台。了平台。 1 1、西欧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 西欧的工业属于混合工业区域。以重工业、化西欧的工业属于混合工业区域。以重工业、化 学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其中以知识、学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其中以知识、 技术密集型工业、核能、航空、汽车、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工业、核能、航空、汽车、化工等 部门最为重要。钢铁、机床、汽车、船舶、电部门最为重要。钢铁、机床、汽车、船舶、电 力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工业地区分布总的结构特力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工业地区分布总的结构

35、特 点是从内陆资源产地逐渐向沿海消费地区发展,点是从内陆资源产地逐渐向沿海消费地区发展, 如法、意、荷等国利用进口资源在沿海发展了如法、意、荷等国利用进口资源在沿海发展了 工业;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直接带动了英国工业;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直接带动了英国 东北部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由于德国的统一,东北部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由于德国的统一, 西欧工业总体生产能力更有所增强。西欧工业总体生产能力更有所增强。 2 2、北美工业地带、北美工业地带 包括以美国波士顿为中心的新英格兰工业区,以纽约为中包括以美国波士顿为中心的新英格兰工业区,以纽约为中 心向南经费城、巴尔地摩和华盛顿的大西洋沿岸中部工业心向南

36、经费城、巴尔地摩和华盛顿的大西洋沿岸中部工业 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加拿大南部,以圣劳伦斯河流域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加拿大南部,以圣劳伦斯河流域 为中心的工业区,以及美国南部以休斯顿为中心的墨西哥为中心的工业区,以及美国南部以休斯顿为中心的墨西哥 湾工业区,西南部以洛杉矶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湾工业区,西南部以洛杉矶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以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为中心,兴起与形成晚于欧洲,以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为中心,兴起与形成晚于欧洲, 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超速发展,短时间内超过欧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超速发展,短时间内超过欧 洲地区,成为洲地区,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地

37、带。世界最大的工业地带。 两次大战期间北美位于主战场外,国内经济得以休养生息。两次大战期间北美位于主战场外,国内经济得以休养生息。 同时为战争各国提供战略物资。同时为战争各国提供战略物资。 典型例子典型例子: :加利福尼亚地区的成长。加利福尼亚地区的成长。 总体来说,如果说西欧的衰败是从战争开始,那么北美大总体来说,如果说西欧的衰败是从战争开始,那么北美大 部分地区的发展是因战争提供的机会。部分地区的发展是因战争提供的机会。 2 2、北美工业地带、北美工业地带 2020世纪世纪50-6050-60年代以来,在国际市场受到欧年代以来,在国际市场受到欧 盟日本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许多工业盟日本

38、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许多工业 部门在世界工业中的优势已经降低,但仍是部门在世界工业中的优势已经降低,但仍是 世界最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地带。世界最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工业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也很发工业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也很发 达。部门种类齐全多样,系统完整,尖端技达。部门种类齐全多样,系统完整,尖端技 术和高科技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术和高科技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3 3、东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 主要包括俄罗斯的莫斯科主要包括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 乌拉尔工业区,乌克兰的顿涅茨乌拉尔工业区,乌克兰的顿涅茨第聂伯河第聂伯河 沿岸工业区,捷克和波兰等

39、。沿岸工业区,捷克和波兰等。 俄罗斯与乌克兰资源丰富,基础工业实力雄俄罗斯与乌克兰资源丰富,基础工业实力雄 厚,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厚,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其中燃料动力、钢铁、机械、化工等部门是其中燃料动力、钢铁、机械、化工等部门是 主要支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工业部主要支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工业部 门电子、石油化学、宇航、原子能等工业得门电子、石油化学、宇航、原子能等工业得 到了迅速发展。轻工业相对发展迟缓。属资到了迅速发展。轻工业相对发展迟缓。属资 源型的重型工业地带。主要布局在内陆,多源型的重型工业地带。主要布局在内陆,多 靠近原、燃料产区。靠近原

40、、燃料产区。 3 3、东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 俄罗斯工业以欧洲部分为核心,逐步向东推进,俄罗斯工业以欧洲部分为核心,逐步向东推进, 特别是近特别是近2020年来,强调年来,强调“开发东方开发东方”,工业生,工业生 产地域由西向东扩展的趋势明显加强。产地域由西向东扩展的趋势明显加强。 波兰的西南部(上西里西亚区)和中部区,捷波兰的西南部(上西里西亚区)和中部区,捷 克和斯洛伐克的中部(下西里西亚区),形成克和斯洛伐克的中部(下西里西亚区),形成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带,是东欧工业地带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带,是东欧工业地带的 组成部分,亦称中欧工业区。组成部分,亦称中欧工业区。 西里西亚是世

41、界著名煤炭区,传统的采煤、电西里西亚是世界著名煤炭区,传统的采煤、电 力、煤化学、纺织等部门发达。二次大战后,力、煤化学、纺织等部门发达。二次大战后, 机械、钢铁工业发展较快,以机床、造船、仪机械、钢铁工业发展较快,以机床、造船、仪 表、汽车等较为重要。表、汽车等较为重要。 3 3、东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 东欧地区的工业发展带有很强的两极性。一方东欧地区的工业发展带有很强的两极性。一方 面以资源为主的工业领域发展较快,以煤、铁面以资源为主的工业领域发展较快,以煤、铁 等自然资源建立工业基地开展生产;另一方面等自然资源建立工业基地开展生产;另一方面 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原子、宇航、航空航天技术以

42、高新技术为主的原子、宇航、航空航天技术 发展较完善,如宇航事业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之发展较完善,如宇航事业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之 一。但东欧地区轻工业存在严重不足,食品加一。但东欧地区轻工业存在严重不足,食品加 工一度满足不了国内需求。工一度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4 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 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直达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直达 九州北部,长达九州北部,长达10001000千米,包括京滨、阪神、千米,包括京滨、阪神、 中京、濑户内和北九州工业地带及其连接地区。中京、濑户内和北九州工业地带及其连接地区。 该地带约占全国面积的该地带约占全国面积的30%30%,人口的,人口的2/32/3,工厂,工厂 的的72%72%,工业产值的,工业产值的75%75%,是以重化工为主的综,是以重化工为主的综 合性工业地带,汽车、钢铁、练油、造船的工合性工业地带,汽车、钢铁、练油、造船的工 业发达。近年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属于业发达。近年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属于 靠进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贸易型多布局在海运靠进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贸易型多布局在海运 发达的港口,是世界著名的临海工业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