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脾胃论》临床研究探索_第1页
李东垣《脾胃论》临床研究探索_第2页
李东垣《脾胃论》临床研究探索_第3页
李东垣《脾胃论》临床研究探索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东垣脾胃论临床研究探索+ 肾阴虚与肾阳虚1 脾胃为生命根本 胃为“仓廪”,脾主运化,一脏一腑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充养四肢百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说“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并指出“脾合意”又与精神活动有关。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1.1 创“脾胃中心说” 脾胃这间,脾胃与其他肮脏之间关系脾胃论论共38篇,第一篇为脾胃虚实传变论与第七篇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援引内经观点和张仲景的论述,用五行学说解释病因病机,:“面病皆由脾胃面生也”。五脏六腑受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

2、脏”由“腑”化养,才能藏精气,元气为生命之本,全赖胃气滋养,胃受谷气,为胃气之补充,“胃气如本弱,元气不能充而诸病由所生”。下二篇为脾胃论之总纲。1.2 胃气为本 贯穿全书,第二篇脾胃胜衰论、第三篇肺之脾胃虚论、第19篇三焦元气衰旺论第20篇大肠小肠五脏皆属胃胃虚则俱病论、第21篇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第22篇胃虚脏腑经络皆夭所受气而俱病论、第23篇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以同经脏腑学说,在生理、病理上以经络学说阐述胃与脏腑经络相通,胃起的重要作用。1.3 升降浮沉为脾胃功能 从天地阴阳之变化,人与自然密切相关,适乎自然,调节脾胃之气。书中第八篇乞运衰旺图论、第25篇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

3、间论、第26篇阴阳寿夭论、长期共存经28篇阴阳升降论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也是养生防病的重点。1.4 饮食能养人,亦能害人 脾喜燥胃喜润,第20篇大肠小肠五脏皆属胃胃虚则俱病论、“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人人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于四脏”指出生活方式失调而致脾胃病,如第九篇饮食劳倦可伤、始为热中论、第七篇胃气下消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见论、第24篇忽肥铁瘦论、第34篇阳明病湿胜自汗论、第29篇调理脾胃经验、论饮酒过伤、第32篇饮食伤脾论、第34篇脾胃损在调饮食适温、第35篇脾胃将理法也重视脾胃病与饮食调理之间关系。书中第36篇摄养、第37篇远欲、第38篇省言箴为摄生保健。1.5 补气助阳,健

4、脾利湿,兼泻阴火为脾胃病治疗大法。方法为从阴引阳,补泻于无形;注重时令用药“时禁”,如“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周密。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无翼其胜”;选药之气味,味是地之阴阳,气是天这阴阳,味甘补若泻,药之气厚薄不同,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味厚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酸苦咸中寒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中热者为阴中之阳;又有病禁,如“胃气不行,内亡津液而干涸救饮,当以辛甘酸益之,而淡渗五苓这类,则所当禁。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大便秘涩,泄上气壅滞,以姜桔之属宜之,吐而大便不通,则利大便,上药则可当禁也”。注重消导积

5、滞、节食养胃,饮食劳倦致病用温平,甘多辛少药物。燥脾润胃诸法为脾胃论主要观点。 2 脾胃病机的三对矛盾2.1 胃主纳与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五谷,脾受胃阳鼓动而运化,如果但纳不化,或只化不纳都是病态。从纳与化的功能失调是观察脾胃病的方法,调节纳与化为治疗脾胃病的措施。精品.2.2 湿与燥 脾为湿土,胃为燥土,都居中焦,李东垣认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又“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多湿病,胃多燥病,燥与湿为脾胃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用温燥之药助阳气以扶脾,以柔润之药和胃气。是脾胃治疗常用方法。2.3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 脾气升则精津布输,胃气降则浊气得泄,因此“脾主升,胃主降”。李

6、东垣认为“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升降失常常见为:清气下陷,即脾虚气陷,如胃下垂、脱肛、久泻、癃闭、子宫脱垂、带下经漏、小儿囟陷等病;浊气上逆,胃气上逆上干清道,眩晕、呕吐、食滞,中土虚而浊阴得逞,清浊相干,湿浊痰饮,不能运化而中满痞塞腹痮;清浊相干,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而呕吐、泄泻;土虚木乘,肝木克土,怒则气逆,呕吐腹痛飧泄;阻碍心肾交通,脾位中央交通上下,虚则精血不足,心肾不交,惊悸、不得卧、梦遗等症;痰饮中阻,胃不和则卧不安,呕吐脘痮,不眠。3 脾病辨证3.1 脾气虚弱证:面色菜黄,倦怠乏力,纳减脘痞,腹胀便溏,舌苔薄舌质淡,脉濡缓。常见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肠结核,慢性肝炎、早期肝硬

7、变等病。3.2 脾胃虚寒证:身倦乏力,而色晦滞,怯冷四肢不温,脘腹隐痛不止,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呕吐,食欲不振,舌胖胀满,大便溏泄,小溲清长,或尿少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苔白滑或白腻,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虚缓。常见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水肿、妇女带下、肾炎。3.3 脾气下陷证:言语无力动则气坠,腹部坠胀,太息为快,或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舌质淡苔白,脉弱。见于胃下垂,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脱肛、肾下垂、妇女子宫下垂等。3.4脾虚湿困证:头重如裹,身体沉困,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饮,胃脘痞满,纳呆,噁心呕吐,肢肿腹泻,尿不畅,妇女带下,舌苔白腻,脉濡或迟缓。常见慢性胃肠炎、小肠吸收不良、慢

8、性肝炎、妇科炎症。3.5脾蕴湿热证:发热目黄,口苦或甜腻,体倦身重,纳减脘闷,呕噁,便结不畅,溲黄赤少,皮肤湿疹疮疡。舌苔黄腻,脉濡数。常见肝胆疾病急性期、皮肤病湿疹、脓疱疮。3.6脾不统血证:脾气虚弱,舌质浅淡少苔,脉沉细。常见崩漏、二便下血、皮下出血等多种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等。3.7脾肾阳虚证:消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清冷,腰冷畏寒,五更泄泻,浮肿或腹水,舌苔薄舌质淡,脉细尺弱。常见慢性肠道病、肠结核、肝硬变腹水、肾病综合症等。3.8心脾二虚证:面色萎黄,头眩倦怠,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减腹胀,大便稀溏,舌苔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细。常见贫血症、神经症、抑郁症等病。4 胃

9、病辨证 胃有病则饮食失常,四肢百骸,皮肉筋骨无以养,可见乏力,肌肉消瘦,唇色少华。“胃为燥土”,易化热伤及阴津,李东垣脾胃论中偏重治脾,叶天士认为脾胃病当分析而论:“胃属戊土,脾属巳土,戊阳巳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因而胃病治疗也不同,用药宜偏柔润之类。5 胃常见致病因素有五种5.1 饮食不节 多因暴饮暴食纵恣口腹,或偏嗜辛酸,或偏食膏梁厚味,好醇酒煎煿,或因寒凉生冷伤胃。5.2 外感六淫之邪 起居失常,四季寒湿温凉失于调适,李东垣脾胃论认为:“若饮食一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精品.5.3 劳倦

10、内伤 脾胃论强调:“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倦则脾病,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无胃阳不运,胃无脾阴则燥,劳倦伤脾,表里相通,则脾胃同病。5.4 情志不畅,气机阻遏 “脾藏意”、“肝藏魂”、“肺藏魄”,“脾主思”、“肝主怒惊”、“肺主悲忧”。为精神活动和情感应激反应。七情不达,忧、思、恼怒、气郁,伤脾致肝木乘土,气机阻塞,横逆犯胃,胃气失降上逆而呕吐,浊气不泄,痰涎食滞于中,胃痛脘痮。5.5 脾、胃本脏虚弱 先天后天因素,脾虚生湿,清阳不升,运化失司致湿浊中阻,胃失和降。或胃中过燥,津液干涸,饮食不振而生化乏源。6 胃病临证辨治 6.1 胃寒

11、痛 骤然发作,痛无休止,喜温热饮、喜按,畏寒、手足冷、泛呕清水,舌苔白或白腻,脉沉迟。往往受寒或食生冷所致。治法:温中散寒,调气止痛 方选厚朴温中汤、吴茱萸汤、良附丸等。6.2 虚寒胃痛 脾虚胃寒,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泛吐清水,胃脘隐痛,得食稍减,饥又复痛,喜按喜温,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濡。如十二指肠溃疡病。治法:温补脾胃 调和气机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6.3 气郁血瘀胃痛 肝木犯胃,胃气阻滞,痰涎食积,胃痛拒按,痛涉胸胁,痞满如塞,嗳气泛酸,气逆上冲,或腹胀便秘,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如肝郁气滞,久痛伤络,痛有定处,拒按、进食更

12、甚,或呕血黑便,实者便秘,舌苔薄黄腻,脉弦;虚者面色苍白少华,神倦乏力,眩晕,舌薄白腻,脉软弦。治法:肝木犯胃用疏肝和胃 理气降逆 方用柴胡疏肝汤、沉香降气散、左金丸等。化火伤阴则以疏肝泄热,慎用香燥药,可用化肝煎合左金丸、滋水清肝饮、一贯煎之类。肝气郁滞伤络血瘀,实证用活血通络,方如失笑散;虚者调营敛肝,养血止血,方如调营敛肝饮临证加减。6.4 胃阴虚 舌质红绛,苔少或光剥无苔,脉弦细,胃脘痛,饥不思食,脘腹嘈什嗳气泛噁,不眠,大便干结。治法:滋养胃阴 酸甘化阴 佐以理气 方选如麦门冬汤、增液汤、益胃汤等。6.5 食滞胃痛 脘腹疼痛拒按,呕吐泛噁,嗳腐吞酸,大便干结,舌苔垢腻。治法:导滞消食

13、 方选保和丸加鸡金、山楂、麦芽、槟榔、川栋子、六神粬、白术、莱菔子等。7 结语 李东垣脾胃论注重病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内伤虚证为主,责之“阳气不足”,后世称为“温补派”。精神元气是人健康的根本,后天依赖脾胃得以滋养,之所谓:“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脾和胃相互关联,失一则中运不健而致病。临床诊治脾胃病,“知饥而纳少者,病在胃,能纳不运者,病在脾”,必须脏腑兼顾,针对脾胃脏腑功能不同,升清降浊健运分治。限于篇幅,不再另赘。肾阴虚与肾阳虚 肾阴虚、肾阳虚是中医的一个术语,肾阴虚和肾阳虚是指中医讲的肾脏功能方面的症,我们平常讲肾虚,实际包括了肾阴虚和肾阳虚,也包括了阴阳两虚,但是现在在宣传上不是很细致,

14、所以说解释不清,把有些问题混淆了。我简单的讲一下,这个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很多。肾阴虚是一个物质的,肾阴和肾经是属于物质的,肾阳和肾气是功能的。如果我们消耗的物质比较多,比如说肾精这块,或者是女性生活过于频繁,或者是由于劳动,包括脑力、体力的过度,或者是生下来以后身体就弱,这样他的物质基础比较低,而出现的一些症状,比如说出现了一些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头晕耳鸣,包括一些脱发,还有一些牙齿松动,记忆力减退,容易衰老的也比较早,也还包括临床上的性欲减退,还有容易遗精、早泄等等,这都归为肾阴虚的症状,肾阴虚还容易出现虚热,中医有一个理论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所以有时候容易出现五心烦热,就是两个手

15、心,两个脚心,心口感觉热的感觉,还有睡觉的时候,容易盗汗,就是睡着了,一醒身体有汗。他的特点,肾阴虚多发生在中青年的时候,中青年活动量比较大,无论是学习、锻炼,精力上物质耗损比较多,对性功能这块,性欲不是特别低,但是射精容易快,有遗精现象。那么肾阳虚,大多数多少功能性的差,也有和肾阴虚相同的情况,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还有性欲减退,但是因为它是阳分虚了,肾气虚了,所以出现一些怕冷的一些症状,中医有句话,阳虚生外寒,这样的人面色比较虚白,比较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汤薄。这种人性欲比较低,和现代医学说的雄性激素低有相同之处。所以阳虚表现的是外在的,一般也可能由于身体比较弱,有肾阳虚

16、的情况,但是大多数的是在中老年容易出现这种肾阳虚的情况,中青年肾阴虚比较多。所以说,我想是那样,一般就记住了,这两个特征,一个是年龄上的特征,肾阴虚多发生在中青年,肾阳虚多发生在中老年,肾阴虚容易有虚热的一些症状,肾阳虚有怕冷的症状。在性功能这块,肾阴虚是容易早泄遗精的比较多,肾阳虚的阳萎的比较多。当然有共同之处,比如说腰酸乏力,四肢酸软等等,这个是共同的症状。前列腺炎是一个现代医学术语,和这种肾阴虚、肾阳虚有交叉的地方,确实在临床说有一些人,因为虚火旺盛,也出现了一些在下焦这块有虚火,再加上吃一些辛辣食品等等,结果又有一些湿热,湿热和这种虚火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前列腺炎的症状,尿频等的一些情

17、况,小便黄,甚至也有一些小腹坠胀的一些情况。我们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过程中,如果有肾虚的情况,我们就应该考虑进去,这就是中医治病的特征所在,我们中医治疗前列腺炎和现代医学有一定区别,现代医学大多数考虑的是致病菌,是细菌性的,还是非细菌性的,或者是因为支原体、支原体,或者是淋球菌,在这点上讲,他也是非常对的,找到原因,采取相应的一些抗菌素进行治疗,直接对着病菌,这是非常对的。可是中医在这块治疗上,更有自己的特点所在,我们也把这块考虑进去,中医在治疗前列腺炎这块,我们也认为,他有湿热,我们用一些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的药,这个实际就是中医的抗菌素,比如说我们也常用的一些野菊花、地丁、鱼腥草,实际上用现在

18、药理来分析,也是广谱抗菌素,副作用很小,在杀灭病菌这块效果也非常好,尤其是西药时间长了有抗药性了,换成中药效果竟然也很好,这样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所以中医在治疗前列腺这块也有类似于西医的抗菌素的作用,但是中医同时还有其他方法,比如说我们认为他是一种易病体质,比如说是虚火,我们可以用一些清虚火的药物,改善他的身体情况,改善致病的环境,把虚火去了,把湿邪去了,把他的体质改变了,他的发病几率就少了,中医能够改变,比如湿气大的人可以化湿,有虚火的人可以降虚火。第三,中医可以对于这种致病菌所造成的泌尿系统的一些损害给以修复,或者是我们说修复症状,比如说有很多人,通过化验检查,致病菌已经得到了控制,衣原体支原体感染,通过一段的用药之后,再化验就变成阴性了,但是病人的感觉还难受,这时候如果再用抗菌素,西药好像没有理论根据,效果也不好。但是中医有这方面的药,我们可以用一些化浊、通筋络的,软筋散结的,活血化瘀的这些,能够消除造成的功能性的障碍,效果也很好,有一些坠胀,我们用一些行气的药,作用也非常好。第四,涉及到久病必虚,任何一个病时间长了对身体的正气都是消耗,有些人得前列腺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