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设计_第1页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设计_第2页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设计_第3页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设计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 以及解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包括的内容: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除法应用题,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揭示相关的知识内在联系,加强直观教学,结合操作和图形语言, 探索理解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为后面学习比、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 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3.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三、单元教学重难

2、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四、单元课时安排1.倒数1课时;2、分数除法2课时3.解决问题4课时4.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 1 课时:倒数的认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8 29 页例 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教学过程:( 一

3、) 计算、分类,初步感知倒数的特征1独立计算,回顾旧知。(1) 教师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 ( 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 1的算式) 。(2) 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3) 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设计意图:在“倒数的认识”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时, 分子与分母之间的约分凸显了乘积为 1 的分数乘法的特殊性,为倒数的认识提供了感知基础。 )2算式分类,关注算式特点。师: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学生的分类方法可能会有多种,在汇报交流时突出以乘积是否为1 来分类。3观察发

4、现,交流算式特点。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 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倒数,为学生准确、顺利地导出倒数的定义作好铺垫。)( 二 ) 逐层深入,认识倒数1了解概念。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给出倒数的范例:3和8388的倒数是38互为倒数,的倒数是3。8383让学生说说上面算式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15 的分子是几 ?分母是当学生说“ 5 和5互为倒数”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几?概括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 的分数。2理解概念。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

5、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 1;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除了两个数的积为 1 外,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如果一个数大于 1,另一个数一定小于 1。3练习巩固。出示教科书第 29 页第 1 题;让学生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辨析,深入理解倒数的意义。有了第一环节对倒数的初步感知,学生很容易“定义”倒数,但是未必能准确理解倒数中的关键要素,因此本环节通过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概念。)( 三 ) 交流探讨,会求倒数1探讨方法。(1) 出示例题,

6、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2) 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3分子、分母交换位置535535 36分子、分母交换位置1616 62思考特例。小组讨论: l 的倒数是多少 ?0 有倒数吗 ?3运用方法。师:用刚才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1) 教科书第 28 页“做一做”。(2) 教科书第 29 页第 3 题。4概括方法。通过对下列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概括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1)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 如何求整数的倒数 ?O有没有倒数 ?1 的倒数是多少 ?(3) 如何求分数的倒数 ?(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不难,关键是“完整地概括”和“严谨

7、地思考”。因此,此环节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充分说“如何找倒数” ,再交流找到的“特别的倒数”以及更多关于倒数的发现。以“发现质疑一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思考更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四) 练习深化1出示教科书第29 页第 2 题,判断这些说法对不对,并说说为什么。2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9 页第 4 题,说说有什么发现。3出示教科书第29 页第 5 题。师:小红和小亮谁说的对?为什么 ?( 设计意图:通过对倒数概念的辨析,深入理解概念,对比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计算,为后面分数除法计算学习做准备。)( 五) 回顾总结教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第 2 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内容

8、: 教科书第 31 32 页例 2 及“做一做”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完善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在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思想的美妙与魅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分数除法教学难点 :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 :( 一 ) 阅读理解,分析问题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条件和问题。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求出什么

9、?如何列式 ?( 二 ) 合作交流,探索算法1自主探索,汇报交流。2如何计算 23=?估计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几种方法:2 3(1) 模仿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23=2 2=3(2) 利用除法商不变的规律:2323)2=(2 )( 32322(3)2 里面有 3 个32画示意图,探索算法。、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画线段图来探索算法,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可以根据题目意思画下图如果学生独立画图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引导:(1)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 小时走的路程,再思考如何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 ?( 将线段平均分成3 份,其中 2 份表示的就是 小时走的路程。 )2(2) 指着图启发:已知 3小时走

10、了 2 km,要求 1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板书计算思路:先求丢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 km 的去。再求 3 个吉小时走了多少千米。213(3) 根据思路计算: 23=223=22结合算式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3观察思考,小结算法。观察:除法转化成了什么运算?什么没有变 ?什么变了 ?是怎样变的 ?强调:被除数没有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小结: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丰富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

11、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并经历逐步抽象、 概括的过程。 )( 三 ) 方法迁移,完善算法、551让学生尝试计算 612。师:刚才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25523,现在请大家尝试计算 6 12。2。汇报交流,方法迁移。55512612= 6 5 =23思考与验证。12师:为什么写成5 ?怎样验证这种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学生可能回答15151(1) 求12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 6km的5,算式是要 65。151(2) 再求 12 个 12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是 6512。4用乘法验算。(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探索的过程

12、中,创新的火花得以进发,实现了对算理的理解。)( 四 ) 解决问题,概括算法1回到例题情境,回答“谁走得快些” 。2引导学生回顾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计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概括之后,根据情况补充“不为0的数。( 设计意图:对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概括有两个层次:一是将本课中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进行对比, 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是将之前所学的分数除以整数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 最终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五 )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完成教科书第32 页“做一做”第1 题。2完成教科书第32 页“做一做”第2 题,要求写出过程,巩固计算方法。3完成教科

13、书第32 页“做一做”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对商和被除数关系的发现。( 六 ) 师生互评,共同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书第 3 课时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内容 :教科书 33 页例 3、做一做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 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3.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利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

14、、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 课件展示:抢答,不计算,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203-135 93 9675+360 20+5(75+360)( 20-5 ) 75+360 ( 20-5 ) 720 30+420302. 师:引导思考: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教学例 3(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学生独立思考。(3)小组交流、汇报,归纳出两种解题思路。A、可以从问题入手想,要求12 片可以吃多少天,应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每次吃半片也就是113片就可以2片,1天吃 3 次,每天就吃 23=2(片),那么 1232吃 122=123=8(

15、 天)B: 从条件出发思考: 一共 12 片,每次吃半片,可以先求出这盒药可以吃几次?12次24 3=8(天)再求可以吃多少天。 12 =12 =2421(4)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12113( 3)12 22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2、 . 总结算法(1)引导学生思考: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在进行运算时要注意什么?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整理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师生共同小结。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没有括号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只有乘、除法的分数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分数连乘后同时约分计算。(板书课题)分数混

16、合运算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学生独立完成P33页做一做,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 . 练习七第 9 题:巩固混合运算顺序。3、练习七的第10 题 . 鼓励多样的解决方案,可以先求出跑1 圈的时间,再求出跑 6 圈的时间:也可以求出6 圈里有多少个半圈,再乘上跑半圈用的时间4、能力提升:练习七的第10 题、可以先求出一层楼的高度,再求出7 楼地板离地有多高:也可以先通过观察看到7 楼的地板到地面的高度是6 层楼的高度,2算出 6 层是 15 层的几分之几,再归结求50m的 5是多少?。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 4 课时:问

17、题解决(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7 页例 4,练习八第 l 4 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3使学生感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理解并初步掌握方程思想。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画图工具 ( 铅笔、直尺等 )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铺垫1读一读下面的关键句,说说你的理解。1

18、1 (1) 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3。2(2) 新购图书数量的 5是童话书。师:上面各题中的分数是相对于哪个量而言的 ?把谁看作单位“ 1?两个量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 ? 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补充。2复习分数乘法问题。如果兔子的总数是30 只,新购图书的数量为lOO 本,会不会求出白兔的只数和童话书的本数 ?学生先列式作答,再集体交流。3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要学习简单的用分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题的热身,回顾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步骤,为

19、后面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 探索交流1出示例题。2阅读与理解。(1) 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条件和问题。(2) 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你准备选取哪些已知条件 ?你的理由是什么 ?2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发现“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3”是多余的条件。( 设计意图:读题、审题是学生能否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例题之所以提供了多余的信息, 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读题获取信息、通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本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选取有用信息并阐述理由的机会。 )3分析与解答。(1) 独立思考,理清关系。师:请大家独立思考,尝试用画线段

20、图的方式表示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并在线段图上标明哪一部分是“小明体内的水分” ,即 28 kg;哪一部分是要求的“小明的体重” ,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式。师:在画图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画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4生:“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5”,先画儿童的体重,把它看成单位“ 1”,平均分成 5 份,水分的质量约占 5 份中的 4 份。画图时,要先画单位“ l ”的量,然后再画它的几分之几;还要标上各部分表示什么,数量是多少。师:根据线段图所示,儿童体重和儿童体内的水分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4生:小明的体重 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因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分数乘法计算。(

21、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找准单位“1”,列出等量关系式。本环节的教学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通过画图弄清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正确列出方程作好铺垫。)(2) 集体交流,解决问题。师:请大家尝试列式计算,求出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可能有列方程解答的,也有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师: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生 1: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 kg 。4 45x=2854445x5=2855x=28 4x=354生 2:我是算术方法做的。小明的体重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反过来,根4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5=小明的体重。

22、所以列式45为: 285=284=35(kg) 。1生 3:我也是用算术的方法做的: 28245=35(kg) 。 28 kg 是小明体重的 5 份中的 4份, 284 求出的是每一份的质量,再乘 5,就求出了 5 份,也就是小明的体重了。( 设计意图:分析和解答的方法因人的喜好不同而异,只要能够理清题意,正确解答,都应该予以肯定。)(3) 对比分析,优化方法。师:不同的方法,相同的结果。刚才这几种方法,都很有道理。请大家分析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 ?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第二种方法其实是第一种方法的逆运算, 即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而第三种方法是用分数的意义一步

23、一步进行推理计算。第一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与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通过几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和分析,体会利用顺向思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在有效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渗透方程思想,与中学课程顺利衔接。 )4回顾与反思。(1) 反思 1:我们的结果是否合理 ?4师:如果小明的体重是35kg,那么他体重的 5就是水分了,是不是28 kg 呢 ?4生: 355=28(kg) ,答案是正确的。2(2) 反思 2:题目中还有一条信息 “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3”,与要求的问题有关吗?题目为什么

24、要列出这一条多余的信息?生:这一条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是用来迷惑我们的。教师小结:看来,有时题目中的信息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我们要善于根据问题筛选必要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更多,我们解决问题时,往往也要通过思考和分析,筛选出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的信息。(3) 反思 3:这道题与课前复习时所做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 ?又有什么联系 ?生 1:区别是课前的两道题是都知道单位“ l ”的量,求单位“ l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今天学的是知道单位“ 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 1”的量。生 2:它们的联系是都用到了分数乘法的意义,也就是求一

25、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计算。 只是前面的两道题是这个数知道了, 求它的几分之几,直接算;今天的问题是知道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个数未知,就可以列方程。( 设计意图:“反思 1”是通过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反思 2”是对信息的分析和筛选过程进行回顾,再次强调阅读与理解题意的重要性。 “反思 3”是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找到共同的数量关系,学会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知识。 )( 三) 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八第1 题和第 3 题。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40(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针对例题的巩固练习。由于涉及到的分数分母较大(

26、 5752和55) ,画图是有困难的, 练习时可以提醒学生只需要画出草图就可以,不需要一份一份画得清清楚楚的。 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找到并写出数量关系式,可以逐步淡化画图环节。从“准确画图”到“画草图” ,再到“脑海想象”的过程,是学生分析能力逐步提高、思维逐步抽象的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2 题。做完思考:“鲜牛奶 250 ml ”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3完成练习八第4 题。做完思考: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几条相关的信息 ?你是怎样筛选信息的 ?( 设计意图:这两题既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巩固,也是对根据问题筛选信息的训练。第 2 题有多余的条件,第 4 题是一题多问,条件也需要根据

27、相应的问题进行筛选。 )( 四) 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 1:学习了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单位 “ l ”未知的实际问题。生 2:学会了根据要求的问题筛选合适的信息。师:看来大家都很会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反思用方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作铺垫。)第 5 课时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 :P38页例 5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2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线段图表

28、示。、3、感受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画图工具( 铅笔、直尺等 )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铺垫1复习分数乘法问题。2妈妈的体重是 50 千克,小红的体重比妈妈轻5, 小红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集体交流,思考的步骤。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步骤,为

29、后面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 探索交流1出示例题。2阅读与理解。(1) 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条件和问题。条件:小明的体重是35 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815问题:爸爸的体重是多少?3分析与解答。(1) 独立思考,理清关系。师:请大家独立思考,在两个人的体重中“谁”是单位“1”?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并在线段图上标明爸爸的体重比8小明的体重轻的 15,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式师:在画图的时候,我们要先怎样画?先画那个数量?为什么?生:要先画表示爸爸的线段,因为它是比较的标准。把爸爸的体重分成15段,画小明的线段的时候,

30、比表示爸爸的体重的短,短的线段相当于这样的 8 段。(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找准单位“1”,列出等量关系式。本环节的教学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通过画图弄清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正确列出方程作好铺垫。)(2) 集体交流,解决问题。师:请大家尝试列式计算,求出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可能有列方程解答的,也有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师: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生 1: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解:设小明爸爸体重是x kg 。8爸爸的体重( 1- 15) =小明的体重8x( 1- 15)=35715x=3515X=35 7X=75生 2:我是这样列数量关系式的爸

31、爸的体重 - 爸爸比小明重的部分 =小明的体重8x-15x=35715x=3515X=35 7X=75生 3、用算术方法解答: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 列关系式为:小明的体重 ( 1-8815)=爸爸的体重35( 1- 15)=75(kg)(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师:不同的方法,相同的结果。刚才这几种方法,都很有道理。请大家分析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 ?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第三种方法其实是第一种方法的逆运算, 即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而第二种方法是用分数的意义一步一步进行推理计算。第一、二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

32、程。 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与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一致的。4回顾与反思。(1) 反思 1:验证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8,也可引导学生思考 “比 75kg815轻15是多少千克 ?学会用乘法验证。(2)反思 2:课前的题和例 5 有什么不同?生 1:区别是课前的题是知道单位“ l ”的量,求比单位“ l ”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今天学的是知道比单位“ 1”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 1”的量。( 设计意图:“反思 1”是通过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反思 2”是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找到共同的数量关系,学会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

33、知识。 )( 三) 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八第7 题和第 8 题。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针对例题的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完成练习八第 9 题。要求平均每车运走这批大米的几分之几,就是把 7平均分成 4 份,求其中的 1 份,用除法计算:要求剩下的大米还要几车才能运完,应先求出剩下的大米占这批大米的几分之几, 再用它除以平均每车运走这批大米的几分之几即可。2211(1-2) 1574= =7= 14=107414147( 四) 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习了画图表示数量关系,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单位“l ”未知

34、的实际问题。师:看来大家都很会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反思用方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作铺垫。)第 6 课时解决问题(三)教学内容 :P41页例 6 以及练习九 1-5 题教学目标 :1 掌握列方程求两个未知量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3、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教学准备 :教学

35、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我们一起看看六三班的得分情况吧!( 二) 探索交流1出示例题。2阅读与理解。(1) 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 1:下半场的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我们班全场的得分是42 分。生 2、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都是未知数。3分析与解答 。(1) 同伴交流,理清关系。( 2)学生汇报汇报 1:上半场 +下半场 =全场得分上半场12=下半场我们可以设上半场为x.1X+ 2x=421(1+ 2)x=4232x=423x=42 22x=42 3x=281282=14(分)汇报 2:我们可以设下半场的得分x 分。那么上半场的得分是2x.2x+x=423

36、x=42X=42 3X=142x=2 14=28汇报 3、用算术方法解答: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关系式为:小明的体重88(1- 15)=爸爸的体重35( 1- 15)=75( kg)(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师:不同的方法,相同的结果。刚才这几种方法,都很有道理。请大家分析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 ?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第三种方法其实是第一种方法的逆运算, 即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而第二种方法是用分数的意义一步一步进行推理计算。第一、二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与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一致

37、的。4、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从检验方程的解、检验是否符合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验证。28+14=42,全场得分的确是42、1,下半场的得分确实是上半场得分的11428= 22符合题意,解答结果正确。( 三 )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基础练习 1 完成练习九1、 2 题。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加强练习2、完成练习九3-5题。( 四) 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生 1:学会了如何求两个未知量的分数应用题生 2:: 应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再设其中的一个量为x,找x 和另一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师:看来大家都很会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更复杂

38、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反思用方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作铺垫。)第 7 课时解决问题(四)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2、经历分析分数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会解答有关分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铺垫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师:那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课件出示)生:

39、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2)阅读理解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帮助学生理解单独修和合修,鼓励学生估算合修的天数。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3)分析与解答师:这条路有多长呢?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思维引导:这条道路的总长是未知的,要解答此题我们可以用假设法。方法一:假设这条道路的总长是 12 和 18 的最小公倍数即 36km,先分别求出一队和二队求出一队和二队每天各修多少千米, 再求出两队每天共修了多少千米,最后再用 36km除以两队每天共修的千米数, 就是我们要求的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36( 36 12+

40、3618)=36( 3+2)=36 5=7.2方法二:可以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1,用路程“ 1”除以时间 12 和 18,分别求出一队和二队的速度,再求出他们的速度和,然后用1 除以速度和,就是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111( 12+18)32=1( 36+36)36= 51=75( 4)回顾与反思:先让学生将想法写下来,再进行交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三、巩固练习,归纳总结。1、P43 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2、练习九 6-8 题3、练习九 9 题(此题有多种解法,既可以按整数工程问题的方法来解, 即把工作总量看做300:也可以按分数工程问题的方法来解,即把工作总量看作1)教师小结:既可以把“一项工程”“一条水渠”看成单位 1,也可以把。“一池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