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课件_第1页
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课件_第2页
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课件_第3页
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课件_第4页
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十八项核心制度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p 明确了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抗菌药物分 级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18项医疗质量安医疗质量安 全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全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 p 要点要求,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 的急诊手术,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 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根据要点,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 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新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新,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 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和 动态评估。 鼓励推行病历无纸化鼓励推行病历无纸化,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

2、,应当建立 电子病历的建立、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质控、 安全等级保护等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医疗机构患者诊疗信息安全管理第一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医疗机构患者诊疗信息安全管理第一 责任人,责任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诊疗信息保护制度,使用患 者诊疗信息应当遵循合法、依规、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 出售或擅自向他人或其他机构提供患者诊疗信息等。 l 首诊负责制度 l 三级查房制度 l 会诊制度 l 分级护理制度 l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l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l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l 术前讨论制度 l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l 查对制度 l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l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l

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l 危急值报告制度 l 病历管理制度 l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l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l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十八项核心制度十八项核心制度 某女52岁因车祸外伤来某医院急诊就诊, 医生没有仔细询问其受伤情况,也没记录其 检查受伤结果,病历上是草草记录了几句话。 即:被车撞伤二小时,自述胸痛、头痛、头 晕,神志清,头部擦伤2处,四肢擦伤3处, 未见骨折。诊断复合外伤,处理皮肤擦伤后 收观察室观察。未记录其生命体征、腹部检 查等,患者留观2小时后,患者昏迷,以创伤 性休克收入普外科,抢救2小时后死亡,发生 纠纷。 ca

4、se 经医学鉴定认为:1、病史采集不全面:无受伤经过 记录、无现病史既往史记录;2、体检不全面:无生命 体征记录、胸部肋骨骨折未检测,血气胸未诊断、腹部 未检查、肝破裂及腹腔出血未检出;3、外伤打击至糖 尿病酮症酸中毒未诊断未处理;4、留观期间静注5%糖 液,加重病情;5、由于对该病人重视程度不够,没有 认识到该病人可能发生危重情况,未与家属病危告知; 6、违反医疗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危重病人抢救制、 违反诊疗常规规范。 结论: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该病人的死亡与 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间存在因果关系。且医生存在过错 -麻痹大意、不负责任,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承担 主要责任。经法院调解,

5、赔偿患者各种费用18万元。 首诊负责制首诊负责制 1 (一)定义(一)定义 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 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 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医疗机构 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一、首诊医师负责制一、首诊医师负责制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 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 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 诊。 一、首诊医师负责制一、首诊医师负责制 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

6、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 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 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 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 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 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一、首诊医师负责制一、首诊医师负责制 多发伤、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病人 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 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 执行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 推诿,不得擅自离去。各科室分别进行相 应的处理

7、并及时做病历记录。 一、首诊医师负责制一、首诊医师负责制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副主任副主任 以上医师以上医师 主治医师主治医师 住院医师住院医师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 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 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二)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8、主治医师- -住院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 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 2次次 ,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 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 少查房少查房2 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 3次。术者必须亲自在次。术者必须亲自在 术前和术后术前和术后2424小时内查房。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 、保护隐私、加

9、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会诊制度会诊制度 3 科内会诊科内会诊 会诊分类会诊分类 院间会诊院间会诊院内会诊院内会诊 科间会诊科间会诊 会诊制度会诊制度 会会 诊诊 制制 度度 (一)定义 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 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 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规范会诊行为的制 度称为会诊制度。 会会 诊诊 制制 度度 (二)基本要求 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2.按病情紧急程度,会诊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机机 构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请求发出后构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请

10、求发出后10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分钟内到位,普通会 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24小时内完成。小时内完成。 3.医疗机构应当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明确各 类会诊的具体流程。 4.原则上,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会诊情 况应当在会诊单中记录。会诊意见的处置情况应当在病程 中记录。 5.前往或邀请机构外会诊,应当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 定执行。 由经治医师提出,应邀医师一般要在由经治医师提出,应邀医师一般要在2424小时内小时内完完 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患者(或需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患者(或需 特殊专科检查),可到专科检查。特殊专科检查),可到专科

11、检查。 急诊会诊急诊会诊: :被邀请的人员,必须在被邀请的人员,必须在1010分钟分钟内到达。内到达。 科内会诊科内会诊 由经治医师或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科主任召 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科间会诊科间会诊 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 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必要 时医务科要派人参加。 院内会诊院内会诊 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科主任提出,提出, 经经医务科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 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会诊由申请科主

12、任主持。 院间会诊院间会诊 会诊制度 会诊要求:会诊要求: 经治医师做好会诊前的准备、详细介绍 病史,准备好检验、检查各种资料。 参加医师详细检查病人,明确提出会诊 意见。 主持人进行小结,会诊意见认真组织实施 。 几项具体规定: 1、各科室要严格掌握会诊指征,所有非急诊会诊病 例均应由各科室主任查房时提出会诊建议。 2、非急诊病例不准以急诊方式申请会诊。 3、值班住院医师遇有需急会诊病人,首先应该请本 科室上级医师,而后由上级医师提出是否请他科 会诊。 4、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不能单独参与会诊(急诊除 外)。 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4 (一)定义(一)定义 指医护人员根据住院患者病情 和(

13、或)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 别护理的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分级护理管理相 关指导原则和护理服务工作标准,制定本机 构分级护理制度。 2.原则上,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 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级别。 3.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 理能力变化动态调整护理级别。 4.患者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值班、交接班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 5 值班、交接班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 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值班、交接班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

14、)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部门 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明确值班岗位职责并保证常态运行。 2.医疗机构实行医院总值班制度,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医院总值班外, 单独设置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总值班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经考核 合格。 3.医疗机构及科室应当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和人数。值 班表应当在全院公开,值班表应当涵盖与患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和时间。 4.当值医务人员中必须有本机构执业的医务人员,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 员不得单独值班。当值人员不得擅自离岗,休息时应当在指定的地点休息。 5. 5.各级值班人员应当确保通讯畅通。各级值班人

15、员应当确保通讯畅通。 6. 6.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 7. 7.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 8.交接班内容应当专册记录,并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6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 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 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疑难病例的范围,包括 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

16、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 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 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 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 2.疑难病例均应由科室或医疗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讨论。 讨论原则上应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必要时邀请相 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员参加。 3.医疗机构应统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格式和模板。讨 论内容应专册记录,主持人需审核并签字。讨论的结论应当 记入病历。 4.参加疑难病例

17、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 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危重病例入院3天、或疗效不佳者,均应进行疑难病例 讨论。1周后即 刻 凡遇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 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 疗方案。 疑难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7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一)定义 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 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

18、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 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 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 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 助。 3.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 限制。限制。 4.抢救完成后6 6小时内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记录时间应具体到 分钟分钟

19、,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1.病情突变需要抢救的危重患者,经治医师 应及时告知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应及时诊 视患者,指导抢救工作。遇到疑难问题, 要及时组织会诊。 2.一切急救物品、器材及药品必须随时处于 应急状态,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动 或外借。 3. 抢救患者时可下达口头医嘱,要求药名、剂量、给 药途径准确、清楚。护士复述执行。 4. 医师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充完善相关记录。 一切抢救工作均要做好记录,要求及时、准确、完 整,并注明执行时间。 5. 及时与患者家属或单位沟通,及时通报病情变化。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8 术前讨论制

20、度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以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为目 的,在患者手术实施前,医师必须对拟实施 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 术风险和处置预案术风险和处置预案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1.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 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2.术前讨论的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 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本科室开展的各级 手术术前讨论的范围并经医疗管理部门审定。全科讨论应当 由科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主持

21、,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 和相关科室参加。患者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影响手术 的合并症的,应当邀请相关科室参与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 学科的会诊。 3.术前讨论完成后,方可开具手术医嘱,签署手术知情 同意书。 4.术前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9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为全面梳理诊疗过程、总结和积累诊 疗经验、不断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对医疗机 构内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死亡诊断、诊疗死亡原因、死亡诊断、诊疗 过程过程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1.死亡病例讨论原则上应当在患者死亡死亡1 1周内完成周内完成。尸检 病例在尸

22、检报告出具后尸检报告出具后1 1周内必须再次讨论周内必须再次讨论。 2.死亡病例讨论应当在全科范围内进行,由科主任主持 ,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 3.死亡病例讨论情况应当按照本机构统一制定的模板进 行专册记录,由主持人审核并签字。死亡病例讨论结果应当 记入病历。 4.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对全部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并并 提出持续改进意见。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查对制度查对制度 10 查对制度查对制度 (一)定义 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 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 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查对制度查对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

23、求 1.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身份识别、 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 关方面。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应当至少应当至少 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 的标识。的标识。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 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1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

24、 开手术室前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 式式等进行多方参与的核查,以保障患者安全 的制度。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 标准化流程。 2.手术安全核查过程和内容按国家有关规 定执行。 3.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当纳入病历。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分级制度手术分级制度 12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 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 进行分级管理

25、的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1.按照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 为四级。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 和手术分级管理目录。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机制 ,建立手术医师技术档案。建立手术医师技术档案。 4.医疗机构应当对手术医师能力进行定期评 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手术权限进行动态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对手术权限进行动态调整。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依据技术难度、复杂程度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 普通手术。 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

26、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 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 手术。 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 术。 一、手术分级一、手术分级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一)住院医师 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 内,或获得临床硕士学位、并曾从事住院医师 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 上,或获得临床硕士学位、并曾从事住院医师 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二、手术医师分级二、手术医师分级 (二)主治医师 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 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并并曾从事主治医师 岗位工作2年以内

27、者。 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 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并曾从事主治医师 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二、手术医师分级二、手术医师分级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三)副主任医师 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 3年以内。 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 3年以上。 (四)主任医师 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二、手术医师分级二、手术医师分级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 一级手术。 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 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 术。 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

28、医 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高年资主治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熟练掌握 或主持三级手术。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 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 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新技术、新 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新技术、新项目 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在上级医生暂时不 能到场主持手术期间,任何级

29、别的值班医生在上 级医师同意后,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 提下,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 的抢救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急诊手术中如发现需施行的手术超出自己的手术 权限时,应立即口头上报请示,并在医疗文书上 详细记录。 四、急诊手术处理四、急诊手术处理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新技术准入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 13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为保障患者安全,对于本医疗机构首次 开展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实施论证 、审核、质控、评估全流程规范管理的制度。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

30、疗机构拟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安全、有效、经济、适宜、 能够进行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技术和项目。 2.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 新。新。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 须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开须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开 展临床应用。展临床应用。 4.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前,要充分论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 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 5.医疗机

31、构应当明确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范围,并 加强新技术和新项目质量控制工作。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 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和动态评估。 7.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危急值危急值”报告制度报告制度 14 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对提示患者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检查、 检验结果建立复核、报告、记录等管理机制, 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 (二)基本要

32、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分别建立住院和门急诊患者危急值报告具体管理流程和 记录规范,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传递及时,信息传递各环节无缝衔接且可 追溯。 2.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危急值清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危急值清 单并定期调整。单并定期调整。 3.出现危急值时,出具检查、检验结果报告的部门报出前,应当双人核应当双人核 对并签字确认,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可单人双次核对。对并签字确认,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可单人双次核对。对于需要立即重复检查 、检验的项目,应当及时复检并核对。 4.外送的检验标本或检查项目存在危急值项目的,医院应当和相关机构外送的检验标本或检查项目存在危急值项目的,

33、医院应当和相关机构 协商危急值的通知方式,协商危急值的通知方式,并建立可追溯的危急值报告流程,确保临床科室或 患方能够及时接收危急值。 5.临床科室任何接收到危急值信息的人员应当准确记录、复读、确认危 急值结果,并立即通知相关医师。 6.医疗机构应当统一制定临床危急值信息登记专册和模板,确保危急值 信息报告全流程的人员、时间、内容等关键要素可追溯。 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 病历管理制度病历管理制度 15 病历管理制度病历管理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为准确反映医疗活动全过程,实现医 疗服务行为可

34、追溯,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对医疗文书的 书写、质控、保存、使用等环节进行管理的 制度。 病历管理制度病历管理制度 (二)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住院及门急诊病历管理和质量控制 制度,严格落实国家病历书写、管理和应用相关规定,建立 病历质量检查、评估与反馈机制。 2.医疗机构病历书写应当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 、完整、规范,并明确病历书写的格式、内容和时限。 3.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电子病历的建立 、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质控、安全等级保护等 管理制度。 4.医疗机构应当保障病历资料安全,病历内容记录与修 改信息可追溯。 5

35、. 5.鼓励推行病历无纸化。鼓励推行病历无纸化。 病历管理制度病历管理制度 入院记录当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 首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 对病危患者每天至少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 录。 抢救记录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完成。 会诊及病例讨论的内容记录应在当日完成。 时限要求时限要求 上级医师查房应当于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 病危患者每天、病重病人至少2天内、病情稳定 病人1周内必须有科主任查房记录。 手术记录应于术后24小时内完成。 术后首次病程记录要8小时内完成。 转科记录由转出科室医师在患者转出科

36、室前书 写完成,转入记录由转入科医师于患者转入后 24小时内完成。 时限要求时限要求 病历管理制度病历管理制度 病历管理制度病历管理制度 客观客观 准确准确 及时及时 完整完整 真实真实 规范规范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 药性和价格等因素,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 分级管理的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二)基本要求 1.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 素,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三级。 2

37、.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分 级管理目录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并定期调整。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并定期调整。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 ,按照规定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按照规定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 4.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抗菌药 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 和具体操作流程。 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三级管理三级管理 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由住院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38、任职 资格的人员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处方;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的人员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 凿依据,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 工作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 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 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 仅限于1天用量,并应做好相关记录。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7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一)定义(一)定义 指在临床用血全过程中

39、,对与临床用血相 关的各项程序和环节进行审核和评估,以保障 患者临床用血安全的制度。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有关 规定,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工作组,制定本机构血液预订 、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库存预警、临床合理用血等管理制 度,完善临床用血申请、审核、监测、分析、评估、改进等管理 制度、机制和具体流程。 2.临床用血审核包括但不限于用血申请、输血治疗知情同意 、适应证判断、配血、取血发血、临床输血、输血中观察和输血 后管理等环节,并全程记录,保障信息可追溯,健全临床合理用 血评估与结果应用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置流程。 3.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急救用血管理制度和流程,保障急救治 疗需要。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合理用血,积极开展自 体输血,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受血者或其代理人告知输 血的目的、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感染血传染 性疾病的风险,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后方 可申请输血。 3.经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 要求项目准确、完整。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8 信息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