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_第1页
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_第2页
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_第3页
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_第4页
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构代码3636000415项目编号jx201108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批复公布)所属省份 江西省 (省级教育部门盖章) 主管部门 萍乡市教育局 (盖章) 编制人员 李 敏 编制日期 2012年6月4日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手机号码电子邮箱 l 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盖章)目 录序 言一、建设背景与基础1二、建设思路与目标6三、重点建设内容12(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2专业一:数控技术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2.专业二:模具制造技术重

2、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28.专业三:计算机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45专业四:电子商务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58(二)其他特色项目建设计划72.项目一: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计划72.项目二: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计划79四、主要保障措施87五、经费预算90六、实施步骤91附 件92附件1(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92附件2(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98序 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的实施,对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

3、年来,学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办学效益日益明显,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使学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在江西省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20109号)、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1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

4、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46号)、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14号)等文件精神,在全面分析我校近年来改革发展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萍乡市以及我校发展要求,学校通过自评和充分论证后,制定本建设方案。本方案是指导学校示范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贯穿于示范校建设全过程,分为建设背景与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重点建设内容、主要保障措施、经费预算、实施步骤等六大部分。整个建设方案以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四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为主线,围绕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

5、作、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建设任务,强化学校数字化校园和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制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建设思路与目标。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费预算为17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4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投入400万元,合作企业投入20万元,学校自筹投入300 万元。按照方案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分项目分年度确定项目的经费安排、建设进度,并从机构设立、保障机制、过程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互利共赢,合作发展。一、

6、 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湘赣两省边界,东与本省宜春、南与吉安相毗邻,西与湖南醴陵,北与湖南浏阳接壤。紧靠长株潭,对接鄱阳生态经济区,是一座因煤开发而兴盛的城市,是江南煤炭主要生产基地,素有“江南煤都”的盛誉。经有关专家论证,萍乡属全国60家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经过长期开采,煤炭资源面临严重枯竭,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2007年初,国务院确定萍乡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的城市;2007年11月,萍乡又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下大力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我市将积极争取“十二五”期间继续享受“资源

7、枯竭型城市”转型优惠政策,抓住发展机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加快推进以经济转型为核心,以社会转型为根本,以生态转型为重点,以文化转型为手段的城市转型工作,努力建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转型支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为萍乡市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市虽不在规划区内,但毗邻两大重点发展区域,从地域、环境、产业上均处于两大区域的辐射范围内,为积极融入两大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拓展萍乡发展空间,增强萍乡发展后劲,推进萍乡城市转型,萍乡市委市政府在萍乡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20082015年)确定的转型思路是: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两种机制;实施好人才科技、项目支撑

8、、品牌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好市高新技术工业园、芦溪和莲花工业园、湘东陶瓷产业基地、上栗动漫产业基地、安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六大工业平台;重点发展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医药化工、材料、能源六大接替产业,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其工作目标是:到2015年底,全市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现代工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文化、商贸、旅游城市,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社会保障水平充分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真正进入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近年来,萍乡扎实推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制造工业主导地位

9、明显增强,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74亿元,年均增长14.7%,以钢铁、铝电、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十大优势产业全面开花,工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67万人次,商贸、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3.1亿元,五年增长1.5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的教育,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无论是在教育的投入上,还是在相关

10、政策的制定上,一直给予了高度的倾斜,在萍乡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萍乡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下,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我校是萍乡唯一一所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指导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目前开设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电子技术应用等15个专业。自2003年以来,先后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11、、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我校开设的专业与萍乡重点发展的接替产业对接,短期培训与本市工业园区新型企业、商贸公司、服务业用工对接。毕业生和参加培训的学员符合萍乡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业前景广阔。学校创建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对带动和促进萍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劳动者,促进萍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才强市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二)建设基础1办学基础能力较强学校创办于1984年,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2004年复评后调整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有关加快发展中

12、等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管理方面,有一套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建立了目标管理考评、资产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考评保障体系;基础条件方面,学校占地面积388亩,校舍建筑面积103164平方米,教学设备设施先进齐全,学校拥有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模具制造实训基地、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艺术素质实训基地等6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个计算机中心;先后与28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有60家校外实训基地。是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办学基础能力较强,学校已具备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良好基础与条件。

13、2教学改革起步早学校于2005年成为“江西省中德合作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综合项目”试点学校,全体教职工学习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引进了行动导向教学,形成了教学服务思想,并在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2008年在萍乡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加入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学校与江西盛豪有限公司、江铃汽车集团公司、萍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准精密模具(深圳)有限公司、圣美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模具事业部、江西凯天动漫有限公司、仁宝电脑集团、萍乡市商务网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校企合作成立了由学校教学领导、企业专

14、家、能工巧匠和学校专业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探索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机制,结合各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为基础,初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1+2+1”、“项目主导”、“虚实交替”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3个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共建的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6个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校内已经有“萍钢钳工班”、“爱登堡电梯班”、“鸿准模具班”、“仁宝计算机班”等冠名班,发挥了示范、特色专业的龙头作用,带动了其它各专业建设,提高了学校专业建

15、设的整体水平。教学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在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影响下,全体教师学习了行动导向教学,并将行动导向教学本土化,打破传统的以教室、教材、粉笔为主要教学器材的模式,推广一体化教学,一是设计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项目和一体化教室,实现边做边学;二是建立部分虚拟仿真实训室,可以进行仿真教学;三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课件;四是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网络上开通了师生互动平台。在多年的应用及其推广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教师及学生的认可。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中我校主要采用了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创新效果好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

16、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部分特色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逐步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形成了“基本素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实践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各教学模块既有层次、又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形成了综合性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目前,学校教师主编出版教材或编写校本教材10余本。教学评价体系开始改革为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导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校积极探索、实施“一体化”教学评价方式,对一体化课程教学全面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考核,使学生

17、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训练,也重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旨在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教学评价和考核,提供教师信息、授课效果,诊断问题、鼓励改进, 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过程监控、信息反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系统监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3师资队伍水平较高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落实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配套措施,师资队伍明显改善,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6名(专职教师248人,兼职教师48人),生师比为17

18、.9: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25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双师型教师184人,占专业教师(215人)的85.5%;行业专家或能工巧匠48名,占专业教师的22.3%;正式聘任的高级职称(高级讲师或高级工程师)82人,占专任教师的28%。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专业水平逐步提高,基本满足教学和改革需要。4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积极倡导教学内容和能力考核改革,推进毕业生“双证”制度。全校100%的学生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近三年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比例达97.8%。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一体化“德”“才”培养体系,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特别强

19、调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并把道德修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近三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6.9%。招生就业工作一直保持着“进口旺,出口畅”的喜人局面,毕业生“以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了品牌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5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学校于2008年初加入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并成为集团的龙头学校,带动了29所市县职业学校的发展,形成了“以强带弱,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办学格局,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真正发挥了龙头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学校实训基地作为“萍乡市公共实训中心”,围绕“

20、民生工程”职业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金蓝领工程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紧缺人才培训等,近三年平均年培训人员达2000人。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产品改造、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等,为本地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连年被江西省评为职业培训先进单位。6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日渐趋好江西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并制定了系列配套促进措施;萍乡市委市政府长期关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筹划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等,全力支持学校国家示范建设工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我校改革、建设和发展,201

21、0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等二十多位省市领导先后莅临我校视察指导;市常务副市长张和平分别于2009年11月5日和2010年11月26日两次召集有关部门在我校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学校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市政府各部门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支持学校发展。近三年学校成绩突出,获得了“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教育系统提升质量年”活动先进单位等专项荣誉称号。这一切为我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 建设思路与目标(一)主要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校虽然具备了建设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我们也清醒

22、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与萍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的要求,与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目标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1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合作的范围比较窄,形式单一,融合的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高,运行机制需下大力气完善。2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结合、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的结合、实训环境与生产环境的结合等方面仍然不足。有些专业还未能全面实施,需要在进一步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3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针对专业不同特点分别按照工作过程、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突出职

23、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型设计。4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和引进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改革方向的专业带头人以及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方面,仍需加大努力,特别是缺乏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教师队伍整体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能力还需要下大力气提高。5在教学实验实训配套建设方面,校内实训条件在规模、水平和功能等方面都有待继续提高;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仍需完善,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6在数字化校园方面,虽然有一定基础,但数字化产品更新换代快,数字化教学功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终身学

24、习需要网上课堂,在满足全方位需求方面还有一些差距。7在校园文化方面,底蕴相对薄弱,特别是校园育人、标准化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有些滞后于实力强大的企业文化现状。为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建设国家示范校为契机,加大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相关专业群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创新办学特色,提高服务辐射能力,为提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立足萍乡,对接长株潭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圈,面向全国,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建设为核心

25、,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着力点,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大幅度提高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学校成为“萍乡当龙头,全省争一流,全国做示范”的办学目标,使学校成为优质的中职教育基地、企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使学校在萍乡中职教育中发挥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三)基本思路1战略思考抓住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机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的办学原则

26、和“服务让学生满意,管理使家长放心,教育得社会赞誉,技能令企业信赖”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继续深化“教学做一体化”、“1+2+1”、“项目主导”、“虚实交替”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重点专业建设和特色项目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认可度高、辐射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排头兵,引领和带动全市中职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闯出一条新路。2基本路径为全面落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实现建设总体目标,学校确定了“面向企业,立足产业,贴近岗位,依托行业,加大投入”的工作路径:面向企业,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强与

27、企业的深度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职业学校的办学机制,增强办学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实现互利共赢。立足产业,打造四个重点专业紧扣萍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向,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建设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四个重点专业。以四个重点专业为龙头,创新管理机制,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贴近岗位,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致力于工学结合,科学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使基础技能课程

28、、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养成课程并行交叉实施,保证学生训练匹配企业岗位技能。在教学环境上,坚持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力;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校本特色教材和活页讲义为补充,把企业鲜活的工业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技术要求同步;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依托行业,打造卓越教师队伍依托行业,通过培养、引进、互聘等方式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兼职教师为补充”的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若干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按照现代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管理运作模式,改进和完善实训车

29、间的环境设计、工位设置、操作流程、人员配置,以及环保与安全要求等,提升实训基地(室)的软环境建设水平,建立起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开发和生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依托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大公司,建立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同时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拓展功能,注重实效。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出发点,建设数字化校园和创设先进校园文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校园环境、制度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创设先进校园文化,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的形成。(四

30、)建设目标1. 总体目标以服务萍乡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力争建成一批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对接,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群;在政府引导下,与企业合作,新建和完善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学习与实践,通过内部培养与社会引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探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育人模式,培养一批与岗位对接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丰富“服务让学生满意,管理使家长放心,教育得社会赞誉,技能令企业信赖”的办学理念内涵,做到“学生有特长

31、、学校有特色、管理规范化、校园数字化”,实现“全市当龙头、全省争一流、全国做示范”的奋斗目标,使学校在本地区发挥骨干带头和引领、辐射作用。2. 具体目标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依托合作企业,不断完善“教学做一体化”、“1+2+1”、“项目主导”、“虚实交替”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确保在80%以上专业课中应用;建立起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群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出12门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料,并建立起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建立起新型数字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平台,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

32、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引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提高育人质量,为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考核、评价、引进等一系列制度,建立激励教师提高学历和技能等级的人事和分配管理制度;引进和培养8名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18名骨干教师,继续培养14名双师型教师,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双师型比例达90%的教师团队;增聘14名兼职教师,建立起外聘教师库,培养一批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和下企业参加实践,实现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研究生和技师比例逐年增加,全体教师师德高尚,教风扎实。办学机制创新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

33、培训的“政企校联动”机制;围绕“教学做一体化”、“1+2+1”、“项目主导”、“虚实交替”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建立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建立就业质量跟踪服务制度;围绕示范校建设,创新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确保示范校建设质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企业支持,加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期内完善4个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新建实训室5个,改造扩充5个实训室,新增校外实训基地8个,并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具备真实或仿真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

34、训的基本功能。完善各专业校内实训内容和设备配置标准,创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特色项目建设数字化校园: a、通过改造与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数字化校园软硬件系统,构建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使信息技术优化整个教育教学过程。b、通过校本研发和参与国家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研发,构建共享型资源应用平台,实现60%以上的课程资源在省内外共享。c、通过数字仿真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仿真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校

35、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构建一个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师生为主体,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融入企业文化,具有丰富内含和表现形式,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特征的校园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使校园文化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有爱心、守纪律、懂技术、肯吃苦、善创新”的高素质技能人才。3. 预期效益宏观效益通过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学校的办学综合水平、办学效益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将得到不断加强,将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模范和改革的先锋。本项目建设从经济评价的结果来看,尽管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但项目

36、建设后,突出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将发挥强大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近期效益专业建设效益。通过实施示范建设,构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示范专业体系,将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打造4个示范专业,引领专业建设发展方向,辐射和带动萍乡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课程建设效益。通过实施示范建设,积极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完成4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培养方案,开发12门标准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新编具有工作导向的专业核心教材12本。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形成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体

37、系。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辐射、带动全市中职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效益。通过实施示范建设,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思路,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人才库,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建设期末,在示范建设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实训基地建设效益。通过实施示范建设,完善4个校内综合

38、实训中心设备,新建实训室5个,改造扩充规模5个实训室,新增校外实训基地8个,并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一步充实实训软硬件资源,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将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使学生在完成有关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后,即可参加职业技能的考证。建设期末,实现示范建设专业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大幅度提高。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效益。通过实施示范建设,建立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岗位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等规范文件,开展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队伍培训,构建适应“顶岗实习”、“跟班实习”、“工学交替”、“教、学、做” 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对教学的全

39、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管理。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开放性、适应性”,提高教职工高度自觉的制度意识,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使教学质量管理建立在较高水平的平台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制度文化,并全面推动管理改革。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效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经济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为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期内为企业职工、下岗工人、农村劳动力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鉴定4500人次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字化校园建设效益。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支持专业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展示学校风貌,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校园文化建设效益。

40、通过校园思想文化、形象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种文化建设,全面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实践氛围、鲜明的职业特征,形成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文化励志、文化奠基,成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三、 重点建设内容(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专业一:数控技术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1产业背景和人才需求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

41、的重要标志。专家们预言: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制造装备提出了大量急迫的需求。根据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我国机床拥有量约400万台,但机床数控化率只有约2%。在我国一些制造技术较先进的企业(如航空企业)其机床数控化率也只有10%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已超过20%。机床数控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需要近4万台数控机床。制造业要发展就需要增加大量数控机床及其配套的软硬件。同时需要一大批面向第一线的数控技术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修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发达地区曾出现10万元请不到技师的现象,说明我国急需大量数控专业技术人员。另

42、有调研数据表明,当前的数控技术人才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占78.5%,大专学历占15.7%,本科学历占8.4%,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8%。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且任重道远。萍乡是老工矿城市,制造业基础好,发展快。制造业总体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装备、经营管理都有了很大地提高。但随着数控设备的增加,企业迫切需要熟练操作人员,数控操作工人的问题成了企业的短板。据人保部门统计,2011年萍乡市数控技能人才缺口达到了近3000人。为适应萍乡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应该想方设法办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2专业定位本专业立足行业岗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

43、核心,依据数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了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数控操作技能,懂工艺,能编程,会维护数控机床的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岗位: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数控编程、数控设备使用、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3专业建设基础本专业于2003年在机械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在校生800余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也是我市的示范专业。本专业积极探

44、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以综合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主线,选择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专业技术课采用了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本专业积极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合理调整了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增加了技能实训的课时比例,使三者比例2:3:5;形成了“基本素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实践综合能力”三个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为专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专业高度注重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建有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电火花、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等校内实训室,均改

45、造成了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室;与近十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专业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比较合理,教学水平较高,动手能力较强,“双师”素质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48人,中级以上职称39人,占81%;“双师型”教师40人,占83%;其中10人有行业背景,占专任教师的21%;聘请了4位企业的专家或技术能手担任企业见习或定岗实习的指导教师。本专业近三年学历教育毕业生中,平均就业率达96%;平均专业对口率不低于83%,平均“双证书”率达97%。本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综合职业能力强,深受学

46、生欢迎,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5%,家长满意率达96%。4存在的问题本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校企合作模式、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积极的改革尝试,但是改革力度有待加大,特别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构建了与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但仍缺乏一批一体化课程和特色教材,教学方法与实施手段有待改进,教学效果有待提升。现有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需采用聘用与培养相结合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进一步

47、加强“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2)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根据萍乡市人民政府在萍乡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20082015年)确定的转型战略,重点发展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医药化工、材料、能源六大接替产业。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社会急需合格人才,围绕制造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发挥学校与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合作优势,依托九州液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江西盛豪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利用专业现有资源条件与专业优势,通过建立校企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48、需要的一体化教学场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教师运行管理制度,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使本专业成为萍乡市,甚至江西省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数控技术应用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具体目标通过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工作岗位相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关的教学文件,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主要专业课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性质及对数控技术行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完成23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按一体化课程建设要求,建设并完善融“

49、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技能鉴定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场所。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增添新的实训设施和建设项目,完善数控加工实训室的建设,扩建数控设备维修实训室、cad/cam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室,健全有关实训场所管理制度。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软件或制作课件,建立教学资源库,使师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力争建设期内校企合作单位在原来基础上增加2个,校外实训基地增加2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每学期一次技术比武,每年至少两次兄弟学校教学交流。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6名、“双师”

50、素质教师4名,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4名,完善兼职教师队伍运行管理机制。3预期效益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拓展合作内容,企业参与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开发一体化课程,构建并完善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重点培养、合理聘请,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拥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具有较高数控操作技能,懂工艺,能编程,会维护数控机床的“双师”素质教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条件,创造优质的一体化教学场所,为技能鉴定、校企文化融合提供条件。同时,使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成为萍乡市高

51、技能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示范建设,构筑平台、提升水平,使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示范作用凸显。(3)建设思路1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数控操作技术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一体化课程,改进教学模式和组织模式,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打造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素质优良、“双师

52、”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具体措施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企业调研,针对数控行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确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岗位素质、核心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将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按照数控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成教学单元,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法,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教师顶岗锻炼制度和外聘兼职教师聘任、培训、考核办法及管理运行制度,研究并形成校企互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的长效

53、机制,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共建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运行管理制度。(4)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到省内外大中型制造企业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就业岗位群进行调研,了解本专业岗位群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要求,确定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数控操作技能,懂工艺,能编程,会维护数控机床的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和机械cad/cam技术,涉及数控编程、数控设备使用、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

54、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以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主线,选择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职业技能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a.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配合“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得到数控技术工作岗位群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数控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构建数控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框架。数控机床操作岗位是学生就业的首岗,复杂工艺编制及数控编程岗位是主要适应的岗

55、位,数控机床维护与调试、在线加工技术等岗位是预期的高级岗位。按职业发展规律要求,将学习领域课程按由浅到深进行排序,学习难度逐步增加。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赋予适当的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递进或平行、包容的排序设计学习情境,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每个学习情境中。b.“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做中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包括校内与校外两部分,通过试点,不断完善,逐步推开。2013年中旬,完成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施试点;2014年中旬,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再完成23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体做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一个学习情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辅导为主并做必要讲解:学生5

56、人为一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以工作结果为主要评价依据,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确定成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推广行动导向法教学,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通过数字仿真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仿真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专业基础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库,确保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等进行教学。推广专业课教学改革成果,完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项目,确保学生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完成专业课学习。改善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建设期内,主要改扩建数控设备维修实训室、cad/cam实训室、仿真实训室等三个实训室。提升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技术开发、技术培训能力。对现有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完善、优化,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与手段,建立适应“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含企业与社会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价观测指标包括:教学态度(学习态度)、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教学效果四个部分。2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职业综合能力为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