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案例_第1页
《平均数》教学案例_第2页
《平均数》教学案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平均数教学案例教师:孙迪【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发求平均数的需要师:同学们,玩过套圈游戏吗?请两位同学现场比赛,每人限套10个,大家看谁套得准一些?生:XXX套得准。师:你怎么知道的?生:XXX套中6个,XX只套中4个。师:这么有趣的比赛,立即吸引了许多孩子的加盟,(课件演示)这是王明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出示两张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套圈中的数学问题。师: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了吴燕套中个数最多,刘晓娟套中的最少。生2:我知道了李小钢和陈晓杰套得一样多.师:你真了不起!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比较.生3:师: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同桌讨论)生1:我认为女生

2、套得准一些,因为吴燕套中10个,套中个数最多.师:吴燕一人能代表女生总体的水平吗?(不能)生2:我觉得男生套得准。因为男生套得差不多。生3:套得差不多不能代表总体实力强。生4:我觉得还是女生套得准.因为女生一共套中30个,男生一共套中28个.生5:不能这样比,因为女生5人参加比赛,男生4人参加比赛,不公平.师:如果人数相同,我们可以比总数。如果人数不同,比总数就不公平.单个比又不能代表总体水平.难道真得就没有办法来比较两队总体水平的高低吗?生:比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师:看来比平均水平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分析】先用两人套圈比赛,过渡到一群学生套圈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把“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

3、女生套得准一些?”这一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顺其自然凭借已有经验去解决:首先选择单个的比,不公平,再选择比总数,也不公平.因为人数不相等.此时公平与否将在思辩中逐步清晰,最后学生得出只有分别求出平均每人套中几个,才可以比较.求平均数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也真正体验到“平均数”的应用价值.【片段二】自主建构,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算法师: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圈?生:6+9+7+6=28(个) 284=7(个)师:28表示(总数),4表示(4个男生),7表示平均数.(揭题)师: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没想到)师:平均数“7”是不是代表每个男生实际都套

4、中7个?生:不是.李小钢比平均数少1个,张明比平均数多2个,陈晓杰也比平均数少1个.正好把张明多的分给李晓钢和陈晓杰,这样他们套中的就一样多了.师:说得很有道理!平均数“7”只能代表男生的平均水平。同学们真不简单,还能根据统计图想到移一移.怎样移的?(师用课件演示移的过程)师: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生:移多补少.师:求平均数既可以算一算,还可以移一移。【分析】探求平均数的方法时,学生首先想到先求出总数再进行平均分来求得平均数,如果在这里把移多补少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我把这种思想的渗透放在了对平均数“7”的理解上,充分利用了统计图的直观形象性.一条红线,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5、平均数的意义,也为学生提供了想的空间,有的超出了平均数“7”,有的不足平均数“7”,移多补少的思想不就自然地迸发了吗?而且这根红线让学生体会到“7”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突出了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的本质属性.【片段三】灵活运用,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1、出示老师一周课时统计情况(周一:2节 周二:5节 周三:3节 周四3节 周五:2节)师:你知道老师平均每天上几节课吗?生:3节。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用的什么妙计?生:移多补少。师:平均数“3”代表老师每天都上3节吗?生:不是,3只代表平均节数。2、出示茅山五一黄金周接待旅客统计表:(接待游客人数取整百数)时间1日 2日 3日 4日

6、5日 6日 7日人数1800 2000 1400 1600 1200 1000 800师:你能一眼就看出平均每天的客流量吗?(不能)先来估一估。生1:1200人生2:1000人生3:1400人师:可能是2000人吗?生:不可能。因为最多接待2000人,平均数不可能超过2000人。师:那有可能是600人吗?生:也不可能。最低不低于800人。师:那谁估得更准确呢?自己验证师:这题为什么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呢?生:因为数字比较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不明显。师:看来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方法要活学活用。3.出示小刚家一年用水情况统计表第一季度 吨数 22第二季度 吨数 24第三季度

7、 吨数 28第四季度 吨数 2022+24+28+20(22+24+28+20)4(22+24+28+20)12(22+24+28+20)365师:想想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生:师:观察(22+24+28+20)4、(22+24+28+20)12、(22+24+28+20)365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分析】上面的练习设计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挖掘和拓展。教师课时统计表的练习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当学生普遍认为移多补少更简便时,抛出“茅山五一黄金周接待旅客统计图”,它的出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认知冲突,刚刚建立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学生发现在这里用先求总和再平均比移多补少要简便。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懂得了怎样优化,还感受到了为什么要优化。同时,也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小刚家一年用水情况,转变练习方式,出示4个算式,让学生灵活掌握算式的意义,同时也加强3个求平均数算式的纵向比较。【反思】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过去教学平均数,侧重方法多样化,注重方法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节课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我在考虑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