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吴建华主编第1章发动机的性能_第1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吴建华主编第1章发动机的性能_第2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吴建华主编第1章发动机的性能_第3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吴建华主编第1章发动机的性能_第4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吴建华主编第1章发动机的性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发动机的性能,Engine Performance,车辆工程本科2012级 汽车学院,主要内容,第一节 发动机理论循环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第三节 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第四节 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 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 第六节 热平衡 作业题及复习题,第一节 发动机理论循环,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忽略一些次要影响因素,并对其中变化复杂、难于进行细致分析的物理、化学过程如可燃混合气的准备与燃烧过程等进行简化处理,得到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的循环,称发动机的理想循环。p1,一、三种基本理论循环: p1 p6,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 p1 1

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发动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 2)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热力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3) 确定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1 假定工质为定比热容的理想气体; 2 不计吸气和排气过程(工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3 压缩、膨胀过程简化为绝热等熵过程; 4 把燃烧过程看作是外界对工质的加热过程,简化为等容加热过程或等压加热过程; 5 排气中的实际放热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程; 6 忽略过程损失,把循环的每一过程都假定为可逆过程,即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简化原则

3、为: p1,理解!,3、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发动机理论循环的三种形式:a)混合加热循环、b)等容加热循环 c)等压加热循环。p,二、循环热效率:p2p4,1、循环热效率(简称热效率) :p2,式中: 工质所做循环功(J) 循环加热量(J) 工质在循环中放出的热(J),评定循环经济性,理论循环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来评定。,)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2、三种基本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公式,)等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等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3、三种基本理论循环热效率的分析 1)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的分析,分析条件:循环总加热量不变。,2)等容加热循环热效率的分析,)等压加热循环热效率的分析,4) 等熵指

4、数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从理论循环的分析可知,提高压缩比c和压力升高比p对提高循环热效率t起着有利的作用,但发动机实际工作条件约束和限制循环热效率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条件对循环热效率提高的约束和限制: p34,1)零件的强度和可靠性的限制 2)机械效率的限制 3)燃烧方面的限制 发动机的压缩比和压力升高比见p4。,1、循环平均压力 : p4,评定循环的动力性,(kPa),式中: 循环所做的功(J) 气缸工作容积(L),三、循环平均压力:p4,1)混合加热循环平均压力公式,2、三种基本理论循环平均压力公式,)等容加热循环平均压力公式,1)混合加热循环平均压力公式,3、等压加热循环平均压力公式,

5、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随进气终点压力、压缩比、压力升高比、预胀比、绝热指数和循环热效率的增大而增大。p4,:进气终点的压力,(kPa),四、三种基本循环的比较:p4p6,表11 三种理论循环的比较,1、压缩比及加热量分别相同时比较 p5,压缩比 相同 加热量 相同 初态1相同,等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而等压加热循环的均最低。欲提高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 ,应增加混合加热循环的等容部分。,2、加热量及循环的最高压力分别相同时比较,加热量 相同 初态1相同 循环的最高压力相同,对于高增压柴油机,为了得到较高的热效率,宜按等压加热循环工作。,3、汽、柴油机负荷变化(不同加热量)时的对比:,柴油机:由于

6、喷雾压燃后边喷油边燃烧,当负荷下降时,喷油时间缩短,但初期相当于等容燃烧的部分变化不大。这相当于p基本不变而 减小,则t提高。,汽油机:点火后传播燃烧且无论负荷大小,火焰传播距离不变。当负荷下降时,燃烧速度降低,燃烧时间加长。这相当于p下降而 上升,则t降低。,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一、发动机的实 际循环 1、进气过程 图a) 2、压缩过程 图b) 3、燃烧过程 图c) 4、膨胀过程 图c) 5、排气过程 图d),1、实际工质的影响 实际工质影响引起的损失: 2、换气损失 换气损失: 3、燃烧损失 非瞬时燃烧损失 和补燃损失: 提前排气损失: 4、传热损失 传热、流动 损失: 5、缸

7、内流动损失,二、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图112 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a) 柴油机 b) 汽油机,第三节 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是指以工质对活塞做功为计算基础的指标,简称指示指标。,指示指标表征工质在汽缸内部经历的循环的完善程度,以工质在汽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由燃烧到热功转换工作循环进行的质量。是从示功图测量计算得出的。,一、 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是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Wi。指示功的大小可以由pV图中闭合曲线所占有的面积求得。,式中: Fi 示功图面积,cm2;可以用求积仪或计算方法求得 a 示功图纵坐标比例尺,Pacm;

8、 b 示功图横坐标比例尺,cm3cm。,(J或Nm),平均指示压力是指单位气缸容积一个循环所作的指示功(Pa) 。,式中, Wi 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的指示功,J; Vs 发动机气缸工作容积,m3。 若Vs用L为单位,Wi用kJ为单位,则pmi (MPa),式中, D和S分别为气缸直径和活塞行程,平均指示压力可以设想为一个恒定的压力作用于活塞顶上,使活塞移动一个行程所作的功,即循环的指示功Wi 。,平均指示压力是衡量发动机实际循环动力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图115 指示功与平均指示压力,二 、指示功率:,指示功率Pi :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作的指示功。,若:一台内燃机的缸数i,每缸的工作容积V

9、s (L) ,平均指示压力为pmi (MPa ) ,转速n(r/min),冲程数。,(kw ),三、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指示热效率it: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燃料热量的比值。,式中, Q1 得到指示功Wi所消耗的热量( J) 。,对于一台发动机,若测得其指示功率Pi (kW)、每小时燃油消耗量B(kg/h) ,则:,式中,3.6l03 1kWh的热当量,kJ/(kWh); B 每小时发动机的耗油量,kg/h; Hu 所用燃料的低热值,kJ/kg。,指示燃油消耗率g(kWh):指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通常以单位指示千瓦小时的耗油量来表示:,表示实际循环的经济性指标it和bi之间存在着

10、以下关系:,一般内燃机的it和bi的统计范围如下: it big(kWh) -1 四冲程柴油机 0.4l0.48 210175 二冲程柴油机 0.400.48 218177 四冲程汽油机 0.250.40 344218 二冲程汽油机 0.190.27 435305,从统计范围可以看出:柴油机的指示热效率高于汽油机,四冲程发动机的指示热效率高于二冲程发动机。,第四节 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础的性能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简称有效指标。 有效指标被用来直接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性能的优劣。,一、发动机动力性指标,1、有效功和有效功率 有效功:发动机每循环曲轴输出的单缸功量 。,式中

11、: Wi 循环净指示功 Wm 循环实际机械损失功,有效功率,式中: Pi 指示功率 Pm 实际机械损失功率,( kw ),机械损失: 发动机内部摩擦损失; 驱动附件损耗; 泵气损失等。,2、有效转矩,发动机工作时由功率输出轴输出的转矩称为有效转矩,可由测功器测得。 (Nm),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kW)可以利用各种型式的测功器和转速计分别测出发动机在某一工况下曲轴的输出转矩Ttq及在同一工况下的发动机转速,按以下公式求得:,3、平均有效压力:,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输出的有效功。 与平均指示压力相 似; 平均有效压力是衡 量发动机动力性能 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Ttqpme pme 反映了发

12、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转矩的大小。,4、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m s),式中, S为活塞行程(m) n为发动机转速(r/min),二、发动机经济性指标,衡量发动机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是有效热效率et和有效燃油消耗率be。 有效热效率是实际循环的有效功与为得到此有效功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即,有效燃油消耗率g(kWh)是指单位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用be表示:,( g/kwh ),可见,有效燃油消耗率与有效热效率成反比,知道其中一值后,可求出另一值。,一般内燃机在标定工况下的be和et值大致在以下范围: beg (kWh)-1 et 低速柴油机 190225 0.380.45 中速柴油机 195

13、240 0.360.43 高速柴油机 215285 0.300.40 (其中较低的be值属排气涡轮增压的四冲程、二冲程柴油机) 四冲程汽油机 274410 0.300.20 二冲程汽油机 410545 0.200.15,三、发动机强化指标,升功率:在标定工况下(指标定转速、标定功率),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式中,pme为标定工况下的平均有效压力,MPa; n为标定转速,rmin。,(kWL),比质量:是发动机质量与所给出的标定功率之比:,(kgkW),汽车发动机要求质量小、功率大,所以其升功率大、比质量小。汽油机的强化程度要比柴油机的高.,强化系数,平均有效压力与活塞平均速

14、度的乘积称为 强化系数。,与活塞单位面积的功率成正比。其值愈 大,发动机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愈高。,表116 强化系数范围,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一、机械效率,平均机械损失压力pmm 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一个循环所损失的功。,式中, Pm为机械损失功率(kW); Vs为工作容积(L); n为转速(rmin); i为气缸数目。,机械效率: 发动机的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二、机械损失的测定,1、示功图法 2、倒拖法 3、灭缸法 4、油耗线法,1、示功图法:,运用各种示功器录取气缸的示功图,从中算出Pi值, 从测功器和转速计读数中测出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从而可以算出Pm,m及pmm值。,示

15、功图法一般用于当上止点位置能得到精确校正时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试验结果的正确程度决定于示功图测录的正确程度: a.最大的误差来源于p图或pV图上活塞上止 点位置不易正确地确定; b.各个气缸的不均匀性。,2、倒拖法只能在电力测功机上试验,试验时,发动机与电力测功器相连,当 发动机以给定工况稳定运行,冷却水、机油 温度到达正常数值时,切断对发动机的油, 同时将电力测功器转换为电动机,以给定转 速倒拖发动机,并且维持冷却水和机油温度 不变,这样测得的倒拖功率即为发动机在该 工况下的机械损失功率。,3. 灭缸法(熄火法、断缸法),仅适用于多缸机 当发动机调整到以给定工况稳定运转后,先测出 整个发

16、动机的有效功率。之后,在柴油机油门拉杆或 齿条位置、或汽油机节气门开度固定不动的情况下, 停止向某一汽缸供油或点火。调整测功机,使发动机 恢复到原来的转速,重新测定有效功率(其余五个汽 缸的有效功率),必然小于(一缸熄火),两者之差 即为灭掉缸的指示功率。逐次灭缸,则整台发动机的 指示功率为,各缸相加。,如果灭缸后其他各缸的工作情况和发动机机械损失没有变化,则被熄灭的气缸原来所发出的指示功率(Pi)x:,依次将各缸灭火,最后可以从各缸指示功率的总和中求得整台发功机的指示功率Pi:,4. 油耗线法,柴油机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负荷特性试验,求出发动机在给定转速下,每小时燃油消耗量与平均有效压力的

17、关系曲线。,把燃油消耗量曲线延长并求出其与横坐标轴的交点,就可以求得pmm值。,当测得其pmm值后,其机械效率可近似地用下式估算式中,,B可取某一常用工况的数值。,图117 用油耗线法求 值示意图,一般内燃机的机械效率大致在以下范围: m 非增压柴油机 0.780.85 增压柴油机 0.800.92 汽油机 0.800.90,第六节 热平衡,热平衡表示热量的分配情况。 按照热能表现为有效功和各种损失的数量分配来研究燃料中总热量的利用情况。 燃料的总热量大体按以下六部分,由试验确定:,一、发动机所耗燃油的热量 kJ/h :,二、转换为有用功的热量,三、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四、废气带走的热量,五

18、、燃料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六、其它热量损失,图118 发动机的热平衡图 a从残余废气和排气中回收的热量 b由气缸壁传给进气的热量 c排出废气传给冷却水的热量 d在摩擦中传给冷却水的部分热量 e从排气系统辐射的热量 f从冷却水和水套壁辐射的热量 g从曲轴箱壁和其它不冷却部分辐射的热量,在燃料的总热量中,仅有2540的热量转变为有效功,其余6075都损失掉了。其中,主要由废气带走,其次传给冷却水,在某些汽油机中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所占比例也不小。 冷却水带走的热量占总热量的1035,其中一部分是排气道中废气传给冷却水的热,一部分是由摩擦产生的热,真正由燃烧、膨胀过程散出的热大约占冷却损失的15 %。 废气带走的热量占总热量的2550。废气涡轮增压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