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火器壳体的设计_第1页
阻火器壳体的设计_第2页
阻火器壳体的设计_第3页
阻火器壳体的设计_第4页
阻火器壳体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北大学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学生姓名:岳芙蓉学 号:学 院:化工与环境学院专 业:安全工程题 目:阻火器壳体的设计(一)指导教师: 徐文峥 职称: 硕士生导师 2010年6月28中北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6/2017 学年第 1 学期学 院:化工与环境学院专 业:安全工程学 生 姓 名:岳芙蓉学 号:课程设计题目:阻火器壳体的设计(一)起 迄 日 期: 2016年12月19 日 2016年12月31日课程设计地点:03105H指 导 教 师:徐文峥系主任:曹雄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6年12 月 19日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1设计目的: 爆炸阻隔是爆炸防护技术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

2、本设计,进一步学习防火防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机械阻火器的特点、工作原理,掌握阻火器壳体设计原理、参数计算等。2设计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条件、设计要求等): 2.1 了解机械阻火器的工作原理2.2. 计算阻火器壳体的各种参数2.3. 设计阻火器壳体(壳体直径为300mm)。3设计工作任务及工作量的要求包括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图纸、实物样品等:3.1. 阻火器壳体的设计包括管道公称直径、阻火层距离前后阻火器壳体长度。 3.2 给出上述各参数的计算过程3.3 绘制出阻火器壳体简易图3.4. 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4主要参考文献:l 要求按国标GB

3、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书写,例:1 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中.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设计成果形式及要求: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6工作计划及进度:08年 6 月15日 6月17日 布置题目,查阅资料,巩固理论知识 6月18日 6月22日 计算和分析,初步方案设计6月23日 6月25日 详细方案设计6月26日 6 月27日 可行性分析,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6月28日 答辩或成绩考核系主任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目录1引言11.1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11.2引发火灾的三个条件12 阻火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12.1 阻火器的工作原理12.2 阻火器的种类33 机械阻火器特点

4、34 防火防爆阻火器壳体结构设计及安装计算44.1 防火防爆阻火器壳体结构设计44.2 阻火器壳体材料的选择54.3 安装计算54.3.1 阻火器壳体尺寸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对流体的阻力54.3.2阻火器灭火能力的计算64.3.3 阻火器壳体厚度的计算74.4 阻火器壳体的直径及相关参数设计75阻火器壳体结构设计86课程设计总结96.1阻火器的测试96.2机械阻火器主要应用场所9参考文献101 引言:防爆技术原理 1.1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 从防爆技术原理看,防止物理或化学爆炸发生条件同时出现,是预防爆炸事故发生的根本技术措施。从爆炸事故破坏力形成看,一般应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可燃物;(2)

5、助燃剂;(3)可燃物与助燃剂均匀混合;(4)爆炸性混合物处于相对封闭空间内;(5)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1.2引发火灾的三个条件 引发火灾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能源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引发爆炸的条件是:爆炸品(内含还原剂和氧化剂)或可燃物(可燃气、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物和起爆能源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如果我们采取措施避免或消除上述条件之一,就可以防止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发生,这就是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 在制定防火防爆措施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 (1)预防性措施。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我们可以把预防性措施分为两大类:消除导致火爆灾害的物质条件(即点火可燃物与氧比剂的结合)及消除

6、导致火爆灾害的能量条件(即点火或引爆能源),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发火(引爆)的可能性。 (2)限制性措施。即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限制其蔓延扩大及减少其损失的措施。如安装阻火、泄压设备,设防火墙、防爆墙等。 (3)消防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措施,在万一不慎起火时,能及时扑灭。特别是如果能在着火初期将火扑灭,就可以避免发生大火灾或引发爆炸。从广义上讲,这也是防火防爆措施的一部分。 (4)疏散性措施。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建筑物、飞机、车辆上设置安全门或疏散楼梯、疏散通道等。当一旦发生较大火灾时,能迅速将人员或重要物资撤到安全区,以减少损失。2 阻火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2.1 阻火器的工作原理关于阻火器的

7、工作原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基于传热作用;一是器壁效应。(1)传热作用 阻火器能够阻止火焰传播并迫使火焰熄灭。燃烧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即着火点。低于着火点,燃烧就会停止。依照这一原理,只要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使火焰熄灭,就可以阻止火焰的蔓延。阻火器是由许多细小的空隙和通道组成。当火焰通过阻火元件的许多细小通道之后将变成若干细小的火焰流,由于通道或空隙的传热面积很大,火焰通过时即进行热交换,当火焰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时火焰即熄灭。在设计阻火器的内部阻火元件时尽可能扩大细小火焰和通道壁的接触面积,强化传热,使火焰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阻止火焰蔓延的目的

8、。根据英国罗贝尔对阻火器进行实验表明:传热作用对阻火器熄灭火焰不是主要的,而是器壁效应起主要作用。(2)器壁效应 根据燃烧与爆炸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与爆炸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分子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外来能源(热能辐射能电能光能化学反应能等)的激发,分子键受到破坏,产生具备反应能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这些活化分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首先分裂出十分活跃而生命短促的自由基。化学反应就是靠这些自由基进行的。自由基与其他分子相撞,生成新的产物,同时也产生新的自由基再继续与其他分子发生反应。当燃烧的可燃气体通过阻火元件的狭窄通道时,自由基与通道壁的碰撞几率增大,参加反应的自由基减少。当阻火器的通道窄到一定

9、程度时,自由基与反应分子之间的碰撞几率随之减少,自由基与通道壁的碰撞几率增大,当自由基与通道壁的碰撞占主导地位,由于自由基数量急剧减少,当化学反应自由基销毁速率大于产生速率时,反应不能继续进行,当通道尺寸减少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器壁效应就造成了火焰不能继续传播的条件,火焰即被阻止,也即燃烧反应不能通过阻火器继续传播1。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阻火器的传热效应和碰撞效应同时存在。火焰发生淬熄的过程如图1所示,爆燃火焰在狭缝中淬熄主要是由于火焰面的化学反应放热与散热条件不匹配引起的。火焰以速度进入狭缝时,火焰面内靠近狭缝冷壁处作为化学反应活化中心的自由基和自由原子与冷壁相碰撞放出其能量,这相当于反应区的

10、热量流向冷壁边界,从而当火焰面到达一定距离时,在壁面附近产生了熄灭层。随着火焰面的运动,熄灭层厚度不断增大,以至于自由基进入熄灭层内就被复合成分子并放出能量,而仅有少量自由基能穿透熄灭层与冷壁相撞。在后续进程中,火焰在该狭缝内完全淬熄。能使火焰发生淬熄的通道直径称为淬熄直径,用D来表示。火焰在具有淬熄直径D的通道上传播到熄灭之前的那段距离称为淬熄长度,用L来表示。 图1 燃烧火焰淬熄原理模型2.2 阻火器的种类 1.按阻火器阻止火焰速度分类可分为阻爆燃型阻火器和阻爆轰型阻火器。 2.按阻火器安装位置分类可分为管端阻火器(安装在管子顶端)和管中阻火器(安装在管子中间)。 3.按阻火器用途分类可分

11、为油罐阻火器、加油站阻火器、车用阻火器、加热炉用阻火器、火炬阻火器、排风导管阻火器、船用阻火器、乙炔阻火器、氢气阻火器等。 4.按阻火器结构分类可分为金属网型阻火器(已淘汰)、波纹型阻火器、平行板型阻火器、多孔板型阻火器、泡沫金属型阻火器、充填型阻火器、水封型阻火器等。 5.按阻火器使用气体介质分类可分为级气体阻火器、A级气体阻火器、B级气体阻火器、C级气体阻火器。3 机械阻火器特点 1阻火器是用来阻止易燃气体和易燃液体蒸气的火焰蔓延的安全装置。 2.当爆炸性混合气体或爆炸性液体形成的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的火焰经过足够小的断面或狭缝时,由于壁面的冷却效应和碰撞效应,导致自由基或活性分子的复合消失

12、,破坏了化学链式反应的条件,因而不能形成连续燃烧薄膜或燃烧通路,火焰在其中传播一段距离后便会自动熄灭。 3.机械阻火器常由大量只允许火焰通过的细小通道或空隙固体材料组成。工业阻火器分为机械阻火器、液封阻火器和料封阻火器等类型,主要用于阻隔燃烧和爆炸初期的火灾火焰地蔓延;主动式隔爆装置通过传感器探测到的爆炸型号实施致动;被动式隔爆装置则依靠爆炸波本身来引发致动。 4.阻火器的作用是防止外部火焰窜入存有易燃易爆气体的设备、管道内或阻止火焰在设备、管道间蔓延。阻火器是应用火焰通过热导体的狭小孔隙时,由于热量损失而熄灭的原理设计制造。阻火器的阻火层结构有砾石型、金属丝网型或波纹型。4 防火防爆阻火器壳

13、体结构设计及安装计算防火防爆阻火器由壳体、器芯两大部件组装而成。其中关键部件是器芯,而阻火层又是器芯设计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本次课程设计任务书的重点是阻火器的壳体,但事实上在阻火器的应用和实际工作中,阻火层的设计才是阻火器设计的重点。4.1 防火防爆阻火器壳体结构设计管道阻火器就是根据小孔淬熄原理设计的。其结构如图2所示,它由外壳1和阻火芯2组成,可以通过法兰3与管道或其它设备连接,也可以有其它各种连接方式,如管道和阻火器的自密封螺纹副等形式连接。阻火器外壳应有较大的强度,能承受爆燃(或轰爆)引起的动高压,阻火器壳体应耐腐蚀,可以用铸铁、铸铝、铸钢、不锈钢等材料制成。在阻火器内部或与其他设备组装

14、时不得用动物皮革或植物纤维制作的垫片。阻火器壳体应能承受1.8MPa压力的水压试验,壳体在水压试验中,一分钟之内不应出现渗漏,并不能有永久变形3。如图2所示。1.外壳2.阻火芯3.法兰图2管道阻火器结构4.2 阻火器壳体材料的选择 对于阻火器的材料选用,以上三种基本上都能满足普通条件下强度要求,完成阻火器壳体应该具备的功能。据资料显示铸铁、铸铝、铸钢、不锈钢价格依次升高,在条件允许即能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各项功能并保证一定安全裕量前提下,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可以优先选用铸铁、铸铝;由于壳体材料对于塑性材料制成的阻火器,壳体厚度计算公式为: Sb=P*D/(2.3*T-P) +C 3.2 公式中:Sb

15、 壳体的厚度() D 壳体中腔的最大内径() T 材料允许拉应力(Pa) P 设计压力(Pa)C 裕量()4.3 安装计算4.3.1 阻火器壳体尺寸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对流体的阻力。(1)透气管路的阻力计算 洞库油罐透气管路一般较长,为安全作业,确保油罐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在安装阻火器之前需进行阻力计算。a、 比摩阻R=入*V 2* r /(2*g*D ) 3.3.1.1式中 入 摩阻系数,V 风管流速,m/s(根据进油最大流量确定V),O 管径,m,R 汕蒸气容重,kg/m3,g 重力加速度,m/s2,V 2 r /2g 动压Pa。b、 局部阻力损失 Z1=CV 2 r /2g 3.3.1.2.

16、式中 C局部阻力系数,其余符号同前。c、 管路总损失 h=R*L+Z1+ Z2 3.3.1.3式中L透气管实际长度,m;Z:不同通径阻火器阻力,参考阻火器说明书,Pa(mmH2O).在收油时,立式拱顶油罐正压为1960Pa(200mmH2O)。当h1960Pa(200mmH2O)时,收油是安全的。但发油时候油罐进气不经过透气管道,故不考虑负压要求6。4.3.2阻火器灭火能力的计算阻火器壳体在设计过程中还必须考虑使用的管线或外界条件或储罐中气体或蒸汽本身爆炸性能、特征的不同。经工程经验和阻火器失效或破坏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统计分析,可作以下近似计算。对其他外界影响、管线本身使用条件影响,采取理想化处

17、理。通过经验公式予以近似计算。现以干式阻火器灭火能力的计算:火焰在细小的孔道中的熄灭作用,有其热力学特性,可由彼得列准数(Peclet number)Pe来衡量,对于给定的阻火器和给定的可燃混合物: Pe=(Uf*d*Cp*P)/(R*T*入) 3.3.2 公式中:Uf 火焰法向速度 d 阻火元件的孔道直径 Cp 可燃物恒压热容 P 可燃混合物压力T 可燃混合物初始温度入 可燃混合物的热导率当Pe65时,则阻火器不适用于给定的可燃混合物,若Pe65时,则阻火器能满足要求,通常为了保险起见,一般应满足Pe65/N ,取N=27。4.3.3 阻火器壳体厚度的计算在没有进一步对壳体设计做进一步要求的

18、情况下,壳体厚度可按照 公式3.2.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偏安全。经检核,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即经过公式3.2、3.3.1.1、3.3.1.2、3.3.1.3、3.3.2检验都符合条件才能进行下一步设计,否则,必须反算调整,直到符合要求为止。4.4 阻火器壳体的直径及相关参数设计(1)通常情况下,阻火器的壳体直径(D)约为其配合使用管道的公称直径(d)的4倍即D4 d. 3.4.1 则可得: d=D/4 3.4.2则将D=300带入公式,得:与阻火器配合使用管道的公称直径 : d=300/4=75(2)阻火器阻火层距离阻火器前半部距离长度为: L1(0.51.0)D 3.4.3则将D=400带入公式,得:L1(0.51.0)D=(150300)阻火器阻火层距离阻火器后半部距离长度为:L2(0.51.5)D 3.4.4则将D=50带入公式,得:L2(0.51.5)D=(150450)关于波纹型阻火器壳体外形参考尺寸,见表1表1 波纹型阻火器壳体外形参考尺寸管道公称直径/mm壳体直径/mm壳体总长度/mm155010020801302510015040150200502002507025030080300450管道间蔓延。阻火器是应用火焰通过热导体的狭小孔隙时,由于热量损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