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回延安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教学设想 1.本篇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会从中抒发的感情。 2.本篇语言明快,富有奏感和音乐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背诵。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回到延安热烈场面的描写,追忆往事深挚感情的抒发。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单元,引到将教学诗
2、歌单元,引出回延安(板书诗题)。 2.简单指出: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4.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5.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6.说明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
3、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 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以合为一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4、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儿”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的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
5、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
6、,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
7、分。 (1)这一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忆写延安生活)。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亲人送、迎。第2至4节为第二层,写当年延安生活。第5、6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这一部分分为两层,前五节为一层,末节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内部结构、描写重点和前后部分的关联。 (2)这一部分第一层在诗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到忆写当年延安生活,在诗篇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8、。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远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体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比兴排比)。“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9、”: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锻炼、学习。 (4)第三层怎样收结这一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三层承接第二层,呼应第一层,收结这一部分。“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承接第二层所写延安生活,呼应第一层的“二十里铺送”,结住延安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锻炼成长,走向前方。“手把手儿”、“打发”等词语的使用,表现了母子般的亲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呼应第一层的
10、“分别十年”,抒发了离开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字的深挚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层,抒发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恩的深挚感情(板书:首尾呼应牢记哺育恩情)。 布置作业 1.背诵并进一步品味前两部分,完成课后练习四中的1、2,五中的1、4。 2.预习后三部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亲人团聚情景的描写;延安新貌的描绘;延安革命历史的歌颂。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过的前两部分引到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
11、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亲人团聚情景(板书:描写亲人团聚)。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1、2节为第一层,写团聚场面。3至8节为第二层,写团聚情景。第9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第8节归入第三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节的内容可以归入上层或下层,但和第7节同押一个韵,故以归入第二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怎样描写团聚场面?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窝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
12、: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3)第二层按什么顺序描写团聚情景?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团聚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按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板书:老幼皆至)。 先写老人前来团聚。“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写老人:“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写双方:“眼泪眶眶里转”,表现出
13、双方感情交融的热烈情景。“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写自己慰问老人:“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一词的使用,在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 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白”窗纸、“红”窗花的衬托,“争抢来把手拉”的描写,活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然后总写话题。“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张,“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现
14、出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 (4)第三层这样收结亲人团聚,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发展情况说不尽,亲人相聚话语永无尽,收结亲人团聚的描写,产生着韵意隽永、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板书:话语无尽)。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收结,构成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了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板书:情景亲切热烈)。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
15、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延安新貌(板书:描写延安新貌)。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2至4节为第二层,描写延安新貌。第5节为第三层,歌颂延安的巨大变化。 (2)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板书:反复夸张)。 (3)第二层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方法描写出延安什么样的外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16、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镜”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书:象征)。接着的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板书:排比),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亮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置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强调;“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4)第三层这样收结延安新貌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了新颜的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
17、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抒情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描写延安新貌的第二层,热情歌颂了延安优美兴旺的景象(板书:景象优美兴旺)。 对“头顶着”这个诗节,有的同志理解为是诗人的设想,并且得到了诗人的同意。当然就可如此理解。但这样理解似与后两节的实写延安新貌不够连贯,故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种理解。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歌颂延安光辉历史(板书:歌颂延安历史)。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前四节为第一层,忆写延安光辉革命历史。第5节为第二层,展望革命前程,第6节为第三层,
18、抒发永远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学生把5、6两节合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5、6两节虽同属展望未来,但第6节又呼应第一部分,故以分为两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第一层的前三节,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板书: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革命。第4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写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延安哺育出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第二层怎样展望未来?表明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