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PPT课件.ppt_第1页
《人口与城市》PPT课件.ppt_第2页
《人口与城市》PPT课件.ppt_第3页
《人口与城市》PPT课件.ppt_第4页
《人口与城市》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一 人口的变化 基础知识,1.人口的增长 模式: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低 2.人口的迁移 主要是经济因素,政治文化生态等 3.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与资源、经济、科技、开放程度,人口与环境,人口再生产 一人口再生产:人口随时间推移形成的世代更替和人口延续。 二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 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3.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4.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1.概念: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

2、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 2.影响因素: A.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科枝发展水平 C.地区的开放程度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口素质与环境,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A: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形式、 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主要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 如:地方病的产生。 次生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等。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大不相同,人口迁移与环境,一.人

3、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永久长期改变) 2.分类 按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国内 由农村到农村、 由农村到城市; 主要的 由城市到城市、由城市到农村。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 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三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社会的联系, 有利于经济发展;缓解农村人地矛盾 对迁入地:开发了资源、改变了社会经济条件、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 造成压力,中国人口

4、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人口分布中心首次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安置失业人员 2.支援工业基地建设,3.支边 4.高校搬迁招生分配 5.水库移民 6.压缩城市人口 7.少量自发移民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方向: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上海:迁出迁入) 原因:务工和经商,试题题型,08全国)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34题,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

5、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09年全国1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1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1.甲市可能是(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广洲2四个地区 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 B C D,09全国2 图1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1完成45题,4. 1951-2000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6、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图1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46题,4.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过渡型) 5.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6.由图1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

7、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考点突破,1.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2.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农民工及留守儿童的问题) 3.人口增长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4.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化问题) 6.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 7.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概念,二 城市与城市化 基础知识,1.城市的空间结构 形态: 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途径,城市的区位因素,一.地形与城市区位 1.世

8、界上大多数城市位于平原地区,百万 人口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200M以下的 濒海,沿湖和沿河的平原(中:第三阶 梯,美:五大湖、沿海) 2. 热带地区多分布在高原(巴西) 山区城市一般在谷地或开阔的低地 (汾渭谷地,二 气候与城市区位,1.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 中低纬地带。 2.世界大城市多分布在临海的边缘地 带,气候优于内陆。 3.气候恶劣的干旱地区、高纬寒冷 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很少有 城市,三 河流与城市区位,1.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2.沿河城市的区位类型: A.河流的起点和终点,如:江西的赣州 B.两河的汇合处:武汉,重庆、宜宾 C.河口:上海、广州 D.河曲

9、度较大处和河心岛 瑞士:伯尔尼 法:巴黎 美:波士顿,1.国外 开发矿产形成的城市 煤城: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 石油城:阿伯丁 金城:约翰内斯堡 2.我国以矿业为主的城市 铁矿:鞍山、包头、攀枝花 石油:大庆、东营、任丘、玉门 煤炭:大同、鹤岗、抚顺、开滦、平顶 山、淮北 镍城:金昌,四 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五 交通与城市区位,1.城市分布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2.不同时代,区位不同: 船马时代:河流、大道交点处;(邯郸) 现代:公路、铁路枢纽沿线 (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 3.一个地区交通变化也给城市分布及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大运河:扬州、济宁,六 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1

10、. 政治中心多发展成为大城市 西安、洛阳、杭州、合肥;雅典、罗马 专门建政治中心:巴西利亚、华盛顿、 堪培拉、伊斯兰堡 2.军事中心发展为大城市:斯大林格勒、 洛杉矶。 3.宗教中心: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市,七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军事、宗教因素减弱 2.交通、自然因素古今影响大 3.科教、旅游、环境等因素逐渐增强。 日本;筑波科学城, 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城市化,一. 城市化的含义 1.概念:人口向城市聚集和乡村转变 为城市的过程。 2.主要标志: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衡量指标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起步早:英国1800

11、年20%,19世纪末占75%。 2.城市化水平高: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70年代均达到70%左右。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环境、小城镇设施完善英、美、西欧、日、北欧向小城镇回流,三、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起步晚,发展快,50年代以后。 2.城市化水平较低:我国39.10%(2002年) 3.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力过剩造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有 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失业人口多,就业困难,二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1. 建立卫星城,开发

12、新区。 (控制城市人口) 2.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扩大绿地面积,城市的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城市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发展起 主导作用 2.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3.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4.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二 城市的服务范围,1.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形成 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2.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则相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一.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中各项活动由于由于竞争而导致同类 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面形成功能区。 二.住宅区: 住宅区是

13、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和劳动单元混杂布 置,无明显地域分工。 工业革命后: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 区和低级住宅区。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住宅 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三 商业区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 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 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四 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试题题型,08北京) 40.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圣火于2008年5月4日开始在国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

14、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上述城市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说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区位优势从位置、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管 理方式得以发展(选2的三个经济地带的东部经济地带) 区位优势:临海,邻近港澳台;政策优惠;著名的侨乡,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 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能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07全国) 36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合理,因为该工业区

15、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 (铁路、公路、河流)沿线,交通方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位于盛行风垂直风向的郊外,是合理的,现在已完全被新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增强,需迁出城区。,07北京) 36.(4)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简述城市化过 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8分) 分布特点: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 路沿线。 关注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 失业人口增多等,39.(6

1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图9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06全国1,3)比较图9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 运输中的区位特点。(6分) (4)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 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 因素。(8分) (5)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 他交通线路的选择。分别写出目前经 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 线的名称,关键词:河流交通区位特点A、E分别答。 除交通外共同的地理因素答全,一个 都不能少。 南北铁路干线 答案:(3)A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 (具有三

17、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E位于河 口(长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4)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 坦;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 候);经济发达(农业发达,可为城 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长 江或河流)供水。 (5)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此题不是很难,但特别强主干基础知识。 比如铁路线,区位因素等。 加强空间定位。 错误:E答成环渤海,珠三角。A答成长江、 黄河交汇点空间定位差。 概念不清:区位条件答成特点 气候答成气温 叙述不全:地理因素只写自然部分 不写。 经济部分(应:地形气候水文经济 交通社会) 废话多不得要领不得分,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

18、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分析:这里关键词是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我国城市华水平起步晚,发展 快,城市化水平较低(40%左右),城市发展不合理。从图中得出与 之相符的是丁。 答案:D 启示:这道题完全是课本知识的应用,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原理、基础知识 是根本,要扎扎实实掌握。尤其是课本上的大标题、小标题,一定要求背下来,07全国1,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分析:关键词:与美国相比(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7080%)我国城市人口数不少(5亿多)增长率高(4。6%)比重较低(40%左右)比重增长率也较高。 答案:C 启示:这里边有个小计算,就是城市人口数,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低,但总量大,人口数并不少,这种小计算题近年出现不少,要求学生细心,这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