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史话》读书笔记及一些思考_第1页
《量子力学史话》读书笔记及一些思考_第2页
《量子力学史话》读书笔记及一些思考_第3页
《量子力学史话》读书笔记及一些思考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量子力学史话读书笔记及一些思考特征码标签:特征码在最初读完这本书,内心冲动着一股非要写点什么的欲望时,我是想将此冠名为量子力学与道德经的。只是后来觉得这个名头太过嚣张了,毕竟自问对道德经只是略知一二,而对于量子力学,却是连“知一二”也不敢说的。为了给自己留下一方可供化解批评指摘的余地,所以干脆将这顶帽子摘了去,只用最朴实的“笔记与思考”作指,毕竟“实”是不会随“名”而易的。不知从何时起,我就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的真相是“矛盾”和“辩证统一”,这是“马哲”的说法,用道德经来说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用易经的话来说,则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种

2、“坚信”于我而言是一种无需证明的、近乎信仰的观点。读完这本史话,我似乎可以稍作一些举例。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在我后附的笔记中有还算详实的记录,简单说来,就是引入量子化(能量吸收或发射的非连续性)观点之后,物理学开辟出的新天地,只不过到最后发现,构成宇宙最基本的粒子(如电子)既是个“粒子”又是个“波”。两个互不相容的矛盾双方,却偏偏和谐的统一于一体(二象性),这不正是“太极生两仪”、“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吗?我周围很多“自然科学专业”出身的小伙伴,往往认为哲学是一种无法证实的“空谈”或者一种“玄论”。但是,科学定律本身也是无法证实的,只要一个理论能够被证明为“错”但还未被证明“错”,就可

3、以暂时说它为可靠正确,科学如此,哲学又为何不能如此呢?科学与哲学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解释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或许方法有所不同,但于始于终之处,它们是圆融共通的。科学建立在这个“世界”之上,科学家从来不曾创造,他们只是于万“物”之中发现、归纳,并将所求得的“物之理”以“定律”、“公式”名之,这个过程等价于从众“有”中悟得“道”或“理”或“数”,名不同,而实为一。科学发现的过程,正是老子所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物理学一直在追求一个所谓客观、实在、绝对而又大一统的“真理”,然而走到量子力学这里,却发现终极“真理”竟是一个非客观的、不确定的概率统计。爱因斯坦那句斩钉截铁的“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言论却被

4、实验数据调侃为“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还将骰子掷到黑暗中去。”虽然量子力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但对它的解释至今无法统一,作为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中有两点很值得玩味。其一,观测之前粒子的非实在性。也就是说,在观测之前,粒子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只是弥漫于四周的各种可能性叠加在一起的波函数。这种说法的哲学意味实在太过浓厚。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不正是“无”吗?各种可能性的叠加,不正是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或者那无面的“浑沌”吗?而波函数,不正是一种“不可名”的代指吗?量子论的世界正是一种由“无”而“有”、“无极而太极”、“无为而无不为”的世界!道德经有一言曰:“有物混成,

5、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天地万物中探寻“道”,而“道”只是自然如此而已。所以,光为何既是粒子又是波,量子论究竟为何如此云谲波诡,科学界给出的种种假设与猜想,在我看来都不重要,因为两字便可解:自然。或许量子论最终会被有着更为概括性的某论统一,就如同经典力学的被征服,或许这个世界最终将统一在一个“万能理论”之下,而这个大一统的万能理论又何尝不是“自然”呢?世界的构成是由微观而宏观,由至简而至繁,而人类,则可以从这繁杂的宏观世界里一窥宇宙的秘密,所以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6、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其二,被测量物的非客观性。在经典世界中,测量不是一个被考虑的问题,因为我们脱离一个绝对客观的外部世界而存在,在客观的外部世界中,观测者对这个世界是没有影响的。但在量子世界,测量的对象如此微小,以至于观测者的介入对其产生了致命的干扰。在量子论中,没有外部世界和我之分,我们和客观世界天人合一,融为一体。因此,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是我们身处其中能够观测到的世界。我们和那些复杂的测量关系,熙熙攘攘,纵横交错,构成了这个令人心醉的宇宙的全部。这正是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中国哲学似乎从来都不是主客二分的,“不辨物我”、“与万化冥合”的思想比比皆是。关于万物关于世界最深刻的体认,恐怕就是庄子那句最经典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一问了吧。哲学与科学除了于始于终处的统一之外,科学论证中所提出的模型往往也展现了科学家自身的哲学思维,正如分型宇宙,不外乎朱子所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