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方案 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某站施工监控量测专项方案[内容分享]_第1页
监测方案 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某站施工监控量测专项方案[内容分享]_第2页
监测方案 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某站施工监控量测专项方案[内容分享]_第3页
监测方案 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某站施工监控量测专项方案[内容分享]_第4页
监测方案 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某站施工监控量测专项方案[内容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心圩江站施工监控量测专项方案1、编制依据1.1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心圩江站总平面监测布置图1.2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心圩江站土建工程项目承包合同1.3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2002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1.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1.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1.8精密水准测量规范 GB5002-931.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1.10城市轨道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1.11城市测量规范(

2、CJJ8-99)1.1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程GB/T 12897-20061.13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南宁市现行有关规范、规程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2.1.1心圩江站起迄里程为YDK11+523.50YDK11+724.5,站台中心里程YDK11+604,车站位于大学路鲁班路口,呈东-西走向,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地上二层为站台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总长201m,车站所处位置及其附近地下有大量地下管线,尤其是大学路南侧有DN1500的雨水管及道路中央附近埋深为3m的雨污合流管。基坑施工过程中作为管线的重点监测对象。2.1.2车站基坑附近有居民住宅楼,旁边有交通较繁忙的道路,地下有

3、较多管线,施工过程中应重点监测。2.2地质情况及水文2.2.1地质情况1杂填土:灰色、灰褐色、欠压实,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夹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堆填而成。厚层0.54m,主要分布在出入口位置,由于土层厚度均较小,开孔时大部分已用人工掏空挖除。2素填土:灰色灰褐色,稍密松散状态,主要有粘土夹碎石组成,偶见植物根系,稍压实。上部一般为混凝土路面,厚约30cm,层厚一般在1.02.5m左右,本层广泛分布于场地浅部。粘性土层根据图的性质和沉积层序,分为五个亚层。1-2淤泥质土:灰色,软塑流塑状,含大量腐殖质、朽木,局部夹薄层粉砂,具臭味2-1硬塑(坚硬)粘土:褐红、棕红色,硬塑坚硬状态,含少量灰白色高

4、岭土,裂隙发育,有铁锰质氧化物充填,切面较光滑。孔隙比平均值0.876,液性指数平均值0.13,压缩系数平均值0.16Mpa-1 为中等偏等压缩性土。层厚1.99.3m,平均5.59m标贯实测击数1028击,平均17.7击,修正击数平均16.4击。2-2硬塑(坚硬)粉质粘土:黄褐色、黄灰色,硬塑坚硬状态,含褐色铁锰质氧化物,局部手捏具砂感,孔隙比平均值0.741,液性指数平均值0.23,压缩系数平均值0.22Mpa,为中等偏压缩性土,层厚0.86.1m,平均2.47m做标贯实验13次,实测击数1020击,平均4.2击,修正击数平均14.5击。3-2可塑状粉质粘土:呈黄色黄灰色,手捏具砂感,局部

5、夹可塑状粘土,孔隙比平均0.622,液性指数平均值0.54,压缩系数平均值0.38MPa-1 ,为中等压缩性土。层厚0.62.0m,平均1.26m,做标贯试验4次,实测击数8击,修正击数平均6.6击。4-2可塑状粉质粘土:呈灰色、暗灰色,可塑状,手捏具砂感,局部含碳化木碎屑。孔隙比平均值0.763,液性指数平均值0.57,压缩性平均值0.38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层厚0.95.4m,平均2.24m做表贯实验19次,实测击数510击,平均7.1击,修真击数平均6.1击 。5-2软塑状粉质粘土:呈灰色,灰黑色,软塑流塑状,手捏具砂感,含粉砂或碳化木屑等,孔隙比平均值0.739,液性指数平均值

6、1.54,压缩性指数平均值0.31MPa-1,为压缩性土。层厚1.59.5m,平均5.31m,做表贯实验30次,实测击数38击,平均4.4击,修正击数平均3.5击。粉土1呈黄色、灰色,稍密,湿饱和,摇正反应中等,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手捏具砂感,均布含粘性土,孔隙比平均值0.627为中等偏塑性土。层厚0.73.3m,平均1.81m,做标贯试验10次,实测击数414击,平均7.9击,修正击数平均6.5击。1-1粉(细)砂:黄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主要为粉砂,局部为细砂,局部含碳化木碎屑。层厚1.09.5m,平均5.33m。做标贯实验33次,实测击数315击,平均1.7击,修正击数平均

7、8.8击。1-2粉(细)砂。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主要为粉砂,含少量砾石,局部含炭化木碎屑,根据粒分实验成果,粉(细)砂粒径组成:d2.0mm占5.5%,0.52.0mm占16.3%,0.250.5mm占40.2%,0.0750.25mm占19.0%,d0.075mm占18.9%。不均匀系数Cu为1.253.76,属匀粒土,层厚1.48.0吗。1-1圆砾:灰色、灰白色、黄色,稍密中密,饱和,以砾石为主,少部分卵石,粒径220mm颗粒平均含量为47.6%,粒径大于20mm粒径平均含量为23.8%,最大粒径一般在5070mm,粒间充填中,粗砂为主,不均匀系数Cu平均32.37,属不连续级配,

8、磨圆度较好,以次圆状为主,部分滚圆状或次棱角状,成分以石英岩,硅质岩为主。1-3泥岩、粉砂质泥岩。灰色、青灰色、未固结成岩的半成岩,其成岩程度一般,含锰质结核颗粒及贝壳碎屑,岩心呈柱状,泥质结构,层理不明显,切面光滑,又蜡状光泽,局部夹薄层泥煤。2.2.2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质详堪,心圩江站范围内,场地内有两层地下水:第一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1、素填土2中,属上层滞水,该层地下水量贫乏,主要由大气降雨及生活废水补给,水位埋深与填土层的厚度有关,无统一水位。第二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圆砾层中,属孔隙松散岩类水,水量丰富,与邕江河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3、监测概况3.1本站施工监测以建构筑物沉降和倾斜

9、、地下管线沉降、路面沉降、变形、裂缝观测、墙体位移、支承轴力量测为主。管线观测满足管线单位的允许值,监测发现有超过允许规定值应立即停止施工,通知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理措施。3.2车站建筑物主要有:南宁华南学校(7F)天然基础、距离基坑45m,西城国际大厦(19F)桩筏基础,距离基坑15m,鲁班大厦(6F),天然基础,距离基坑32m,相思湖影视城(38F),距离基坑58m。4、施工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本标段工程处于南宁市中心区,施工现场周围建筑林立、交通繁忙,人口密集,环境十分复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车站基坑开挖深,工程施工将会引发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位降低、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地

10、下管线沉降和地面设施的沉降。基坑围护结构变形、位移等可能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为确保车站工程施工安全和周围环境安全,为优化设计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4.1 施工监测的目的 4.1.1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基坑周围环境的稳定性和变化规律、修改或优化设计及施工参数,保证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 4.1.2以信息化施工、动态管理为目的,通过监控量测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即使调整施工方法,保证施工安全。 4.1.3监测在荷载的情况下基坑稳定和变形情况,验证围护结构的设计效果,保证基坑、围护结构稳定、地表建筑物的安全。 4.1.4通过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11、,确保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和重要管线的安全性,及时加固或调整施工方法。 4.2 施工监测的主要任务 4.2.1通过对地表的变形、围护结构变形量测,掌握围岩与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即使反馈,指导施工作业和确保施工安全。 4.2.2经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地层及支护的稳定。 4.2.3对量测结果进行分析,可应用到其它类型工程中,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5、监测组织与流程5.1 监测组织建立专业监测小组,以项目副总工程师为直接领导,由具备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仪器的埋设和调试、监测数据的

12、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快速、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同时与预测的数据进行对照,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措施。 监测小组人员组织表序号人 员职 务主 要 职 责1贺 琪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监测工作的管理。2姬仲鹏测量工程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的安排。3杨成测量工负责车站监测工作实施,数据的分析,资料整理。4谭晓飞测量工负责车站监测工作实施,数据的分析,资料整理。5李成测量工负责车站监测工作实施,数据的分析,资料整理。5.2监测组主要职责5.2.1负责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的制定。5.2.2监测仪器的选择、调试和仪器保养维修工作。5.2.3负责监测计划的实施,包括量测断面选择

13、、测点埋设、日常量测、资料管理等。5.2.4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上报。5.2.5现场监控量测,按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环节紧密配合,不得中断。5.2.6施工监测意义及流程(1)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指导施工,提供可靠连续的检测资料,以科学的数据、严谨的分析来指导预防工程破坏和环境事故的发生。(2)及时整理检测信息,通过数据处理确立信息反馈资料,将现场测量成果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别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便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从而指导现场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3)通过监控量测,确保车站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用反馈的信息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

14、,施工快捷。另外还可将现场检测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比较,用反分析法寻求更接近实际理论公式用于指导其他工程。(4)因不可抗力造成工程事故或其它以外,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诉讼、索赔、反索赔时提供可靠依据。(5)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现场测试人员应对整个监测项目负责,真实、准确、及时、客观的反映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的情况。(6)施工监测流程 5.2-1 信息化施工工艺流程6、 监控量测项目及仪器6.1监测项目及测点布设 6.1.1基坑监测项目为确保施工期间的基坑安全和保护周边环境,结合该段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支护类型、施工方案等特点,对关键部位,重点观测,形成与施工方案,施工工

15、况相配套的监测项目。监测项目表6-1。车站监控项目安全、警戒、控制值一览表表6-1监 测 项 目预 警 值速率控制值/mmd报 警 值控 制 值监 测 频 率必测项目墙顶水平位移21mm324mm30mm开挖过程2次/天,主体施工1次/1天墙体变形24mm328mm35mm初读数,土方开挖2次/天,底板浇筑前1次/天,浇筑后1次/周土压力30mm/34mm43mm开挖过程2次/天,主体施工1次/2天支撑轴力70%承受内力值/80%承受内力值100%承受内力值锁定后1次/天以后1次/1周地下水位0.7m/0.8m1.0m开挖过程2次/天,主体施工1次/1天建筑物沉降、倾斜0.14%H0.1H/1

16、0000.16%H0.2%H开挖过程2次/天,主体施工1次/1天基坑周围地表沉降18mm321mm26mm开挖过程2次/天,主体施工1次/2天管线监测21mm424mm30mm开挖过程2次/天,主体施工1次/1天 除以上检测外,还应进行巡视检查,设专人进行基坑周边的环境、支护结构、施工工况、监测设施等进行检查,并每天详细记录巡视监测日报表,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生产主管领导,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6.1.2测点布设原则 (1)按照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测点,原则上以监测方案中的要求布置。实际根据现场情况可在靠近设计测点位置设置测点,但以能达到监测目的为原则。 (2)监测点的类型的数量结

17、合工程特点、施工特点、监测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 (3)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最不利的位置和断面;为指导施工而设计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以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4)地表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5)各类监测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统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到其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测点的布设应提前一定的时间,并及早进行初始状态的量测。(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一旦破坏,尽快在原来位置和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

18、性。6.2测点布设6.2.1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基坑的实际状态极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6.2.2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基坑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6.2.3监测点应埋设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6.2.4在基坑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6.2.5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 测点布置见监测平面布置图(附图) 6.3监测仪器见表施工监测仪器汇总表类别设备、仪器名称型 号单位数量检测仪器全站仪Topcon721台1精密水准仪Topcon AT-G2台1全站仪天宝S8台1铟瓦尺

19、珠峰26183、26184把2水位计XS-60型台1滑动式测斜仪XS558-B型台1轴力应变计XS-191台58位移计XB190台1土压力盒XB150台1收敛计BFSLJ-1把1测斜管70 L=4m根1566.4监控量测仪器的标定本工程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必须经过有资质的检定单位进行标定后,方可使用。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对仪器进行标定及监测。6.5监控量测仪器的保管与使用 监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验的原则,避免造成因仪器问题出现的监测数据错误。7、监控量测方案7.1车站基坑工程地表沉降监测基坑开挖必然会影响基坑四周土体的稳定性,因此,施工中必须加强施工监测,随时掌握基坑四周的地层沉降变

20、形情况,以便根据其变形特点,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确保施工安全。7.1.1测点埋设测点布设在基坑外,监测点间距宜1020m,每边测点不少于3个,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地表测点埋设形式见图7.1-1),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 图7.1-1地表沉降测点图 图7.1-2建筑物测点埋设示意图(1)水准点观测基准点作为观测沉降点沉降量的基准,因此,要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来测定基点的高程,并经常检查其高程有无变动。测量时应与国家二等水准点进行往返侧,其误差4 mm(其中L为往返路线长度km)。检查周期不

21、得大于30天。在沉降观测时,对各测点与后视基点的视距应有控制,测点和后视视差距不应大于1m。在对各测点沉降点的观测后必须再后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差不得超过0.1mm,否则应重测。 (2)沉降点的观测 (3)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单程双测站量测,所测高程较差应0.7mm(其中L往返路线长度km)。观测应坚持四个原则:即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以确保观测数据的质量。观测步骤: a测站位置处架设仪器、整平 b测量基点尺面读数hj1 c按预定方向依次测量测站内各沉降点的尺面读数,最后返回原基点。 d进行测站待核,检测合格后方可迁站。 (4)测量数据记录记录要保持正确性

22、和原始性,不得誊抄或涂改。记录员听到读数后应边复诵边记录,以资校核。记错时,应以单线整齐地划去,在其上方改正,不得用橡皮擦拭。对每个观测点的观测,记录员应当场记录,校核无误,且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方可通知观测员迁站。 (5)计算 沉降点的沉降值Ht等于沉降点与基点间高差h在时刻t时的改变值。 即:ht(1,2)= ht(2)-ht(1) 单位以mm计。 沉降点的累计下沉值为累计时间内该沉降点沉降值之代数和。 (6)周期水准观测应符合的要求 a应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和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候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

23、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 b作业中应根据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查与校正。 c每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量测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器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d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物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7.2周边建筑物变形(沉降、倾斜、裂缝)监测7.2.1沉降观测(1)水准点与前述地表沉降监测共用,有关要求同前。

24、(2)沉降观测点根据建筑物构造特点和建筑材料采用植钢筋头的方法埋设。观测点埋设牢固,并等其稳固后方可使用。沉降观测点的埋设特别注意保证在点上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3)采用水准仪进行精密测量。按二级变形测量精度等级用精密水准仪,铟瓦尺进行量测,与地面沉降共用高程监测控制网。 7.2.2建筑物倾斜监测因车站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均为整体刚度较大的建筑,经综合比选认为,用差异沉降法推算建筑物倾斜的方法既能达到反映建筑物的倾斜变化情况又切实可行。方法见图7.2-1 SH2即所求水平倾斜量 即为所求水平位移产生的倾斜角如下公式所示: tg=S/b tg=SH2/Hg SH2=Hg*S/b 7.2-1

25、图 差异沉降示意图 AB为变形前两监测点的位置,当建筑物发生倾斜时,B点将变化到B点位置,由此即可按上述公式推算建筑物倾斜度和判断倾斜方向。相对沉降差h与沉降监测结果相结合。监测点间的水平距离L用经鉴定的钢卷尺丈量两次。量距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2000。7.2.3裂缝监测(1)首先了解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情况及沉降观测资料,以及工程施工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影响;记录建筑物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及深度;分析裂缝的形成原因,判别建筑物的发展趋势,选择主要裂缝作为观测对象;在每条需监测最宽处和最末端设置观测标志。(2)定时进行观测,观测频率按控制两次观测期间裂缝发展不宜大

26、于0.10.5mm及裂缝所处位置而定。(3)建筑物裂缝监测方法,如图7.2-2用两块白铁皮,一片取150mm150mm的正方形,固定在裂缝的一侧,并使其一边和裂缝的边缘对齐。另一边为50mm200mm,固定在裂缝的另一侧,并使其中一部分紧贴相邻的正方形铁皮。当两块白铁皮固定好以后,在其表面均涂上红色油漆。当裂缝继续发展,两白铁片将逐渐拉开,露出正方形白铁片上原被覆盖没有涂油漆的部分,其宽度即为裂缝加大的宽度,可用钢尺量出。 图7.2-3 建筑裂缝监测示意图图7.2-4地面裂缝监测示意图7.3冠梁、连续墙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7.3.1支护体系水平位移的产生原因及其不利的影响 (1)支护体系的水平位

27、移主要包括围护结构向基坑内的水平位移和支撑系统的水平位移。 (2)围护结构向基坑内的水平位移主要由支撑架设前挖土引起的变形和支撑杆件压缩带来的变形两部分组成。前者引起的变形位移量主要取决于围护结构本身的刚度和支撑架设前的挖土深度,后者引起的变形位移量取决于作用在围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和支撑材料的刚度。围护结构过大的水平位移会影响到基坑内主体结构的施工空间及周围环境安全。 (3)支撑体系的水平位移主要是由于支撑杆件平面布置的不对称性和基坑挖土顺序的不同所引起的。支撑节点之间的相对水平位移过大,会引起支撑杆件产生较大的附加弯矩,从而降低其轴向的承载力,严重时会引起支撑系统失稳破坏。 7.3.2支护体

28、系水平位移监测的目的(1)及时了解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量,必要时调整基坑开挖顺序和速度,确保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2)验算支护结构的变形量,反算地层的水土压力。 (3)指导现场施工。 7.3.3测点布置和埋设 (1)水平位移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监测点3种。位移监测点按照20米左右的间距布设在围护结构上端。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均为变形监测的控制点,基准点一般距离施工场地较远,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用于检查和恢复工作的可靠性;工作基点应埋设强制观测墩,布设在基坑周围较稳定的4个角,直接在工作基点上架设仪器对水平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2)现场监测基准点采用强制归心的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各

29、0.4米,地下部分埋深大于1.2米,地面部分高1.2米;采用201000mm的钢筋头(一段锉成半球状)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用电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测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埋设形式下图7.3-1、7.3-2所示 图7.3-1冠梁顶监测点埋设示意图 图7.3-2 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7.3.4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和初始值的观测(1)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宜按两级布设,由控制点(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首级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

30、组成扩张网。对于单个目标的位移监测,可将控制点同观测点按一级布设。(2)水平监测点埋设强制强制对准点,等监测点稳定后,应在基坑开挖前进行初始值观测,初始值一般应独立观测2次,2次观测时间间隔尽可能的短,2次观测值较差满足有关限差值要求后,取2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水平位移监测则以初始值为观测值比较基准。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应视基坑开挖情况及时开始实施。7.3.5监测方法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主要使用全站仪及配套棱镜等进行观测。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较多,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灵活应用。常用的测量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三角网法等。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拟采用三角网法,下面对此

31、种方法进行介绍。(2)该方法适用于要求测出基坑整体绝对位移量的情况。三角网的建立可根据施工现场通视条件、工程精度要求,采用边角交会、附和导线法等。各种控制网均应考虑图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 7.3.6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技术要求对于一个实际工程,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应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进行估算或参考类似工程进行确定,该项目变形监测的等级确定为一级。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0mm。其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控制点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水平角观测回数1级仪器3.04001.01/

32、20000092001.81/10000067.3.7数据采集采用topcon721全站仪数据采集器,进行记录,数据采集完成,联机即可进行平差计算各监测工作点和监测点坐标,与既有坐标比较即可指导支护体系是否发生了变形。同时,该采集器具有和前次观测数据比较的功能,观测数据异常或有变形存在现场即可知道。7.3.8注意事项(1)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4个,应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四个角。(2)对埋设后的监测标志点(桩),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受到毁坏。(3)使用仪器进行观测时,要尽量减少仪器的对中误差、照准误差和调焦误差的影响。(4)使用仪器进行观测时,仪器不能受阳光照射,仪器的整平气泡置中不得超

33、过1格。(5)监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的有利时进行。(6)定期对使用的拓普康721(1,2mm+2ppm)全站仪进行日常检查,保证其在监测期处于良好状态。7.3.9冠梁、连续墙沉降观测 冠梁、连续墙沉降监测的观测、记录、计算同地表沉降监测。7.4管线沉降监测方案7.4.1监测点的埋设 管线变形监测测点埋设间距20m为宜,在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重要管线,顺着管线走向, 在管线上方点位上凿直径10cm的孔,凿至管顶面上,插入18的光圆钢筋,底部与管顶接触,钢筋顶部略微隆起。钢筋长度视实际情况截取。埋设时将管顶砼表面清除干净,灌入砂土插入钢筋使钢筋头高于砼地表面1cm。并在旁便用黄色油漆标注点号,点号

34、与平面布置图中点号一一对应。施工初期为了取得经验性数据在所有影响线范围的所有管线上均按以上方法埋设监测点。在施工中后期则根据施工初期取得的数据综合分析后,以管线调查确定的重点管线为主进行测点的埋设。埋设形式见7.4-1图 图7.4-1管线埋设示意图7.4.2监测方法按一级变形测量精度等级,用精密水准仪、铟瓦尺与地面沉降监测相同的方法进行观测、记录数据处理。 7.4.3监测频率根据管线的沉降敏感性高低和权属单位的要求确定监测频率、监测警戒值。具体见表6-17.5水位监测7.5.1测点布设 测点应布设在基坑两侧10m范围以内,采用地质钻孔机钻孔成型后,放入PVC专用测管,及时做好孔口标高的测量记录

35、,四周用粘土填实。纵向50100m一个量测断面,一个断面布置1个测孔。 7.5.2监测原理本量测项目用电子水位计进行。水位计由测头、测尺和蜂鸣器三部分组成,当测头接触水面时探头与蜂鸣器间电路形成闭合回路,蜂鸣器响,此时从测尺上读出水面至孔口标志点(基点)间的距离。 7.5.3监测实施(1)测量时,拧松绕线盘后面的止紧螺丝,让绕线盘自由转动后,按下电源按钮(电源指示灯亮),把测头放入水位管内,手拿钢尺电缆,让测头缓慢地向下移动,当测头的触点接触到水面时,接收系统的音响器便会发出连续不断的蜂鸣声,此时读写出钢尺电缆在管口处的深处的深度尺寸,即为地下水位离管口的距离a。重复一次得读数b。(2)若是在

36、噪声比较大的环境中测量时,蜂鸣声听不见,可改用峰值指示,只要把仪器面板上的选择开关拨至电压挡即可,测量方法同上,此时的测时精度与音响测得的精度相同。7.5.4在读数时必须注意几点(1)当测头的触点接触到水面时,音响器会发出声音,或电压表立即会有指示,此时应缓慢地收放钢尺电缆,以便仔细地寻找到发音或指示瞬间的确切位置后读出该点距孔口的深度尺寸;(2)读数的准确性,决定于及时判定蜂鸣声或指示的起始位置,测量的精度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关,故应反复联系与操作;(3)计算:水位变化=(a+b)/2-上次平均值(4)作图:每次测量后均应绘制水位下降历时曲线。7.6围护结构测斜监测7.6.1量测原理本量测项

37、目选用任丘市兴盛土木数字式自动记录测斜仪作为量测仪器。它由探头、中继电缆和手提式数字显示器三部分组成。测量值为测管壁与铅垂方向夹角正弦的2.5倍。最大量程为38。 7.6.2地下连续墙测斜管安装(1)测斜管规格本项目采用高强度PVC测斜管,管材规格为内径为53mm,外径为70mm,长度一般为2m、4m。根据地质情况,埋设于较容易塌方的部位,平行于基坑周围以20-30m的间距布设。(2)测斜管安装高强度PVC管得安装在没有外接头的一端套上底盖,再加钢托板保护(见图7.6-1),避免由于施工对底端造成破坏。用三只M4 X 10mm自攻螺丝钉拧紧,作为底部封口管(这是每根最下面的一节管子),然后就可

38、以继续连接上面的管,直到设计长度。然后对每节接头的位置用防水胶带进行密封,保证接头处不漏水。将管节没有外接头的一端插入前一管节的外接头内,接管时必须注意一定要插到两管节的端面相接触为止,再用三只M4 X 10mm自攻螺丝把它固定牢固。(3)采用绑扎的方法将连接好的测斜管绑扎在钢筋笼上,随钢筋笼浇注在砼中。绑扎采用20号镀锌铁线,绑扎点的间距为1.0m。绑扎时应检查管与管是否对接完好,绑扎完后,注意保持管内畅通,安装时应保证一组导槽垂直于围护结构面。钢筋笼吊装完成后,立即在管内注入清水,以防止泥浆进入,并及时采用钢套筒对管顶进行保护。测斜管顶部应高出地下连续墙顶部冠梁510cm。地下连续墙冠梁施

39、工期间应做好测斜管的保护,防止凿除地下连续顶部浮浆时损坏测斜管。 7.6-1图 测斜管底部钢托保护示意图 7.6-2图 测斜管顶部钢套筒保护图7.6.3量测测试时,联接测头和测度仪,检查密封装置,电池充电量,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将测头放入测斜管(在未确认导槽畅通时,不得放入真实的测头),测试应从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每隔0.5米测读一次直至孔口,得各测点位置上读数Ai(+)、Ai(-)或者说Bi(+)、Bi(-)。其中“+”与“-”向为探头绕导管轴旋转180位置。 (1)计算第i次测量值=Ai(+)-Ai(-)或第i次测量值=Bi(+)-Bi(-)变量=本次测量值-上次测量值本次位移s=K(K=0.

40、02)单位以mm计。第i点绝对位移为:(2)作图:每次量测后应绘制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一位移曲线。7.7土体测斜监测7.7.1测斜管埋设与安装(1)钻孔采用工程钻探机,一般采用108mm钻头钻孔,为了使管子顺利地安装到位,一般都需安装深度深一些,它的原则是:每10米多钻深0.5米,即10米+0.5米=10.5米, 20米+1米=21米, 以此类推。(2)清孔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不要立即提钻,需把泵接到清水里向下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水为止,再提钻后立即安装。(3)测斜管的连接: 同地下连续墙侧斜管连接方法。(4)调正方向测斜管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方向后才能回填,调正方向的要求是,管子内壁上有两

41、对凹槽,首先需把孔口以上那节测斜管上的外接头拿掉(松开三只螺钉就可以拿掉了)才能看清楚管内凹槽,需要把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与测量面就可以了,转动管子就可以实行,转动前先把管子向上提起后再转动对准,对准后再把管子压到位,方向就调正好了,盖上盖子,拧好螺钉就可以回填。(5)向孔内回填管子调正方向后就可以回填了,回填的原料是现场用砂(中粗砂)或现场的细土,一边回填,一边轻轻地摇动管子,使之填实为止,回填速度千万不能太快,以免塞孔后填料下不去形成空隙,最好时隔一两天后再去检查一下,回填料若有下沉再回填满即可,管子周围加之保护措施后,方可量测使用。(6)技术要求 土体监测测斜管埋设,根据经验要求,其埋设深

42、度应大于围护结构38米。测斜管在模量既要与土体模量接近,又不致因土压力而压偏测管,连接导槽时应对准导槽,测管必须保持垂直,测管应高出土体510cm,顶面做好标记加以保护。 7.7.2测斜原理与计算土体测斜的监测原理、方法、要求和计算与围护结构测斜基本相同,可以参照围护结构测斜监测来实施,这里不再赘述。7.8土压力监测7.8.1土压力计的埋设方法(1)受力面与监测物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物。 (2)埋设过程中要设土压力膜保护措施。(3)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回填材料与周围土体一致。7.8.2土压力的监测 土压力计在基坑开挖一周之前埋设,用一周时间的监测取得稳定的初始值。上限取最大

43、设计压力的1.2倍,精度不低于0.5%FS,分辨率不低于0.2%FS。7.9支撑轴力监测7.9.1钢支撑轴力监测通过端头轴力计(亦称反力计)进行轴力测试。在钢支撑所需位置的表面(如钢表面的锈斑、油漆等必须铲除),将轴力计安装架与钢支撑端头对中并牢固焊接。在拟安装轴力计位置的墙体钢板上焊接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垫板,以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计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待焊接温度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并用螺丝固定好。安装过程中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反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最后调试轴力计的所需初始频率,并且把导线保护好。7.

44、9.2轴力计布设(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能够起关键作用的支撑上。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3个,点位布置与竖向保持一致。(2)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三分之一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三分之一部位。(3)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满足不同传感器的要求。轴力计埋设见7.9-1,7.9-2图 图7.9-1 轴力计埋设断面图 图7.9-2 轴力计埋设示意图7.9.3钢支撑轴力测试钢支撑轴力计算可按下面公式进行:钢支撑轴力式中 钢支撑轴力值 K传感器的标定系数 7.9.4安全判断条件 NcN80%式中 。7.9.5

45、支撑轴力监测数据整理支撑轴力在每次量测后,除提交被监测支撑轴力报表外,主要是绘制被监测支撑轴力的历程曲线,并指明施工工况,分析其轴力走势,是否在设计允许和安全范围内7.10坑底回弹监测7.10.1测点布设回弹观测应根据基坑形状及工程地质条件,以最少的测点测出所需的各断面回弹量为原则进行,沿车站中部纵向轴线每20m选一个断面,布设一处。 7.10.2回弹标规格 本量测项目用回弹观测标进行。回弹观测标的头部用长约10cm的圆钢一段(其直径应与钻杆相配合),顶部加工成半球状,(=20cm,高约20cm) 其余部分加工成反丝扣方式与钻杆相接,尾部长为400500mm的角钢(50mm50mm50mm),

46、头部与尾部与一块100mm厚的钢板焊接成整体。见图7.9-17.10.3回弹标的埋设 钻孔至基坑地面标高处,将回弹标旋入钻杆下端,顺钻孔徐徐放至孔底,并压入孔底土中400mm500mm,即将回弹标尾部压入土中。旋开钻杆,使回弹标脱离钻杆,提出钻杆。放入辅助测杆,将回弹标压入坑底设计标高以下200mm。在辅助测杆上端的测头进行几何水准测量 ,确定回弹标顶面标高。 观测完毕后,将辅助杆件保护管(套管)提出地面,用砂或素土将钻孔回填。为了便于开挖后寻找回弹标,可先用白灰回填50cm左右 。 图7.9-1 回弹标 7.10.4坑底回弹的观测次数应不少于三次:第一次在基坑开挖之前;第二次在基坑挖好之后;

47、第三次在浇注基础底板混凝土之前。根据观测数据,发现基坑隆起数据异常,或变化速率增快时,及时找出原因,同时缩短观测的周期,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基坑稳定。8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8.1 量测数据散点图和曲线 现场量测数据处理,即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散点图,位移(u)时间(t)关系曲线的时间横坐标下应注明开挖工作面距离量测断面的距离。将现场量测数据绘制成ut时态曲线散点图和空间关系曲线。8.1.1当位移时间关系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8.1.2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地层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地层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应

48、立即暂停开挖,采取停工加固并进行支护处理。8.1.3根据位移时间曲线的形态来判断地层稳定性的标准。岩体变形曲线分三个区段,岩体蠕变曲线见图8.1-1。 图8.1-1 地层蠕变曲线图(1)基本稳定区段:主要标志是变形速率不断下降,即d2u/d2t0,为一次蠕变区,表示地层趋于稳定,其支护结构是安全的;(2)过渡区段:变形速率较长时间保持不变,即d2u/d2t=0,为二次蠕变区,应发出警告,及时调整施工程序,加强支护系统的刚度和强度;(3)破坏区段:变形速率逐渐增加,即d2u/d2t0,为三次蠕变区,曲线出现反弯点,表示地层已达到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工加固。地层稳定性判别标准比较复杂,在评定地层稳

49、定程度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上述三种标准综合分析法,反馈于设计与施工应用。8.2沉降与水平位移数据分析每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按照8.1中所述的方法,绘制沉降-时间曲线和水平位移-时间曲线,根据曲线表现的形态进行分析判断,出现以下情况通知主管领导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施工应急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将数据报送监理及业主单位。8.2.1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8.2.2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8.2.3建筑物的裂缝或地表的裂缝快速扩大9、监控量测数据反馈与报表送达9.1监测数据反馈信息化施工要求以监测结果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技术措施。因此,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位移速率(mm/d)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强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及图表均由计算机管理,并向驻地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及监测中心提交监测周报或月报。监测数据反馈程序见监测数据反馈程序图。监测结果位移速率是否超过级管理是图7.9-1回弹标是位移速率是否超过级管理继续施工否综合分析否否暂停施工是不安全安全采取特殊措施 图9-1 监测数据反馈程序图9.2监测报表的内容和送达对象监测报告按送达的对象和作用分为当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9.2.1监控量测报表的内容(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