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8篇 记承天寺夜游_第1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8篇 记承天寺夜游_第2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8篇 记承天寺夜游_第3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8篇 记承天寺夜游_第4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8篇 记承天寺夜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8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重点字词,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RJ、SJ课后习题) 古义:_ 今义:读出,小声说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SJ课后习题) 但:古义:_ 今义,考虑,想到,只是,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知识盘点,闲人:古义:_ 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耳:古义:_ _ 今义:耳朵 (3)盖竹柏影也 古义:_ 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清闲的人(SJ: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YW:表示推测,2. 一词多义,与,念无与为乐者 _,

2、连词,和、跟,相与步于中庭 _,与“相”连用,共同、一起,3.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原意:脚步,在句中意思:_,散步,4. 重点实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_(RJ课后习题) 至: _(RJ课后习题) (2)月色入户 户:_ (3)怀民亦未寝 寝:_(SJ课后习题)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 步: _(SJ课后习题,于是,到,门,睡觉,共同,一起,散步,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 (6)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

3、了,形容水的澄澈,均为水生植物,三、问题探究,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SJ课后习题) 答:“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闲的状态。 2. 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SJ课后习题)变式提问: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3. 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并简要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妙处。(SJ课后习题)变式提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什么修辞?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示例:作者在描写月

4、色时用了隐喻的手法,以,水喻月,隐去了比喻的本体,不见一个“月”字。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清;然后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明;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高手,4. 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答:景物描写的句子: 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寂寞之心,“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修辞,把皎洁的

5、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说说其中包含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也带有些许赏月的闲适,6. 这篇课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志。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心志?(YW课后习题) 答: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

6、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一、(2016预测)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金题演练,二)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

7、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选自方山子传,注: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然:惊奇注视的样子,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遂至承天寺 _ (2)相与步于中庭 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于是,就,一同,共同 (每小题1分,共2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啊!(“但”“耳”译对,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3. 语段(一)中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用比喻的修辞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突出了月色的明亮。(意思对即可,2分,4. 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人生际遇:苏轼:被贬官;方山子:“怀才不遇”。(2分) 排遣方式: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2分)(共4分,解析】语段(一)为苏轼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