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课堂_第1页
第四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课堂_第2页
第四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课堂_第3页
第四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课堂_第4页
第四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环境法的基本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实现,环境法的目的和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实施,而制,定的一些法律制度的总称,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等,1,4.1.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环境影响评价也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某项开发建设活动之前,对该建设项目的选址、没计、施工及建成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为防止和减少环境损害制定最佳方案,为,建设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预测性的工作,目

2、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它涉及多种学科,包括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统计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2,4.1.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由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以下简称“评价证书,的设计,科研、高等院校、监测部门等单位互相协作,环境影响评价人员还必须“持证上岗”,以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叫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制度,是指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法律制度,3,4.1.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所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际上是在环境管理,中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防止新污染源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4

3、,4.1.2,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一,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手段,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不仅要考虑资源、能源、交通,经济、技术等因素,而且还要考虑该建设项目,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建设项目决策者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和布局上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做到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5,4.1.2,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二,可以为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依据,正确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模,不,仅要考虑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还要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点和环境保护

4、的要求,只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才能弄清该地区,的环境现状以及开发建设活动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6,4.1.2,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这样有助于优化设计方案,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小的环境影响,做到既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7,4.1.2,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三,可以为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提,供合理对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弄清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现状和它们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同时还要提出防范和减少这些影,响的要求和措施,由于这些要求和措施是建立在深入调查,全面分析和

5、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这些要求和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地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8,4.1.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是由美国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确定下来的,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联邦政府的一切机,构在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每一顶建议,或立法建议报告和其他重大联邦行动中,均应,由负责官员提供一份包括拟议中的行为将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详细说明,9,4.1.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规定,同年瑞典在环境保护法,1974,年澳大,利亚在联邦环境保护法中也分别规定了这一,制度。目前世界上已有,l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发,

6、建设活动中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0,4.1.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规定,我国的环境法肯定了这项制度,环境保,护法第,13,条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11,4.1.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年,月日通过,自年月,日起施行

7、,共,5,章,38,条,12,4.2.1,三同时”制度概述,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我国所独创的一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是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实现预防为主原,则的一条重要途径,13,4.2.1,三同时”制度概述,我国的“三同时”制度,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早在,1973,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中就明确,规定了这一制度,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8、,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在此后的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中也都重申了“三同时”的规,定,14,4.2.2,实行“三同时”制度的意义,1,实行“三同时”制度是防止环境质量恶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实行“三同时”制度,可以使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得到落实,从而有效地防止新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做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15,4.2.2,实行“三同时”制度的意义,2,实行“三同时”制度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三同时”制度明确了建设单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各自的职责,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环境管理时更具可操作性,16,4.2.3,三同时”制度的法律规定,环境

9、保护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一)“三同时”制度适用范围的规定,一切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17,4.2.3,三同时”制度的法律规定,二,三同时”制度在项目不同建设阶段的,要求的规定,为保证建设项目落实“三同时”制度的要,求,“三同时”制度对项目不同的建设阶段都,提出了环境保护管理要求,1,在建设项目正式施工前,建设单位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

10、管部门提交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篇章,经审查批准后才能纳入建设计划,并投入施工。以此来保证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18,4.2.3,三同时”制度的法律规定,2,在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和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申请报告”,说明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情况、治理的效果、达到的标准,3,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和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19,4.2.3,三同时”制度的法律规定,以此来保证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环境保

11、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申请报告”之日起,要在一个月内组,织审查验收,并在“验收申请报告”上签署意,见,逾期不签署意见的,视为已被批准,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必须具备相关的法定条,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时应严格标准,20,4.2.4,法律责任,违反“三同时”制度的要求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章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难,擅自动工的,除责令其停止施,工、补办审批手续外,还可以对建设单进行罚款,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没有建成或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12、,可以并处罚款,21,4.2.4,法律责任,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因违反“三同时”制度而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除承担赔偿责任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对其给予行政处罚等,22,4.3.1,限期治理制度概述,限期治理是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或,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对于严重污染环境而又无法治理的企事业,单位,可采取关闭措施;对于生产严重污染环,境产品的企业,采取停止生产的办法;对于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短缺

13、、单独难以进行治,理的小型企业,先进行合并,然后进行治理,23,4.3.1,限期治理制度概述,对于因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污染环境的企业,采取改变生产方向的方法消除污染;对于污染,严重而布局不合理的单位,则采取搬迁的办法,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区域,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的制度,它是减轻或消除现有污染源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状况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也是我国,环境管理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项管理制度,24,4.3.2,实行限期治理制度的意义,1,可以推动污染企业积极治理污染,有效,地控制污染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限期治理一般是对重点污染源限定在

14、一定,期限内进行治理,对这些重点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新污染源,从而达到,防治污染的目的;限期治理不仅对重点污染项,目,同时还包括行业和区域环境的限期治理,如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及流域内“十五,小”企业的关、停等,25,4.3.2,实行限期治理制度的意义,通过把行业管理和区域管理结合起来,有,力地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区的积极性,选,择那些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分期分批地进行限期治理和,关、停。完成好的奖,未完成的给予处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行业污染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26,4.3.2,实行限期治理制度的意义,2,可以集中利用资金和时间,提高

15、经济效,益,有些污染实际上是资源、能源的浪费,因,此,通过限期治理,更新、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改善了环境,又降低了成本、开发了新产品,通过提高环境,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27,4.3.2,实行限期治理制度的意义,3,有利于改善政府、企业、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因为,限期治理和关、停、并、转、迁的,项目,一般都是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可以有效地,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从而为区域内的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28,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一,限期治理对象的确定,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限期治理的,对

16、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污染源,特殊保护区域指对区域环境要求较严,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域环境。环境保护法第,18,条规定:“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29,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要限期治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此规定有利于更好地保,证特别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30,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2,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环境严

17、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这一类污染源的限期治理,不是超标排污,就进行治理,而是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才限期治,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过去的建设项,目采取的环保设施不够完善、欠账太多。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历年发布的环境统计公报来看,工业废水达标率很低,还不到,50,对这些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是不现实的,31,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所以环境保护法第,29,条规定:“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另外,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也是这样规定的,但何为“严重污染”,目前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通常是根据污染物的排,放是否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危害、是否严,重扰民

18、、经济效益是否远小于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是否属于有条件治理而不治理等情况,来考虑是否属于“严重污染,32,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限期治理主要是选择污染严重、影响大,反映强烈、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污染源以及资金,落实和治理技术成熟的项目进行限期治理,33,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3,按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的规定,该限期治理的应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这种限期治理可参照上述第,1,方面的规,定。限期治理可以抓住治理的重点,并对限期,治理的单位造成非治不可的压力,并提供治理,的条件和可能。实行关、停、并、转、迁制度,则可以区别不同情况,对污染源予以适当的处

19、,理,34,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二,限期治理决定机关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第,29,条规定,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限期治理,的决定机关是,1,中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型及关、停,并、转、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35,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2,市、县或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及关、停、并、转、迁,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一些环境法规还规定,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即限期治理的审批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决定限期

20、治,理,既有利于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又能保证限期治理目标的实现,36,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三,限期治理的内容和决定形式,1,限期治理的内容,限期治理的内容包括:限期治理项目、限,期治理目标和限期治理的期限,1,限期治理项,目是指要进行限期治理的具体项目。项目的确,定,主要是根据污染源及区域环境调查资料,选择重大污染源、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同时也要考虑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资金上可能,37,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2,限期治理目标是指通过限期治理需要达,到,是指定的标准,对于具体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其治理目标,是排放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

21、物排放标,准;对于行业的限期治理,可以规定分期分批,逐步做到所有的污染源都达标排放;对十区域,环境的限期治理项目,则要求达到适用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38,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3,限期治理的期限是指完成限期治理的时,间,它由有权决定限期治理的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确定。在确定限期治理期限时,应,充分考虑污染源的情况、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理污染的有关条件。限期治理的时间不宜过长,尽量做到科学、合理,39,4.3.3,限期治理的法律规定,2,限期治理决定的方式,限期治理决定的方式是指采取限期治理措施,的表现形式,实践中通常采取如下形式,1,限,期治理决定通知书,2,召开

22、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政府部门的限期治理决定,3,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签订限期治理承,包合同,其内容包括限期治理的项目、目标,期限、奖励和惩罚措施等,40,4,4.1,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概述,一,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排污者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其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情况,并接受监督管理的一项,法律制度,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准确地掌握本辖区内,有关污染物排放、污染状况和污染防治情况的,准确信息,为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提供可靠的依据,41,4.4.1,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

23、制度概述,水污染防治法第,14,条第,1,款规定:“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42,4.4.1,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概述,该条第,2,款规定,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拆除或者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提前,申报,并征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的同意,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及此后制定的许多环境,法律法规,都规定了这一制度,43,4.4.1,排污申报

24、登记和许可证制度概述,二,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是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事先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排污的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了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这是,一,项更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正逐步,完善和推行这项制度,44,4.4.1,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概述,目前我国环境法规定并实行的许可证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防止环境污染方面的许可证。如排污许,可证、排污设施许可证、海洋倾废许可证;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销售许可证;废,物进口许可证等,2,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许可证。如林木

25、采,伐许可证、渔业捕捞许可证、野生动物特许猎,埔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等,45,4.4.1,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概述,3,规划、建设方面的许可证。如建没用地,规划许可证、核设施建造许可证等制度,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建设或拥有污,染物排放设施的单位和个人,从事某种影响环,境质量状况的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由,主管机关颁发相应的许可证,此外,我国一些地区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和,可能制定了许可证制度的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和山东等省、市实行了电镀许可证制度,46,4.4.2,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的意义,1,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环境

26、质量,的要求,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和新污染源的产,生,并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防治和调,节各污染源的排放,为其他方面的管理提供依,据,2,可以根据排污单位的申报,获得本地区,排污现状的准确信息,按照本地区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然后通过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和优化计算方案比较、确定各排污,单位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47,4.4.3,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规定,1,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因排放污染物的不同,而异。但通常要包括排污单位的基本情况,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使用的主要原料,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污染物排放地点、排放去向、排放

27、方式,噪声源的种类、数量和噪声强度,污染防治的,设施防治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等,48,4.4.3,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规定,2,排污申报登记的适用对象,排污申报登记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工业和建筑噪声、生,产固体废物的单位或个人。排放放射性废弃物,的,合特殊的申报登记要求,目前向环境排放生活废水、废气、生活垃,圾和生活噪声的,不需要申报登记,49,4.4.3,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规定,3,排污申报登记的程序,现有的排污单位和个人,必须按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填报排污申,请登记表,并提供

28、必要的资料;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排污申请登记,应当在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一个月内办理,排污单位在填写的排污申请登记表后,先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核然后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注册,领取排污申请登,记注册证,50,4.4.3,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规定,申请登记后,如果原申报的内容需作重大,改变的,应在变更的,15,天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变更申报手续,征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填报排污变更申请登记,表,上述申报登记的事项发生紧急重大改变时,必须在改变后,3,天内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51,4.4.3,排污申报登

29、记和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规定,4,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对于超出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限制条件的,排污单位,颁发排污许可证;对超出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并限期消减排放量;对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区的排污单位,特殊性质的排污单位,特大型的建设项目,其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需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核准污染物排放量,52,4.4.3,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规定,许可证发放后,发证单位必须对持证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使持证单位应按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这种监督管理包括对排污况的,监测、对排污数据的报送、对持证单位排污状况,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等,

30、对违反许可证排污的,要依法给予处罚,直,至吊销许可证,53,4.4.4,法律责任,排污单位不按照规定申报,甚至拒报或谎,报排污申请登记事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给予罚款,并限期补办排污申请登记手续,对应当办理变更申请登记手续而末办的,视为,拒报,并按拒报给予处罚,对无证排污要依法给予重罚并限期改正,对违反许可证排行的,要依法给予处罚,直至,吊销许可证,54,4.5.1,征收排污费制度概述,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征收一定,费用的管理措施,排污费是排污单位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所必须支付的一种补偿费、排污费是州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的好办

31、法同时又是“污染,者负担原则”的具体体现,55,4.5.1,征收排污费制度概述,世界上最早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的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它在,1904,年就实行了排污收费,1976,年,9,月德国制定了废水收费法,专门规定,排污收费问题。随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这一制度,但各国对于排污收费的范围、标准,方法、收费的使用颇不一致,56,4.5.1,征收排污费制度概述,我国在,1978,年提出实行排污收费办法,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规定,“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排放污染物的,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就征收

32、超标准排污费的目的、原则、收,费机构、增收减收条件、排污费的使用和监督,等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征收超标准排污费的,管理制度,1996,年,5,月,15,日修改后的水污染防,治法,除重申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外,57,4.5.1,征收排污费制度概述,还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即规定了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征收排污费,环境保护法肯定了这一制度,该法第,28,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规定。,58,4.5.2,征收排污费的意义,征收排污费可以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加速,污染的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