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习理论_第1页
行为学习理论_第2页
行为学习理论_第3页
行为学习理论_第4页
行为学习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行为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即学习的结果到底使学习者形成了什么?或者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一条条经验的积累,还是整体的经验结构? 2.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即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或者说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3.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 即学习过程受到哪些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背景知识:行为主义的演变,早期行为主义(1913-1930年):以华生为代表(霍尔特、魏斯、亨特、拉什利),这第一代行为主义者坚持放弃意识改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而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新

2、行为主义(1930-1960年)早期行为主义经历了诸多内部变革,形成了以古斯里、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60年代以后)新行为主义者的助手和学生如班杜拉等人又对新行为主义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新行为主义。试图在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走出一条折中的道路,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一、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 就是一种刺激代替过程,即有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条件刺激cs)代替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1849-1936)用反射实验法研究大脑皮质的机能,创立了以条件反射形成规律为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学

3、说,1.巴甫洛夫简介,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2.实验被试及材料,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3.实验的过程及结果,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4.分析: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涉及的是一种狗的先天性生物行为唾液反射。这种反射是一种不随意的、非习得的反应,它可以被特定的刺激(食物进入嘴巴)自动激活。巴甫洛夫把这种先天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UCR),能自然引起特定无条件反应的刺激物就是无条件刺激物(UCS)。 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就是食物和铃声多次成对出现,在铃声和唾液反射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的代替过程,即有一个新的、中

4、性的刺激(条件刺激,CS)代替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有条件刺(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CR,二)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1.习得律 2.实验性消退律 3.泛化律 4.分化律 5.高级条件作用律,1.习得律,条件反射是由一系列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 邻近配对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起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起联系; 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即将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2.实验性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刺激反应将逐渐减弱并消失。 但这种消失一开始并

5、不是永久性的消退,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又能自发恢复。只有当级次自发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时,条件反应才会真正消退,3.泛化律,条件反应已经确立后,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应。比如试验开始时以铜铃作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形成后,若呈现一个电蜂鸣器的声音,也将引发条件反应。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与两个条件刺激间的相似程度有关,相似程度越高,反映应的程度越高;相似程度下降,反映也越来越弱,4.分化律,指条件反应的分化可由差异强化建立。假如狗已经建立了对铜铃的条件反射,并产生了对电蜂鸣器的泛化反应,如果使对铜铃的反应得到强化,对电蜂鸣器的反应不予强化,则对电蜂鸣器的反应将消退。 受强化的刺激与

6、不受强化的刺激相继呈现的程序能有效地使动物完成分辨学习,5.高级条件作用律,高级条件作用指一个条件作用形成以后,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出有机体的反应,即一个条件反应建立以后,可以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二级条件反射,二、华生的行为主义,1.观点 2.恐惧试验,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桑代克简介 桑代克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正因为如此,一些史学家将他划归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更象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却认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鉴于桑代

7、克的研究成果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影响,我们暂且将他纳入行为主义学派。 桑代克的著作很多,有50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巨著和专著。主要著作有动物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三卷1903/19131914)、智力测验(1927)、人类的学习(1931)、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人类与社会秩序(1940)等,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桑代克(1874-1949年,1.桑代克的实验材料,桑代克的迷箱之一,2.实验被试:一只饿猫 3.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次:盲目的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反复重复多次后,盲目的行为逐渐减少,从笼子里逃出的时间越来越短

8、。 第三次:把猫一放入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笼门。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4.讨论 在猫的迷笼学习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后来还用鸡、狗、猴子做过实验,结果发现所有这些动物的行为表现都很相似,即初次进入一只新的迷箱时行动都不是根据对笼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据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及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巩固,最终形成了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乃是尝试错误的机制,它是以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联结为生理基础的。 5.后续研究 20世纪30年代,桑代克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类学习实验,以检验其学习理论。实验结果证明,人类学习实验与动物学习试验的基本原则是雷同的,二、桑代克总

9、结出的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桑代克在总结一系列动物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三条主要的学习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1.效果律,这一定律的基本含义是,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该反应与特定刺激的联结就会增强;如果获得另其烦恼的结果,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消弱,2.练习律,这一定律的基本含义是,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必然牢固。如果其他条件相等,不用则联结的力量逐渐减弱,练习则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减弱越甚;练习的时间越近,则联结的保持力越大,3.准备律,这一定律的基本含义是,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

10、,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简介,B.F.斯金纳(19041990)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是一种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11、: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而是由机体自发的,一)操作条件作用的过程,1.操作条件作用的形成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和维持 3.操作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二)强化,首先需要明晰的几个概念: 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强化物: 凡能增加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 件叫做强化物。(常用的强化物表4-5) 惩罚:凡能够减弱行为或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时间叫做惩罚。 1.强化的类型 1.1后果类型 正强化、负强化 惩罚 一级强化、二级强化,思考,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参考答案要点,1)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

12、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2)正强化与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是现愉快刺激,惩罚呈现厌恶刺激;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3)负强化与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销决恶刺激,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二)强化,2.强化程序: 连续强化程序、断续强化程序 间隔程序、比率程序,三)行为与学习,1.塑造 2.连锁 3.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表述方法 行为的改变 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和管理,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

13、论,班杜拉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主要内容,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观察学习,一、社会认知理论,1.

14、交互决定论 2.学习和表现 3.参与性学习和代替学习,1.交互决定论,在社会认知论中,班杜拉摒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内在特征、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个人,行为,环境,图4-13 个人、行为 与环境交互决定关系,个体与其行为之间的相互决定意味着:一方面,个体的期待、信念、目标、意向、情绪等主体因素影响或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反过来又

15、部分地决定着他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反应等。 同样,在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决定中,虽然环境状况作为行为的对象或现实条件决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但行为也改变着环境以适应人的需要。 个体与环境这一对相互决定的关系则表明,虽然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机能等是环境作用的产物,但环境的存在及其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潜在的,并决定于主体的认知把握,1.交互决定论,1.交互决定论,评价: 三方互动决定论包含着对人性的一种理解方式,即人一方面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如机遇的人生意义取决于个体的把握;另一方面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而不是无限自由的,如没有学过驾驶飞机的人不可能随意操纵飞机。理论家对人生的理解不仅决定了他的研究内容,也决定了他的研究方法。 极端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性及其行为表现是环境的产物,他们就不会去研究人的自我指导能力,而他们的方法所提供的证据,也表明人的行为确实受到作为其结果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决定。 因此,班杜拉的三方互动决定论的人性观必然导致他强调人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如符号化能力、预见能力、替代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2.学习和表现,1)人所知道的比他表现出来的多。 (2)学习者是否把观察中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依赖于许多因素,3.参与性学习和代替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