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可修改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B. 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C.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 细胞外液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言、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2、;(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组织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主要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指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D正确。故选C。2.依据下图所示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模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图中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B.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激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C.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3、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与外界物质交换应该是双向箭头,只能从淋巴到血浆,只能从组织液到淋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是双向箭头,内环境与细胞内液之间双向箭头。【详解】A、图中内环境与外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内环境与细胞内液之间双向箭头,A错误;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激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故选B。3.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人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可能会引起血浆

4、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导致水中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的蛋白类激素B.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个体更容易发生水中毒C. 静脉滴注0. 5%盐水可迅速减轻组织水肿,改善症状D. 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属于反射【答案】B【解析】【分析】1、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蛋白类激素,

5、A错误;B、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则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更容易发生水中毒,B正确;C、静脉滴注射0.5%低渗盐水液,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加重组织水肿,C错误;D、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只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构成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B。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说法中,正确的是A. 病人体温维持在40 的高温时产热大于散热,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B.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相同C. 在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失调时,均可通过口服相应激素得到一定的缓解D. 冬季产热多,散热少,夏季则相反【答案】B【解析】【分析】1

6、、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4、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

7、渴觉(饮水)。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病人体温维持在40 的高温时,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B、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都是下丘脑,B正确;C、水盐平衡相关的抗利尿激素属于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D、冬季产热多,散热也多,D错误。故选B。5.在长跑运动中,运动员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B. 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进行调节C. 运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稳定D

8、. 运动员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仍恒定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言,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A错误;B、血糖浓度偏低,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进行调节,B错误;C、运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稳定,C正确;D、运动员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会略微下降,但是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pH会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C。6.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条件反射一定需

9、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B. 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C.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D. 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

10、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A错误;B、机体内条件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一般受脊髓控制,B错误;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故选D。7.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B. 仅意识丧失的病人尚能排尿但不能控制,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 针刺指尖引起的最初缩手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D. 人的呼吸中枢、维持身体平衡和生物节律等的控制分别在下丘脑、小脑和脑干【答案】D【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

11、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下丘脑可以作为体温平衡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又可以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B、仅意识丧失的病人尚能排尿但不能控制,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B正确;C、针刺指尖引起的最初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C正确;D、人的呼吸中枢、维持身体平衡和生

12、物节律等的控制分别在脑干、小脑和下丘脑,D错误。故选D。8.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 Na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C. 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 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

13、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详解】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C、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错误;D、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故选A。9. 当快速牵拉下图中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a-d构成了完成该反射的完整反射弧B. 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同C.

14、 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就会形成痛觉D 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a是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位于脊髓神经中枢中的突触,d为传出神经,因缺少为效应器,图中a-d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项错误;电流是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兴奋到达b点时,b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B项错误;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能够传到脊髓中的c处,但在此处不会形成痛觉,因为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C项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产生的兴奋能够传递到c即突触处,进而引起突触前

15、膜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因此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明确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10.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A.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B.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可通过注射进入人体C. 促胰液素是胰腺分泌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激素D. 胸腺

16、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腺【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其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血液)中,3.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激素;促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固醇类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只能注射给实验动物!固醇类或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口服也可注射!【详解

17、】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项正确;B、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其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作用,只能注射进入人体,B项正确;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项错误;D、胸腺为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能分泌胸腺激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D项正确。故选C。11.图甲、乙分别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信号分子A、B、C均为某种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中对细胞具有调节作用的是信号分子B,信号分子A对该细胞无调节作用B. 三种信号分子在合

18、成后均被定向运送到特定靶细胞处而发挥调节作用C. 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D. 雄性激素催化细胞内的代谢反应,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表面受体、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内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激素分子周游全身,与各种细胞接触,但只能识别它们的靶细胞,这是因为只有靶细胞带有能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有些激素的靶细胞表面带有受体,另一些激素的靶细胞受体不在表面而在细胞内部,这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不同。2、分析图甲,激素的靶细胞受体在细胞表面;分析图乙,激素的靶细胞受体在细胞内部。【详解】A、信号分子与受体能发生特异性识别,由图可知图甲中只

19、有信号分子A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对图中细胞具有调节作用,A错误;B、三种信号分子在体液中的运输不是定向的,但由于只有靶细胞才有与之对应的受体,故只能对特定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B错误;C、人体内胰岛素的受体在靶细胞的膜上,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C正确;D、雄性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对细胞内的代谢反应只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故选C。12.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和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表示甲状腺,b表示垂体,c表示下丘脑B. 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C 血液中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分

20、泌减少D. a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详解】A、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错误;B、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可作用于多种器言,B正确;C、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反馈作用弱,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D错误。故选B。1

21、3.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时间/h01234胰岛素含量/(LmL1)14. 212. 08. 97. 56. 2胰高血糖素含量/(LmL1)65100153220420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增多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 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不断降低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虽发生变化,但人体内环境可能处于稳定状态D.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肌糖原分解和脂肪的转化,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胰岛A细胞分泌增多,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A错误。B、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

22、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降低,但是机体调节能够维持平衡,B错误。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和脂肪的分解,使得血糖升高,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D错误。故选C。14.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D. 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甲处高于乙处【答案】D【解析】【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

23、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详解】A、如果器官为胰脏,血糖会进入组织细胞利用,则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A正确;B、如果器官为肝脏,饥饿时血糖偏低,在肝脏中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B正确;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乙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D、如果器官为胰腺,饭后血糖偏高,胰岛素分泌增加,甲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乙处,D错误。故选D。15.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抗体可以进入

24、细胞消灭寄生其中的结核杆菌B.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 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 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抗体不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其中的结核杆菌,A错误;B、口腔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正确;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没有特异性,C正确;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故选A。16.某患者先后两次被某病毒感染,如图表示患者体内抗体产生、病毒增殖和患病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a1、a2,表示人体患病程

25、度的曲线是b1、b2,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cB. 据图可以判断该患者初次感染前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C. 该病毒感染后,患者体内既发生了体液免疫,也发生了细胞免疫D. a2a1的原因是该病毒进入人体后,直接刺激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中表示的是抗体产生、病毒增殖与疾病程度三者的变化情况,其中病毒增殖与疾病程度应是同步的,抗体产生在两次感染间应是连续的,且再次感染产生的更快、更多.因此,图中a表示病毒增殖,b表示患病程度,c表示抗体产生。【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a曲线表示病毒增殖,b表示患病程度,c曲线表示抗体产生,A正确;B、据图可以判断,该患者初次感染前

26、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B正确;C、该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刺激机体产生效应T细胞使得含有病毒的靶细胞裂解死亡,而抗体将病毒消灭,C正确;D、a2a1的原因是该病毒进入人体后,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故选D。17.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

27、发生了过敏反应C.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第一次给小鼠注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小鼠表现正常,第二次给小鼠注射A后,小鼠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属于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详解】A、给正常小鼠初次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后,正常小鼠就会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现象,但题干中显示初次注射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A错误;B、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28、而后再注射少量A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是过敏反应,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B正确;C、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的神经递质,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乙酰胆碱,神经就处于兴奋状态,C错误;D、给正常小鼠初次注射一定量呼吸抑制剂,就会抑制小鼠呼吸,但题干中显示初次注射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D错误。故选B。18.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涉及的免疫细胞中,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的有a、b、c、d、e、f、g,其中a不具有特异性B. 细胞d和细胞f内的核酸不完全相同C. 细胞b、细胞f都具有分泌功能,HIV主要攻击细胞cD. 细胞a的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B【解

29、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细胞a、b、c、d、e、f、g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物质B是抗体。【详解】A、图中涉及免疫细胞中,f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中a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B、细胞d和细胞f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内的RNA不完全相同,B正确;C、HIV主要攻击细胞b,即T细胞,C错误;D、细胞a的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B。19.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错误的是A. 若将图b中的琼脂片改成云母片,则

30、胚芽鞘应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B. 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 c背光弯曲生长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物向左弯曲生长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由于尖端被玻璃片隔开,单侧光无法使生长素跨过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故尖端两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分布均匀,直立生长;b单侧光使生长素跨过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故b向光弯曲生长;c含生长素琼脂块放在单侧光一侧,生长素集中向下运输分布在向光侧,向光侧生长快,故背光弯曲生长。【详解】A、

31、若将图b中的琼脂片改成云母片,生长素可以透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则胚芽鞘应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A正确;B、 由上分析可知,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 c背光弯曲生长,B正确;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生长素在左侧分布多些,一段时间后,植物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正确。故选C。20.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成熟茎韧皮部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B. 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均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 赤霉素对果实的发育有抑制作用D. 干旱条件下植物能合成较多的脱落酸【答案】D【解析】【分析

32、】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能进行非极性运输,A错误;B、植物的向光性都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C、赤霉素对果实的

33、发育有促进作用,C错误;D、干旱条件下植物能合成较多的脱落酸,促进叶脱落,D正确。故选D。21.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B. 100与300 mg/L IAA处理获得的根有机物总量相近C. 四组实验中,300 mg/L 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D. 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

34、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条件;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再通过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不同浓度生长素条件下生根情况的数据,分析比较就可判断出结论。【详解】A、实验中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没有涂抹生长素,而扦插枝条本身所含的生长素又少所致,A错误;B、100mg/L与300mg/LIAA处理平均根长相近,但平均生根数量不同,B错误;C、看图可知在300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数量最多、平均根长最长,C正确;D、与对照组比较,100mg/L、300mg/L、500mg/LIAA三组处理,平均根长都比对照组长,只体现了促进作用,不能体现对根

35、生长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C。22.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 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能很好地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化学(化学物质)和行为(特定的动作)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志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可以

36、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详解】A、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B、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D、年龄组成才能很好地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D。2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

37、时均会增大误差C. 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个体,是为了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D. 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会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死亡率,而两个种群之间没有可比性,A错误;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

38、会影响被标记的田鼠数量,从而增大误差,B正确;C、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个体,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C错误;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会影响该种群的K值,D错误。故选B。24.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 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D.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种群

39、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趋向稳定。【详解】A、甲是被捕食者,不一定是生产者,A错误;B、M点时甲种群减少,故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C、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该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C正确;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D错误。故选C。25.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 生产上可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种植几种作物品种D. 植物群落生长具有的分层现象,启发人们种植玉米庄稼时要合理密植【答案】D【解析】【分析】植

40、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详解】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B、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C、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C正确;D、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D错误。故选D。26.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

41、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是次生演替速度快的原因C.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 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土壤条件基本保

42、留,甚至保留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是次生演替速度快的原因,B正确;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有竞争现象,C错误;D、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更容易形成森林,D错误。故选B。27.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含碳有机物又是能量的载体C. E是化学燃料,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平衡D. B是分解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循环【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C和D之间存在双箭头,且其它成分都有箭头指向D,所以D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C为生产者,A

43、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E为化石燃料。a为光合作用,b为呼吸作用,c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为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详解】A、据分析可知,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B、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B正确;C、E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正确;D、B是分解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D错误;故选D。2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44、、消费者、分解者B.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属于消费者C. 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循环进行的【答案】C【解析】【分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B、

45、有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秃鹫等,B错误;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单向进行的,D错误。故选C。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B. 生态缸应敞口放置在通风、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C. 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D.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是一旦遭

46、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低,A错误;B、生态缸应敞口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但要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B错误;C、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故选D。30.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B. 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C. 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D. 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47、,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详解】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而马尾松与松毛虫在数量上出现倒金字塔模型,A错误;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B正确;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C错误;D、若迁走全部杜鹃,由于食物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仍然是“S”型增长,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31.请回答人体稳态调节相关问题:(1)由甲图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除了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

48、子),细胞间还可通过_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当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_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水肿。(2)由乙图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诱导基因表达的机制是_。(3)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其主要原因是_。(4)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可作用于神经细胞并产生兴奋,在此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答案】 (1). 激素、神经递质 (2). 组织液 (3). 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转化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经核膜上的蛋白质载体运输至细胞核内,与细胞核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核内的相关基因转录 (4). T淋巴细胞活

49、性下降时,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而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浆细胞数量减少,产生的抗体也随之减少 (5). 由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解析】【分析】由图甲可知,免疫细胞能释放免疫活性物质,神经末梢可以释放神经递质,血液中能运输激素。由图乙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转化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经核膜上的蛋白质载体运输至细胞核内,与细胞核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核内的相关基因转录。【详解】(1)由甲图可知,神经末梢可以释放神经递质,血液中可以运输激素,因此,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除了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细胞间还可通过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当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毛

50、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2)由乙图可知, 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在细胞核内,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转化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经核膜上的蛋白质载体运输至细胞核内,与细胞核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核内的相关基因转录。(3)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时,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而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浆细胞数量减少,产生的抗体也随之减少,因此,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4)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属于化学物质,因此,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可作用于神经细胞并产生兴奋,在此

51、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由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图示中各信息分子的种类和运输方式,以及在稳态调节中发挥的作用,再根据题意作答。32.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延续一段时间,如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正常,均表示兴奋性神经元,M、N为接在神经元外膜的电流计。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_个突触,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变为_。(2)在A点未受刺激时,膜内电位为_电位,受到刺激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_跨膜运输引起的。在A点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M与

52、N的指针偏转情况分别是_、_。(3)利用图中A和B两个实验位点以及M和N两个电流计来设计实验,验证兴奋在突触位置的传递具有单向性。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答案】 (1). 6 (2).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 负 (4). Na+ (5).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6). 多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7). 刺激A点,检测N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刺激B点,检测M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神经元结构、兴奋的传递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1)据图可知,图中神经元的胞体与其左面的2个突

53、触小体构成2个突触,神经元的胞体与其上面的两个突触小体、右面的一个突触小体共形成3个突触,神经元的胞体与其左面的突触小体构成1个突触,因此图中一共有6个突触。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在A点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即膜内为负电位;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Na+的跨膜运输引起的。兴奋在突触上的传导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向左传递,M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分析图解可知,图中都首尾相接,即产生的兴奋可以循环传导,因此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N电流计将发生多次方向相反的偏转。(3)利用图中

54、A和B两实验位点以及M和N两电流计来验证兴奋在突触位置的传递具有单向性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刺激A点,检测N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刺激B点,检测M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元和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3.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植物组织培养常用的激素,下面第(1)和(3)小题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关于这两种激素的问题:(1)某科研小组做了有关生长素的实验研究,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

55、如左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原因1:由于_,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_,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2)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内3-周期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分裂的进行。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根尖成熟区细胞,发现并不能达到促进细胞分裂的效果。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根本原因:_。(3)为了探究细胞分裂素对植物顶端优势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甲、乙、丙三组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相关处理,每隔两天测量每组侧芽长度并求平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