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五年级语文枫叶如丹精选教学设计三篇 枫叶如丹一文将静穆的自然和弥散着生命力的人,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将自然之理与人生之理巧妙的融为一体进行哲理思考。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枫叶如丹精选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键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到的作用; 2.学会如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重点: 1.借物喻理的写写作手法; 2.通过学习此文学会分析此类文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丹是孕育着生命的颜色”。 教学设计: 1.以杜牧的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导入课文; 2.下发辅助性阅读材料致袁鹰帮助理解本文主旨; 3.通过本文与比较性阅读材料落叶的比较
2、,深化本文主题,学习分析欣赏此类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设置情景:同学们,这几天校园的景物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夏天怎样秋天又是怎样的状况?) 秋天给你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萧瑟的,凋零的,收获的,成熟的等等。 看来同学们对秋天的感悟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的同学还和诗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眼中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2.请看这首诗: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夕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同学们刚
3、才描绘的很好。诗人傍晚驻足枫林,被这红红火火的画面所陶醉。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颜色上的差别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秋之霜叶经历了夏秋连两季风霜的锤打考验,因而它的生命力更加饱满而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 欣赏完诗人笔下的深秋美景,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作家袁鹰笔下秋景美情美意。 二、解读课文: 1.熟悉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意境: 下面放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诵,同学们有感情地跟读,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 指名朗诵第二部分。 2.讨论: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下面给大家留一点时间分组讨论一下预习结果。(围绕文章主题进行,观点
4、要有根据) 讨论结果: 学生:本文主题是歌颂了一种生命的美,生命的意义。 学生:本文是在赞扬成熟的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通过新老两种生命的对比告诉人们要珍惜生命。例如课文中:“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略) 教师归纳:那一刹那指哪个时刻? 学生:上一段“这一刹那”是同一时刻,具体是小女孩莉贝卡蹦出来。(第十一小节)思考:当莉贝卡蹦出来时作者灵感突发,迅速按下快门? 学生回答:使画面有了活力,有了生命的色彩。(略) 教师明确:小莉贝卡的出现为景物增添了不少生机。 教师分析:进入作者照相机镜头的事物有那些? 静憩的青山,孤独的枫树,朝阳等等。(齐声回答)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缺少什么呢?
5、 缺少生命力,缺少活动的事物。 (齐声回答)莉贝卡的出现打破了画面清冷的状况,使画面有了动感。这个*岁的小就象一片初生的绿叶,她一出现,一股鲜活的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心灵深处斗然一震,灵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所以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一张很具艺术气息的照片,并命名为“秋之生命”。 思考:这张照片为何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样一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学生回答:秋之枫叶/ 生命之树/ 生命之秋(略) 教师分析:“生命之秋”和作者的命名似乎很象,能代替吗?这两种命名看似相象,但意义却相差甚远。“生命之秋”这个词组重心在“秋”;而“秋之生命”重心却在于“生命”,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 我们在
6、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 还缺少些什么呢? 缺少生命的色彩。(齐声回答) 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 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 小女孩莉贝卡出现后这幅画才有了活力的,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孕育于秋的新鲜的生命一张满意的照片诞生了。
7、 3.诵读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 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第而部分。 下发辅助性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深化。 4.比较阅读: 下发课外阅读材料落叶,让学生自读材料,并且和本文进行比较。 讨论: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三、布置作业: 1.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画一幅画。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味,感受生命的精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丹是孕育着生命的颜色”。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散文,
8、含义较为深奥,学生不好理解。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韵味,感受生命的精彩。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投影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通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秋天的课文。板书课题。解题:“丹”是什么意思?枫叶如丹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看看课文讲了什么? 2、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细读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意境: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部分,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思考:这部分讲了件什么事? 2、课文中
9、:“也就在那一刹 那间,我恍然明白” 那一刹那指哪个时刻? 作者明白了什么? 3、当莉贝卡蹦出来时作者灵感突发,迅速按下快门,这是为什么?(小莉贝卡的出现为景物增添了不少生机,使画面有了活力,有了生命的色彩。) 4、当时进入作者照相机镜头的事物有那些? 画出有关句子。(静憩的青山,孤独的枫树,朝阳等等) 5、指名读,谈感受。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缺少什么呢?(缺少生命力,缺少活动的事物。) 6、莉贝卡的出现打破了画面清冷的状况,使画面有了动感。这个*岁的小姑娘就象一片初生的绿叶,她一出现,一股鲜活的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心灵深处斗然一震,灵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所以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一张
10、很具艺术气息的照片,并命名为“秋之生命”。 7、这张照片为何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样一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秋之枫叶、生命之树、生命之秋 ) 8、师生共同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 还缺少些什么呢?(缺少生命的色彩) 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小女孩莉贝卡出现后这幅画才有了活力的,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孕育于秋的新鲜的生命一张满意的照片诞生了 9、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课堂总结 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静憩的青山 孤独的枫树 朝阳 秋之生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
11、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韵味,感受生命的精彩。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写什么内容?与前一部分有何不同?第一部分单纯抒情;这一部分叙事,写照相的经过。 2、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初感似很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少了什么衬托着小莉贝卡蹦跳的身影,画面顿时增添了跳跃的、欢乐的活力。 3、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反衬,突出下文所描写的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4、为什么朋友们都喜欢这张照片?秋之生命的含义是什么?因为照片显示了生命的活力和欢乐。秋之生命点出了照片的灵魂,即生命。这是点题之笔。 5、
12、我恍然明白那么真切!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寓理于事,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6、结尾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已是六旬老人,然而,在人生的秋天却强烈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欢乐和活力,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文中所引杜牧的诗句远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表现了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所表现出的没落、消极的人生态度比较,是截然相反的。 7、中心 作者通过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以及红枫和女孩构成的美好景色,赞颂了长久的生命力。 三、这篇散文能否删去第一部分? 两部分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可单独成篇。但删去第一部
13、分,文章的就不那么丰富、深刻了。第一部分写出生命的过程,表达出,秋又蕴含了新的生命;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是前一部分的结束,也是第二部分的张本。第二部分承第一部分,进而又突出秋之生命,赞颂了生命的成熟。 四、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背诵喜欢的段落。 预习我喜欢 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秋之生命 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4、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15、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
16、: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满意度调查报告怎么写(15篇)
- 小学教师师风师德演讲稿5篇
- 2025年汽车涂装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氟铝酸钙锂晶体(LICAALF)项目提案报告范文
- 2024-2025学年邢台市宁晋县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1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13篇
- 2024-2025学年温江县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简短的教师辞职报告(7篇)
- 2025年半硬质泡沫塑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再婚夫妻解除婚姻关系及财产分割协议书示范文本3篇
- 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发行上市审核动态(2020-2022)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CCAA年度确认 试题与答案
- T∕ACSC 01-2022 辅助生殖医学中心建设标准(高清最新版)
- 机动车检测站内部管理制度.doc
-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 供电服务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 美国签证在职收入证明中英文对照模版
- 中铁集团会计核算手册
- 光缆线路基础知识
- 就餐券模板饭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