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1页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2页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3页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4页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示:一、问题的提出(课题背景,目的意义,研究价值及评价等);二、国内外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主要过程、活动简述;四、成果及成果分析(主要观点、结论,核心概念界定;创新点;研究方法特色、成效;成果归因分析);五、成果转化情况及应用前景(在本校、本学科及一定市域内的转化推广情况、效果,包括被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单位采用,也包括被转载、引用等情况);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国政府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美国政府历来重视信

2、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从网上资料和中国电化教育等杂志上了解到,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等,呈现在“课堂”的层面上,而缺乏对整个教学流程全面的研究(交互式备课、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与评价、数学活动等)。鉴于此,我校“十一五”课题选题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我校优势,集中力量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全面深层次突破,为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全面推进积累经验。 2、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昂首迈入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它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追求高效率优化创新的时代。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

3、:“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运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顺应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4、本课题也是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

4、需要。作为一个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八五”期间以来,连续三轮承担教育部电教办、省、市重点科研课题,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或网络技术等进行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相比其它学科较乏味、枯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学习工具),优化组合并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数学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实现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从而更好地完成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对于突现办学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可看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作了很好的研

5、究和探索,并且具有较为成熟的实证和实践,在应用的理念、方法与模式上,可为我们提供很多借鉴。 以美国为例,通过研究发现知识,通过问题解决学习知识,突破书本与课堂。让学生懂得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来进行学习、研究、设计与创造,是美国中小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的主导思想。其基本模式:围绕研究项目或学习主体,学生从广泛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网上资源,独立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按任务需求或学习要求,利用信息工具,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最后通过协作、交流、讨论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创设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达成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教师是教育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使学习和研究向

6、最终目标发展的引导者、咨询者,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建构知识意义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有几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是建立在教学媒体的理念基础上。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有了新的发展。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计算机、网络是学习工具。建构主义观、学习环境设计、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思想观念、学习方法被积极提倡和逐渐确立。其次,从教学媒体开发及其教学运用的研究实践,逐渐转向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利用资源进行学习的研究上。第三,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

7、中,开始突现出工具的作用和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作用。 可见,国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实践,充分证明了基于网络教学改革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对主动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对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优势和独到功能。所以,我们开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应确定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在学科教学这一主线。在国内,由于各种条件影响,针对中小学学科系统地、全面深入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为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全面推进,我们有必要在学科教学中作全面深层次突破。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

8、核心内容,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指以计算机为主的课件及课程资源辅助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根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有目的地获取知识的认知活动,这是一个能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获得中,一方面学生受本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价值观等制约,在对信息

9、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 2、早在六、七十年代,在国外就已经利用电教仪器等来辅助教师的教学了。胡巴来克(Hubalek)就提出“媒介是手段,是中介,是信息的载体,又是信息或消息。”因此,媒介是所有在课堂中使用的辅助材料和手段。狭义地讲,媒介是现代技术和电子的教育材料。 “充实模式的电视教学不是教学本身,然而借助它可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它充当教师的帮手帮助教师的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形象现实。它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更臻完美。”(贝克曼1969年版) “对人的情感产生强烈刺激的演示和内容,特别能提高学习效果。”(葛罗高 1977年版) 综上所述,早在六七十年代的国外教育,已经是

10、“以教师为中心的口述方式的上课转变为以媒介支持的教学方式。”为了谋求最佳教学和学习效果,人们一直企盼的是多种媒介的综合使用。 上述的内容和观点,都是我校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活动等)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2、通过课题研究,使全体数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提高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形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的氛围,实现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

11、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3、通过课题研究,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以学校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数学学科资源,达到校内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找准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点,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与学的方式。 2、探求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佳呈现方式。 3、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创新

12、能力、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4、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和反思上的应用。 5、完善、充实、拓展学校校园网中网上资料与数学课本教材相结合的电子备课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五、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班级。 在课题研究开展之初,学校就成立了由电教站站长(作为本课题指导专家)、本校校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副主任以及五名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校长为主要负责人,负责课题领导管理,教科室主任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安排,两名骨干教师分别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

13、其他相关人员协助课题研究的有关工作。确立了三(1)班和三(2)班为课题研究对比班级。 2、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1)理论培训 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一是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座;二是组织教师观看科研录象。内容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的优秀课例、教育科研的专题讲座等,要求教师结合本人实际,按“一看、二议、三学”的步骤进行消化落实;三是课题组负责人经常向教师推荐现代教育理论刊物,并将各类教育刊物上反映教育科研发展趋势以及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印发给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四是课题组负责人一学期三次对全体研究教师进行有关课题方面的理论讲座、技能指导,使每个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明确自己的课题研究目标、任务、方

14、法和步骤,为课题研究教师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组织课题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2)信息技术操作培训 课题组制定了信息技术与应用培训计划,采用集中(每学期两周时间)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基本操作、电子备课、网页课件制作、网络教学等培训,并定期开展课件制作比赛,使教师们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操作技巧。 3、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聘请专家开题论证。 课题负责人多次召开全体研究教师会,根据学校实际和数学学科特点认真研究讨论课题研究的意义、理论根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课题组成员分工、任务等,并及时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然后聘请专家开题论证

15、。 (二)实施阶段 1、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方案 2、规范课题管理 (1)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研究管理方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表、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表、学科研究目标和计划表、实验教师研究课记载表、课题研究情况分析表等。 (2)操作过程严格把好三关: 一是把好教材目标关。认真备好课,备课前要查阅教育网及相关资料网,力求深钻教材把握教材,了解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任课教师完成教学设计、课件设计后,由课题组人员集体研讨,并填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表,最后定稿后才能上课。 二是把好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关。任课教师课前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有机地寻找整合的切入口与时机,找到课件在数

16、学课堂中最佳呈现方式,明确运用课件所达到的目标。 三是把好课后的研讨关。我们制定了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指标,在任课教师授课时课题组成员对照检查,并根据师生的双边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课堂教学整体的情况,课堂填表打分,并及时组织课题组成员评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等),及时填写“课题研究情况记载表”、“课题研究情况反馈表”等,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便于调控与修正,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及时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目的、有准备、有步骤、多方面、多角度地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分析、撰写阶段小结。 (4)定期聘请专家指导。 我校借申报课

17、题、课题开题、课题实施、中期检查等机会,聘请市、市领导、专家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3、认真组织研讨活动。 每周二上午组织两节研讨课。课前要求教师深钻教材、认真备课课题组共同研讨、定稿教师上课、听课课后课题组共同研课反思、总结提升 推广。 (三)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收集成果。2015年4月,课题进入结题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将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2、提炼总结,形成课题成果。课题组对所有资料进行筛选,并作归因分析,编写教案集、论文集、反思集、课件集等。 3、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七、阶段性研究的

18、成果与分析 (一)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有效变革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方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方法由原来的基于归纳和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整合,把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是利用符号、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19、多媒体描述的教学信息,它能够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展开学习过程,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像力,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课始呈现 激发兴趣 新课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使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让他们迫不及待地获取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实现主动思考。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主要有这样几种引用形式:创设故事化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生活情境等。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秒的认识教学中,教师从网上下载我国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动人场景,进行播放,然后让学生模仿指挥员下达发射口令,从

20、10数到1,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精神振奋,既体会到时间的变化,又很自然进入到新课学习中。 (2)课中呈现 突破难点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而妙用信息技术,产生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使定义清晰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

21、”、“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使空间形象化: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难以具体操作,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运用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

22、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课尾呈现 促进评价 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活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灵活而及时的特点进行教学,是巩固和反馈知识的最佳手段之一。网络课件设计能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层次的练习力求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如:把练习称为“试试你的本领(A级、B级、C级)”“小小擂台赛”等,学生每经过一层次的练习,后台服务器都会及时做出评判,以图文、动画的形式给予奖励,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使不同层次

23、的学生的能力都充分得到发展。尤其在一些发展性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和成绩情况,相互激励、促进。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以判断学生解答情况,让学生及时纠正知识结构中出现的偏差。 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信息技术能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现代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

24、,可以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个学生创设适合的教育方式,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基础性和人文性。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年、月、日”这一内容具体做法是: 提供有关时间的相关网站,让学生自由浏览,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 分组汇报浏览结果,并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浏览,观察、分析、交流,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较完整地总结出来。学生自主完成了将生活积累知识化、系统化的过程,已不满足对现有知识的获取,纷纷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闰年、平年?”“历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我能修改吗?教师想设计希望日历”学生的思维异常开放。教师指导学生“请自己到网

25、上查询,我们的网站上有丰富的资源在等待你们开发,而且还有精彩的音像片等着你去欣赏,它能告诉你很多闰年、平年的由来;还可以在讨论市设计你所希望的日历与全班同学共同交流欣赏”。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真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光彩 (2)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数学的需要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小数加减法”是小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就是根

26、据例题教算理,纯粹的计算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乏味,而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找到了“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环境“超市购物”,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的超市情景。学生在网上做“顾客”,充当收银员等,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自主性得到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实现探究式学习 我们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搭建操作平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讲解四年级“植树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通过教学网络,虚

27、拟网页构建了一个操作平台,让学生在借助“珠子”、“小管”等学具发现了点与间隔的关系后,解决“校门口30米路的一侧安排值日生,每间隔5米,应安排几名值日生”的实际问题。 (4) 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实现协作式学习 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单一分组和固定编制的方式,而是自由开展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向任何人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随时都在重组。他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自由发言、民主交流,而教师亦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发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讨论、概括的基础上和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善于发现。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利用

28、网上学习资源,在沟通、亲合下结成学习伙伴,确立合作学习的主题,制定合作学习方案,积极探索,展开合作行动,完成协作的主题。 例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统计内容时,我们先让班内同学自由组合结成协作小组,共同收集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全放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中,上课时,将资料发送到学生电脑中,资料共享,各小组同学可以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数据整理,也可以对别人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同学们收集的内容极为丰富,有身边的“订校服问题”、“视力情况调查”、“选择春游地点”、“动物的种类”、还有“失学儿童问题”、“环保问题”等等。然后小组共同合作想办法整理数据,对Excel统计图表的知识进行探索,师生互相质疑,

29、合作解决,这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表一:学生的学习状态: 项 目类 型对比班百分比实验班百分比课前预习长期坚持12.535有预习习惯2032.5很少预习67.532.5合作讨论积极主动4065点名发言,小组合作时比较被动6035质疑思考善于提问2042.5师提出问题后善于独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37.547.5从不提问题42.510主动学习收集有关资料主动学习2042.5偶尔主动学习32.537.5从不出动学习47.520实验操作敢于实验并能准确操作17.535有时不敢动手,操作不太规范4550不敢动手37.515创

30、新能力勇于发表独特见解7.532.5有时发表独特见解4545无独特见解47.522.5 表二:教学效果比较 班级网上搜索信息数学成绩会熟练应用合格优秀增幅对比班100%50%35%100%95%+3.5%实验班100%100%85%100%100%+0.6% 从两个班各四十名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对比看,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提高自学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促进了课内知识的学习,虽然花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有所增加,但从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学习负担并没有加重,有的同学还不满足所学知识,要求教师讲授更多的知识。 3、信息

31、技术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行为 课程资源的丰富与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应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情境设计更具有个性和创意。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例如:邓

32、洁老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用数码相机拍摄了一组街头汽车过往情景,应用到课堂上,让学生统计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不同汽车辆数。这样通过动画和声音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他们眼见为实,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2)教学准备行为 制作或收集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数学的特点由教师制作、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教师的协作和共享。我们建立了三、四、五年级数学课程的资源库,通过校园网共享,提高了效率,缩短了准备时间。 (3)教学组织行为 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存储功能快速、准确、生动的优点,能够为课堂增加知识容

33、量,同时教师还能实现实时控制,能够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能够在任何时刻让不必要的环节隐去;能够随机做出图像,能够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控制,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个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能够对图像(或图形)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变革。大部分教师都使用电子邮件、QQ、BBS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 (4)教学评价与反馈行为 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测评。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以供分析,真正评价学

34、生的数学理解和情感态度。例如:通过实物投影可以把学生的解题过程真正展示在大家面前,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数学问题的理解。邓洁老师在校级研究课“生活中的平移”中,让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下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那么他是通过点的平移还是通过线的平移得到的,反映了他对平移的理解到达了什么程度。这样,把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展示在大家面前,便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进行教学总结与评价。借助于信息技术,我们把教案、课件进行整合,根据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及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对整个教学作出总结,通过校园网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应用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情趣。

35、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方法进行研究。对学生问卷调查80份(两个班各4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结果比较如下: 最感兴趣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最不感兴趣实验班11.5%58.5%25%5% -对比班 10%56%27.5%6.5%- (二)探索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内容教学的结合点 信息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兼备、动静结合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并恰当地应用,就能发挥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教师们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信息技术应在以下五个关键处“应用”最佳,能使数学教材活动起来。 1、在

36、新旧知识的链接处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信息技术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个桃子组成的整体通过多媒体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

37、关问题。 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貌的感知,继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桃子、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在教学的重难点处 在教学的重点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其要点是: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

38、征;在能正确分析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问题。如教学时,我们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有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楚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这样的动画演示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学生对行程问题特征有了一个很形象很具体的认识,解答起来也得心应手。 3、在文字表达的抽象处 在教学的关键处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把由枯燥、抽象的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内容变成了图文、声形并茂的活教材,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9、 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教师把教材中的直观图应用信息技术制成能分能合的动画演示:“把重叠在一起的三个饼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有了正确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看做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 教师在学生思维困惑处应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以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

40、、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5、在学生思维的的转折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信息技术适当引领,学生便会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

41、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此刻,展示半圆图。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三)探索出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为教学双方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教与学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拓展和表达交流创造了条件。通过课题研究得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主要教学程序为提出任务(问题)资源查阅信息处理交流汇报运用拓展,这样能更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等多种能力。 1、提出任务(问题)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任务(问题)为教学

42、出发点,首先对任务(问题)有具体描述。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课前教师提出问题:认识轴对称图形吗?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对生活有什么作用? 使学生产生疑问,明确学习主题,指明研究的方向。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问题)驱动”下学生产生探究热情,而任务的规定性又可起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的作用。 2、资源查阅是学生通过搜索与主题相关的网站,或浏览教师事先制作的网页,获取有关的资料、信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索、去发现。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任务传达后,学生通过上网、看书等方法收集资料,下载相关图片、文字保

43、存在自己的文档里。教师合理选择多媒体素材、收集相关的学习网站,精心制作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的学习网页,内容包括网站链接、图片欣赏、拼图游戏、图片发布、交流平台、网上测试、你知道吗和创意无限等,在上课时为学生提供学习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必要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阅读资源、浏览网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信息处理是学生对信息材料进行组织、加工、分析、解释,形成观点,这是保证探究学习成效的重要一步,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式学习,也可以与周围同学互通看法,互相讨论,协作学习或请求教师帮助,探求问题的答案,实现课堂师生、生生、生机的互动。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

44、学生从自己收集和老师提供的信息里,最后获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 4、交流汇报是在学生探究、讨论成熟后,学生交流、汇报、展示个人或小组探究学习的结果,组织评价,集体总结归纳,达成共识,完善结论。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课的开始,出示了学习目标,学生探究成熟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目标进行整理,按目标要求把学习收获等汇总成演示文稿向全班学生讲解展示。 5、运用拓展是进行开放性的练习与活动,学生阅读汇集课外资料,运用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探究学习的时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教学最

45、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古今中外这么多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请你们也来做一做、画一画、剪一剪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软件以及手工彩纸等,创作了个人喜欢的轴对称作品,在全班展示汇报、评价。课外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再加工,然后在班级网页、校园网上展览、交流。整个活动设计开放,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从网页上认知、处理信息到自由创作,既发挥学生个体独立性,又发挥群体协作性;既培养了学生网上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的能力,又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性。 (四)总结出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和评价上的策略 1、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上的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评价上的应用能优化教学过程,

46、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增强教师人格魅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何恰当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评价,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1)关注学生差异,及时评价策略。 信息技术地应用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同时计算机技术可以及时判断学生的解答情况,让学生及时纠正知识结构中出现的偏差,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教师用爱心正确评价,保护了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收获,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激发学生兴趣,适时鼓励评价策略。 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当、适时地鼓励、表扬、赞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

47、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我们制作课件,若学生答对了,则会出现一个跳跃的小星星,若学生答错了,则会出现一个哭泣的小星星。这种充满童趣的评价,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引领自评和互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策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状况网上自我评价,可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如:写学习日记等。也可以同学间相互评价,指出同学优点,让同学在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会调控自己学习状态,修正错误,体验成功,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本身也成为评价的对象。学生能在网上

48、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评价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能虚心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完善教学过程。不仅形成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 2、信息技术在教学反思上的应用策略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的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1)录像反思。在常规听课中,摄下教师上课的真实情形,并把录像转到校园网上,通过自我诊断、集体诊断、分析成败,写出诊断反思笔记。 (2)反思日记。对每天的工作在网上进行教学反思,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便于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在实践中加以矫正与解决。实践证明,这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五)锻炼并形成了一支具有现代化意识、业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