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_第1页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_第2页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_第3页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_第4页
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杨若男,目录,我国小儿佝偻病的现状 佝偻病发生机制、病理 佝偻病的临床分期及影像学特点 总结,我国小儿佝偻病的现状,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近年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小儿佝偻病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影响因素与城市环境污染、母乳喂养减少年轻父母科学育儿知识缺乏等有关。,佝偻病发生机制,维生素D缺乏 肠道吸收钙磷减少 血钙降低 刺激甲状旁腺分泌PTH 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 血磷降低 血清钙磷浓度降低 骨矿化受阻 佝偻病,异常的骨骼X线表现,佝偻病发生机制,细胞外液钙磷不足,破坏了软骨细胞正常的增殖分化,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 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碱性

2、磷酸酶分泌增加。 骨样组织堆积于干骺段,骺端增厚,向外膨出,形成“串珠”、“手足镯”。,病理,形 佝偻病主要为生长中的软骨和新生的类骨组织钙化不足。病理变化始于生长旺盛的干骺端和骨膜下,致骺板增厚,干骺端杯口状增宽,骨干易弯曲变形。,佝偻病的临床分期,一、初期(早期) 多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表现,如易激怒,烦躁等。 此期无骨骼改变。 二、活动期(激期) 出现典型的骨骼改变 表现部位与该年龄骨骼生长速度较快的部位相一致 三、恢复期 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 四、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或秋季 因婴幼儿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佝偻病的诊断,正确的诊断必须依据维生素D缺

3、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和骨骼X线变化检查 仅依据临床表现的诊断准确率较低 骨骼的改变可靠 血清25-(OH)D3水平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 血生化与骨骼的X线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1、骨骺及干骺端改变: 骺板增厚,先期钙化带不规则变薄、模糊或消失。干骺端宽大,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小梁稀疏。骨骺骨化中心出现延迟,密度低且不规则。,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手腕部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形成“手足镯” 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佝偻病活动期:腕关节骨质密度普遍减低,尺桡骨干骺端呈毛刷状、杯口状改变,其边缘因骨样组织不规则钙化而成致密影。,佝偻病活动期,2、全身骨骼改变

4、:密度减低,皮质变薄,骨小梁模糊。 、下肢长骨:弯曲,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等; 、胸廓:鸡胸,串珠肋; 、头颅:方颅,囟门闭合延迟; 、骨盆:呈漏斗状或三叶形骨盆; 、脊椎:侧弯或后凸,椎间隙增宽。,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肋骨串珠,以两侧7-10肋最明显 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幼儿,佝偻病肋骨变形:各肋骨前端增生膨大,状如串珠。,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膝内翻,形成“O”形腿 多见于1岁,站立行走后,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膝外翻,形成“X”形腿 多见于1岁,站立行走后,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膝外翻,形成“X”形腿 多见于1岁,站立行走后,3、恢复期改变: 先期钙化带再次出现并逐渐增厚(最初征象),骨骺相继出现,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骨小梁变清晰,严重的畸形多不能完全恢复,可有假性骨折线。,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佝偻病恢复期,佝偻病恢复期,佝偻病恢复期,佝偻病的影像学特点,头部,胸部,四肢,脊柱,病变表现,患儿年龄,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增大,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肋膈沟,手足镯,下肢畸形,后弯侧弯,3-6个月,8-9个月,迟于1.5岁,1岁左右,1岁左右,1岁左右,1岁左右,6个月,1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