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设计_第1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_第2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_第3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_第4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3. 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知诗人,解诗题1. 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

2、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2. 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3. 简介作者 新 课 标 第 一 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二、 品诗句,明诗意1. 初读,读准字音2. 再读,整体感知(1) 指名读,教师读,齐读。(2) 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 研读,读懂诗

3、意(1)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2) 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三、 想意境,悟诗情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

4、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3. 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 .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

5、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4. 配乐朗诵,背诵【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四、 拓展延伸1.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2. 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

6、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

7、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

8、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篇二:从军行教案广州市南武中学 备课簿2篇三: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一、 教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 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 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二、 教学重难点1, 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 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 教学课时

9、一课时四、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总体感知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组

10、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

11、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

12、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5,重难点分析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2)

13、 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3) 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4)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

14、,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5) 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

15、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6,板书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愁 点

16、明主题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

17、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18、;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

19、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20、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

21、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二、了解作者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 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

22、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 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三、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听朗读录音。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

23、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

24、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

25、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2小结诗歌内容: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26、追忆此情,当时惘然。3探究主旨。引导: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引导: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引导:“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评。(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四)品味语言,赏析技巧。引导:现在让我们借助一段动画影片,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flasn影片锦瑟.学生观后结合诗歌及画面谈谈这首诗的意境。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

27、怨的基调凄迷的意境华美的语言(五)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四、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五、布置作业:锦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 理解内部结构;3、 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篇四: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长春市第158中学小学部 李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

28、,并受到感染。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教学过程:一. 铺垫渲染,引入新课1、.(1)当代诗人石祥曾写过一首歌十五的月亮,听过吗?这首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这是其中的几句歌词,谁来读一下。你感受到了什么?(2)家人在思念着边关的亲人,那身在征途的将士们又作何感受呢?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也曾写过一首饱含深情的长相思指读 感受(3)征人戍边之苦,思念亲人之情,曾让无数诗人动容,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曾这样写过渔家傲读出了什么?将士为什么而白发,为什么而流泪呢?2、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

29、歌称为边塞诗(课件 指名读)3、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学生简介王昌龄 解释诗题4小结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奔赴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1请大家认真读诗,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一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3师生接读大家已经读得比较有味道了。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此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查背景资料|、看插图、想象画面)4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试着理解诗意三品悟诗情,体会诗境1你从诗中读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雪山)青海湖本

30、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 )雪山指的是祁连山,(课件 )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2还有什么景物?一座孤城 玉门关这孤城正是将士们戍守的营地,与之遥遥相对的玉门关,至今仍留有遗迹。(课件解释说明)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羌笛何须 你感受到什么?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那里实在太荒凉,太偏远了。明月出天山劝君更尽一杯酒想到这几句诗,再读诗句,哪个字撞击着你的

31、心扉?(孤)3引读* 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 “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之地的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生活孤寂。真是4可是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还有频繁的战事,总是要打仗的!诗中怎么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哪能看出来战事频繁?“百战” 真的是一百次吗? 不是,形容多,“百”字在这里只是一个概数,大大小小的仗不计其数。还从哪能看出来?“穿” 金属制作的盔

32、甲都磨破了,不可思议啊!是什么磨破了金甲呢?(黄沙:戍边时间长,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摩爬滚打,金甲都磨破了)还可能是怎么穿破的?(敌人的刀剑刺穿的。说明敌人强悍,战斗艰苦)5师:将士们面对面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更要屡战敌军。很可能就在明天,又有一次战斗要打响,很可能又有将士被刺穿金甲,伤痕累累,甚至血流成河,也可能又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沙场上戛然而止,化为累累白骨。就算这次战斗胜利了,可是敌人没有彻底消灭,边关何时才有宁日?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呢?是不是有人又要重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凄凉呢?师:所以李白写道:“汉下白登道”边关将士身处荒凉之地,艰苦战斗,家中的亲人又岂能不在思念他们呢?登楼远

33、望的可能是他们年迈的双亲,也可能是他们年幼的儿女,更可能是他们那因忧伤而青丝染霜花的妻子啊!家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边关的将士牵肠挂肚,所以张久龄写道:“自君之出矣”师:妻子日渐消瘦,只能托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可是也许今夜将士们尚与亲人共望明月寄相思,明日便已化为白骨掩蓬蒿的惨烈。战争实在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所以陈陶写道: “誓扫匈奴不顾身”6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那荒凉的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竟然是年轻的妻子梦里想念的亲人啊!我看到大家的心情很沉重,很伤感,很苦闷。大家已经进入了诗境,你是在为戍边将士悲壮的生活而痛心。可是孩子们,请不要这样低靡,边关的将士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齐读

34、后两句解释诗句 理解“楼兰”师:尽管身经百战,尽管金甲易损,戍边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从未消减,所有的豪情,所有的气势都融进了这两句诗中师: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7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报国的忠心)板书师:(深情地)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 (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8小结:短短28个字,让们领略了绵亘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让我们一齐来朗诵这首从军

35、行(齐读)四拓展延伸,升华悟情战争是残酷的,是我们所有的痛恨的事。可是自古以来,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此时此刻,仍有一些国家的人民在经受战火的折磨。前几天的期中试卷上,曾有这样一道题,问你们对钓鱼岛事件有什么看法?我想听听你们的回答。(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我们希望在和平中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但是毛主席曾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肯让步,那中国人也绝不示弱!一旦有一天战火燃起,一旦有一日,我们也踏上战场,我们的耳畔也会响起千百年来爱国将士的豪壮誓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下课篇五: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2个

36、生字,会写2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过程与方法:1. 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 感悟古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与古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2. 喜欢阅读古诗。教学重点1.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2. 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不陌生对吧,你会想到哪首诗呢?(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

37、两首诗作者都是谁呀?(王昌龄)你们知道王昌龄以从军行为题,一共写了几首诗吗?(7首)看来同学们预习的真不错,以前我们学的是的这组诗的第四首和第五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组诗的第一首。二,新课.1. 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古诗的世界,下面就请同学们在第一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一下这首诗。2. 看来,同学们真的很喜欢这首诗,真是意犹未尽。古人云,学而得法,事半功倍。我们要想深入的理解古诗,还要掌握好的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都有哪些好方法呢?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3. 是呀,一看诗题明对象,你能说说从军行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在

38、乐府诗中常见。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我们学过的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就出自汉乐府,告诉我们年华易逝,要有所作为。下学期要即将学习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也是乐府诗,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求贤若渴的情怀。4. 现在,我们对诗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还要二看作者知背景,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学生汇报,教师点拨。5. .字字落实解诗意师:读读这首诗,老师有个小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准确、读通顺。”(生自由读)师:大家都很投入。读准确,读通顺了吗?谁先来试试。你没有举手,但是苏老师相信你一

39、定能行,你来读读。生:1生读。师:你读得很准确。告诉大家哪几个字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其他人有补充吗) 生:更 羌 闺 学习闺字师:这叫字字落实啊。再请一位同学,这次要求高了,不光要字字落实,还要一板一眼的。我们一起注意听。生:2生读。师:就是这个味道,我们一起读读出古诗的味道来。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师:再反过来读,记得我是怎么读的吗?(师生再合作读)。师:孩子们,我们总是那么有默契。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6、津津有味悟诗眼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以前我们说过,诗言情,你读后有什么感情,用一个词说说。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师:这首诗中有哪个字体现

40、这一点了吗?师:圈上这三个字。(板书愁)就读这三个字。师范读。把这种感情带进去,我们再读一读师:有那么点意思,我们不妨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会哀愁吗?那是大气磅礴;读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会有这种凄凉吗?那是生机勃勃;读从军行 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会是这种孤独吗,那是为什么读从军行读出的是忧愁、孤独的呢?我们在此处留个疑问?下面静静地默读,(1)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借助书下注释,理顺这首诗的大意。不理解的圈出来。(2)在诗中你都看见了什么?(学生圈划)师:有好习惯的孩子都会拿出笔圈圈画画。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解决第一个问题。有疑问的提出来,大家共同商量一下。 解决第二个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