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2.ppt_第1页
传播学概论2.ppt_第2页
传播学概论2.ppt_第3页
传播学概论2.ppt_第4页
传播学概论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学概论,崔 磊课程性质: 传播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学生全面了解人类传播活动规律以及发现把握传播心理、行为的一门课程。,具体框架:,第一章 传播学导论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七章 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第九章 受传者研究 第十章 传播效果研究(上)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三章 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

2、学出版社 2001年4月 知识完备 参考书目: 1、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2003 生动流畅 2、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通俗易懂 3、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丰富翔实 4、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成熟完备 5、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理论源头 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华夏出版社 经典教材 7、传播学史,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学科历史 8、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资料汇总,学习方法建议: 预习教材+听课笔记+阅读资料+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3、+课后复习 课程成绩: 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讨论)占 10% 课堂纪律(点名等)占 10% 期末成绩占 80%,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第四节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第一节 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第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1.动物传播的种类: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功能(吸引、驱逐、表达攻击或臣服、告知同类、警告、传达有关环境或食物的信息) 2.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先天本能,条件反射,本动适应,缺乏能动性创造性。,二、人类的传播现象 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前

4、语言传播时代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第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漫长时代 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 特点:近距离传递和交流 记录性差 二、文字传播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结绳符号 原始图画 象征性图形 象形文字 特点:信息的长久保存 扩展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 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人类的早期传播媒介 中国秦墓竹简古埃及泥版书古埃及纸草书画,

5、三. 印刷传播时代特点:复制文字信息,对信息批量生产,蔡伦毕升谷腾堡,四电子传播时代 1837 实用电报机; 1844第一封电报 1895 无线电通信实验 1957人造卫星 1形式:有线、无线 2特点: 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象信息系统 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大脑开始体外化,第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1.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关于传播媒介发展概略图:(35) ()示现的媒介系统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体。 口语、体态语。 ()再现的媒介系统部分依赖机器,物质工具或机器。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 ()机器媒介系统完全依赖

6、机器,需要使用机器。电信、电话、唱片、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 2.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趋势: (1)传播手段日益丰富 (2)人体信息功能日益扩展 (3)体外化信息系统日益独立,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1.信息社会概念 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概念的提出: 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日本、美国等发国家最早提出。 日本的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1969)。 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日本的信息化社会:视点与课题(1969)。,普遍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973年): 前工

7、业时代劳动力社会,是对自然的挑战。 工业时代商品社会,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 后工业时代服务业社会,最重要的不是能源或体力,而是信息。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原始渔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 第二次浪潮: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第三次浪潮: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媒介笨重、符号复杂、复制困难和传播垄断,书本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竹简、帛书等书写媒介也只在上流社会流传。只有印刷术的产生和流传才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牢笼,开始了文艺复兴,进而又导致了工业革命。,“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和18

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施拉姆,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

9、(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托夫勒的“第800代人”比喻 如果从人类最近的祖先智人开始算,人类的历史只有5万年。 如果62年为一代人,那么人类迄今共800代人。 前面的整整650代人都生活在山洞中。 直到第730代人才开始使用文字。 直到第794代人才掌握了印刷术。 直到第798代人才发明了电动机。 如今人类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第800代人创造的。,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

10、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的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操作手,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不主要依靠现金,而主要依靠信用。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将和全球成为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一)传播现象的由来 1、传播现象是一种包括

11、传播行为、传播活动的社会现象。 2、传播现象与人类历史同步,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3、传播理论的探索迟于传播现象的产生。传播学在20世纪40年代才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二)“传播”的含义1、“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2、“传播”的定义(1)三种主要类型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b“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 c“交流”说-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2)本教材定义: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三)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1、 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

12、断发展和完善的。2、 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既有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3、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不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4、20世纪20年代,广播问世后,广播的听觉通道、语言与声音符号,和原来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5、 30年代中期电视产生以后,听觉和视觉通道又在全社会范围内合为一体。6、 如今,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传播学 1、含义: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2、研究范围

13、:人类社会所有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 3、研究对象:不同时代(重点是现当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传播的五个主要层次 1、自我传播特点:信息传播者、接受者合为一体。 2、人际传播特点:至少两人以上参与,但没有组织参与其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3、群体传播特点:在群体(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活动。如小组讨论,小型座谈,亲友聚会等。,4、组织传播特点: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如演讲会、展销会等。 5、大众传播特点:(1)借助特定媒介。(2)信息公开、面向社会。(3)信息单向流动。(4)信息传递快捷广泛。(5)内容多由组织(传播机构

14、)和职业传播者发布。(6)有强烈选择性。,传播的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1、 从传播范围、规模(即参加者的多少、空间的大小)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排列次序依次是从小到大。2、 自我传播基本上属于心理学等研究范畴,而传播学更倾向于研究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较重要层次。3、狭义的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为亲身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4、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5、 组织传播往往部分地使用大众传播手段

15、(如团体刊物、企业报纸、单位有线广播电视等)。,第三节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一、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密切联系和具体区别 1、 联系: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并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区别: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研究范围量大面宽;而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相对的独立性。,二、传播学与新闻学 1、联系: (1)研究对象有相同之处,如:报纸、广播、电视等。 (2)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2、区别: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研究方法各有不同:新闻

16、学多用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主要采用实验型定量分析方法。 (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研究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 全过程。,学习传播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理论价值: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众传播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间各项事业的交流与发展。 2、 对我国新闻实践的参考、借鉴作用。 3、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指导意义。,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1、 加强人们在传播行为中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促进大众传播事业发展。 2、 有利于提高我国新闻队伍素质、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3、 对我

17、国新闻改革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 第三节 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 第四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一、传播研究的起源: 造成早期传播研究缺陷的主要原因 1、 主观方面: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弱小。 2、 客观方面:传播作用虽重要,但还不是很明显。,传播研究和传播学的关系: 传播学传播研究 1、 共同点:都是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关注和探索。 2、 不同点:传播研究的历史相当于或只稍短于传播的历史,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诞生至今不过约半个世纪。换句话说,在广义的传播研究中

18、,包含着两个部分:一是比较不成熟的部分(=传播学);一是比较成熟的部分(传播学)。,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 主观条件: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2、 客观条件: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三、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 媒介背景:媒介与经济、政治、社会的相互作用。 (1) 政治作用:在平时,引导舆论、争取民心,获得或维持政权;在战时,发动群众,鼓舞士气;宣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2) 经济作用:第一方面,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二方面,为企业服务(传播信息)的媒介本身也创造出丰厚的利润。(3) 社会作用:利表现在,大量实用性信息的及时

19、传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娱乐性信息的提供,充实了人们的余暇。弊表现在,不健康信息毒害人们心灵,不恰当信息流传,造成社会混乱。,2、 学科背景: (1)适宜于开展科学研究的各种因素。如: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等。 (2)人类在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一、传播学的形成 传播学不同于传统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多科性边缘学科 1、 虽被列为社会科学,却受到自然科学渗透。 2、 虽有独特个性,却又具有强烈交叉性、边缘性、多科性。 3、 虽有形成的过程,却没有诞生的日子。,

20、1、 学科特色:多科性、边缘性。 传播学边缘学科的特点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经济学、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2、 形成年代: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 3、 主要分支:大众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二、学术渊源中密切相关的两大学科群及其具体学科 1、 行为科学(群)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 符号学等。 2、 信息科学(群)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8项经典性的研究成果 1、 从库里到米德的象征互动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2、 卢因的群体动力学和场论(社会

21、心理学)3、 李普曼的舆论(新闻学)4、 拉斯韦尔对战争宣传的分析(政治学、宣传学)5、 拉扎斯菲尔德对选举投票行为的调查(社会学)6、 霍夫兰对劝服态度改变的研究(实验社会心理学)7、 盖洛普对舆论调查方法的改进(社会学)8、 申农和维纳对创建信息理论的贡献(信息科学),4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创举 1、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宪章第一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了大众传播这一字眼。2、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的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3、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5模式, 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4、1949年,

22、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次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第三节 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奠基人的学术成就1、 拉斯韦尔学术成就:(1)提出传播的5W模式。(2)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代表作品: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等。,2、 库尔特卢因(勒温)学术成就: (1)首创“群体(团体)动力学”和“场论”。 (2)提出把关人概念。代表作品:解放社会矛盾。,3、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学术成就:(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2)倡导、确立实地调查法。代表作品: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

23、用(合著)。,4、卡尔霍夫兰学术成就: (1)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前所未有、深入细致的总结。 (2)使控制实验法成为传播学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代表作品: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5、 韦尔伯施拉姆学术成就:集大成者,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作品: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 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等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第四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传播学研究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1、成绩: (1)各项成果进一步得到

24、深化(证实、完善、修正、扬弃)。 (2)研究领域扩大化,研究取向多样化。 (3)“批判学派”异军突起。 2、问题:传统学派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基础上。 批判学派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量、实证方法。,二、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1、 现代社会的“控制革命”导致了“信息革命”,并进而促进传播学蓬勃发展。 2、 传播学的普及与提高,直接有利于推动一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传播学引入中国后的发展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传播学正式传入中国) 1、 传播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即仍以介绍、评价和初步的应用为主。 2、 进展迅速,取得了显著

25、的成绩,表现在:著译、会议、教学、应用等方面。,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一、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重要意义。 1、 这是开展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宏观上把握传播现象的必由之路。 2、 古代传播研究的缺陷之一,是拘泥于微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一般性。 3、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过程的含义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环节)和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1、

26、 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 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传播模式的含义 传播模式,指再现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简洁地 表现传播理论的手段,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1、 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 的手段。 2、 传播学由两个部分即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组成,其中理论为主,方法为辅(理论指导方法,方法为理论服务)。 3、 但在传播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27、方法(包括模式在内)的作用尤为突出,有很多传播理论是以特定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产物,即方法构成了理论的先导。,传播理论模式化的原因 1、 理论模式化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 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2、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从而可能使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传播模式的类型 1、线性模式 2、控制论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 传播模式的作用 简洁地体现和表述各种传播理论,使人们不致陷入纷繁的细部,而能清晰地观察到 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本质部分,第三节 传播过

28、程基本模式述略,一、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1) 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五大环节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2)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W,因而称为5W模式: 谁(WHO) 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3)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传者-控制分析,讯息-内容分析,媒介(渠道)-媒介分析,受者-受者分析,效果-效果分析。,拉斯韦尔模式的主要贡献 1、 在传播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

29、、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 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框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2、 申农-韦弗模式,申农-韦弗模式的特点 1、 媒介被细分为三种:发射器、信道、接受器。 2、 讯息分为两种:发出的和收到的,且增加了一个要素:信号(符号)。,3、 注意到了“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和作用。 噪音的含义: 噪音包括外部噪音、内部噪音,外部噪音如:报纸上的排印错误,电视中的图像失真,人际谈话中的各种干扰,机器轰鸣,人声喧哗等;内部噪音如:思想不集中,逆反心理等。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的干扰。 4、 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通病,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

30、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3、控制论模式德福勒对香农韦弗模式的发展,德福勒模式 (1) 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2) 提示了大众传媒对传播过程的介入。 (3) 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Osgood-Schramm model),传播单位的含义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传递信息)、受信(接受信息)、编码(也叫符号化)、译码(也叫符号读解)这四种功能。,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 1、 克服了控制论模式给人带来的错觉,即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

31、平等, 承认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2、 重视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其中包含了两级传播等思路。,丹斯模式,传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包含了不断变化着的要素、关系和环境 丹斯的螺旋形模式的特点模式表明,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累积、扩大的。不 然就意味着一切传播都是无效劳动。,3、社会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模式 1、传播现象直线性、孤立性的片面思考大致被克服了,代之以比较全面、完整、立体的思考。 2、模式里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 3、模式不细致,过于简略,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马

32、莱茨克模式的主要特点 1、 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 2、 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各个环节,原先只是粗略地提到,现在都进一步展开了。 3、 模式强调,传者既主动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又要受到讯息的压力(即根据内容决定形式: 新闻、评论、照片、漫画等)、媒介的压力(必须注意各种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的特点)以及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组织层面(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4、 模式认为,受者也主动进行“内容选择”,但反过来,受者同样会收到“媒介的压力”(如 报纸要求有一定的

33、文化水准、电视要求有相应的接收条件等)。与传者一样,受者夜游复杂的北京: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组织层面(群体中的受者)、社会层面(社会环境)。 5、 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个环节:传者、媒介、受者的彼此印象(心目中的形象)、受者的反馈等。,三大类模式的特点与不足,1、 线性模式 (1) 优点: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 (2) 缺点:直线性、孤立性,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2、 控制论模式 (1) 优点: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 缺点:容易使

34、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另外,这种模式仍未能清楚地显示传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3、社会系统模式 特点: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身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克服了直线性、孤立性的片面思考,代之以比较全面、完整、立体的思考。,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 第五节 控制实验法,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一) 传播学研究的三个特点 1、 科学性:传

35、播学研究总是从理论或实际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与分析相关的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表现:(1)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2)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3)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4)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2、 操作性:传播学研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探讨。表现: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 (1) 描述: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 (2) 解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3) 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

36、隔以后对象的发展,并据此向有关方面提出相应的、趋利避害的对策性建议。,3、 综合化与定量化 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二) 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1、 历史的观点(1) 要求我们在观察、描述和研究特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时,就从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 实条件出发,而不是从个别人的意志和思想出发。 (2) 要求我们在解释特定的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时,应把它放在历史的全部变化中去,这样才能正确解释某个时期的历史变化。,2、 机率的观点 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来说明传播现象

37、的复杂性。在考察某种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时,要具体地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注意其中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3、 系统的观点: 研究传播现象时,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 (1) 要求把特定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部分是整体的成分,所以, 部分的特性存在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之中。 (2) 系统方法要求考察对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 传播学理论建构的4种类型 1、 归纳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理论原则。 2、 演绎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3、 机能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

38、,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 4、 模型: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复杂很难细分的客观对象,在调查、实验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模型实际上是对现实事物的一中模拟和类比。,(四) 传播学研究程序的6个步骤 1、选择课题;2、确定研究课题;3、研究设计;4、搜集资料;5、分析资料;6、结论;,(二) 传播学研究步骤组成的相关链,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一、抽样调查法1、 抽样调查法的含义及其种类、特点 (1) 含义: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 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

39、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 种类: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 (3) 特点: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的特点和区别 1、 随机抽样就是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通过随机抽样所获的样本资 料具有推断总体的可靠性,代表性最高,能正确地说出自己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总体。 2、 非随机抽样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图或取样的方便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来进行的调查。通过非随 机抽样所获的样本指标不具有推断总体的可靠性。 3、 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采用随机抽样作为正式调查的抽样形式,非随机抽样一般用于正式调查前的试调

40、查,以便为修正问卷设计并进行正式调查打好基础。,二、抽样程序的具体步骤 1、 界定调查总体在界定总体是一般从四个方面加以定义: (1)内容(调查对象的性质);(2)单位; (3)时间; (4)空间范围。 2、 编制抽样框抽样框是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它是抽取样本的直接对象。,3、 设计和抽取样本设计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即样本大小; 二是选择抽样的具体形式。 4、 样本代表性评估 可以采取收集若干容易得到的资料进行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比较,如果两者指标十分接近,则表明样本的代表性高,如果两者的指标差异明显,则表明样本的代表性不足,需要重新设计

41、、修正。,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 1、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纯随机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不进行任何分组划类、排序等先行工作,直接地抽取调查样本。方法主要有两种: (1)抽签法; (2)乱数表法。,2、 等距随机抽样:又称为“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 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3、 分层随机抽样: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即类型), 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4、 整群随机抽样:又称为“聚类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 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

42、实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 5、 多阶段随机抽样:是一种综合整群抽样和其他元素级抽样(如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 于一身的抽样形式,它把从调查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进行。,非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偶遇抽样、雪球抽样等。 6、 偶遇抽样:又称为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中所能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 选入样本的方法。 7、 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研究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8、 雪球抽样:这是一种像滚雪球一样凭借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逐级扩大的抽样方

43、式。 9、 定额抽样:又称配额抽样,是研究者按某种既定的标志将总体分层(分类)后决定其分配比例和数 额的非随机抽样形式。,四、 确定样本量的实质及其受影响的基本因素 (1) 实质: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度要求的最小样本数。 (2) 因素:A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B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C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D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1、 问卷的含义及其特点 (1) 含义:“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2) 特点:标准化、匿名性、操作性。,提问

44、设计的步骤 (1)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2)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 (3)确定指标; (4)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提问。,2、 提问设计的原则 (1) 合理性原则标准: A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 B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 C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2) 科学性原则要求: A不提双重问题; B提问不带倾向性; C提问必须具体明确。,(3) 艺术性原则方法: A委婉法; B间接法; C消虑法; D虚拟法; E援助法。,4、 提问项目的排列 (1) 先易后难; (2)先“面”后“点”; (3)同类集中; (4)先一般后特殊。,5、

45、 问卷的内容结构 (1)封面信 (2)主体 (3)结语,6、 答案的设计 (1) 二择一式:即全部答案只有两种,被调查者的回答必居其一。 (2) 多项选择式:就是由被调查者在所列答案中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答案。 (3) 排序式:就是由被调查者从列出的答案中选择先后顺序,以区别重要程度。,(4) 等级式:就是列出对问题两种相反意见的不同等级,由被调查者选择填答。 (5) 矩阵式:就是把几个同类调查指标排列成一个矩阵,让被调查者逐项填答。 (6) 量表式:就是将提问编制成一个系统性的量表,让被调查着选择回答。,7、 问卷的修订与发送 (1) 问卷试填 重点了解: A、填写者对提问项目是否能正确、顺畅

46、的理解; B、记录被调查者填答一份问卷所需要的时间。,(2) 问卷修改 着重从两方面下手: A、长度控制; B、沟通控制。,(3) 问卷发送 一般有三种方式: A、访员面谈; B、邮寄问卷; C、报刊问卷。,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 1、 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贝雷尔森内容 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 (2) 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2、 内容分析的运用及种类 (1) 运用:不仅限于对说什么的分析,美国学者希尔泰兹归纳出内容分析的21种应用范围和方面, 如:鉴别传播者的动机,发现宣传机构的存

47、在,获得政治情报,鉴别国民心理状态等。,(2) 种类:按其分析的对象性特征来划分 A、实用语义分析: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B、语义分析: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做统计分析。 C、符号载体分析: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3、 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 (1)确定分析单元; (2)制定分类标准; (3)抽取分析样本; (4)实施统计分析。,4、 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 (1) 推理模式 A、 趋势推理:分析表征某一特征的信息数量、重要性、强度等指标在不同时序里的变化和差异。 B、 共变推理:根据表征两

48、个以上事件的信息同时出现的状况进行推断,得出其间的相关性结论。 C、 因果推理:从表示特定事件的文字符号(分析单元)的变化来推断事件的发展变化。,(2) 比较模式A、 趋势比较:强调同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从表征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时序变化中把握事件的发展 规律。 B、 不同内容群比较:针对一个主题,比较来自不同信息源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 C、 内容比较:是对同一传播文本中不同主题的比较,旨在揭示它们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说明同一传媒对不同事件的反应特征。 D、 有标准的内容比较:以一定标准为尺度,对同类文本进行相应的内容比较。,内容分析的长处与短处 1、 优点: (1)能真实地表现信源的特征;

49、 (2)研究费用低。,2、 短处: 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作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一般只能得出内容讯息较 为表层的、直接的效果方面的结论,至于较为深层的、间接的效果研究结论,内容分析只有在与其他传播学研究方法相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第五节 控制实验法,1、 控制实验法的含义和要素 (1) 含义: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 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 要素: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2、 控制实验法的特点和种类 (1) 特点:在于它的“控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A、对实验环境的控制; B、对研究变

50、量的控制; C、对被测对象的控制。 (2) 种类:实验室控制、实地实验。,3、 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 程序:A、建立研究假设;B、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C、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D、前测,即实验 前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E、实施实验刺激(让特定的自变量出现并发挥作用);F、后测,即实验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相关指标进行复测;G、分析和确定有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及相应的函数表达式。(2) 方法:主要看是否有效地控制了无关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的常用方法:消除法、保持恒定法、效 果平衡法。,4、 控制实验的研究设计(1) 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 一般框架:A、假设:E

51、M;B、选择一组实验对象:M;C、前测:a、b、c、d、在 T时刻导致K;D、实验刺激:E ;E、后测:a、b、c、d、E在T1时刻导致K+B;F、实验效应:后测-前测G、实验结论:E是B出现的原因。,(2) 实验组+控制组的实验设计基本框架:A、建立假设;B、建立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组在有关社会标识的构成方面相同或基本相同;C、前测: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分别施测;D、实验刺激:只对实验组实行刺激;E、后测: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分别施测;F、实验效应:实验组后测值-实验组前测值=实验组差值;控制组后测值-控制组前测值=控制组差值;实验效应=实验组差值-控制组差值;G、实验结论:实验组不同于控制组的变化

52、是实验刺激引起的。,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的概况 第二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第五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第一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的概况,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主张从理论角度研究整个社会,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个组成部 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帕金森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做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社会作为人类的利益、活动的有机体,必须被看做是一个体系,并以功能的观点去看待它。 默顿的功能分析方法是

53、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使用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将社会或文化现象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去研究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传播功能研究的重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和传播功能研究的关系结构功能研究是结构功能主义的应用和发展。结构功能主义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而传播功能研究,主要是就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而言。,第二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传播一般性功能的两个层次1、 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2、 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个人功能的不同观点的内容1、 传播个人功能,可以分为

54、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皮亚杰)2、 传播个人功能,很多是属于工具性的。(托尔曼)3、 传播个人功能的游戏说。(斯蒂芬森)4、 传播个人功能研究纳入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麦奎尔),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环境监测功能1、 含义: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2、 具体内容:(1)对社会而言:灾害战争警告、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等;(2)对个人而言:提高地位、赢得声誉等;(3)对统治阶层而言:巩固地位、控制舆论等;(4)对文化而言: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社会联系功能1、 含义: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

55、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 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作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2、 具体内容:(1)对社会而言:激励动员群众抵御威胁、议程设置功能;(2)对个 人而言:有助于信息摄取和利用;(3)对统治阶层而言:巩固统治地位;(4)对文化而言:统一本土文化、防止外来文化入侵。,文化传递功能1、 含义: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促 进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2、 具体内容:(1)对社会、个人,有相同的积极意义;(2)对统治阶级而言:权力 的

56、扩张;(3)对文化而言:促进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娱乐功能具体内容:(1)对社会而言: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2)对个人而言:精神调节;(3)对统治阶级而言:把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4)对文化而言:形成大众文化、 削弱了高雅文化。,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传播的功能与功能失调1、 结构、功能(1) 含义、特点:结构是系统的内在构造,是横向的、相对静态的;功能是结构与环境 相互联系时所表现出的属性、能力、作用和结果,是纵向的、动态的。(2) 相互关系:不全是一一对应关系。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叫一构多功;而同 样的功能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结构之中,叫做同功异构。,2、 大众传播功能特点

57、(1) 暂时性: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回得到强化或抑制,甚至减 退、消失,存在着此起彼伏的态势。(2) 适应性:指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定的,也是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的。(3) 多变性: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功能,回影响到受其制约的大众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另一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研究还在不断探讨之中,因而有关的理论见解仍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也具有可变性特点。,3、 显功能与隐功能 人们进行某一社会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同该活动实际产生的后果不完全是一回事。意图达到的后果称为显露的功

58、能(显功能),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隐功能)。 功能失调的误译和隐功能与所谓负功能的区别A、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被误译为负功能。B 、人们进行某一社会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同该活动实际上产生的后果不完全是一回事。默顿把意图达到的后果称为显功能,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隐功能。C、 隐功能强调其功能是否是社会成员所愿望的和所认识的。而所谓负功能侧重于对社会体系有利或不利。,4、 传播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传播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5、 传播功能失调的具体表现 A、 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1) 社会:不实信息,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不满;灾害

59、战争警告,不加分析,会引起恐慌。(2) 个人:过多信息使人无所适从。(3) 统治阶级:负面报道影响其威望。(4) 文化:不健康信息,压抑本土文化,影响青少年。,B、 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1) 社会:回避矛盾,妨碍社会变革;(2) 个人:削弱个人判断能力,影响受众主动精神;(3) 统治阶级:信息筛选过度,妨碍其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导致判断不准确;(4) 文化:筛选不当,解释有误,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C、 文化传递功能失调 大众文化传播内容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多样性、创造性丧失。 D、 娱乐的功能失调 增加受众被动性,降低审美情趣,无助于提高公众鉴赏力。,第五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拉斯韦尔等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1、 授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2、 重申社会准则功能: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3、 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