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范本)_第1页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范本)_第2页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范本)_第3页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范本)_第4页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 内容简介: 摘 要: 结合国内语言学界已初步形成的语法化研究的学术体系以及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词义虚化机制,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虚词 在 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科学追溯和分析,并根据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对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摘 要: 结合国内语言学界已初步形成的语法化研究的学术体系以及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词义虚化机制,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虚词 在 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科学追溯和分析,并根据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对其未来语法化的倾向和程度进行合理推

2、想。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训诂学在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的同时,为研究和发现汉语的语法化过程中的规律提供参考。关键词: 汉语 虚词 训诂 语法化 机制 在 一、引言 分析对整个汉语词汇系统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化机制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研究过程需要进行大量基础性工作,必须对汉语词汇进行近乎穷尽性的历时词义分析,通过比较其词义的变化和发展,分析语法化过程,从而总结归纳出汉语虚词语法化的机制。在这一工作中,对词义解释的准确性无疑具有影响全局的重要性。因此,训诂学对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研究方法中的一大支柱。下面通过对汉语中 在 的词义语法化的分析过程,简单地谈一下训诂学

3、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能够起到的作用。 二、因形求义, 在 字探源 分析汉语虚词词义的发展变化,要从对其本义的分析入手,这就用到了训诂学中的重要条例形训。中国古代多为一字一词,故字义多为其记录的词的词义。陆宗达和王宁在训诂与训诂学中这样解释 以形索义 的训诂原理: 汉字是表意文字,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形的,所以,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直接的联系。这就使通过字形来推求和证明文献的词义成为可能。 能够与字形相联系的字义一定是在造字之初这个字所记录的词的词义,因形求义的方法是最适合用于探求字的本义的训诂条例。 在 在甲骨文中写作 ,为象形字;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为 ,已转化为形声字,从土,才声。

4、事实上, 在 在金文时期已经转化为形声字,其小篆字形由金文字形 发展而来。说文中对 在 的解释是 在,存也。从土,才声。 因形求义, 在 从土,与 坐 义同,表草木方生于土上之义。这一实词性的意义能够由字形的构造反映出来,并有字典辞书作证明,可以认为是 在 字的本义。 三、 在 的语法化历程 在 的本义内涵形象具体,适用范围很小。随着言语交际需要的发展, 在 的本义产生之后不久就开始产生词义的分化和引申。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对这些变化之后的词义进行训释,可以厘清其词义逐渐语法化的脉络,并由此总结 在 的词义语法化机制。分析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根据经典古籍中的相关用例,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词义,再将这

5、些用例归纳、分类,形成 在 的常用义项。一)上古及中古时期 在 的常用动词性引申义 上古及中古时期, 在 的引申义以实词义居多,其中绝大多数为动词性,个别为名词性。结合词义发展连续统的观点分析其引申过程可以看出, 在 的语法化趋势在实词阶段的引申过程中便已初现端倪,为其完全意义上的虚词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生存、存在、存活 这是 在 由其本义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方式,遵循着相容联想的词义引申规律,在本义产生之后最先自然引申出的意义,与 存 为近义词。 可以佐证 在 这一意义的文献用例很多。上古用例,如: 见龙在田 (易乾);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论语学而); 无所

6、不充,无所不在 (淮南子原道训); 疾在腠理 (韩非子喻老)。中古用例,如: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杜甫羌村)。时至今日, 存、居 之义仍是现代汉语中 在 字的重要意义,常见用例,如: 存在 健在 青春常在 等。 结合现代语义学词义语法化理论来看, 在 由本义到这一义项的引申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词义 泛化 的过程,即义素、消失,造成其意义可适用范围的扩大,泛化为一切生物的生存、存活,并进一步泛化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 在 的这一义项产生之后,迅速取代其本义,成为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义项。 存问、探望、慰劳 说文解字注中,对 在 字解释下 存 的语义作了如下解释: 存,恤问也。 即存问之义也。

7、在 之义古训为存问。今义但训为 存亡 之 存 。 段玉裁认为, 在 字的本义为 存问 ,即慰劳、问候、探望,后来才被训释为与 亡 相对之义。 在 的 存问 这一训释可以从一些上古文献中得到验证,如: 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杜预注释道: 在,存问之。 根据词义引申的规律, 存问 义应当是继 在 本义泛化为 存在 义后,较早出现的常用引申义。 在 的 存问 义在产生过程中很可能已包含语法化机制中 推理 的成分,即 在 的 存在 义产生后,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经常传达 存问、恤问 之类的隐含义,逐渐 固化 ,最终成为 在 固有的意义之一。

8、3.居于、处于 根据词义引申规律, 居于、处于 义很可能由 在 的本义直接引申而来,通过相容联想的方式,由 草木居于土上 的个别引申到一般。这一义项已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语法化倾向,其出现是 在 词义语法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例如: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易乾); 处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 (晋张华情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等。 这一义项的出现可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化理论隐喻来解释。隐喻是为了降低认知上的困难,用一个具体的概念(草木与土之间的空间关系)来理解或表达一个抽象概念(任意事物之间的时空关系)的认知或表达方式,如果用西方语义学的术语表达,便是

9、认知阈 之间单方向的投射。 (二) 在 的介词义项及其语法化过程 在 介词义项的文献典籍用例很多,使用广泛且贯穿上古、中古、近古及近现代各个时期。 中古新兴介词在虚化为介词以前,由于其源动词的隐含义在特殊的句法环境中得以体现,逐渐地,动词的显性义便会减弱,其动词词性也就产生了动摇。 这一理论虽然是针对中古时期形成的介词而言,但仍可为我们的分析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 居于、处于 这一动词性义项的基础上, 在 的语义由于句中真正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出现,进一步 抽出 具象的语义成分,向下一层更加抽象的认知阈投射,使其逐渐从具体形象描述动作的作用向介引动作的状态和对象的作用过渡;即词义在句法结构变化的

10、影响下,动词性的 在 中隐含的的义素,在其介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及其相关方面中间这一特殊的句法环境中时得以体现出来,长此以往, 在 作为动词的显性义便大大减弱,并逐渐 固化 ,产生了起介引作用的介词性义项。 如: 子在齐闻韶 (论语述而),若去掉 闻韶 ,则 子在齐 自成句子, 在 是句子的谓语,表 处在、居于 义;而加上 闻韶 这一谓语后, 在齐 成为 闻韶 的地点状语, 在 的作用由描述动作变为介引动作发生的地点,动词的作用消失了,代之以引进处所的作用。后进一步引申,介引位置的用例,如: 长安多大宅,列在街东西 (唐白居易凶宅);介引范围的用例,如: 在百姓,易于办纳;在有司,易于催征 (明张

11、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三) 在 的副词义项及其语法化过程 在 的副词义项尽管出现较晚,但从语法化连续统的观点来看,应当出现于介于意义实在的动词义项与语法化程度较高的介词义项间的过渡时期,在其整个语法化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语义中仍然保留着一些像这样属于其动词义项概念义的义素,其语法作用反而不那么突出了,只能起修饰和说明作用。这可以理解为一个 泛化 的过程: 在 的实词性义项 处于、居于 中部分义素消失,只保留了、等义素,导致其应用范围扩大,作修饰、说明之用。 例如: 独倚屏山漫叹息,在把灯剔 (元盍西村醉中天)。这个例句中的 在 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只起修饰和说明谓语所处状态的

12、作用,去掉这个 在 ,句子语法上依然成立,但语义上却有所改变。现代汉语中的用例,如: 操场上有人在踢足球,有人在打篮球。 这里的 在 有实在的语素,能够分析出较为具体的语义,但与实词性质的 在 相比已无法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四、 在 的语法化过程反映出的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 结合以上通过训诂学方法分析而得出的 在 的语法化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一)磨损 实词的概念义中的某个或某些义素消失(或 磨损 ),导致实词内涵缩小、外延扩大,进而使词义开始语法化。二)引申义的凸显 由于言语交际的需要,实词的引申义日渐常用,并最终固定,成为独立的义项。三)认知阈的投射 通过相似比喻、相容

13、联想、相关代用等途径,意义较为具体实在的实词经常性地进入较为抽象和泛化的认知阈,并且逐渐定型,成为一个固定的义项。四)句法结构的变化 随着语言的发展,句法结构发生变化,其他实词在句中替代或部分替代了某一实词原本在此结构中的语法作用,逐渐使其语法作用向着固定方向改变,并使这一实词逐渐语法化,产生虚词用法。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与词义语法化机制相关的几点: 1.以上四种机制只是汉语虚词语法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并不能囊括所有语法化机制,也不可能从所有语法化过程中分析得出。 虚词语法化的各种机制并非彼此截然独立,而是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在同一虚词语法化的过程中,多种机制可能同时发生,也有可能渐次发

14、生。 五、结语 虚词语法化的过程至少与两个方面有关: 词义和语法结构。二者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共同推动虚词语法化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时,训诂学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指导。只有在运用训诂学方法对词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判断汉语史中特定虚词语法化的发展脉络,从而总结出汉语虚词语法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 注释: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 3.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 (3). 吴波.中古汉语新兴介词成因考察.贵州文史丛刊,201X, (3). 参考文献: 罗竹风等.汉语

15、大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 4. Joan L.Bbee,Revere Dale Perkins,William Pagliu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Aspet,and Modalit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Chiago: Universit of Chiago Press,199 4.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 中华书局,196 3. 郭在贻.训诂学.北京: 中华书局,201X.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 3.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当代语言学

16、(试刊).1998, (3). 吴波.中古汉语新兴介词成因考察.贵州文史丛刊.201X, (3). 句法上,状态形容词如 雪白 绿油油 等,不可以受 很 非常 等程度副词的修饰,也不可以加 不 等否定副词;性质形容词则相反,可以受 很 非常 等程度副词的修饰,也可以加 不 等否定副词。如: *很雪白 很非常白 *不绿油油 不白绿 很 非常 不 等副词具有无界倾向,和无界成分同现自由,限制条件少,与有界成分同现不自由,限制条件多。 雪白 绿油油 等状态形容词具有有界特征,与 很 不 等无界成分同现不自由。并且,状态形容词本身已经表示一定的量点界限,不需要再借助程度副词表示量点界限。 白 和 绿

17、等性质形容词具有无界倾向,可以自由地与无界成分同现。此外,性质形容词加上 很 不 以后,如 很白 不白 ,便在认知心理上具有一定的量点界限,与普通的 白 区分开来,具有弱式有界倾向。 不 对性质形容词的否定,并不是否定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没有出现,而只是表述该性状的程度尚未达到某性状主观或客观的标准。如: 这个西瓜不甜 表示 甜 的程度不高,没有达到说话人主观预想的 甜 度,并不代表 西瓜是苦的 。 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和谓语,但两者是有区别的。沈家煊曾论证了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充当句法成分时的特征。他将形容词和句法功能之间的关系标示为如下的关联标记模式: 定语 谓语 性质形容词

18、 无标记 有标记 状态形容词 有标记 无标记 据此,沈家煊得出结论: 性质形容词更倾向于作定语而不是作谓语,状态形容词比性质形容词更倾向于作谓语。(沈家煊,1997) 关于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作定语和谓语的区别,同样也可以用 有界无界 的概念来解释。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性质形容词的匹配度高于状态形容词。这主要是因为 定语的典型语义特征是时间、空间、程度量的零赋值,具有无界性;凡是句法上时间性、空间性和量性特征固化的有界词语均遭到排斥。 (张国宪,201X)因此,无界的性质形容词作定语比较自由,有界的状态形容词作定语不自由,限制条件比较多。如: 凉水 冰凉的水 大眼睛 大大的眼睛

19、白羽毛 雪白雪白的羽毛 干净衣服 干干净净的衣服 性质形容词作定语可以不借助于助词,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而状态形容词需要借助助词 的 作定语,去掉 的 结构则不成立,不能说 *冰凉水 *大大眼睛 *雪白雪白羽毛 。 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修饰名词作定语时,加 的 可以使本来不成立的结构成立。如: A B C *大一双眼睛 大(的)眼睛 大大的一双眼睛 *脏一碗水 脏(的)水 脏的一碗水 *干干净净衣服 干净(的)衣服 干干净净的一件衣服 沈家煊(199 5) 曾指出, 的 的作用不可小看,它具有使无界变成有界的功能。A列结构不成立,是因为无界成分与有界成分直接同现,但是,句子同为无界成分(如B

20、列结构)或同为有界成分(如C列结构)便可以成立。性质形容词 脏 是无界成分, 一碗水 是强式有界成分,二者不可以在直接成分中同现。要使结构成立,可以去掉数量成分 一碗 ,这样无界名词 水 就可以同无界成分 脏 同现;也可以加 的 ,这样 脏的 便成了弱式有界成分,可以与强式有界成分 一碗水 同现。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时,受到的限制条件不一样。如: A B C 绿绸子 ?绿庄稼 绿油油的庄稼 脏衣服 ?脏糖 脏兮兮的糖 香花 ?香饭 香喷喷的饭 陈忠认为,这种差异与信息详密度有关。性质形容词所激活的信息是粗线条的,信息量比较低;状态形容词所激活的信息是细节信息,信息量比较多

21、。B列结构不成立,是因为性质形容词信息量低,被修饰的成分表示的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客观上不突出,显著度不高,那么这种结构就难以激活。而状态形容词的信息量多,被修饰的成分表示的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客观上比较突出,显著度比较高,这种结构易于被激活,如C列结构。(陈忠,201X,428-43 3) 张国宪认为,性质形容词直接作定语所受的限制既不是意义上的,也不是语法上的,而是与交际功能有关。性质形容词的主要交际功能是区别,区别是以具有分类的可能为前提的。如 庄稼 一般都是绿的, 绿 便不具备区别作用;而 绸子 有不同的颜色, 绿 只是其中一种颜色,此时的 绿 便具有区别特征。状态形容词的主要交际功能是描写,

22、表现个体事物的状态,是对状态的程度加细。如 庄稼 要凸出程度上的 绿 ,便用状态形容词 绿油油 。(张国宪,201X) 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同样可以用 有界无界 的概念来解释。A列结构中,被修饰的成分是特指的,用来区别其他种类的事物,在认知心理上具有很强的有界倾向,影响到前面的性质形容词,便弱化了其无界倾向,结构可以成立。对于B列结构,被修饰的成分虽然也有特指意味,但不能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被修饰成分的有界倾向不能弱化性质形容词的无界倾向,整体结构不符合认知心理习惯,不能成立。把B列结构转换成C列结构之后,认知心理上感受到的不是与其他事物区分开,而是被修饰成分程度的加深,这主要归功于状态形容

23、词。状态形容词具有很强的有界特征,其有界倾向又加深了被修饰成分的界限特征, 的 的使用也帮助加强了结构的有界倾向,有界成分和有界成分组合,符合认知心理习惯,可以成立。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时,状态形容词的匹配度高于性质形容词。这是因为,谓语的典型语义特征具有有界性,与状态形容词的有界性相吻合。沈家煊(199 5) 指出,性质形容词是无界的,不能单独作谓语,作谓语总是含有比较或对比的意思;状态形容词是有界的,可以单独作谓语。如: 人小心不小。 个儿小小儿的。 昨儿冷今儿不冷。 今儿怪冷的。 我比去年高了三公分。 我要长得高高的。 可以看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自身的界限特征造成了二者作

24、定语和谓语的区别: 具有无界倾向的性质形容词与定语的典型语义特征相吻合,二者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联;具有有界倾向的状态形容词与谓语的典型语义特征相吻合,二者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界限特征呈对立状态,分别影响制约了二者的主要语法功能,性质形容词主要承担定语的功能,状态形容词主要承担谓语的功能。 总之, 有界无界 这一概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域上对词义的一种理解。通过对这一概念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现代汉语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句法分布和语义特征的对立。系201X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沈家煊. 有

25、界 与 无界 .中国语文,199 5, ( 5) .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1997, (4).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1X, ( 5) . 姚占龙.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量级差别考察.语言研究,201X, (4). 李思旭. 有界 无界 与补语 完 的有界化作用.汉语学习,201X, ( 5) . 高笑可. 认知语言学 再思考.语言与翻译,201X, (3). 胡振远,李浓.述评词的 有界 与 无界 对语法结构的影响读沈家煊 有界 与 无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X, (8). 蒋岳春. 界 理论对词类的解释力.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6、201X, (3).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 6. 别人 2 2 成功 1 1 应该 1 1 这样 1 1 这个 3 1 他们 1 1 活动 6 3 选择 1 1 人们 1 1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当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以教授词汇的句法作用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举一反三的方法为主的现象。这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缺少对词汇语义教学的深层认识而产生的。从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需要的角度讲解汉语词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依据学生知识区与目的区的差距,在区分词的重要程度基础上,要深入研究义项频率的语义

27、体现及其对语法结构与语法功能的影响,揭示出词的义项属性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应在词频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义项频率所反映的语义语用与语法特征,并把义项属性与文化解释相结合,反映出词汇中的文化内容对语义频率的影响。 通过分析新HSK四级词汇及义项频率、义场特点,得出对中级汉语入门者的汉语词汇要求,从汉语教学与适应汉语能力培养的角度,提高教学者与学习者的汉语能力。使词汇习得做到由简入难、由浅入深,在提高同现频次的方式上,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词汇习得模式。因此,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应以词的频率作为教学参考。作为中级入门者的汉语教学与学习者,词汇教学应该以词频为基本前提,找到适合留学生习得汉语词汇的模式与方法,因为词频显示了该词的使用频率,体现对学生的要求,学习者只能满足这个要求,进而达到相应汉语水平,能用汉语进行相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