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整合)设计安全专篇_第1页
煤矿(整合)设计安全专篇_第2页
煤矿(整合)设计安全专篇_第3页
煤矿(整合)设计安全专篇_第4页
煤矿(整合)设计安全专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安全专篇资料目录一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安全专篇说明书1份二附图1套序号图名图号比例图纸张数1井上下对照图整合前后矿界对照图A21500012开拓系统及采区布置平面图A01200013开拓系统及采区布置剖面图A21200014井下避灾线路图A21200015通风系统及网络图A2示意16井上下供电系统图A1示意17井下运输系统图A21200018井下防尘、通讯、压风、排水系统图A2示意19瓦斯抽放系统图A2示意110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和安全监测传感器布置图A1示意111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布置图A2示意1XX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目录前言1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安全条件7第一节井田概况7第二节安全条件8第三节矿井设计概况15第二章矿井通风30第一节概况30第二节矿井通风30第三节降温措施及设备选型47第三章粉尘灾害防治48第一节粉尘48第二节防尘措施49第三节防爆措施55第四节隔爆措施58第五节矿井地面生产系统防尘62第四章瓦斯灾害防治64第一节瓦斯64第二节防爆措施65第三节隔爆水棚72第四节开采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煤层防突措施72第五节矿井瓦斯抽放84第五章矿井防灭火99第一节概况99第二节开采煤层自燃预测及防治措施100第三节井下外因火灾防治及装备109第六章矿井防治水117第一节矿井水文安全条件分析117第二节矿井防治水措施120第三节井下防治水安全设施130第七章井下其它灾害防治133第一节顶板灾害防治及装备133第二节开采冲击地压煤层的措施140第三节爆炸材料库140第四节提升运输事故防治措施及装备143第五节电气事故防治措施154第八章矿井安全监测监控168第一节概述168第二节安全监测、监控和传输设备选择171第三节监测设备各类传感器布置175第四节矿井各类传感器装备量179第五节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186第六节人员考勤定位管理系统189第九章矿井安全检测及其它装备、矿山救护队194第一节矿井安全检测及其他装备194第二节矿山救护队196第三节矿山保健设施197第十章劳动定员和概算199第一节劳动定员199第二节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202第三节概算204附件1、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9月颁发的XX市XX镇XX煤矿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自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证号5200000711618;2、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规字20081374号关于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的批复;3、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7年3月提供的2煤层XX市XX镇XX煤矿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XX市XX镇XX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4、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7年5月提供的3煤层XX市XX镇XX煤矿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XX市XX镇XX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5、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2007516号对黔西南州煤矿2007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6、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10月10日所作的贵州省XX市XX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7、2008年9月30日XX市XX镇XX煤矿与XX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签定的高压供用电合同;8、2007年7月19日XX煤矿与黔西南州矿山救护队签定的矿山救援技术服务协议;9、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安全专篇设计委托书;10、XX市XX三矿与XX煤矿的整合证明。图件序号图名图号比例图纸张数1井上下对照图整合前后矿界对照图A21500012开拓系统及采区布置平面图A01200013开拓系统及采区布置剖面图A21200014井下避灾线路图A21200015通风系统及网络图A2示意16井上下供电系统图A1示意17井下运输系统图A21200018井下防尘、通讯、压风、排水系统图A2示意19瓦斯抽放系统图A2示意110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和安全监测传感器布置图A1示意111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布置图A2示意1前言XX煤矿位于贵州省XX市西南,行政区划隶属黔西南州XX市XX镇所辖。地理坐标东经10444401044547,北纬250011250112。由原来的XX煤矿和XX三矿煤矿整合而成,整合以原XX煤矿为主体进行,整合后新的矿井名称为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后矿区开采面积为29474KM2。XX市XX镇XX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T/A,主采煤层为4层从上至下分别为C1、C2、C3、C4煤层,层间距平均分别为23M、21M、28M;矿区位于雄武背斜北西翼的北东。雄武背斜为一轴向4550延伸约30KM。矿区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主要有F1、F2断层。F1、F2断层斜穿背斜核部,向北东延伸贯穿本矿区。受区域构造影响,矿区地层产状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218,平均倾角16,为缓倾斜单斜岩层。二OO八年九月,XX市XX镇XX煤矿特委托贵州XX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在该方案的基础上现委托贵州XX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XX市XX镇XX煤矿安全专篇的编制。一、编制设计的依据一国家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8、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监察条例;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7号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12、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二国家、行业标准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井下低压供电系统及装备通用安全技术要求,AQ10232006;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202006;1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1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规程,2006;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石门揭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程序技术条件,MT/T9552005;13、国家标准局,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14、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MT/T501696;15、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MT/T6321996;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500709417、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三国务院文件1、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47号;2、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58号;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60号。四国家相关部门文件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0841号;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7253号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矿劳动定员管理严格控制井下作业人数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7218号;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在小煤矿推行专用回风井、壁式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改革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7216号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矿瓦斯先抽后采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装2007188号;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所有煤矿必须立即安装和完善井下通讯、压风、防尘供水系统的紧急通知,安监总煤行2007167号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调200795号;8、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0744号9、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做好煤炭资源整合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0743号;10、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关于加强煤矿供用电安全工作的意见,电监安全200715号;1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提高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准入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75号;1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关于加强煤矿企业供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煤矿2006251号;1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安监总矿字2006216号;1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煤矿矸石山灾害防范与治理工作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字2005162号;1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安监总规划2006146号;16、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严格审查瓦斯灾害严重的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0654号;1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炭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48号;18、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劳动定员核定等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0614号;19、国家发改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发改能源2005457号,煤矿瓦斯治理经验五十条。2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煤矿字2005120号;2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安监总培训字200591号;2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矿灯安全监察工作的补充通知,煤安监监察200541号;23、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的通知,煤安监办字200442号;24、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的通知,煤安监监字200265号;25、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有煤矿瓦斯治理安全监察的规定,局长令第22号;26、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有煤矿瓦斯治理规定,局长令第21号;2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局长令第8号;2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局长令第5号;29、煤炭工业部,关于印发防治煤于瓦斯突出细则的通知,煤安字1995第30号。30、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17号五地方政府文件1、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2、贵州省煤炭管理局等,关于加强我省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实施意见,黔煤办字2007263号;3、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关于加强小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黔煤办字(2007)37号;4、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黔府发200732号;5、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煤矿整合指导意见的通知,黔煤办字2006291号;6、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关于贵州省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治理方案的通知,黔煤行管字2006158号;7、贵州省煤炭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我省小型煤矿瓦斯抽采有关事宜的通知,黔煤办字2005161号;8、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函200620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遵义市汇川区等十二县(市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9、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整合矿井、技改扩能扩界煤矿和民用煤矿采矿权变更登记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黔国土资发200761号。10、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0883号六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1、XX市XX镇XX煤矿关于委托贵州XX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XX市XX镇XX煤矿安全专篇编制”委托书。2、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五地质大队2008年10月为该煤矿编制的XX市XX镇XX煤矿储量核实报告及相关图件;3、我单位2008年10月编制的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及评审意见;4、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9月颁发的XX市XX镇XX煤矿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自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证号5200000711618;5、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7年3月提供的2煤层XX市XX镇XX煤矿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XX市XX镇XX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6、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7年5月提供的3煤层XX市XX镇XX煤矿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XX市XX镇XX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7、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10月10日所作的贵州省XX市XX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8、2008年9月30日XX市XX镇XX煤矿与XX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签定的高压供用电合同;9、2007年7月19日XX煤矿与黔西南州矿山救护队签定的矿山救援技术服务协议;10、XX市XX三矿与XX煤矿的整合证明;二、设计的指导思想1、为认真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煤矿安全规程2006及有关规定,规范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合理指导矿井安全生产。2、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字200265号关于印发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的通知精神和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编制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安全专篇,结合XX市XX镇XX煤矿实际,尽量利用现有巷道及现有生产技术,优化矿井生产系统,不仅使矿井能正常生产,并能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下,为今后的安全施工及生产制造良好的条件。三、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安全评价一设计的主要特点1、对XX市XX镇XX煤矿的地质条件以及矿井设计概况进行了综述1矿井改造利用原XX煤矿主平硐作副平硐,改造利用原XX煤矿风井作一采区风井,改造选用总回风巷、轨道下山和回风下山分别为总回风巷、轨道上山和运输上山;2矿井开采采用联合布置;3对矿井主要设备重新进行选型、计算并兼顾利用原有设备;4采煤工作面采用液压支柱和金属铰接顶梁联合形成支架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2、结合该矿开拓方式,编制了该矿生产系统各环节设备安全生产的措施。3、对矿井水、煤层瓦斯、煤尘等灾害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4、根据矿井生产特点,对矿井瓦斯,井下环境和对机电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以便矿领导及有关人员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二安全评价1、煤层顶底板该矿各可采煤层均为粉砂质粘土岩设计中采用液压支柱和金属铰接顶梁联合形成支架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作业规程,以便更好地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2、瓦斯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2007516号对黔西南州煤矿2007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本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61M3/MIN,瓦斯相对涌出量1159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71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508M3/T。瓦斯等级为高瓦斯。3、煤尘爆炸性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7年3月提供的XX市XX镇XX煤矿2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和2007年5月提供的XX市XX镇XX煤矿3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结论,矿井所开采2、3煤层煤尘均无爆炸性,其余煤层均未作鉴定。本设计按煤尘有爆炸性进行设计和管理。4、煤的自燃倾向性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7年3月提供的XX市XX镇XX煤矿2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和2007年5月提供的XX市XX镇XX煤矿3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结论,矿井所开采2、3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均为级(不易自燃),其余煤层均未作鉴定。本设计按容易自燃进行设计和管理。5、水灾本矿井水灾隐患一是通过塌陷裂隙渗入井下的地表水以及贯通老窑和采空区的积水及断层水,突然涌水将对矿井生产和职工安全造成威胁。二是矿井北部有一山沟溪流,洪水期应注意矿井涌水情况。6、煤与瓦斯突出情况根据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10月10日对贵州省XX市XX煤矿C3煤层所作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其鉴定结论为XX市XX煤矿在鉴定范围(标高148045M以上的C3煤层)无突出危险。设计按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对C3煤层在148045M标高以上可按无突出危险区域进行管理。7、煤层露头情况区内各主采煤层有露头出露,风化带从地表露头算起为往下垂深20M。8、冲击地压情况矿方提供的资料中均没有提供关于冲击地压的资料,矿井暂按无冲击地压矿井考虑,但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注意观察,若有冲击地压现象应编制相关作业规程进行安全生产。9、滑坡井田浅部老窑采空区,对矿井的生产带来安全隐患。矿井施工前首先应对滑坡体和浅部老窑采空区进行调查,在生产中留足保安矿柱和隔水矿柱,并随时对滑坡体进行观测,一旦发现险情,应停产进行处理。对浅部老窑必须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另外矿区位于山区,矿区北部有一山体,在雨季时,受采动影响,下部建筑将会受到山体滑坡的威胁,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在以后的开采过程中,时刻得警防山体滑坡造成人身财产等损失。10、主要自然灾害滑坡、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水、火、崩塌、泥石流等。四、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地质勘探工作对矿井水文地质、矿井涌水量、采空区、老窑位置和数量等工作不够深入,建议在今后的巷道掘进和生产过程中注意收集地质资料,以作为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从而更好指导矿井安全生产。2、矿井只做了148045M标高以上的C3煤层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结果为不具有突出危险性,但除C3以外的其它煤层及在148045M标高以下的C3煤层未做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故设计按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对C3煤层在148045M标高以上可按无突出危险区域进行管理。建议矿方在开采除C3以外的其它煤层及在148045M标高以下的C3煤层前,补作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若无突出危险性,则按不突出进行管理,若有突出危险性,则按本设计进行管理。3、由于地质报告所提供的资料不全,缺乏瓦斯基本参数、除C3以外的其它煤层及在148045M标高以下的C3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等数据,因此,本安全专篇中未涉及到的内容有待于今后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4、应注意老窑水、断层水情况,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有疑必停”的原则,并留设足够的安全煤柱,防止透水事故发生。尤其要重视研究采煤可能引起的古滑坡失衡对矿井的影响,尽量降低地质风险。当开采到邻近小窑采空区附近时,应注意老窑积水情况,做好探放水工作。5、矿井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小组,加强对矿区地质灾害的监测,编制防灾预案,完善宣传、警示标志,认真做好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6、矿区范围内有部分民房,在今后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需随时监测采矿活动对民房的影响情况,及时进行搬迁,无法搬迁的,必须留足足够的保安煤柱。五、其他说明1、煤矿在生产过程中,本安全专篇中未涉及的部分内容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2006、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定、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及有关规定。2、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编制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和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并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3、本安全专篇中的经济指标、供电负荷是在2008年10月我单位编制的XX市XX镇XX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基础上所做。4、由于矿井提供的资料不全面,缺瓦斯基本参数、除C3以外的其它煤层及在148045M标高以下的C3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等,本专篇是在缺乏详细勘探地质资料等基础上所做的,建议矿井尽快进行相关测定工作,从而保证矿井能够正常安全生产并对矿井各种灾害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5、由于地质勘探程度不高,矿井在生产的同时应加强勘探和地质工作,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积累生产和管理经验,以便达到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6、根据矿方提供的地形地质图,矿井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的村寨,仅有少量散户,分布在矿区边界乡村公路旁,区内无大的建筑物。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安全条件第一节井田概况一、地理概况一矿井位置及交通情况XX煤矿位于贵州省XX市南西,行政区划隶属黔西南州XX市XX镇所辖。地理坐标东经10444401044547,北纬250011250112。XX市至XX镇有通乡级公路,矿山距XX镇6公里,距XX市43KM直距19KM,距顶效火车站50KM,交通较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1。二地形、地貌矿区为溶蚀侵蚀低中山地貌,沟壑发育。地势总体是南西高、北东低,地形切割较大;中部高,地势稍平缓。最高处为中部猪山林山头,海拔标高17296M;矿区西北XX沟谷最低,海拔标高13565M。最大相对高差3731M,地形坡度一般20左右,局部较陡达4555度。基岩出露较好。区内煤层出露标高在13565M以上,均分布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区侵蚀基准面标高约为13565M)。三河流矿井范围内无河流,地表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四气象本区属亚热带温暖春干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热为7月,最冷为1月,年平均气温161,极端最高气温349,极端最低气温31;年平均降雨量15209MM,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五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矿区地震烈度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二、主要自然灾害矿井地处山区,地表起伏不平,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危险。三、矿区开发史一矿井开发情况1)原XX煤矿原XX市XX镇XX煤矿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为0872KM2,开采标高为17296M13566M;该矿主要在C2和C3煤层内开采,均分布有采空区。2)原XX三矿煤矿根据XX市XX镇三矿和XX煤矿的整合证明,原XX镇三矿(预设矿名),属原规划矿井,长期以来没有业主进行建设。即原XX镇三矿只是一个矿名。二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矿区范围内浅部煤层露头附近有小窑开采过,矿井南西面1515水平以上、南东面1505水平以上被小窑开采破坏,留有大面积采空区,这些老窑已废弃多年,井巷已全部垮塌,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矿井建设前必须完成对这些区域采空区的积水情况调查,并将具体位置标注在井上、下对照图和采掘工程平面图上,该矿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在接近这些区域前,要做到“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有疑必停”的二十字方针,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探放水措施,杜绝误穿老巷、老塘发生透水事故。图111交通位置图四、矿区水源,电源及通信情况一水源经现场踏勘了解到矿区范围内无较大的水源地分布,仅有零星泉水点或水点可供利用。可利用矿区南部一泉眼作生活水源,其流量为001L/S;可利用矿区南部公路旁一废弃老窑积水作生产水源,并配合井下抽出水和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作矿井生产用水。二电源矿方已与XX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签定高压供用电合同,双电源分别引自35KVXX变电站10KV不同的母线段052开关和053开关,形成双回路供电以确保矿井安全和主要生产负荷用电。三通讯移动信号网络已覆盖本矿,程控电话已安装到矿,可满足矿井对外通信的要求。五、地面构筑物根据贵州省大方县黄泥乡安强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井范围内无大村寨及河流,矿区及其附近无其他重要工程设施。少量住户应搬迁或留足边界煤柱。第二节安全条件一、地质特征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从老至新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超强煤矿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2YN)及零星分布的第四系(Q)。受构造影响,缺失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等地层。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龙潭组(P3L)分布于矿区F1断层南东盘及F2断层北西盘,是本区的含煤地层。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为以下二个岩性段。第一段(P3L1)底部由凝灰质粉砂岩、角砾状蚀变硅质岩组成。与下伏茅口组假整合接触,在底部岩溶界面上常有杂包硅质、粘土质岩分布。主要为紫红、黄褐色中厚层状硅化灰岩夹少量薄层泥岩。为区内金矿的赋矿地层。该套地层(相当于区域上所称的大厂层)形态变化大,局部缺失(厚025M)。中下部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少量薄层石英细砂岩及泥灰岩等。中上部为矿区含煤岩系。以条带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粉砂质泥岩、煤层、煤线呈不等厚互层,夹薄层石英细砂岩,厚2860M左右。区内出露不全,仅在南东榔树沟一带有出露,出露厚度30M。第二段(P3L2)上部为深灰色薄中厚层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与灰、深灰色中厚层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钙质粘土岩、炭质粘土岩及燧石灰岩、煤层、煤线组成不等厚韵律沉积。为区内主要含煤层位。厚88130M。下部为深灰色薄中厚层粘土岩、粉砂岩、钙质粘土岩夹煤层或煤线。厚7090M。其间夹47层炭质泥岩及煤层,可采煤层有C、C、C3、C4四层,产于该组中上部。其中C煤层位于本段上部,距长兴组燧石灰岩底界1015M,煤层厚度一般在105146M,平均130M。煤层呈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220,平均倾角16,为单斜煤层。煤层中无夹矸,结构简单,展布稳定。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C2煤层产于上煤组上部,距长兴组燧石灰岩底界3036M,距C1煤层2025M,煤层厚度一般在1822M,平均202M。全区可采。煤层呈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220,平均倾角16,为单斜煤层。煤层中无夹矸,结构简单,展布稳定。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C3煤层产于上煤组中部,距长兴组燧石灰岩底界5060M,距C2煤层1823M,煤层厚度一般在0912M,平均101M。煤层呈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为单斜煤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220度,平均倾角16。煤层中无夹矸,结构简单,展布稳定。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C4煤层产于上煤组下部,距C3煤层2030M,煤层厚度一般在103138M,平均117M。煤层呈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为单斜煤层。倾向北西,倾角1220,平均倾角16。煤层中无夹矸,结构简单,展布稳定。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2长兴组P3C分布于矿区中部地段,岩性为灰、深灰色中至厚层含燧石团块泥晶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夹少量钙质粉砂岩,含腕足类、腹足类等化石,与下伏地层龙潭组呈整合接触。厚约125180M。3永宁镇组(T2YN)分布于矿区中部F1与F2之间,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为两个岩性段,岩性段之间为连续沉积。第一段(T1YN1)主要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底部为灰绿色泥页岩及粘土岩。受断层影响,出露不全,厚大于150M。第二段(T1YN2)主要为灰色中厚层泥灰岩、白云岩夹灰黄绿色砂质粘土岩及钙质粘土岩。受断层影响,出露不全,厚大于50M。4第四系(Q)分布于缓坡地带或地形低洼处,以残坡积物为主,上部红色、黄色含少量砂砾粘土及腐植土。下部以岩石碎块为主。厚05M。由于面积小,地质图上未表示。二、地质构造矿区位于雄武背斜北西翼的北东。雄武背斜为一轴向4550延伸约30KM。矿区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主要有F1、F2断层。F1、F2断层斜穿背斜核部,向北东延伸贯穿本矿区。受区域构造影响,矿区地层产状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218,平均倾角16,为缓倾斜单斜岩层。1、褶皱雄武背斜轴向北东南东,轴线长30KM左右。核部地层为石碳系上统黄龙组及马坪组,翼部依次为栖霞组至垄上组,沿背斜轴部及翼部均发育有与轴向一致的正、逆断层。北西翼受纵向断层破坏,地层出露不全。在断层附近,局部发育规模较小的次级褶皱。2、断层F1位于矿区中部,构成矿区煤层的北西边界线,走向46,倾向316,倾角5055,北西盘地层为关岭组第一段,南东盘为长兴组地层,为压性逆断层,断距800米。F2位于矿区北西侧,走向50,倾向320,倾角60,北西盘地层为龙潭组第二段,南东盘为关岭组第一段,正断层,断距800米。三、煤层及煤质一煤层结构区内有较稳定的四层可采煤,从上到下编号为C1、C2、C3、C4。现列述如下1、C1煤层产于上煤层,距长兴组燧石灰岩底界1015M,煤层厚度一般在105146M,平均130M。煤层呈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220,平均倾角16,为单斜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展布稳定。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该煤层为矿区可采煤层之一。2、C2煤层产于上煤组上部,距长兴组燧石灰岩底界3036M,距C1煤层2025M,煤层厚度一般在1822M,平均202M。全区可采。煤层呈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220度,平均倾角16,为单斜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展布稳定。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该煤层为矿区可采煤层之一。3、C3煤层产于上煤组中部,距长兴组燧石灰岩底界5060M,距C2煤层1823M,煤层厚度一般在0912M,平均101M。煤层呈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为单斜煤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220度,平均倾角16。煤层结构简单,展布稳定。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该煤层为矿区可采煤层之一。4、C4煤层产于上煤组下部,距C3煤层2030M,煤层厚度一般在103138M,平均117M。煤层呈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为单斜煤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220,平均倾角16。煤层结构简单,展布稳定。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该煤层亦为矿区可采煤层之一。二煤层特征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1。表121煤层特征表顶底板岩性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厚度煤层间距(M)煤层结构项板底板稳定性平均倾角体重(T/M3)C1105146130简单粉砂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较稳定1613823C2180220202简单粉砂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较稳定1613921C30912101简单粉砂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较稳定1614228C4103138117简单粉砂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较稳定16138三煤质可采煤层的工业分析结果见表122表122煤质主要特征表原煤四煤的可选性根据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2007年9月提交的XX市XX镇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未提及煤的可选性等级。五煤的用途根据各煤层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井田各煤层均具有广泛用途,可用于动力用煤,民用煤,火力发电,一般工业锅炉用煤,气化用煤,可作冶金喷吹燃料,可用于小型高炉炼铁、竖式石灰窑烧制石灰,水泥回转窑用煤,经洗选后可制碳素材料或制造电石及深加工。根据业主要求和用户情况,设计煤炭加工方案按两个级别筛分,采用人工拣矸设计暂不考虑建洗煤厂选煤。六煤层顶、底板岩性C1顶板粉砂质粘土岩。底板粉砂质粘土岩。C2顶板粉砂质粘土岩。底板粉砂质粘土岩。C3顶板粉砂质粘土岩。底板粉砂质粘土岩。C4顶板粉砂质粘土岩。底板粉砂质粘土岩。煤质分析煤层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全硫(STD)固定炭发热量(MJ/KG)粘结性煤种C1原煤172180476424971312494粉状C2原煤30278392420470309粉状C3原煤24519107322847078347粉状C4原煤16218170827570952521粉状WM顶、底板均较软,利于冒落法采煤,但不利于巷道的支护和维护。四、瓦斯、煤尘、自燃及地温一瓦斯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2007516号对黔西南州煤矿2007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本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61M3/MIN,瓦斯相对涌出量1159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71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508M3/T。瓦斯等级为高瓦斯。建议矿井加强瓦斯压力、含量、梯度等参数收集,按规定定期进行矿井瓦斯等级鉴定。二煤尘爆炸性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7年3月提供的XX市XX镇XX煤矿2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和2007年5月提供的XX市XX镇XX煤矿3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结论,矿井所开采2、3煤层煤尘均无爆炸性,其余煤层均未作鉴定。本设计按煤尘有爆炸性进行设计和管理。三煤的自燃倾向性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7年3月提供的XX市XX镇XX煤矿2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和2007年5月提供的XX市XX镇XX煤矿3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结论,矿井所开采2、3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均为级(不易自燃),其余煤层均未作鉴定。本设计按容易自燃进行设计和管理。四地温矿方提供的资料中未对地温情况进行说明。按地温正常设计,矿井应加强观测,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建议矿井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要多收集地温资料,以便更好的指导生产。五煤与瓦斯突出情况根据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10月10日对贵州省XX市XX煤矿C3煤层所作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其鉴定结论为XX市XX煤矿在鉴定范围(标高148045M以上的C3煤层)无突出危险。设计按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对C3煤层在148045M标高以上可按无突出危险区域进行管理。五、水文地质一区域水文地质据120万幅罗平幅综合水文地质图,矿区位于扬子陆块的侏罗山式褶皱带西南缘与右江造山带的南盘江造山型褶皱带结合部位,位于雄武背斜北西翼,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32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约16。区域内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碳酸盐岩包括二叠系上统长兴组及中统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洞、漏斗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水或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碎屑岩分布面积较大,主要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构造裂隙地段,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区域内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水均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动态受季节变化控制较明显,一般每年5月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9月为最高值,1012月份进入平水期,水位、流量开始逐渐递减,到次年三、四月份降为最低值。二含隔水层1龙潭组(P3L)为灰、灰黄、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含炭质泥岩夹煤层(线),厚度约530M,与下伏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属裂隙含水层,为相对隔水层。2长兴组P3C岩性为灰、深灰色中至厚层含燧石团块灰岩、粉晶灰岩夹钙质粉砂岩,厚约25M。富水性较强,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3关岭组(T2G)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T2G1)上部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下部为灰色薄层灰岩、灰黄色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加灰绿色泥页岩及粘土岩。厚大于150M。富水性较强,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第二段(T2G2)上部为灰色中厚层厚层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下部为灰色、灰黄色薄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夹深灰色泥灰岩。厚大于200M。富水性较强,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4第四系(Q)主要由灰黄、土黄色粘土、砂及砾石等组成,厚010M,含水贫乏。为孔隙水含水层。三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矿区有F1断层,位于矿区中部,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构成矿区煤层的北西边界线,走向46,倾向316,倾角5055,正断层,断距800米,这些断层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连续性,降低了岩石的力学强度,人工采矿裂隙大量出现,改变了断层带附近应力场和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地表水、地下水更可能沿断裂带进入矿井。四小煤矿、老窑水文地质特征区内老窑和小煤矿分布广泛,且开采历史悠久,大部分被关闭。据现场调查了解到矿区内在煤层露头沿线有三个老窑,分别为LD1、LD2、LD3。老窑采空冒落造成地表开裂、塌陷,致使地表水及降雨由裂隙渗入老窑蓄积。因此,老窑大多有积水。开采浅部煤层,应预防老窑水涌入。小窑采空区积水线及探水线见开拓系统平面图。五矿井充水因素1大气降水是主要的充水水源。含煤地层裸露,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充水强度和降水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着密切联系。2地表水区内冲沟发育,地形切割较深。有些冲沟常年有水,枯水季流量较小,雨季暴涨。因此,在上述地表水体下采煤应注意地表水溃入。3、地下水区内地下水的埋藏类型为潜水,埋藏深度随地势高低而变化。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地下水动态随季节而变化,一般规律是丰水期流量增大,而枯水期地下水流量减小;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水。下伏含水岩组中地下水有可能作为冲水水源,采掘过程中,应预防地下水涌入。4老窑水区内老窑和小煤矿分布广泛,且开采历史悠久,大部分被关闭。老窑采空冒落造成地表开裂、塌陷,致使地表水及降雨由裂隙渗入老窑蓄积。因此,老窑大多有积水。开采浅部煤层,应预防老窑水涌入。4第四系孔隙水由黄土、粘土、砂及砾石等组成,透水性较强,特别在雨季含水量饱和度增高。5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含煤地层与隔水段呈间互状,虽富水性弱,但具一定的承压性,应做好排水准备。6长兴组与关岭组强含水层覆于含煤地层之上,与下伏C1煤层底板距离15M25M,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大,当断层切割使其与含煤地层直接接触时,开采煤层应进行探防水。六水文地质条件分类根据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断层导水性及动态变化特征,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条件良好。最高开采标高为1550M,高于侵蚀基准面(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13565M)1935M左右。综上所述,本区水文地质类型属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此外,根据地表调查分析,矿区内的F1、F2可能为导、含水断层。今后开采到该断层附近时应注意采取防、排水措施,避免断层充水使矿井发生水患。七矿井涌水量根据XX市XX镇XX煤矿储量核实报告给出的涌水量,XX煤矿目前的实际涌水量为正常1385M3/H,最大3329M3/H,最小1385M3/H,预测矿井正常399M3/H,最大涌水量为9588M3/H,最小涌水量为399M3/H。随着开采面积的不断加大,井下涌水量会相应加大,因此建议矿井在建设生产过程中,应积累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对预测涌水量数据加以修正,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六、对矿井地质勘探安全条件资料的评价及存在问题一勘探程度19651966年,六盘水地区煤矿地勘公司、煤炭科学院西南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包括本区在内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进行了研究,并将该地区煤层进行了分层编号。120万罗平幅和区内15万敬南幅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分别由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19761977年)和贵州区调院(90年代末)完成。2002年45月贵州省地质矿产开发局117地质大队对XX煤矿进行了普查并编制了贵州省XX市XX镇榔树沟(枣庄)煤矿普查报告(黔国土资储审字2002第47号文评审通过)。计算了C2、C3号煤层总资源量为16611万吨,保有资源量333334为1634万吨,其中333为123万吨,334为40万吨,采空量271万吨。2003年7月,贵州省地质局117地质大队进行了补充勘查工作,编制了贵州省XX市XX煤矿补充勘查评价报告(黔国土资储审字2002第47号文评审通过)。计算了C1、C4号煤层总资源量为136万吨,保有资源量333334为120万吨,其中333为87万吨,334为33万吨,断层防水煤柱16万吨。2006年12月,贵州省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总公司对XX煤矿进行了矿产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工作,编制了贵州省XX市XX煤矿2006年矿产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年度报告。重新核算了矿山C2、C3累计查明的资源量为15075万吨,矿山实际保有资源量14275万吨(保安煤柱1584万吨),其中(333)10548万吨,(334)2143万吨,开采消耗资源量8万吨。通过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历次地质工作成果,对该矿范围内煤层赋存情况、构造变化规律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有了一定了解;对矿区C1、C2、C3、C4号煤层的结构、构造、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及其变化规律已基本查清。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五地质大队2007年12月提供的贵州省XX市XX镇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在今后的巷道掘进和生产过程中注意收集地质资料,以作为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从而更好指导矿井安全生产。二资源及开采条件评述矿井所在区域运输条件较好,矿井外部运输可充分利用现有乡村、县级公路。矿井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双电源分别引自35KVXX变电站10KV不同的母线段052开关和053开关,供电距离均为4KM。矿区范围内无较大的水源地分布,仅有零星泉水点或水点可供利用,利用矿区南部一泉眼作生活水源,其流量为001L/S;可利用矿区南部公路旁一废弃老窑积水作生产水源,并配合井下抽出水和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作矿井生产用水,矿区水源可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矿井建设所需材料,除钢材外,均可就地解决。矿井工业广场地处山区,需拆迁的房屋较少,加之井田范围内因地处山区,人口不稠密,故前期不考虑迁村问题,征地较为容易。矿井生产的原煤可供给电厂、民用及附近工业用煤,有稳定可靠的用户。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地质报告勘探程度不高。2、勘探工作不够深入,煤与瓦斯突出情况不够全面,缺乏煤层瓦斯赋存详细情况、老窑分布和积水详细情况、冲击地压等勘探资料,建议在今后的巷道掘进和生产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以作为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矿井安全生产。3、矿井应加强对井田范围内老窑、采空区积水等水文地质条件情况调查工作,当开采到邻近小窑采空区附近时,应注意老窑水情况,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有疑必停”的原则,并留设足够的安全煤柱。4、矿区范围内含水层有长兴组、关岭组和第四系,龙潭组为相对隔水层,含水层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防治水工作,以防止矿井突水发生。第三节矿井设计概况一、工程性质XX市XX镇XX煤矿为整合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T/A。二、井田开拓开采一井田境界XX市XX镇XX煤矿,由原XX煤矿(6万T/A)和原XX三矿(预设矿名)整合而成。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9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