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指导参考资料小抄【精编版】_第1页
2016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指导参考资料小抄【精编版】_第2页
2016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指导参考资料小抄【精编版】_第3页
2016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指导参考资料小抄【精编版】_第4页
2016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指导参考资料小抄【精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指导参考资料小抄第一部分文字共五章,讲述汉字的性质、产生、字形结构及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主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同时注意理解和掌握教材举的例证。第一章汉字的产生1、什么是文字(P3)2、什么是结绳什么是契刻什么是八卦它们和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关系(P3P4)3、什么是文字画(P6)文字画的作用是什么(P5)为什么说文字画还不是文字(P5)4、什么是图画文字(P6)图画文和文字画的区别是什么(P56)5、为什么说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文字了(P8)6、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与社会历史的进程是什么关系(P9)7、为什么说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汉字体系(P9)8、如何判断一种文字的性质(P10)9、为什么说文字体系没有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之分,没有优劣之分(P11)10、为什么说汉字没有演变成拼音文字(P11)能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P13)11、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文字(P12)12、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P12)13、为什么说要想抛弃汉字的表意体系,用表音文字去取代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P13)第二章汉字的字体演变1、秦书八体的名称和各体的含义是什么(P14)2、秦书八体是如何分类的(P14)3、大篆的名称始见于哪里(P14)4、什么是籀文(P26)籀文和大篆是什么关系(P15)5、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经历了哪些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15)6、为什么说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P35)7、什么是楷书(P36)什么是草书(P3536)什么是行书(P37)8、什么是甲骨文(P15)什么是甲骨卜辞(P16)王懿荣和甲骨学有什么关系(P1516)9、每一片完整的卜辞记载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各方面的名称是什么(P16)10、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哪些(P16)11、从字的形体上看,甲骨文主要有哪些特点(P1718)12、甲骨文分几个时期(P20)13、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有哪些(P20)14、什么是金文什么是钟鼎文(P20)15、最早搜集研究金文的著作是什么(P20)16、金文字体有什么特点(P2122)17、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什么不同(P2122)18、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的美术字体有什么特点(P24)这些字体主要流行在什么地区的国家(P24)19、什么是秦系文字(P26)其特点是什么(P26)20、什么是石鼓文(P26)21、石鼓文、小篆与西周金文有什么关系(P25、P27)22、为什么说小篆不是李斯创造的(P26)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哪些(P28)23、六国文字有什么特点(P30)24、什么是隶书(P30)隶书是如何产生的(P31)25、古隶和今隶有什么区别(P33)26、隶书对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3335)27、“隶定”和“隶变”有什么不同(P35)28、什么是草书广义草书和狭义草书的概念有什么区别(P3536)29、说明楷书和今隶的异同(P3637)30、行书是怎样产生的(P37)行书有什么特点(P37)第三章汉字的字形结构1、什么是六书(P38)2、说明汉儒对六书的说明的异同(P3839)3、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体提出质疑的根据是什么(P39)他提出了什么理论(P39)对后世有什么影响(P39)4、唐兰为什么提出“三书说”(P40)5、说明唐兰、陈梦家、刘又辛的三书产的异同。(P40、41,指导书P17)6、什么是象形字(P42)其特点是什么(P42)7、如何分析象形字(注意掌握教材分析的象形字)(P42)8、什么是指事字(P46)其特点是什么(P46)与象形字、会意字有什么不同P469、什么是会意字(P48)会意字有哪些类型,特点是什么(P48)10、如何判断会意字(P48)11、什么是形声字(P53)其特点是什么(P53)12、形声字的出现有什么意义(P53)13、如何认识声旁的表意作用(P5859)第四章汉字的应用和发展1、什么是假借(P60)2、什么是本字(P60)什么是假借字(P60)什么是假借义(P60)什么是通假字(P63、65)3、为什么说没有本字的假借,在文字产生的早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P60、61)4、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哪些情况(P61)5、从假借字被子借去表示的词的数目看,假借义又可以分为几类(P60)6、构成假借字的条件是什么(P65、66)7、假借与引申有什么区别(P66)8、字义与词义有什么区别(P67)9、汉字在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分化现象(P67)10、汉字的分别字主要有哪些情况(P6769)11、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是怎样产生的(P70)12、汉字的简化主要有哪些方式(P72)13、为什么说汉字简化要有一定限度,不能一味简化,越简越好(P72)14、什么是异体字(P73)异体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P73)15、异体字构成方式有哪些(P7374)第五章汉字的历史贡献1、如何认识汉字的历史贡献(P7677)2、为什么说汉字促进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稳定,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P76)3、汉字书写为什么能成为一种艺术(P7778)第二部分词汇共六章,介绍古代汉语词汇方面的一般知识,主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同时又要逐步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古代汉语的词汇现象,解决阅读古书中遇到的问题,在阅读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六章对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认识1、认识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地位的特点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意义(P84、85)2、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双音结构,两个语素的组合呈现出一种不大稳定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86)3、什么是联绵词(P88)其主要特点是什么(指导书P34、35)4、分析联绵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P87、88)5、什么是重言(P89)6、分析叠音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P90)7、为什么叠音词在古代汉语中用得比较多(P91)8、什么是偏义复词(P91)9、偏义复词和一般并列复合词的区别是什么(P91)10、分析偏义复词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P92、93)11、什么是“别言”什么是“浑言”(P94)12、通名和专名的关系有哪几种情况(P94、95)13、如何看待通名和专名(P96、97)第七章古代汉语中词汇与文字的关系1、汉字简化之后在字和词的对应关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哪种情况(P104)2、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表示词与字的什么关系(P105)3、异体字常见的字形结构类型有几种(P105)4、判定异体字的根本标准是什么(P107)在判定异体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P105、106)5、在对于异体字的具体处理是否可以采用两种标准(P107)6、什么是同形字(P108)同形字与所表示的词的关系与异体字有什么不同(P108)7、同形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P108110)8、同形字和假借字有什么不同(P111)9、怎样判定假借字(指导书P47)10、为什么不能把某个字简单地看作就是某个词(P112)11、什么是区别字(P116)为什么这里把古今字称作区别字(P116)12、区别字所表示的意义有哪些类型(P117)13、区别字有什么功能(P117)14、什么是本原词什么是滋生词什么是借表词(全P118)15、由于词义的变化而生成的新的语义单位能不能说是一个新词(P118)16、什么是同源词(P120)第八章古代汉语词汇中词的意义1、什么是词义(P121)2、词的各种意义的性质有什么不同(P122、123)3、词义的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是什么(P121)4、词义的基本特点有哪些(P122)5、认识词义和确定词义需要注意哪些关系(P122)6、词义与概念有什么关系(P123)7、为什么要将词义和所指区别开来(P125)8、言语与语言有什么不同(P126)9、为什么义位、义素都是语言义而不是言语义(P126、132、134、136,指导书P57)10、什么叫“因文生义”,什么叫“望文生义”。二者有什么不同(P126、127)11、研究词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126、127)12、什么叫术语义什么叫语文义为什么掌握词义首先应当了解词的语文义(全P128)13、什么叫文化义(P128)如何分析认识文化义(P129)14、接触古人对词义的训释需要注意什么问题(P129)15、什么是义位(P130)义位的划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词汇有什么意义(P131)16、义位与义项是什么关系(P130)17、词义与语素义有什么区别(P130)18、如何归纳义位归纳义位的时候应当注意哪些问题(P132)19、什么是“泛指”什么是“特指”什么是“本指”(全P133)20、什么是义素(P134)了解义素的概念对更清楚地认识一个词的意义,认识词和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了解词义的发展变化有什么帮助(P138)21、如何分析义素(P136、137)22、什么是聚合词群(P134)分析聚合词群需要注意什么(P135,指导书P59)23、什么是指称义素什么是区别性义素它们在分析义位时有什么作用(全P136)第九章词义的发展变化1、为什么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P140)2、古今词义发生的变化主要有哪几种情况(P140、141)3、什么是词的本义什么是词的引申义(全P143)4、掌握词的本义对分析词的引申义有什么作用(P145)5、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或主要的趋势是什么(P146、148)6、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几种类型(P149)7、如何判定一个引申义是由它的前一个引申义派生出来的(P151)8、词义变化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P152)9、词义范围的变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哪种情况(P154)10、如何分析词义范围的变化(指导书P69)11、什么是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P154、155、156)12、什么是词义轻重的变化和色彩的变化(P158、160)13、那么从原则上讲,义素的变化主要有哪几个方面(P162)14、如何从义素的角度分析词义的变化(P163)15、遗传义素对分析词义变化有什么意义(P164)第十章古代汉语中词与词的意义关系1、古代汉语中词与词的各种意义关系有几个方面(P165)2、什么是词义的组合关系什么是词义的聚合关系(全P165)3、古代汉语中词义的聚合关系重要有哪几种(P165)4、什么是词的同义关系(P166)5、分析词的同义关系要注意什么问题(P166169)6、什么是互训、同训、递训它们对确认词的同义关系有什么作用(P169)7、辨析词的同义关系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P166169)8、反义关系有几种类型各自有什么的特点性质有什么不同(P172)9、确定词的反义关系需要注意什么问题(P173174)10、如何深入了解反义关系的构成(P173174)11、什么是反训认识反训现象应当注意什么问题(P175)12、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有几种情况值得注意(P175176)13、什么是词的类义关系词的类义关系有什么特点(P177)14、类义关系与同义关系、反义关系有什么区别(P177、179)15、如何区分词的类义关系与同义关系(P178)16、什么是词的同位关系什么是词的上下位关系(全P180)17、如何对下位义和上位义进行义素分析(P181)18、分析上位义和下位义要注意什么问题(P181,指导书P8283)19、古代学者的训释词的方式大致有几类(P182)20、什么是同源词(P183)21、判定同源词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P184)22、同源词和同源字有什么区别(P187)23、同源词的书写形式大致有几种情况(P187188)24、词的语源义与本义是什么关系(P188)25、浑言与析言、统言与析言、散文与对文是什么意思(P189)26、研究同义关系的变化需要注意什么(P190191)27、同义词减少的原因有什么(P192)28、关于反义关系的变化应当注意什么(P192193)第十一章词汇的发展变化1、名称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P194)2、从名称与指称对象的关系看,新名的生成大致有几种情况(P198)3、新名的构成大致有几种情况(P199)4、从结构上看,汉语的复音词大致可以分为几类(P205)5、如何判断一个语言片断是词组还是一个复音词(P207208)6、怎样判断复音形式结构是否稳定(P207208)7、怎样判断词义的单一化(P209)8、什么是义域(P211)9、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认识(P211213)10、什么是语义场(P211)语义场有几类(P212)11、正确地划分语义场对认识古代汉语词汇系统有什么意义(P211212)第三部分语法共三章,较全面地介绍文言语法各方面的知识,学习时要重点把握古今汉语语法的不同点,认识古代汉语语法是一个泛时的文言语法系统,是在同现代汉语的比较中建立起来的。第一章注意掌握1、词类活用以及判断词类活用的标准;2、古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性;3、介词与连词的区别(注意本教材把“虽、苟、与(其)”归入介词);4、助词“者、所、之、其”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含自指和转指)和名词化;5、古代汉语语气词的系统;语气词语气表达的单一性。第二章注意掌握1、主谓结构省略主语和暗换主语;名词性成分作谓语;2、述补结构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3、述宾结构宾语的位置,宾语前置结构的基本类型“宾之述、主之谓、偏之正”三类结构的差异;4、助词结构“者”字结构、“所”字结构、“之”字结构、“其”字结构的语法功能;助词“者”和代词“者”的差异;助词“其”和代词“其”的差异;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第三章注意掌握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子的基本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2、古代汉语的叙述句被动句的基本形式;3、古代汉语的复句和单句划分复句和单句的原则;复句的类型;单句的类型(特别注意无标记的指称化谓词性成分作状语的单句和介宾结构作状语的单句)。第十二章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1、古代汉语的最小语法单位是什么(P219220)2、为什么确定古代汉语某词词类归属的方法同确定现代汉语某词的词类归属有所不同(P220)3、确定古代汉语词类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P220)4、古代汉语名词的语法功能有哪些有哪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所不具备的(P221)5、古代汉语中名词充当状语有哪些类型(P222224)6、什么是名词的活用(P225)7、什么是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何翻译为现代汉语(P226)8、什么是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如何翻译为现代汉语(P227)9、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有哪些(P227230)10、古代汉语的代词和现代汉语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里(P230)11、古代汉语里哪类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P230)12、为什么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是借用指示代词来表达第三人称的意义(P232)13、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系统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不同(P236)14、什么是无定代词(P238)15、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成几类(P241)16、古代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突出特征是什么(P245、248)17、形容词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P245246)18、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是什么(P247)19、古代汉语的状态形容词可分为几种类型(P248249)20、古代汉语的数词同现代汉语的数词有什么差别(P249)21、古代汉语整数和零数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P249)22、古代汉语分数表达方式需要注意什么(P250)23、数词有什么语法功能(P251)24、什么是使动动词它的语义特征是什么(P252)25、什么是意动动词它的语义特征是什么(P253)26、什么是为动动词它的语义特征是什么(P253)27、古代汉语的副词有几类(P254)28、什么是表示禁止性否定副词意思是什么(P255)29、古代汉语语气副词有几类(P267)30、古代汉语的副词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有哪些(指导书P111、112、113)31、连词同介词的区别是什么(P276)32、古代汉语助词语法功能是什么(P280)33、陈述和指称怎样相互转化(P280281)34、什么是转指化,什么是自指化什么是指称化(P281)35、“提取”在指称化中有什么作用(P281)36、在古代汉语的语法系统里,指称化和名词化有什么区别(P281、314“之字结构”)37、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同现代汉语的语气词相比,有什么差别(P282)38、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几类(P282)第十三章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1、古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类别同现代汉语主要差异是什么(P295、298、302、307、309)2、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P290)3、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几种基本形式(P290)4、古代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有几种类型(P290)5、述宾结构中宾语前置有几种类型(P302306)6、确定某种组合结构类型的依据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P290)7、古代汉语的助词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助词结构形式上主要有什么差别8、古代汉语的助词结构主要有哪些(P309、312、314、317)第十四章古代汉语的基本句类1、句类是如何划分的(P319)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几种(P320322)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表达功能有几种(P323324)4、根据谓语的构成情况,古代汉语的描写句可以分成几类(P325326)5、古代汉语的被动句的形式标记有几种(P330335)6、如何考察和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P329)7、划分复句与单句的基本依据是什么(P336)8、古代汉语的复句有几种类型(P336340)9、教材对古代汉语单句的划分有什么特点(P340)10、状中结构的单句的特征是什么(P341)11、充任状语的自指化谓词性成分有几种类型(P341)第四部分音韵共六章,介绍古代音韵学方面的基本著述、各个时期汉语语音的基本构成以及声、韵、调变化的大致情况和一般规律。主要掌握上古音(周秦两汉)、中古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近代音(宋元明清)和每个时期代表性的音系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有关韵书的性质、体例、功用等知识;熟悉反切注音方法的原理和系联反切上下字的方法。认识等韵图的性质、体例、功能;了解一些专门概念,如以韵母成分为条件分析出的单位韵、韵部、韵系、摄、开合、四等;字母分类的概念五音、清浊;了解三十六字母。“平水韵”30个平声韵目和各韵的现代韵母。第十五章关于汉语音韵的入门知识1、学习古代汉语为什么需要掌握一些古代的语音知识(P349350)2、什么是音韵学(P349)3、什么是音类(P351)什么是音值(P352)4、表示音类的方法有几种(P351)5、区分音类的标准有几种(P352)6、韵的构成条件是什么(P352)7、韵的名称叫什么(P352)8、什么是音值(P352)9、什么是上古音上古音又分为几个阶段(P354)10、什么是“雅言”(P354)11、春秋以前和战国时期的韵母是怎么归纳出来的(P354)12、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什么(P355)13、什么是中古音中古音分为几个时期(全P355)14、汉语音韵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P355)15、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什么(P355)16、什么是近代音(P355)17、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什么(P355)18、近代汉语语音的代表性音系是什么(P356)第十六章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1、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指导书P150)2、什么是韵书(P357)3、中古和近代代表性的韵书是什么,采取什么体例(P357358)4、什么是韵部(P358)什么是韵目(P352)5、什么是反切反切的原理是什么(P361362)6、被切字的零声母是怎样表示的(P362)7、什么是反切系联法(P362)其基本方法和基本功效是什么(P363)8、什么是等韵图(P364)9、什么是开合、四等、四呼(P367)10、什么是韵系(P368)11、什么是转什么是韵摄(P368)12、五音、七音、九音是怎样划分的(P369)13、什么是清浊(P369370)14、什么是字母(P370)15、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是什么(P370)第十七章切韵音系1、切韵是怎样写出来的(P381)2、切韵系韵主要有哪些(P382)3、广韵韵目的特点是什么(P382)4、切韵音系的性质是什么(P382)5、切韵音系在汉语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P386)6、历史上对于切韵音系的研究主要方法有哪些(P387)7、切韵声母的特点是什么(P388389)8、切韵的声母现代普通话声母的主要变化有哪些(P389390)9、为什么广韵的206韵,不等于206个韵母(P394)10、切韵韵母的特点是什么(P394)11、拟构切韵的韵母系统的共性原则是什么(P395)12、切韵的入声调到现代发生了什么变化(P405)13、如何识别入声字(P405406)第十八章唐诗宋词韵部1、近体诗用韵的标准是什么(指导书P169170)2、什么是平水韵(P411)3、宋词押韵的特点和依据是什么(P424425,指导书P171)第十九章先秦音系1、研究先秦声母的主要材料是什么(P430)2、先秦声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431432)3、先秦韵部是怎么归纳出来的(P434)4、什么叫做“阴阳对转”(P434)5、先秦的声调分几个和中古声调有什么不同(全P448)第二十章中原音韵音系1、中原音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有什么特点(全P451)2、中原音韵的体例与以往的古老韵书有什么不同(P451)3、中原音韵有多少个韵部(P454)4、中原音韵韵母系统跟切韵之间的重大差别是什么(P456457)5、中原音韵的调类系统有什么特点(P464)1练习题一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1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慎行)1相信指互相信任;句中是两个词。现代汉语是一个词,信任。2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大于伤心。(司马迁报任安书)2伤心指精神上受到伤害;句中是两个词。现代汉语是一个词,非常悲痛。3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为律,后主所是著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3当时指法律要适应时代;句中是两个词。现代汉语是一个词,指特定的时间4是子才,由于公;不才,亦由于公。”(周书文帝纪下)4由于依赖于、凭借于;句中是两个词。现代汉语是一个词,表原因。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现代汉语的异同1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左传成公三年)1于是在这个时候的意思。2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2得意领会话中的旨趣。3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3妻子指妻子儿女。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4虽然虽然如此。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5知道了解和掌握道。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6地方土地方圆。7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7其实枳树的果实。8其妻闻其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三国志魏志华佗传)8中间从见面到“发病”。9(夏)馥顿足而叹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后汉书夏馥传)9自己由自己。10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世说新语方正)10甚至指十分周到。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并说明其中的连绵词或叠音词1斤斤其明(诗经周颂执竞)1斤斤叠音词,明察。2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2陈陈叠音词,指太仓里的陈粮。3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3望洋仰视的样子,叠韵联绵词。4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杜甫北征)4密勿黾勉,努力,双声联绵词。5。见君子,忧心怲怲。(诗经小雅頍弁)5怲怲忧愁的样子,叠音词。6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邶风谷风)6习习微风和疏的样子,叠音词。7春日迟迟(缓慢的样子,这里形容天一天一天变长),采蘩祁祁。(诗经豳风七月)7迟迟缓慢的样子,这里形容天一天一天变长。叠音词。祁祁盛多的样子,叠音词。8绸缪束薪。(诗经唐风绸缪)8绸缪叠韵联绵词,缠束的意思。9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史记刺客列传)9须臾双声叠韵联绵词,指时间短暂。10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10仿佛双声联绵词,指隐隐约约。四说明下列句中偏义复词的词义和在句中的意义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1休祲休,吉兆。祲,妖氛。句中只有“祲“的意思。2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2得失得,得到。失,失去,过失。句中只有“失“的意思。3将军(指霍光)领天下,谁敢言者缓急相护,但恐少夫无意耳。(汉书外戚传)3缓急缓,慢。急,快。句中只有“急“的意思。4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4风雨风,刮风。雨,下雨。句中只有“急“的意思。5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5车马车,车子。马,马匹。句中只有“车”的意思。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6。异同异,不同。同,相同。句中只有“异”的意思。7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史记范雎列传)7死生死,死亡。生,活命,保全性命。句中只有“生”的意思。8爪牙不足以供嗜欲,驱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志)8利害利,好处。害,祸害。句中只有“害”的意思。9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汉乐府枯鱼过河泣)9出入出,出去。入,进来。句中只有“出”的意思。五、按照繁体字的意义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后来皇後怒發冲冠引而不髮五谷豊登里外古文匯编幹戈干事主干干湿。一國两製後来皇后怒髪衝冠引而不發五榖豊登裏外古文彙编干戈幹事主幹乾湿一国两制六说明下列各组异体字的类型1暖煖貓猫甎磚覩睹2綫線螾蚓猨猿綉繡3鄰隣胷胸畧略稾稿4岳嶽邨村泪淚岩巖1同为形声字,义符不同。2同为形声字,声符不同。3同为形声字,声符和义符相同,但位置不同。4造字方式不同。前一个是会意字,后一个是形声字。七阅读古注,说明句中的假借字1诗经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毛传“务,侮也。”1“务”假借为“侮。”2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生读为性。”2“生”假借为“性。”3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3“时”假借为“莳”。4汉书贾谊传“平居不可屈信。”颜师古注“信读曰伸。”4“信”假借为“伸”。5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郭庆藩注“辩读为变,与正对文。辩、变古字通。”5“辩”假借为“变”。6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引音义云;“由,义当作犹,古字借用耳。”6“由”假借为“犹”。八写出与句中加线词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1燕尔新昏,如兄如弟。(诗经邶风谷风)2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左传宣公二年)3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孟子梁惠王下)4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5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庄子盗跖)6实左右商王。(诗经商颂长发)1昏婚2竟境3反返4取娶5保堡6左佐九根据释义对下列各组词进行义素分析1哭号(1)说文“哭,哀声也。”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2)说文“号,呼也。”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1)哭人不带呼号或述说表示悲哀的情绪发声(2)号人带有呼号或述说表示悲哀的情绪发声2刻镂(1)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刻桓公桷。”(1)刻在木头上用刀具雕(2)镂在金属上用刀具雕3贫穷(1)说文“财分少也。”史记主父偃列传“家贫,假贷无所得。”(2)说文“穷,极也。”尚书微子之命“永世无穷。”(1)贫钱、物等缺乏(2)穷空间、时间等终极,达到终极十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在句中的意义1共饭米熬谷。(周礼地官舍人)2艺麻如之何(诗经齐风南山)3为山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孟子离娄上)4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5或脱简,或脱编。(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6六军既没,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晋书马隆传)7是黑牛也,而白题。(韩非子解老)8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史记儒林列传)9今子生文明之世,乃何自苦如此。(南史陶潜传)10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哀公二年)11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上卿送之(左传桓公三年)12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礼记乐记)13空谷传响。(水经注汉水)14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墨子节葬下)15彼君子女,绸直如发。(诗经小雅都人士)年收成好。1熬指烤干。2艺种植。3因凭借。4废放下。5编指用来穿连竹简的绳子。6横恣意。7题题额头。8文学指文献典籍。9文明指社会昌明。10毙倒下。11敌指地位差不多。12俭指约束自己,不放纵。13响指回声。14亲戚指父母。15绸密。十一。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一)间1从门间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1门缝,本义。2天地间,人为贵。(曹操度关山)2之间,引申义。3则美丑有间矣。(淮南子俶真)3距离,引申义。4乃用陈平计,间项王。(史记项羽本纪)4离间,引申义。5忧念遑遑,未有间宁。(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5空闲,引申义。二节1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史记龟策列传)竹节,本义。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骨节,引申义。3长歌赴促节。(陆机拟古诗)节奏,引申义。4礼不逾节。(礼记曲礼上)法度,引申义。5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节操,引申义。(三)徒1舍车而徒。(周易贲卦)1步行,本义。2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左传隐公九年)2步兵,引申义。3旦而皆召其徒,无之。(左传昭公四年)3跟从的人,引申义。(四)官1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馆舍,本义。2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荀子强国)官署,引申义。3耕、渔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难一)官职,引申义。4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易系辞下)官员,引申义。十二。解释下列各词的句中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1菜虽疏食菜羹,必祭。(论语乡党)1菜植物类的菜;各种菜肴。扩大。2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2匠木匠。各种有技术的工人。扩大。3响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3响回声。声响扩大。4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经周南关雎)4采指采摘植物的果实等有用的部分。指采取。扩大。5宫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左传庄公十九年)5宫居住的房屋。帝王住的宫殿。缩小。6禽终日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6禽走兽总名。主要指飞禽。缩小。7寡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墨子辞过)7寡指无妻无夫的人。只是指失去丈夫的女性。缩小。8汤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8汤热水。指汁水特别多的一种副食品。转移。9史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9史古代的一种文职人员。主要指历史。转移。10孩婴儿笑。指幼童。转移。10孩若婴儿之未孩。(老子二十章)11乐府指汉代采诗的一种音乐机关。指一种诗体。转移。11乐府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汉书礼乐志)12涕眼泪。鼻涕。转移。12涕悲愁垂涕相对。(列子汤问)13诬指说话夸大失实。欺骗。词义加重。13诬不能行而言之,诬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14谤议论批评过失。毁谤。词义加重。14谤近臣谏,远臣谤。(国语楚语)15购重金收买。指一般的买。词义减轻。15购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战国策韩策二)16爪牙指得力的武臣、卫士。指帮凶一类的人。情感色彩不同。16爪牙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越语上)17妖年轻漂亮。妖邪不正。情感色彩不同。17妖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曹植美女篇)18媚亲爱、喜爱。有取悦于人。情感色彩不同。18媚公之媚子,从公于狩。(诗经秦风驷驖19祥指吉兆。情感色彩不同。19祥是何祥也吉凶安在(左传僖公十六年)20瑞征验。主要指吉兆。情感色彩不同。20瑞占者因其野泽之物,巢集城宫之内,则见鲁国且凶,传主人不吉之瑞矣。(论衡指瑞)21深刻严刻,不宽缓。不肤浅。情感色彩不同。21深刻刑法深刻,它政被乱。(汉书食货志上)十三。解释下列各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它们的异同1周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1同都有结合的意思。异感情色彩不同,周是以义合,比是以利合。2宫室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墨子号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2同住处。异范围大小不同,宫指整个住宅;室指房间。3撼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岳飞传)东风摇百草(古诗十九首之九)3同对物体施加力量。异状态不同,撼的力度大,猛烈。摇的力度小。4诛弑诛暴国之君如诛独夫。(荀子正论)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弑其上。(荀子富国)4同杀。异施事受事的关系不同。诛常指杀有罪者或无道者。弑指在下位者杀在上位者。5完备巢非不完也。(荀子劝学)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5同都表示没有缺失。异完是完整,没有残缺。备是各部分齐全,具备不缺少。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中的名词状语并说明其在句中的作用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4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5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史记淮阴侯列传)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7日君以骊姬为夫人。(国语晋语)8君王宜郊迎。(史记陆贾列传)9乃病免家居。(史记陆贾列传)10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11舍适子不立而外求君。(左传文公七年)1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1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4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上)15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16天下之士云合归汉。(汉书梅福传)17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18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19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2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2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22学士皆师尊之。(汉书董仲舒传)23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2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25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26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27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史记留侯世家)28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卷五十六)2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30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31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二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2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3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4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5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6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7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8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战国策赵策)9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10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11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1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13(某人)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14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15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邪(庄子庚桑楚)16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17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18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19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筹,公不如义。(史记项羽本纪)2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2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2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3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24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25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2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27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汉书霍光传)28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2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荀子天论)3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31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3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33(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34时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35膏锏有余,则车轻人。(吴子治兵)三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判断的依据1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战国策赵策)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史记屈原列传)3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4三子者出,曾皙后。5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6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7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传)8蔡文大奇其形貌。(汉书翟方进传)9彼长而我长之,彼白而我白之。(孟子告子下)10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11乃丹书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12寡君未知所过也。(韩非子难四)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13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1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15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16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17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18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19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20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21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22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23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左传僖公十九年)24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5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26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马中锡中山狼传)27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28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29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四指出下列句中的使动动词并说明其意义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2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3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邹阳狱中上梁王书)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5晋侯饮Y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6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S)之。晁错论贵粟疏7。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8买臣深怨(汤),常欲死之。(汉书朱买臣传)9我能起死人。(吕氏春秋别类)1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1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12魏其谢病,屏居蓝天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辨士说之,莫能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13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1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五说明下列句中的为动、对动之类动词及其意义1伯夷死名于首阳山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2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3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韩非子和氏)4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礼记檀弓)5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6(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六指出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充当的句子成分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左传僖公四年)2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3予知之,将语若。(庄子知北游)4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5欲利而身,先利而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6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七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2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后汉书冯衍传)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4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7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8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9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1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孟子梁惠王上)1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1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1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15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16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1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八年)18曾皙曰“三子者之言何如”(论语)19虽曰匪予,既作尔歌。(诗大雅桑柔)2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21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22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年)23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24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25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26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27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28是何也”(荀子天论)29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30子欲何之(战国策秦策)31子奚乘是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3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书汤誓)33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34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35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史记大宛列传)36王攻楚将恶出兵(史记春申君列传)37夫子将焉适(吕氏春秋士节)38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韩非子难一)39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40吴人焉敢攻吾邑(吕氏春秋察微)八说明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