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方家畔煤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doc_第1页
榆阳区方家畔煤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doc_第2页
榆阳区方家畔煤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doc_第3页
榆阳区方家畔煤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doc_第4页
榆阳区方家畔煤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概况项目名称委托单位地址检测评价机构机构地址检测项目粉尘(煤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噪声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检测人员报告编写人报告审核人报告签发人目录1概述12检测依据及标准121法律、法规依据122检测规范与标准13职业卫生调查231企业概况232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333工艺流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434个人防护用品配备93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10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1041检测项目确定1042检测/测量方法及最低检出浓度/测量范围1143职业接触限值1144检测点设置原则及检测要求1245计算方法1446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155建议25附件附件一职业健康监护项目及周期1概述为了解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生产条件提供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受榆阳区方家畔煤矿委托,我公司于2014年7月18日对该煤矿主要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与评价。2检测依据及标准21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2011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105号(1987年)(3)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2002年)(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年)(5)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7号(2012年)(6)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2012年)(7)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生部卫监发200263号)(8)职业病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01348号)22检测规范与标准(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3)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22007)(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8)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9)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160292004)(10)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氧化物(GBZ/T160322004)(11)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12)公共场所空气温度测定方法(GBZ/(13)公共场所空气湿度测定方法(GBZ/(14)公共场所空气风速测定方法(GBZ/(15)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安监总煤调2010121)3职业卫生调查31企业概况32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该公司现有生产人员83人,各岗位人员设置及工作制度见表31。生产单元工种早班(人)中班(人)作业时间(H)带班矿长118技术员18班组长118瓦检员118安检员118电工118装煤工128放炮工18支护工(兼打眼)28打眼工(兼支护)283205炮采面抽水118机车司机308刮板司机18皮带工18破碎工88井下生产运输系统计量18皮带工18地面生产运输系统装载司机28锅炉房司炉工1112压风机房巡检工1112通风机房风机司机1112地面辅助调度室调度员1112合计83表31岗位人员设置及工作制度33工艺流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矿井主要分为井下工程及地面工程两部分。井下工程包括井下生产系统及辅助生产系统,井下生产系统包括炮采工作面(3205炮采面)、井下运输系统;井下辅助生产系统包括中央水泵房、中央变电所。地面工程分为地面生产系统及辅助生产系统(压风机房、通风机房、锅炉房)。331井下生产工艺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井下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采煤工艺、运输提升工艺等。3311采煤工艺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1)采煤工艺流程该煤矿井下设置3205炮采面,采用钻爆法。3205炮采作业面工艺打眼、装药,放炮后,空顶一夜,支护,工人进入工作面进行铲车清煤,将煤铲入至胶轮车,采用胶轮车运输。巷道支护作业接续于爆破作业空定一夜之后,采用锚杆网支护。炮采工艺流程示意图见图31。图31炮采工艺流程示意图(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煤电钻打眼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煤尘、噪声及手传振动。炮采作业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放炮时产生的煤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噪声。支护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煤尘、噪声及手传振动。铲车作业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放炮时产生的煤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噪声3312运输及提升工艺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1)运输及提升工艺流程3205炮采作业面的来煤经过胶轮车运输到刮板输送机,刮板机转载至主斜井皮带提升至地面。运输提升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32所示。装药放炮支护煤尘、噪声手传振动煤尘、噪声、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煤尘、噪声、手传振动铲车清煤运输系统煤电钻打眼煤尘、噪声、氮氧化物、一氧化碳3205采面来煤胶轮车运输刮板输送机装载机主斜井主井提升皮带煤尘、噪声、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煤尘、噪声、一氧化碳图32运输提升工艺流程示意图(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胶轮车、刮板运输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煤尘、噪声、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皮带提升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煤尘、噪声。3313井下辅助工程(1)中央水泵房、中央变电所中央水泵房水泵作业过程中及中央变电所产生的噪声,井下水仓排水积聚时间较长时可能产生有硫化氢。332地面工程3321地面生产系统工艺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原煤用皮带提升至地面,经转载皮带转载至简易分级筛,分级筛筛分后筛下末煤、块煤由装载机分运至各煤场储存。地面生产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见图33。转载皮带主斜井分级筛末煤块煤末煤场块煤场转载机转载机图33地面生产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分运作业时,煤场装载机装、运煤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噪声、粉尘。3322地面辅助系统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本次地面辅助生产系统主要有空压机房、通风机房、锅炉房等。(1)压风机房该煤矿于工业场地设空气压缩机站一座,站内安装2台空气压缩机,为井下急救提供压缩空气。空压机房外设空压机司机值班室。空压机房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2)通风机房回风井出口附近设通风机房,布置2台防爆对选轴流式通风机1台工作,1台备用。通风机露天布置,建风门间和配电间。通风机扩散塔前侧安装消音器。通风机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3)锅炉房厂区内设有锅炉房一座,供采暖和浴室用热。锅炉房内设2台立式锅炉,一台DZL207AIII型蒸汽锅炉,另一台CLSS50100/20型茶水炉供应开水,夏季锅炉未运行。锅炉用煤为自产煤,用时由小推车从煤场推至锅炉上煤口,人工上煤。锅炉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上煤过程中产生的煤尘,锅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高温,出渣时产生的矽尘等,还包括锅炉上水泵运行时产生的噪声。本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见表32。表32本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表序号生产环节工作场所生产工艺/设备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13205炮采工作面煤电钻煤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噪声、手传振动2铲车3运输系统胶轮车、刮板机、皮带煤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噪声4井下生产井下水泵房水泵噪声5筛分系统简易分级筛煤尘、噪声6地面生产煤场铲车煤尘、噪声7锅炉房热水锅炉、茶水锅炉、循环水泵煤尘、矽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噪声、高温8通风机房通风机噪声9地面辅助生产系统压风机房空气压缩机噪声综上所述,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煤尘)、化学有毒物质(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手传振动)。3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现场调查了解到,该矿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主要包括防尘、防毒、及噪声、振动控制措施,分述如下351防尘设施本项目设置的防尘设施主要有(1)井下防尘设施主要是刮板运输机各胶轮车卸煤处设有防尘喷雾装置。(2)地面工作场所防尘设施主要是运煤皮带机头安装有喷雾装置。352防毒设施本项目设置的防毒设施主要有(1)井下设有完整的通风系统,矿井选用通风方法为抽出式,矿井通风矿用防爆对旋轴流式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2)采掘工作面有一氧化碳、瓦斯浓度检测仪。353防噪声、振动控制措施本项目设置的防噪声、振动设施主要有(1)压风机房与压风机司机值班室分开布置,减少噪声接触时间。(2)通风机装有消音器,降低了通风机的噪声;通风机房设置值班室,减少噪声接触时间。34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现场调查了解到,该公司制订有从业人员防护用品配备发放和使用管理制度及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等制度,并建立有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管理台帐,设有专人管理。本矿为工人配发的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防尘口罩、工作服、手套及安全帽等。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41检测项目确定本次检测过程中该矿井无掘进作业面,故未对掘进面进行检测。井下未进行打眼放炮,故未对放炮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打眼过程中的手传振动进行检测。锅炉房未运行,故未对锅炉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煤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高温、矽尘及水泵运行时产生的噪声进行检测。根据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本次检测范围包括井下作业场所(3205炮采作业面、运输及提升系统、中央水泵房、中央变电所)及地面作业场所(筛分系统、锅炉房、压风机房、通风机房)等。本次的重点检测因素为粉尘(煤尘)、化学有毒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及物理因素(噪声)等。42检测/测量方法及最低检出浓度/测量范围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检测方法及最低检出浓度见表41,物理因素测量方法及测量范围见表42。表41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检测方法及最低检测浓度化学有害因素采样仪器检测方法最低检出浓度(MG/M3)总尘03(300L)煤尘(定点)呼尘AKFC92A矿用粉尘采样器GBZ/T19212007滤膜增重法003(300L)煤尘(个体)呼尘AKFC92G个体粉尘采样器GBZ/T19222007滤膜增重法001(960L)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沉降尘收集GBZ/T19242007焦磷酸法一氧化碳GXH3010/3011BF便携式红外线分析器GBZ/T160282004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01二氧化碳GXH3010/3011BF便携式红外线分析器GBZ/T160282004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196二氧化氮FCC1500D防爆大气采样器GBZ/T160292004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00158(75L)表42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方法及测量范围物理因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范围噪声HS5660A型精密脉冲声级计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3001400DB(A声级)43职业接触限值各类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43至表45。表43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害物质名称PCTWA(MG/M3)PCSTEL(MG/M3)最大超限倍数呼尘252煤尘(游离SIO2含量10)总尘42一氧化碳(非高原)2030二氧化碳900018000二氧化氮510注该标准引自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其中“MAC”为最高容许浓度;“PCTWA”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STEL”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表44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接触时间接触限值DBA备注5D/W,8H/D85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5D/W,8H/D85计算8H等效声级5D/W85计算40H等效声级注该标准引自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表45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设计要求接触时间噪声声级DBA工效限值DBA噪声车间观察(值班)室7555接触时间噪声声级DBA工效限值DBA非噪声车间办公室、会议室60主控室、精密加工室70注该标准引自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44检测点设置原则及检测要求441粉尘检测点位设置原则及采样要求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中的要求,检测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触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响劳动者的正常工作,且应避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入收集器内;检测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业点,并作为重点检测点;采样高度为工人操作时的呼吸带。针对该煤矿炮采工作面的炮工、打眼、支护、清煤等工种接触的粉尘浓度最高,所以将其选定为重点个体采样对象。各工种的工作内容见表46。表46各工种工作内容工种工作内容放炮工负责放炮和攉煤支护工负责支护和攉煤铲车司机清理爆破后工作面煤矸胶轮车司机运输煤矸442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点设置原则及采样要求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中的要求,检测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触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响劳动者的正常工作,且应避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入收集器内;检测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业点,并作为重点检测点;采样高度为工人操作时的呼吸带。443物理因素检测点设置原则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中的要求,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噪声的测量点进行设置,设置原则如下噪声测量点位设置原则若车间内各处A声级差别不大(小于3分贝),则只需在车间内选择13个测点;若车间内各处声级波动较大(大于3分贝),则需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必须包括所有劳动者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工作、活动的地点和范围;测量时应将传声器放置在操作人员的耳朵位置(人离开)。45计算方法451定点采样化学有毒物质计算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空气中化学有害物质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TWA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C1、C2、C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T1、T2、T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H;8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8H。128NTCTWA452噪声4521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全天等效声级计算按声级相近的原则把一天的工作时间分为N个时间段,用积分声级计测量每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LAEQ,T。式中LAEQ,T全天的等效声级,DBA;LAEQ,TI时间段TI内等效声级,DBA;T这些时间段的总时间,H;TII时间段的时间,H;N总的时间段的个数。45228H等效声级(LEX,8H)的计算根据等能量原理将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计算公式如下式中LEX,8H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DBA;TE实际工作日的工作时,H;LAEQ,T实际工作日的等效声级,DBA;TO标准工作日时间,8H。46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461工作场所粉尘浓度检测结果,8AEQ,T01EEXHLGDBA101101L1TIAEQ,TAEQ,01LADBTITGNI胶轮车运输(1)工作场所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该煤矿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见表47,粉尘作业岗位个体采样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结果见表48,粉尘浓度超限倍数计算结果见表49。表47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序号工作场所采样地点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种类13205炮采作业面打眼工作业位69煤尘表48粉尘作业岗位个体采样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结果序号工作场所工种粉尘种类检测结果MG/M3PCTWAMG/M3评价1炮工呼尘07625合格2支护工呼尘09525合格3铲车司机呼尘07325合格4胶轮车司机呼尘14625合格53205炮采面电工呼尘16225合格表49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超限倍数计算结果序号工作场所检测地点粉尘种类最高浓度MG/M3PCTWAMG/M3超限倍数计算结果超限倍数评价总尘444112合格1支护工作业位煤尘呼尘27625112合格总尘074022合格2炮工躲避位位煤尘呼尘23325092合格总尘444112合格3铲车司机作业位煤尘呼尘19225082合格43205炮采面胶轮车司机操作位煤尘总尘1634412超标序号工作场所检测地点粉尘种类最高浓度MG/M3PCTWAMG/M3超限倍数计算结果超限倍数评价呼尘53425212超标总尘2164542超标5刮板机司机操作位煤尘呼尘56225222超标总尘1344342超标6井下运输系统破碎工作业位煤尘呼尘34525142合格总尘1134282超标7主井司机作业位煤尘呼尘41225162合格总尘434112合格8提升系统驱动机房值班室煤尘呼尘15325062合格表47表明,本次对3205炮采面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进行了测定,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中的规定,3205炮采面工作场所呼吸带空气中的粉尘均为煤尘。表48表明,本次对3205炮采面的5名岗位工进行了粉尘浓度的个体采样,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工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表49表明,本次对3205炮采面、井下运输系统系统、提升系统等工作场所共检测粉尘浓度8个点位(呼吸性粉尘8个、总粉尘8个),超限倍数计算结果中,3205炮采面的胶轮车司机操作位和井下运输系统系统的刮板机司机操作位2个点位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超限倍数计算结果超过职业接触限值,井下运输系统系统的破碎工作业位和提升系统的主井司机作业位2个点位总粉尘浓度超限倍数计算结果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余点位粉尘浓度超限倍数计算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2)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本次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汇总情况见表410。表410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结果汇总情况序号粉尘种类检测数量合格数量超标数量呼尘(定点)8个点位6个点位2个点位总尘(定点)8个点位4个点位4个点位1煤尘呼尘(个体)5个岗位5个岗位0个点位本次检测结果表明,该煤矿工作场所粉尘浓度检测结果中超标点位主要集中在胶轮车司机、刮板机司机和破碎工作业位。现场调查发现,铲车往胶轮车卸煤时煤尘飘扬大,刮板机转载点喷雾装置效果不佳,破煤工作业位正处于胶轮车卸煤口附近煤尘飘扬大且喷雾装置效果不佳喷雾压力不足,降尘效果不明显,导致井下煤尘浓度超标。462化学有毒物质(1)化学有毒物质浓度检测结果该煤矿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毒物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结果见表411,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结果见表412。表411工作场所有害作业岗位化学有毒物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结果序号工作场所岗位/工种化学名称TWA(MG/M3)PCTWA(MG/M3)评价1炮工躲避位一氧化碳4820合格2铲车司机操作位一氧化碳4720合格33205炮采作业面胶轮车司机操作位一氧化碳4820合格4井下运输系统刮板机司机操作位一氧化碳4720合格53205炮采作业面炮工躲避位二氧化碳158909000合格序号工作场所岗位/工种化学名称TWA(MG/M3)PCTWA(MG/M3)评价6铲车司机操作位二氧化碳158889000合格7胶轮车司机操作位二氧化碳158889000合格8井下运输系统刮板机司机操作位二氧化碳150579000合格9炮工躲避位二氧化氮045合格10铲车司机操作位二氧化氮045合格113205炮采作业面胶轮车司机操作位二氧化氮045合格12井下运输系统刮板机司机操作位二氧化氮015合格表412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毒物质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结果序号工作场所岗位/工种化学名称STEL(MG/M3)PCSTEL(MG/M3)评价1炮工躲避位一氧化碳6430合格2铲车司机操作位一氧化碳6330合格33205炮采作业面胶轮车司机操作位一氧化碳6430合格4井下运输系统刮板机司机操作位一氧化碳6230合格5炮工躲避位二氧化碳2118718000合格6铲车司机操作位二氧化碳2118418000合格73205炮采作业面胶轮车司机操作位二氧化碳2118418000合格8井下运输系统刮板机司机操作位二氧化碳2007618000合格9炮工躲避位二氧化氮0510合格10铲车司机操作位二氧化氮0510合格113205炮采作业面胶轮车司机操作位二氧化氮0510合格12井下运输系统刮板机司机操作位二氧化氮0210合格表411表明,本次于3205炮采作业面、井下运输系统等工作场所进行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浓度的检测,根据工作区域和接触时间,计算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结果表明,上述岗位接触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表412表明,本次于3205炮采作业面、井下运输系统等工作场所进行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12个点位,检测结果表明,上述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2)化学有毒物质浓度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本次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毒物质浓度检测结果汇总情况见表413。表413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毒物质浓度检测结果汇总情况表序号化学有毒物质种类检测数量合格点数超标点数1一氧化碳4个点位4个点位0个点位2二氧化碳4个点位4个点位0个点位3二氧化氮4个点位4个点位0个点位本次检测结果表明,该工作场所井下一氧化碳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现场调查发现,该公司井下通风系统完善,通风效果良好,有利于化学有毒物质的扩散。463物理因素4631噪声(1)工作场所噪声检测结果噪声作业岗位等效声级计算结果见表414,非噪声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测量结果见表415。表414工作场所噪声作业岗位等效声级计算结果序号工作场所岗位/工种工作区域LAEQ,TIDBATI(H)LAEQ,TEDBATE(H)LEX,8HDBA标准限值DBA评价1打眼工作业位83062打眼放炮工炮工躲避位8222828882885合格3铲车司机铲车司机作业位1138611386112685超标43205炮采作业面胶轮车司机胶轮车司机作业位1104611046109285超标刮板机司机刮板机司机作业位8698869886985超标5运输系统破碎工破碎工作业位8738873887385超标6中央水泵房水泵工人巡检位91627中央变电所电工工人休息位7256847884785合格8主斜井皮带司机作业位83749地面运输系统皮带司机主斜井皮带司机值班室7074809880985合格风机司机作业位8721510通风机房风机司机通风机房值班室70365803880385合格压风机房工人巡检位8250511压风机房巡检工压风机房值班室74275755875585合格表415非噪声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测量结果序号工作场所测量点位场所类别测量结果DBA卫生限值DBA评价1压风机房压机房工人值班室噪声车间值班室74275合格2通风机房通风机房工人值班室噪声车间值班室70375合格3驱动机房主斜井皮带司机值班室噪声车间值班室70775合格表414表明,本次于3205炮采作业面、井下运输系统、压风机房、风机房、绞车房等工作场所共测量噪声强度14个点位,分别为上述区域的炮工、刮板机司机、皮带司机等11名岗位操作工接触噪声的工作场所,其中3205炮采作业面的铲车司机、胶轮车司机、刮板机司机、破碎工4个噪声作业岗位8H等效声级超标,其余岗位8H等效声级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表415表明,本次于风机房、压风机房、锅炉房等噪声工作场所值班室共测量噪声强度3个点位,测量结果表明,三个点位均符合卫生限值。(2)测量结果分析与评价本次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测量结果汇总情况见表416。表416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测量结果汇总情况序号场所测量数量合格数量超标数量1噪声场所11个岗位11个岗位4个岗位2非噪声场所3个点位3个点位0个点位本次检测结果表明,该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测量结果超标岗位主要集中于3205炮采作业面、辅助运输共4个噪声作业岗位8H等效声级超标。现场调查发现,3205炮采作业时,使用的装载机、胶轮车等设备本底噪声较高且工人直接接触时间较长,导致上述工作场所作业岗位8H等效声级超标。刮板机司机、破碎工因刮板机其本底噪声较高,造成该区域噪声作业岗位8H等效声级超标。企业应为接触高噪声作业人员配发防噪耳塞或耳罩,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噪声对接触人员的健康影响。5建议(1)本次检测结果中,井下胶轮车司机、刮板机司机和破碎工作业位等作业点位粉尘浓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企业应将其作为重点监护岗位,在作业过程中应加强对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并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与管理。(2)井下风流净化水幕的设置(3)转载点处喷雾装置的设置(2)定期对各类防护设施,如喷雾装置喷头进行维护,及时更换堵塞或损坏喷头,保证井下喷雾正常使用,并且在刮板机转载点加装喷头。根据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对井下防尘设施进行改良,并确保工作面通风量,保证井下防护设施防护到位。设备检、维修过程应加强现场管理,及时对工作场所进行通风换气,并做好相应的应急救援准备,操作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佩戴合理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防尘口罩应选用N95级以上。(3)企业应参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中的要求,在站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场所或设备醒目位置设置相关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说明书。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情况参考表51。表51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说明设置参考单元工作场所应设置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种类井下采、掘作业面注意防尘、戴防尘口罩、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噪声有害单元工作场所应设置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种类生产井下排水泵房注意防尘、戴防尘口罩、噪声有害地面生产筛分系统注意防尘、戴防尘口罩、噪声有害、戴护耳器通风机房噪声有害地面辅助压风机房噪声有害、戴护耳器机修车间注意防尘、戴防尘口罩、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噪声有害、戴护耳器、当心弧光、戴防护镜井下水处理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戴防毒口罩、噪声有害、戴护耳器生活水处理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戴防毒口罩、噪声有害、戴护耳器地面变电所穿防护衣、穿防护靴辅助工程锅炉房注意防尘、戴防尘口罩、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噪声有害、戴护耳器、戴防护镜、注意高温(4)建议为压风机房作业人员配备防护耳塞,减小工作场所噪声对工人健康的影响。(5)企业应当加强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在工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以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6)企业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医疗机构定期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应符合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的相关要求,并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7)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2012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令)的规定,企业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每三年至少开展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以便及时掌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并将检测结果存入企业职业卫生档案。以下空白附件一职业健康监护项目及周期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对本报告中涉及的主要有害作业的职业健康监护项目及周期摘录如下一、煤尘包括煤矽尘英文COALDUSTINCLUDINGCOALSILICAMIXEDDUST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11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活动性肺结核病2慢性阻塞性肺病3慢性间质性肺病4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12检查内容1症状询问重点询问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史、吸烟史及咳嗽、咳痰、喘息、胸痛、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可参考附录C无机粉尘作业劳动者呼吸系统症状调查问卷)2体格检查内科常规检查,重点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必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清ALT、心电图、后前位X射线高千伏胸片、肺功能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21目标疾病1职业病A煤工尘肺(见GBZ70)B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见GBZ82)2职业禁忌证同上岗前22检查内容1症状询问重点询问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也可有喘息、咯血等症状(可参考附录C无机粉尘作业劳动者呼吸系统症状调查问卷)2体格检查内科常规检查,重点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A必检项目后前位X射线高千伏胸片、心电图、肺功能B选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清ALT23健康检查周期1劳动者接触煤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3年1次;劳动者接触煤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年1次2X射线胸片表现为0作业人员医学观察时间为每年1次,连续观察5年,若5年内不能确诊为煤工尘肺患者,应按一般接触人群进行检查3煤工尘肺患者每12年检查1次3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31目标疾病职业病1煤工尘肺2煤矿井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