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以金衢城镇群为例_第1页
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以金衢城镇群为例_第2页
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以金衢城镇群为例_第3页
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以金衢城镇群为例_第4页
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以金衢城镇群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题目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以金衢城镇群为例内容摘要城镇群是在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时出现的,是城市区域化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城镇群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发展空间,城镇群成为实现集约化发展的一种空间载体,也是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针对中国城镇群的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开展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研究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首先,本文对中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城镇群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综述。在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城镇群是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时出现的,是其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部分,在空间界定上需要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结合,城镇群具有功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内聚力和辐射力是推动三大结构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对这三个结构的优化整合是实现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与理论综述共同构成实证部分的理论基础。接着,本文重点开展对金衢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在探讨了培育金衢城镇群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进行金衢地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对于三个城市成为金衢地域中心城市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单中心、双中心、三中心的发展模式,通过比较,认为三中心发展模式更能适应金衢城镇群目前弱中心和分散多核化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主要交通流向的分析和各城市发展现状,定量和定性结合,确定出金衢城镇群的空间范围,并初步分析了金衢城镇群的动力机制。然后,引入产业集群理论,认为金衢城镇群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应该培育若干个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此后,提出围绕产业集群对以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进行界定和功能组织,并对城镇群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整合。此后,提出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支撑体系的建设原则和目标,并提出加强金衢城镇群与周边地区的多方面联系。最后,在借鉴已有的城镇群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认为金衢城镇群空间的协调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在城镇化方面,应根据各城镇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群管理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转变角色推动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形成适合金衢城镇群的运行机制;在技术方面,采用数字城市技术,适应城镇群发展的需要。关键词城镇群,金衢,协调发展,城镇化THESISSTUDYONSPATIALCOORDINATEDDEVELOPMENTOFURBANGROUPACASESTUDYOFJINQUURBANGROUPSPECIALIZATIONHUMANGEOGRAPHYPOSTGRADUATEZHOUYIYIMENTORPROFESSORCAORONGLINABSTRACTURBANGROUPAPPEARSWHENREGIONALECONOMYANDURBANIZATIONGETSHIGHLEVEL,WHICHISANEWSPATIALPATTERNOFURBANSYSTEM,AKINDOFINTENSIVEEXTERNALIZATIONOFTHETENDENCYOFURBANDEVELOPINGTOREGIONINCHINA,URBANGROUPISBECOMINGAVITALSPACEOFURBANIZATION,ASPATIALSUPPORTEROFINTENSIVEDEVELOPMENT,ANELEMENTARYUNITTHROUGHWHICHCHINESEECONOMYENTERS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ITHASPRACTICALSENSEINSTUDYONCOORDINATEDDEVELOPMENTOFURBANGROUPFIRST,THEPAPERINTRODUCESMAINRESEARCHESANDPRACTICESFROMDIFFERENTANGLEOFVIEWINCHINAANDOTHERCOUNTRIESBASINGTHEANALYSISOFSEVERALCONCEPTIONS,THEPAPERCONSIDERSTHATURBANGROUPAPPEARSWHENECONOMYANDURBANIZATIONGETHIGHLEVELANDURBANGROUPISTHECOREOFTHEURBANSYSTEMOFTHEAREA,AND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METHODSSHOULDBEUSEDINITSSPATIALPARTITIONTHEPAPERCONSIDERSTHATURBANGROUPHASFUNCTIONALSTRUCTURE,SCALESTRUCTUREANDSPATIALSTRUCTURE,WHICHAREGREATLYINFLUENCEDBYCOHESIONANDDIFFUSIONTOOPTIMIZETHEABOVETHREESTRUCTURESISAMAINWAYTOREALIZETHESPATIALCOOPERATIONDEVELOPMENTOFURBANGROUPANDTHEPAPERBRINGSABOUTPRINCIPLESTOGETTHISTASKTHEABOVEISTHETHEORETICALBASEOFTHEPRACTICALSTUDYSECOND,THEPAPERFOCUSESINSTUDYOFJINQUURBANGROUPBASINGDISCUSSIONOFTHEPOSSIBILITYANDNECESSARYOFTHEBUILDUPOFJINQUURBANGROUP,THROUGHANALYZINGTHEECONOMICDIFFERENCEINJINQUREGION,THEPAPERCONSIDERSTHATTHREECITIESCANBETHECENTRALCITIESOFJINQUURBANGROUP,WITH3MODELSTOBECHOSE,WHICHISSINGLECENTER,DOUBLECENTERS,THREECENTERS,CONSIDERINGTHELASTMODELFITSJINQUURBANGROUP,INTHESTAGEOFWEAKCENTERANDDISPERSEDPOLARIZATIONANDTHENTHEPAPERDEFINESTHESPATIALAREAOFJINQUURBANGROUPTHROUGHANALYSISOFMAINTRAFFICCURRENTANDTHECONDITIONSOFALLCITIES,ANALYZINGTHEDYNAMICALMECHANISMOFJINQUURBANGROUPTHENTHEPAPERINTRODUCESTHETHEORYOFINDUSTRIALCLUSTERANDCONSIDERSTHATJINQUURBANGROUPHASAPPEARSTHETRENDOFINDUSTRIALCLUSTER,ITSAGOODWAYTOCULTIVATESOMEINDUSTRIALCLUSTERSTOSTRENGTHENTHEECONOMICCOMPETITIONOFJINQUTHENTHEPAPERBRINGSFORWARDCITYECONOMICCIRCLECANBEORGANIZEDBASINGTHREECENTRALCITIESANDOPTIMIZESTHETHREESTRUCTURESMENTIONEDAFTERTHIS,THEPAPERGIVESTHEPRINCIPLESANDTASKSOFTHEREGIONALINFRASTRUCTUREANDCONSIDERSTHATJINQUURBANGROUPSHOULDSTRENGTHENCONTACTSBETWEENJINQUURBANGROUPANDAREASAROUNDITATLAST,THEPAPERCONSIDERSTHAT3ASPECTSSHOULDBECARRIEDOUTASFOLLOWS,CHOOSINGVARIOUSURBANIZATIONMETHODSBASINGDIFFERENTSITUATION,INNOVATINGTHEROLEOFLOCALGOVERNMENTDURINGTHEURBANIZATIONANDESTABLISHINGASETOFMANIPULATIONMECHANISM,APPLYINGTHETECHNIQUEOFDIGITALURBANKEYWORDURBANGROUP,JINQU,COORDINATEDDEVELOPMENT,URBANIZATION目录绪论1(一)研究的背景11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12“城市区域化”成为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13“集约化”成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14城镇群成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发展空间25中国城镇群内外矛盾日渐暴露2(二)研究的意义21为我国城镇群实现协调发展提供思路22对优化城镇群规划和管理机制进行探讨2(三)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2第一章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411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412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7第二章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921城镇群的概念9211几个概念的辨析9212城镇群概念的界定1122城镇群的空间界定方法1123城镇群的影响因素1224城镇群的动力机制1225城镇群的三大结构1326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13261非均衡发展原则13262整体效益原则13263优势互补原则14264可持续发展原则14265以人为本原则14第三章金衢城镇群的空间界定及形成机制1531金衢城镇群的生长区域概述15311区位条件15312自然资源15313旅游资源15314经济现状1632培育金衢城镇群的必要性1632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需要16322城镇分工协作和有序竞争的需要17323集约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18324实现浙江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18325浙闽赣皖四省九地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933培育金衢城镇群的可能性19331市场化、工业化创造经济环境19332城镇分工协作发展初见端倪20333城镇呈走廊式空间发展格局20334区域基础设施良好2034金衢城镇群的空间界定21341经济水平和城镇集聚的差异21342中心城市的选择22343中心城市发展模式25344金衢城镇群的空间界定2635金衢城镇群发展的动力机制28351工业是推动城镇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8352市场和第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28353旅游资源对城镇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28第四章金衢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构想2941协调发展的原则和目标2942金衢城镇群产业集群的培育29421金衢城镇群主导产业的选择29422产业集群理论29423金衢城镇群产业集群的培育3043金衢城镇群的功能结构优化32431金华城市经济圈33432义乌城市经济圈34433衢州城市经济圈3544金衢城镇群的规模结构重组36441金衢地域的城镇规模特点分析36442城镇人口集聚空间的形成3745金衢城镇群空间结构的组织37451金衢城镇群空间结构的总体框架37452城镇群发展轴的确定38453“三圈九轴”的城镇群空间发展格局3846城镇群支撑体系的建设39461建设通畅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39462建设高效迅捷的电信网络体系40463建设完善的电力网络体系40464实现重质保量的区域供水4047城镇群与相邻地区的协调发展40471与杭、温、甬的协调发展40472与上海的协调发展42473与四省九地市的协调发展42第五章实施途径和措施4351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4352可持续发展用地模式的引入4453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4554城镇群运行机制的形成4655数字城市技术的应用46第六章结论与探讨4861结论48611城镇群概念的界定48612中心城市选择标准的探讨48613金衢城镇群空间特点的总结48614城镇群运行机制的构想4962探讨49参考文献50致谢53绪论(一)研究的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区域社会经济逐步转化为以城市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区域化”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城市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尤其是城镇群内相对集中的城镇。“集约化”已经成为城镇群协调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协调城镇群在空间上的发展关系,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目前,中国的城镇群在发展中的矛盾日渐暴露,如何从空间上进行协调,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1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范围的城市分工、交流、合作、竞争日益强化,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区域化趋势下,区域内的各经济体形成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并要求打破原有行政界限、地区封锁对经济发展的禁锢。2“城市区域化”成为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现代城市的功能已经由生产型转向服务型,第三产业日益集中于城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重构。“城市的功能空间已不是原先的一个点,而是一个有着相当范围、不同层次的面,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态势”(崔功豪,2001)。城市区域化在空间上直接反映为城镇群的发展,由于城镇群具备完善基础设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与经济规模,成为城市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3“集约化”成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须在满足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要求的同时,满足社会进步、环境保护、高效率的土地利用等要求,集约化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首先,集约化能够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效率。它可以缩短各个经济主体间的交流、交易距离,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能够提高各种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服务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能够为服务业创造充裕的服务对象,繁荣服务业;在集约化的城市里,能够进行高密度的信息交流,利于信息传播和技术创新,利于社会进步。其次,集约化能够降低能耗,保护环境。通过建设集约化的城市,能够缩短交通距离,减少石化燃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第三,集约化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能够改善城市土地低水平利用的不良局面,还能有效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减少城市盲目扩张对于农地和山林的侵蚀,这对于耕地资源出现萎缩趋势的中国尤为重要。合理发展城镇群,实现生产力高度集中,加强内部分工协作,能够减少区域竞争内耗,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是实现集约化的一种有效途径。4城镇群成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发展空间当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以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京津唐地区城镇群为典型代表的超大型城镇群,城镇群正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仅以长江三角洲城镇群为例,它由沪、苏、浙三地15个地级城市组成,现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北起扬州、泰州和南通,西至镇江、南京,中经苏州、无锡、常州,东抵上海,南达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的城镇群空间,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镇群区之一。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该城镇群占有一半;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十强市中,该城镇群占了4个。5中国城镇群内外矛盾日渐暴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中国城镇群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产业同构问题突出,缺乏宏观调控造成土地、水资源的浪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二)研究的意义基于以上宏观背景,从空间角度,开展针对不同类型城镇群的协调发展研究,无疑有益于引导城镇群健康有序发展。1为我国城镇群实现协调发展提供思路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城镇群研究及城镇群发展规划的已有成果和经验,以金衢城镇群专题研究为实例,提出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构想和相关实施途径和措施,促进城镇群内部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2对优化城镇群规划和管理机制进行探讨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城镇群规划和管理机制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金衢城镇群专题研究,对优化城镇群规划和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三)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本文从金衢城镇群的培育着手,试图探讨城镇群协调发展的思路和相关实施措施。文章主要脉络如下第一章为国内外城镇群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该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学术界和规划界对城镇群概念的界定、形成机制和空间结构研究、各国城镇群规划实践、调控措施进行综述。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首先,笔者根据现有的城镇群相关研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于城镇群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其次,笔者对城镇群的空间界定方法进行阐述,为后面开展实证研究做准备;第三,对于城镇群形成和发展影响因素、世界六大城镇群区为美国东北沿大西洋区、五大湖地区、英格兰中南部区、德荷鲁尔莱茵河下游区、日本关东与关西城镇群区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动力机制、三大结构进行概述;最后,提出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第二章同第一章的相关理论综述共同构成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金衢城镇群为例,首先论证组建金衢城镇群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定量定性结合,在对中心城市的选择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对城镇群的空间范围进行界定,并探讨金衢城镇群的动力机制。第四章根据金衢城镇群实际情况,提出培育多中心城镇群的构想,引入产业集群理论,认为金衢城镇群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应该培育若干个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此后,从功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优化重组,以实现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并对实现这一目标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目标进行阐述。第五章结合金衢城镇群,提出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实施措施和途径。第六章为结论和探讨。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总体框架金衢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构想金衢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实施途径和措施实证研究结论和探讨综述城镇群概念的界定城镇群的空间界定方法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金衢城镇群的空间界定和动力机制理论依据城镇群的动力机制城镇群的影响因素城镇群的三大结构理论研究第一章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11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国外对于城镇群的研究,最初来自于人们对区域的关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带来地区生产的高度集中,城市功能转变为工业生产为主,大规模的城镇化使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密,各种城市问题出现,环境问题严峻,人们发现仅仅靠研究城市个体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把视野拓展到更大范围,以解决城市问题,于是,区域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地理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对区域发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镇群研究的进展。最早从城镇群体角度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89),他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城市发展模式,建议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围绕大城市的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矛盾,以达到城乡一体化(图1)。1933年,德国的地理科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学说(CHRISTALLER,1933),成为城镇群理论的基本理论。克氏认为“城市(镇)起着周围地区的中心地作用,并依赖于集散输送地方产品与向周围地区人口提供货物和服务而存在”。他分析了中心地理论的形成条件,探讨了中心地担负的服务范围,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归纳,揭示出一定的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并逐步形成城镇群的等级规模(大、中、小等级排列)的观点(图2)。1939年杰菲逊(MJEFFERSON)及1942年哲夫(ZIPF)等又对城镇群体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进行了发展。1945年,英国生态学家格迪斯(PGEDDES)发表了著作进化中的城市(CITIESINEVOLUTION),强调将自然区域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分析区域的潜力和容量的限度对于城镇的发展的影响,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的群体形态城市地区(CITY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甚至世界城市(WORLDCITY)。二战后,许多学者开始从城镇群的角度研究区域和城市。1950年邓肯(ODUNCAN)在大都市和区域中首先明确提出“城镇体系(URBANSYSTEM)”的概念。1977年,哈格特(PHAGGETT)和克里夫(CLIFF)从多角度研究了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学者纷纷著书,对西方城镇体系研究进行总结,如美国的贝里(BBERRY)和豪斯(FHORTON)的城镇体系的地理学透视(1970)等。社会经济学家则从经济学角度来开展研究,涌现出一系列区域发展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研究的方法和开拓了新的思路。一部分学者从区位因素和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区域发展研究,弗里德曼(FRIEDMANN,1964)提出了“核心边缘模式”及其在空间上反映出来的城镇群发展阶段。另一部分学者则从资金因素和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区域发展研究,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投资模型(HARRODDOMARINVESTMENTMODEL)和出口基地模型(EXPORTBASEMODEL),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的据点与轴线相结合的开发理论等。其中,弗里德曼(JFRIEDMANN)提出的“经济增长引起空间演化”以及“支配空间经济的首位城市”的增长极理论,结合罗斯托(ROSTOW)的发展阶段理论,建立了自己的与国家发展相联系的空间演化模型,他认为区域城镇群的形成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FRIEDMANN,1964,1973)(图3)处于自给自足农业生产时期,沿海地区出现零星聚落和小港口,一部分人迁入内地;内陆居民点是孤立状态,极少与外地发生社会、经济联系。处于工业化初期,点状分散的城镇开始出现。国家资金有限,只能选择12个区位优势较好(具有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等条件)的城市进行开发,集聚经济效应开始产生,形成“核心边缘”结构。“核心边缘”逐渐演化为多核心结构,边缘的部分优良地区开始发展,逐步形成区域性大市场,成为城镇群的发育经济基础。城市之间的边缘地区发展较快,工业卫星城发展较好,区域性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城市“集合城市”是指数个市镇扩展而连结成的大都市区,它的空间结构一般很复杂,城市的边界是重叠的,中心区与其临近郊区在划分上具有含糊性,可能有或没有一个处于支配核心的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并出现城市之间的相互吸引与反馈作用。相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地理学家更注重于空间实体的研究,二战后,以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为典型代表。1957年,戈特曼研究了北美城镇化的空间模式,发表著名的论文MEGALOPOLISORTHEURBANIZEDOFTHENORTHEASTERNSEABOARD(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镇化),提出了“MEGALOPOLIS(大都市带)”的城镇群空间概念,他认为“大都市带”是由若干都市区组成的,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并高度密集,内部都市区具有多样性,城镇体系只是大都市带形成的一个中间阶段。戈氏的观点先后得到一批学者的支持,如1970年杜克西雅迪斯提出最终将形成世界连绵城市(ECUMUNOPOLIS普世城)的论点,1996年,帕佩约阿鲁论证了“MEGALOPOLIS”的诸多优越性,描述了全球城镇网络系统的发展模式。与戈特曼一样,许多国外学者也相继开展了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国情的城镇群体实证研究。20世纪6070年代,以PETERHALL为首的一批学者对英格兰大都市带作了研究。法国学者IBFKORMOSS组织了对西北欧城市密集区的研究。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TGMCGEE,1985、1994)基于对东南亚国家的实证研究,提出“DESAKOTA”结构模式和“KOTADESASI”。日本则以“都市圈”结构组织城镇群体空间研究为主。东欧、苏联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则注重地域生产综合体研究,强调生产力布局。地理学家还对城市等级组合理论进行了探讨。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菲尔布瑞克(APHILBRICK)在区域城市研究中提出了等级组合理论,对于进行城镇群的地域空间结构、等级差异性研究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菲尔布瑞克的主要观点是城市对农村起到商品交换和提供服务的作用,农村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原料,大多数城市人口由农村人口转变而来,由于人口容量和环境容量,城市对于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集聚的特性,在空间上形成不同规模的集聚点,并不断演化成为城市集聚区域。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交通形式,并随着交通形式的不断发展而复杂化、多样化。人类集聚空间中的基本单元有等级规模之分,并共同形成城镇集聚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思考技术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以卡斯特尔(MCASTELLES,1989)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者认为技术变化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1985年,J布罗奇和P霍尔等学者著书THEFUTUREOFURBANFORMTHEIMPACTOFNEWTECHNOLOGY,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发展可能会给城镇空间带来分散的动力,也可能会增加集聚的要求。随着人文思潮的兴起,使得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生态、文化因素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如芒夫德在60年代就著书城市发展史(1961)一书,极为推崇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中的“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认为大都市是城市生长和蔓延无限度的结果;戈特曼于1990年出版了SINCEMEGALOPOLIS,美国规划师莱特(HWRIGHT)及泰因斯(CSTEIN)等提出与自然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区域城市(REGIONALCITY),凯文林奇(KLYNCH)提出扩展大都市(DISPERSEDMETROPOLIS),科特勒(CUTLER)提出“动态多核心城镇群体(DYNAMICPOLYNUCLEARCITYSYSTEM)”,日本则力图建设自然空间人类融合的城镇群体系统(案根卓郎,1985)。20世纪后期,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开始新一轮国际劳动分工,城市和城镇群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空间载体,受到深刻影响,许多学者开始对这一新形势下的全球、区域范围内的城镇群进行研究,如1966年,英国霍尔(PHALL)提出世界城市(WORLDCITY),并对其多方面特征进行了描述,沃夫(WOLFF,1982)、弗理德曼(FRIENDMAN,1982、1985、1993)、莫斯(MOSS,1987)、萨森(SASSEN,1991)等人提出世界城市体系假说,弗里德曼(1982、1985)提出了世界城市体系。目前,已经普遍认同的观点为城镇群体结构正在由传统的单一的等级体系结构转变为网络式结构,城镇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而且也取决于其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的作用。在学者们兴致勃勃地对于城镇群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同时,西方的规划实践也从城市个体拓展到区域、城镇群层次,涌现出一批大都市区规划、都市带规划,如1944年由PABERCROMBIE制定的著名的大伦敦规划,以其“绿心”城镇群体空间模式著称的RANDSTAND地区,20世纪40年代美国编制并取得成功的跨越南方7州的田纳西河大流域范围规划,日本东京圈规划也曾在当地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发挥过良好的作用。在进行规划实践的同时,相关的规划管理机构和运行模式也日渐成熟,基于不同的社会经济与政治背景,西方各国城镇群体空间的组织调控模式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张京祥,2000)(1)强调控模式以法国、荷兰、希腊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采用中央集权,法律上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提倡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掌握了规划权力,并且大多成立了大区政府来协调较大范围内城镇群体的发展,即建立了双层领导的行政体制,规划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拥有健全的规划机构与机制。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国土资源相对较少,普遍强调城镇个体和群体空间的集约发展。(2)弱调控模式以美国为代表。规划权力在各级城镇自治政府机构(州以下级别)手中,从州政府往上到中央政府,规划权力依次减少。由于规划权力的分散,强调城镇自治以及保护私有财产和崇尚个人利益,基本不编制区域性规划,因而没有统管各州和地方政府规划的国家规划。(3)多元调控模式以英国、德国为代表。这些国家中央政府权力较强,地方政府也有较大的自治权,中央政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帮助形成跨城镇的大区领导机构,努力健全各级规划组织,积极促成各级政府编制区域性的规划,有时成立区域性的专门机构来解决区域发展中共同遇到的问题。中央政府对地方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权,并且在法律、政策、经济等多方面进行调控,此外往往还通过制定、实施一些综合专项规划,如全国的铁路网规划、机场选址、高速公路网规划等,在很大程度上来影响着地区的发展,并要求地方的发展规划服从这些全国性的专项规划。12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中国对于城镇群的研究,最初源于城镇体系研究。80年代初,国内结合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以及国土规划工作在全国的开展,国内开始重视对于不同等级行政区域、各种类型地区的城镇体系的研究,城镇体系的研究曾一度成为80年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包括城镇体系概念和特点、发育机制、组织结构、城市经济影响区和城镇相互作用等等(周一星,1986;杨吾扬,1987;宋家泰,1988;郑弘毅,1988;魏心镇,1989等)。同时,许多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展开城镇体系研究,以顾朝林教授于1992年出版的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为典范。在积极向国外学习新理论、新思路的同时,中国学者在开展中西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群的相关理论。扬吾杨(1986)在论城市的地域结构中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同心圆式的城市地域理想化结构、分散集团式和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总结出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化规律,即团块状城市星状城市向心城镇体系城市连绵带。周一星教授(1988),提出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MIR)的概念并初步揭示其形成机制,他认为经济开发会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延伸,而大都市则是相应的空间组织形式。崔功豪教授(1992)则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将城市群体结构分为3种类型城市区域(CITYREGION)、城市群组(METROPOLISCOMPLEX)、巨大都市带(MEGALOPOLIS)。顾朝林教授(1992)依据我国城镇体系分布形态、核心城市以及城市总量的多少,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块状城市密集区、条状城市密集区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姚士谋(1992)按照城市组合的区域空间形态划分将城镇群分为四种类型组团式、沿交通走廊带状、分散式和集群式。国内有关于城镇群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典型代表是张京祥博士的城镇群体空间组合。首先,提出城镇实体空间和区域基质空间概念,在区域空间层面研究城镇群;其次,提出城镇群体空间演化的基本机理是空间自组织和被动组织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构筑了由城镇组织体系、城乡关联体系、网络联通体系、空间配置体系组成的城镇群体空间运行系统,并进行阐述;第三,他提出有序竞争群体优势律、社会发展人文关怀律、城乡协调适宜承载律、敞密有质空间优化律等四条城镇群体空间组合规律。在实证区域研究方面,国内大专院校众多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几个典型的城镇群体,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京津唐城镇群、长江三角洲城镇群,主要是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两个领域来研究。如1999年,姚士谋等人所著的中国的城市群(1992),对国内几个大城镇密集地区进行了描述性介绍,再如2000年,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人合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重点对我国沿海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南四大城镇密集的经济核心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在规划实践方面,国内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案例不多。最早的城镇群规划,是1996年,由以中山大学学者为主要成员,开展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城市群规划,并创造性地提出了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4种空间概念。以后,中规院等陆续在广东的中山、南海、浙江湖州等地进行了“城镇群”规划编制,对开展城镇群规划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对于城镇群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于西方相关学说的介绍和引用层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多研究方法还是源自已有的城镇体系研究思路,对于城镇群发展的调控模式研究还刚开始。第二章城镇群空间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21城镇群的概念211几个概念的辨析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出现过若干表述城市空间形式的概念,如大都市区、城市连绵区等等,笔者认为,对于这些与城镇群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城镇群,开展城镇群研究。(1)大都市区(METROPOLITANDISTRICT)大都市区是由美国用于人口调查的城镇化地区衍生(URBANIZEDAREAS)而来的,后改名为“THESTANDARDMETROPOLITANAREA”,是美国官方制定的用于管理和财政预算的空间范围,起初是一个行政单位。后来,大都市区变为国际上进行统计和研究的城市功能地域单元,不再是一种行政区划或经济区划单位,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态,本质上是非农化过程中形成的与中心城市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连续区域的组合,揭示了中心城市所形成的微型城镇体系在地表空间的实际范围,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都市区的核心,由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市及中心周边的一个或多个城镇化地区(许学强,1997)组成;二是与之在社会经济方面联系密切的外围县(市)(徐海贤,2001),在大都市区的范围界定,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标准。(2)都市圈(METROPOLITANAREA)一般认为,“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近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广义的都市圈包含多种地域尺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日常都市圈”(DAILYURBANSYSTEM),常简称为“都市圈”,是以日常往返通勤范围为主形成的日常生活、生产都市圈,“1小时距离法则”,对其地域范围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多核心都市圈,是由以若干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和周边地区、城市所共同组成的更大的地域经济结构,其内部包含着若干个“日常都市圈”(张京祥,2000)。(3)城市连绵区(EXTENDEDMETROPOLISREGION)城市连绵区是由若干个大都市的城市区域组合而成的,具有多个核心的城镇化空间,国外也有学者用“EXTENDEDMETROPOLITANREGIONS”、“DISPERSEDMETROPOLIS”、“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S”等表述这一概念。城市连绵区内,是高度城镇化的区域,大部分为建成区,空间上由各个社区和产业区交织成星云状空间结构,农田和森林则交错其中,农业经济在城市连绵区中所占比重很小(戈特曼,1961)。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定义,一个城镇化地区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及其紧邻的每平方英里至少数千人密度以上的周边居住地区,而无需考虑这些地区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可以看出,城市地带完全是从人口来划定具体边界的,与行政界限无关,同时随着人口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其所覆盖的范围也不断变化,如果将整个城市地带看作一个城市,人口可以分为中心城市人口和城市边缘人口。(4)城镇体系(URBANSYSTEM)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不仅包括一系列有形城镇客体,同时也包括使这些城镇联结在一起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城镇体系是一个开放的、适应性强的系统,不断改变着本身的结构和与外部联系的方式(顾朝林,1994)。(5)城镇群(URBANGROUP)城镇群,也称城市群,是其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的经济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城镇密度较高的特定范围),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中心城市),依托一定自然环境条件和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由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组成,具有网络化特征的一个有机群体。从上面几个概念的阐述可以看出,大都市区、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镇群,本质上都是用于研究城镇化空间形式的概念。大都市区、日常都市圈的研究对象都是具有单一经济社会核心的城镇化空间,前者与后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一小时”距离法则为准。城市连绵区、多核心都市圈的研究对象都是具有多个经济社会核心的城镇化空间,两者的差异在于城市连绵区更强调多个核心在建成区上的空间一体化特性。从城镇体系的概念看,它强调城镇群体内部的城镇间存在有机联系,即表明并非任何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城镇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区域内所有城镇的总称,城镇之间不一定存在有机联系)都能被称为“城镇体系”,彼此之间必须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来维系城镇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从城镇群的界定来看,各种网络化的支撑体系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城镇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城镇群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本文认为,在上述概念中,城镇体系的内涵最广,它是将系统论方法引入到城镇群体空间研究中所形成的概念,以往的城镇体系研究多偏向于将所研究的城镇群体对象抽象为点、轴为基本元素的空间模型,以更好的分析城镇间相互作用,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开始关注城镇群体、城镇个体、乡村在空间发展上的相互关系。具体来看,城镇体系和城镇体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两者产生的阶段不同。世界产业革命以后,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就出现了;城镇群则是区域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时出现的,是城市区域化的集中体现,并非每一个区域都存在城镇群,也就是说并非每一个城镇体系内都存在城镇群,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城镇密度较低的地区,缺少中心城市的地区,都不能形成城镇群。两者的划分依据不同。现有城镇体系的划分,多依据行政区划范围;而城镇群则主要依据城镇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不拘泥于行政界线。两者的联系是两者都是城镇化空间形式,城镇群是其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的经济核心地区和城镇密集地区。两者都是开放的系统,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流。两者内部城镇间都存在有机联系。城镇群内部按照各城市(镇)在城镇群中作用和地位的差异,分为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由于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在空间上就有可能呈现出大都市区、都市圈、城市连绵区这些城镇化空间形式,有学者称之为“城镇群的空间亚形态”(张京祥,2000)。城镇体系规划关注区域内所有城镇的有序合理发展,而城镇群规划更关注区域中的中心城市之间或中心城市与次一级城市(城镇)发展中各方面相互的协调关系,重点解决城镇化加快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城镇群地区)的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产业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问题。212城镇群概念的界定正如第一章所阐述的,国内外学术界和规划界虽然已经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开展了丰富的城镇群相关研究和实践,但是对于城镇群的定义,众说纷纭,提法不一,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见解。笔者认为,城镇群(URBANGROUP)(也可以称为城市群)的概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城镇群是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时出现的,是一种新的城镇体系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城市区域化的集中体现。(2)城镇群是若干个地域邻近的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镇共同组成的群体,一方面,它们相互有较强的经济社会亲和力,另一方面,城镇之间也存在着有序竞争。城镇群内部城镇间的协作和竞争是维系城镇群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3)城镇群由一个或若干个中心城市作为整个城镇群的社会经济核心,并对于整个城镇群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城市的规模应达到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规模(包括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城镇群的发展是建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完备的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基础上的,城镇群内各城镇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络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相互之间进行着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交流。(5)城镇群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城镇群外部空间发生着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联系。22城镇群的空间界定方法目前,定量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从空间分布上界定和从群体联系上界定。从空间分布上界定的方法,不考虑经济因素,依据人口聚集程度和城镇聚集程度来界定城镇群空间,可操作性较强,但是不能反映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具体衡量指标主要是通过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区域人口密度等来体现。国外的方法主要有美国学者采用的“城镇化地区(URBANIZEDAREA)”、标准都市统计区(STANDARDMETROPOLITANSTATISTICAREA,SMSA)、标准一体化区域(SCA)、戈特曼的“MEGALOPOLIS”划分标准,前苏联学者TM拉波采用集聚区复杂化系数(KC)法。国内的方法主要有孙一飞(1994)对于城镇密集区的划分,姚士谋(1992)对于中国城市群的划分,周一星等对于中国的都市区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张京祥(2000)则从城镇分布密度角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界定标准。从群体联系上进行界定,主要从城镇群内部的空间相互联系作用强度来进行研究,根据考察的出发点,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方法是应用断裂点理论,计算城镇群内部主要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辐射范围,再结合主要客流密度以及信息流强度,划分出主要城市的直接辐射和间接辐射范围,直接辐射范围就可以认为是城镇群空间范围。另一种是对城镇群内部城镇相互间的各种流(交通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数据分析,作为反映城镇间联系强度的指标。但是,由于实际操作时,这类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往往采用通勤流指标作为标准。如意大利的城镇化区域(URBANIZEDREGION),其界定为从中心城市出发一小时内车行所能到达的地域范围(日常的通勤距离,约300KM)。在我国,由于本身特殊的国情和发展阶段,通勤还未成为城镇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而综合反映为中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之间人口、物资、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系。孙胤社以北京为例(1992),分析得出中心城市和其周围县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与这些县的非农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外围地区的非农化水平与客流量是显著正相关。所以,可以用非农化水平替代通勤流指标,国内对于城镇群空间界定较为认同的方法为GDP构成中非农产业比重与劳动力构成中非农劳动力比重分别占75和65以上的非中心城市可以作为城镇群的组成部分。这类方法较为侧重于经济因素在城镇群空间界定的作用。笔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将参考以上两类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界定出城镇群区域。23城镇群的影响因素城镇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外在发展条件)和内在因素(内在动力)。城镇群的外在影响因素又可以分为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包括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等等;非物质方面的包括城镇群的历史文化传统、科技创新能力、文化教育水平、各种宏观政策措施、政府机制等等。城镇群的内聚力、辐射力是影响城镇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影响因素(内在动力)内聚力体现为城镇群对于各种生产要素、技术文化的吸引力和由此产生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城镇群的辐射力体现为城镇群内部各城镇之间,以及城镇群与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增强,空间上表现为城镇群产业群的集团化趋势、城镇群的空间扩张、城镇群网状交通和通讯系统的形成。按照弗里德曼(JFRIEDMANN)对城镇群形成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相应的空间演化模型,区域的城镇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可以概括为农村居民点点状分散的城镇核心边缘结构(第一次极化阶段)多核心的城镇群结构(二次级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在外在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内聚力在城镇群形成初期处于优势地位,辐射力随着内聚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