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的法理学—读o·列依斯特《三种法律思想》_第1页
制衡的法理学—读o·列依斯特《三种法律思想》_第2页
制衡的法理学—读o·列依斯特《三种法律思想》_第3页
制衡的法理学—读o·列依斯特《三种法律思想》_第4页
制衡的法理学—读o·列依斯特《三种法律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制衡的法理学读O列依斯特三种法律思想莫斯科大学教授O列依斯特在其三种法律思想一文中,对他称之为“奠定了法学理论基础”的法律思想规范法学派,社会学派和道德法学派进行了别具慧眼的分析和匠心独道的概括。他认为,三种基本法律思想各有依据和系统批判其他学派的观点,各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难以互相取代的理论地位。最终形成相互批判、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制衡之势。三种法律思想的根本分歧发端于对法的本质的不同理解。规范法律派认为法是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所叙述的规范。因为,语言是人们的基本交往之具,只有用词和词所表达的概念才能确定构成法的内容的国家意志。道德法学派主张法是一种社会意识。因为,法律规范如果不转化为意识的形式,则法律只能停留于纸面,无法影响社会,所以法是包含在社会意识中的关于人人都必须执行的规范、权利、义务、禁令,其产生和实现的条件、保护的程序及形式的概念体系。社会法学派则坚持法是作为各种社会关系在人们的行为和品行中的秩序而存在的。因为规范和意识都不是行为的有效调节器,但只要法律秩序还是2/7事实,即意味着法是存在的,作为社会关系体系的法是确定的、具体的、稳定的,并受国家保护。无疑,三大法理学派的理论分野的大致轮廓还是十分清晰的。然而,列氏并未简单地采用非此即彼的方法来论定它们的孰是孰非,而是从有利于法的存在、发展及其社会意义的角度出发,将宽客的理论心态和科学分析的方法相结合,对三大法理学派进行个体分析和整体综合。列氏指出,规范法学派的观点,是完善立法的基础,也是制定立法技术规则、编计和系统整理规范文件、信息检掌体系和法律服务的基础。法的原理的系统阐述,运用法律规范的方法,解决法律争议的规则,都是建立在这种法学观点之上的。规范法学派的观点还是法律教育和法律宣传的基础。因为不存在“一般的法”而只有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确定的表述,对这些表述的领会通过法律教育才能达到。最后,只有以规范法学的观点来理解法,才可能保征法的统治地位,因为法律至上起源于官方制定法和对法的一致理解。道德法学派主张法应是包含于社会意识中的关于法的概念体系。其理论佐证是历史上某些国家曾经没有法律3/7条文但法却依然存在,在判例法体系里法的渊源曾是职业法律意识,而习惯法则主要依据人们的法律心理。在现代社会,法条中的某些词语常常与实践不相吻合,以致于现行的法不完全是或完全不是规范文件条文所叙述的法,继而出现了法的精神“与法的字面”的区别和对立。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实践着的法律意识才能得到统一的理解。重要的是,法律条文不仅要受到社会意识从健全的理性出发的评价,而且要与公正和人道主义的概念作比较。正是社会意识中才包含着不总是被写进法律条文的道德价值、权利和自由观念等等。另外,法律意识只吸收和消化法律条文中本身就是法的东西,而排除其中多余的口号、号召和不具司法意义的叙述性的东西。在列氏笔下,社会法学派是从对道德法学派和规范法学派的批评之中产生的。社会法学派认为,社会法律意识不是单一的,内容不同有时甚至矛盾的法律意识例不能被以为都是法律。但是法律秩序存在的客观事实意味着法的客观存在。它不是以法律词语的形式,也不仅以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作为人们行为和品行中社会关系的秩序面存在的。这种社会关系是确定的、具体的、稳定的,并受到国家保护。在社会法学派看来,法是指有“直接效力的法律”规范以及对规范的了解只是法的范围,4/7而不是法本身。法律规范和法律意识具有同构性,也同时具有两种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其一,它具有抽象性,理论上不能证明规范和法律意识要具体化到保种程度,才能使这些抽象的规范转变成有“直接效力的法律”;其二,法律规范一般总是面向未来的,实现规范的不可预言的后果可能与立法者的意图存在尖税矛盾。但是,在以社会法学派的观点对待法的情况下,法就具有了排除不可预言性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同时,从违法的角度看,违法现象既不给法律规范,也不给对这些法律规范的认识造成损害和损失,而只对特定社会关系中具体的权利和受法律保护的利益造成危害。与违法相联系的法律制裁,保护的不是规范,也不是对规范的认识,而是作为社会关系的和人们品行的秩序,即法本身。然而,即使这种以批评规范法学和道德法学派而立足的学派,也有自身难以掩饰的缺陷。那就是,社会关系多种多种,社会维护法律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司法的、行政的、纪律的、道德的等等。但在法中要求有充分的确定性。那么,去哪里寻求确定法和不是法之间界限的目有普遍意义的标准呢除了法律条文之外,其他选择似乎都不尽如人意了。这里,我们依晰看到社会汉学与规范法学相互补充的一个侧面。它们之间的彼此否定和互为支撑,5/7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更具启发意义的是列氏关于备派法学观的总体概括。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法的观点都有自己的根据,都反支的一个现实的方面,并且服务于法的存在。道德法学派对于现行法的发展以及法律教育无疑相当重要,规范法学派的学说则直接关注法律关系的确定性和法制的规范性。而社会法学派的观点着眼于法律所建立的秩序和法律本身的社会目的,更为关心作为实际社会存在的法。从法律体系的动太角度观点,立法是一种由法律意识向法律规范过渡的活动,执法是将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的法律秩序并借以实现法的社会目的,而政治家们的任务则是负责把各种社会需要发掘出来加以抽象为法律意识范畴,为新的立法作准备。三种法律观点在社会、国家和法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在法律体系形成或深刻变革时期突出到首位的自然是道德法学派;随着社会、国家和法开始稳定发展,规范法学派的意义会日渐提高;而社会实践中的法又不可避免地超出法律词语的范围。这便使社会法学派的理论地位显得学会轻重。6/7其次,指出各派法学观的理论地位和社会价值,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完美无缺。恰恰相反,它们各自带有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而无以各自形成自足的理论体系。它们在批判对方的同时又都面临来自对方的诘难。它们在互相的争论中取决补短,把自己的理论建议得更趋完满。它们彼此在靠近,但谁也无法将其他二者消解,包容于自己的体系之中。通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历程,摹然回首,人们方才发觉三大法理学派原本是相反相成,此消彼长,共存共生,互为补充,三足鼎立,适成制稀之势。规范法学派的观点会导致把法和法律条文混为一谈,因此可能给号召、宣言、内容空洞的定义偷换法律规范,以及“恶优亦法”开辟可能性;道德法学派则可能把包含在社会意识中的种种相互矛盾的价值视为法,危及法律的稳定性并给某些违法行为带来借口;社会法学派把法和法律秩序相混淆,易于把法看成广泛流行的作法、有效性等貌似法律的东西。然而并非三者简单地相加或结合即可诞生最终真理。它们的彼此独立和互相制衡不仅唤醒了丰富活跃的法池思维,而且为法这一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一个合度的领域内存在铺设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轨道。法理学不可能以真理7/7在握的方式而一劳永逸,而不得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