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实际-选用助读资料_第1页
立足学生实际-选用助读资料_第2页
立足学生实际-选用助读资料_第3页
立足学生实际-选用助读资料_第4页
立足学生实际-选用助读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三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征文立足学生实际,选用助读资料 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 内容提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引发语文课堂新的变化:助读资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能日益彰显。立足学生实际,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地选择助读资料,富有成效地运用助读资料,有助于启发学生理解感悟、探究解疑、积累构建,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对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主题词: 学生实际 助读资料 语文素养 立足学生实际,选用助读资料 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程 爱 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引发语文课堂新的变化:助读资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能日益彰显。现在,教师们在上课之前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还要在此基础上备助读资料。如何选择和运用助读材料,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探讨。助读资料包括课内助读资料和课外助读资料。课内助读资料主要指教科书中单元导语、课文导读、课文插图、注释、练习等,课外助读资料主要指各种相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下面笔者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助读资料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用能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助读资料 学生大脑中沉睡的知识,经过唤醒,是可以与新的学习内容相连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何唤醒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呢?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视频资料来完成。例在湖心亭看雪一课的导入环节中,巧用视频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看视频题词、吟诗。屏幕上:大雪纷纷扬扬,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学生脱口说出“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未若柳絮因风起”等词句,还很自然地联想到小学读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集体吟诵起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一环节中,视频资料显魅力,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在情境中进行思维联想,使课堂气氛与学习内容和师生情绪达到和谐统一,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且进行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情感投入了,很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 二、选用能启发学生阅读感悟的助读资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就语文学习而言,感悟指向的主要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文中蕴含着的作者丰富的情趣和深邃的意旨。教学中,有的文章内涵厚重,如果仅仅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理解,显然有些单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立足学情,适时引入助读资料,将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湖心亭看雪一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但它寥寥几笔,意在言外。为什么张岱眼中的西湖跟别人眼中的不同?为什么在张岱的笔下西湖不尽苍茫浩大,而人物不尽渺小轻淡?学生难以理解。针对学生的“难点”,背景资料来助读:(一)学生读课下注解,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思考: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山阴,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什么?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二)教师补充资料:陶庵梦忆自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背景资料为学生阅读搭梯,学生便可顺利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课内助读资料与课外助读资料并用,还拓宽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舞台,有效的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升华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三、选用能增加学生积累的助读资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积累”。这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积累,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积累。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积累。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西湖的奇景:“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几笔,描天地之浩大苍茫,写人物之渺小轻淡,寄托了作者人生的感悟。在品析美景的教学环节,学生一时竟找不到适合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我顺势提出:宋代苏东坡泛赤壁时,也有同样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同时屏幕显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宋代大诗人苏东坡 其实,学生在学习核舟记时,已了解苏轼写前、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名句,此时让学生摘录苏轼这一名句,并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即“沧海一粟”,就不仅仅是积累一个词、一个句了,更是积累一种意境、一种人生感悟。这节课,学生还有意外的收获。有学生不知“蜉蝣”、“粟”是什么意思?就开始查工具书,有的查古汉语字典、有的查成语词典,最后还引发争议:成语词典解释“沧海一粟”为“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古汉语字典中解释“粟”:谷子,去皮后称小米;沙粒等细小之物。不少学生认为“沧海一粟”应解释为“大海中的一粒细沙”,这样更符合意境。有目的地选择助读资料,整合助读资料,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四、选用能帮助学生探究解疑的助读资料探究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内容、思想、方法,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教学准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湖心亭看雪一文,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学生读到这,就开始质疑“为什么”,文章从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可学生却缺少解疑的“钥匙”,针对学生的“疑点”,出示助读资料:“金陵”,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助读资料引发了学生新的思考,作者强调“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是因为“金陵”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强调“客”,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通过阅读助读资料,综合分析,豁然开朗。五、选用能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助读资料。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它与其它各门学科间是紧密联系的。助读资料的运用能促进各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依据教材,整合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天地。语文中,很多的描写手法就来自美术,像白描。湖心亭看雪一文,写景就运用白描的手法。文章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进行描写,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数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在品析白描这一手法时,屏幕上能展现几幅写意山水画,必然会加深学生对白描的认识。语文中,很多的诗文是可以吟唱的。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音乐,品悟文本,能打开学生形象思维的闸门,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湖心亭看雪的最后教学环节中,妙用音频资料,师生和着“高山流水” 的乐曲,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仿佛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我们一同感受那份孤独、那份静谧。学生吟诵时非常动情。从本课例来看,助读资料选入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有;呈现的时机是灵活的,教学开始、中间、结尾,都可以穿插;助读资料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在唤醒激发、理解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