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略表_第1页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略表_第2页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略表_第3页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略表_第4页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略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略表年 代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2205年 (夏禹时期)约1355 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 公元2年 (西汉平帝二年)5959 公元105年 (东汉永兴元年)5325 公元122年 (东汉延光四年)4869 公元140年 (东汉永和五年)4915 公元156年 (东汉永寿二年)5649 公元280年 (晋太康元年)1616 公元581至公元600年 (隋开皇年间)约4450 公元607年 (隋大业三年)4601 公元740年 (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 公元755年 (唐天宝十四年)5291 公元1080年 (北宋元丰三年)3300 公元1110年 (北宋大观四年)4673 公元1223年 (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 公元1290年 (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 公元1393年 (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 公元1578年 (明万历六年)6069 公元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 公元1724年 (清雍正二年)12611 公元1741年 (清乾隆六辏14341 公元1751年 (清乾隆十六年)18181 公元1762公元 (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 公元1790年 (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 公元1795年 (清乾隆六十年)29700 公元1812年 (清嘉庆十七年)33371 公元1834年 (清道光十四年)40100 公元1840年 (清道光二十年)41281 公元1845年 (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 公元1910年 (清宣统二年)36815 公元1912年 (民国元年)40581 公元1928年 (民国十七年)47479 公元1931年 (民国二十年)42170 公元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48340 公元1947年 (民国三十六年)45559 公元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54167 公元1954年 60266 公元1964年 70499 公元1969年 80671 公元1974年 90859 公元1981年 100072 公元1988年 111026 公元1995年 120000 公元2000年129533(注:1949年之后的人口数字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第二号)(附图表) 注: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00年11月1日0时的数据(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的人口合计与祖国大陆总人口之差,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 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艰苦努力,又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总人口(略) 二、人口增长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三、家庭户人口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983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四、总人口性别构成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为6122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五、年龄构成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六、民族构成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 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八、城乡人口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注:1、本公报为初步汇总数。2、普查登记以2000年11月1日0时(北京时间)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上常住的人。3、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抽取602个调查小区进行了登记质量的抽样调查。抽查结果,人口漏登率为1.8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人口中已包括据此计算的漏登人口。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6、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是由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7、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8、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的。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1992-012002-10-29 修订时间公元户数(万)人口(万)每户人数增长率备注出处战国末年-2202,000.0000汉平帝元始二年21,223.30625,959.49784.87田8.2705亿亩汉书-地理志下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427.96342,100.78204.91-1.88%续汉书-郡国志五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586.05733,412.50215.822.73%汉章帝章和二年88745.67844,335.63675.811.86%汉和帝元兴元年105923.71125,325.60295.771.22%汉安帝延光四年125964.78384,869.07895.05-0.45%汉顺帝永和5年1404,915.00000.06%汉顺帝建康元年144994.69154,973.05505.000.29%汉冲帝永嘉元年145993.76804,952.41834.98-0.41%汉质帝本初元年146934.82274,756.67725.09-3.95%续汉书-郡国志五汉桓帝永寿二年1561,067.79605,647.68565.291.73%续汉书-郡国志五吴大帝赤乌五年24253.2240.0000晋书-地理志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28.000094.00003.36通典-食货七魏元帝景元四年26366.3423443.28816.68-晋书-地理志魏主奂咸熙二年26594.0000537.00005.71吴主皓天纪四年28052.3000200.00003.82晋武帝太康元年280245.98401,616.38636.57-1.00%晋书-地理志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245.8669998.79354.06十六国春秋-前秦录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90687046855015.17通典-食货七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5500.00003,200.00006.40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303.25282,000.68806.60-通典-食货七陈后主禎明三年58950.0000200.00004.00通典-食货七隋文帝开皇年间6004,450.00000.32%隋炀帝大业五年609890.75364,601.99565.170.37%通典-食货七唐太宗贞观年间649300.0000通典-食货七唐高宗永徽三年652380.0000唐中宗神龙元年705615.61413,714.00006.03资治通鉴卷208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706.95654,141.97125.860.52%新唐书-地理志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786.12364,543.12655.781.55%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841.28714,814.36095.720.73%唐玄宗天宝元年742852.57634,890.98005.740.79%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906.91545,288.04885.830.65%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891.47095,291.93095.940.07%田14.3038亿亩通典-食货七唐肃宗乾元三年760293.31741,699.38065.79-20.32%唐代宗广德二年764293.31251,690.00005.76-0.14%唐德宗建中元年780380.5076一说310余万唐会要卷84唐宪宗元和二年807247.3963不全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237.54001,576.00006.63-旧唐书-穆宗紀唐穆宗长庆间824394.4595唐敬宗宝历间826397.8982唐文宗开成四年839499.6752唐武宗会昌五年845495.5151淮南(周世宗显德五年)95822.6574南唐割江北地周世宗显德六年959230.9812册府元龟卷486荆南96314.2300湖南9639.7388后蜀96553.4029南汉97117.0263南唐97565.5065宋太祖976309.0504清源97815.1918吴越97855.0680北汉9793.5250北宋太宗至道二年996457.4257田3.1252亿亩太宗实录卷79宋太宗至道三年997413.2576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741.75701,628.02542.19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1,029.0000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1,079.27052,229.28612.07田2.28亿亩续资治通鉴长篇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1,291.72212,909.21852.252.07%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1,722.17132,496.93001.45-0.89%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2,088.22584,673.47842.241.62%宋史-地理志南宋高宗紹兴三十二年11621,113.98503,311.23272.97玉海卷20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678.94494,470.50866.58口金史-食货志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768.44384,581.60795.96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7,681.0000南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569.69891,302.65322.29续通考-戶口一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1,320.00005,883.00004.46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1,343.03325,984.89644.460.17%元史-世祖本紀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13301,340.0699续通考-戶口二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1,065.43625,987.33055.623.6677亿亩明太祖实录卷140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6,054.00000.09%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1,141.58296,659.83375.830.96%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1,040.97885,090.86724.89-0.27%4.228亿亩明孝宗实录194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1,050.89356,010.58355.728.66%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1,063.14666,069.28565.710.01%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983.54265,165.54595.25-0.38%7.4393亿亩明熹宗实录卷4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1,063.3326-4.97%2.9085亿亩清实录世祖卷61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1,448.385836.21%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1,943.27530.98%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2,360.00006.69%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2,462.13240.16%永不加赋制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2,358.7224-4.20%6.9308亿亩清实录圣祖卷257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12,611.000016.46%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14,341.15590.76%高宗实录卷157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18,181.00002.40%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20,550.00000.95%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20,809.57950.10%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30,148.71152.68%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40,100.85740.65%宣宗实录卷261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