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预防技术与职业暴露的防护_第1页
隔离预防技术与职业暴露的防护_第2页
隔离预防技术与职业暴露的防护_第3页
隔离预防技术与职业暴露的防护_第4页
隔离预防技术与职业暴露的防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隔离预防技术与 职业暴露的防护,传播途径,感染源,易感人群,感染链,隔离的概念,隔离(isolation) 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的目的。根据隔离的目的可分为: 传染性隔离 保护性隔离,隔离种类,传染病 隔离 保护性 隔离,严密隔离 (strict isolation),是为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设计的隔离 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 主要的 隔离措施,工作人员接触患者时,必须戴好口罩和帽子,穿隔离衣和隔离鞋,必要时戴手套,消毒措施必须严格。,设专门的隔离室。患者应住单间病室,通向过道的门窗关闭室内用具力求简单、耐消毒,室外挂有明显的标志。禁止患者出病室及家属的探视与陪护。,室内空气及地面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1次。,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处理。,污染敷料装袋标记后焚烧处理。,呼吸道隔离(respiratory tract isolation),主要用于防止通过空气中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流脑、麻疹、百日咳等 隔离的 主要措施有,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室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闭,患者离开病室需戴口罩,保持空气流通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喷洒消毒每天1次,为患者准备专用痰杯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消化道隔离(digestive tract isolation),又称床旁隔离,适用于由患者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了的食物或水源所引起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通过隔离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主要隔离措施,工作人员接触不同病种患者时,应更换隔离衣,接触污染物时戴手套、消毒双手,不同病种患者最好能分室居住,如同居一室,须做好床边隔离床间距1m以上每一床单位应加隔离标记患者不得互相交换物品,病室应有防蝇设备并做到无蟑螂、无鼠,患者的食具、便器各自专用严格消毒,剩余的食物或排泄物均应消毒处理后才能倒掉,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装袋,作好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处理,接触隔离 (contact isolation),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隔离的主要措施有,工作人员接触患者时需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工作人员的手或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接触患者,必要时戴手套,患者应住单间病室不许接触他人,凡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换药器械等均应先灭菌,然后再进行清洁、消毒、灭菌。,被患者污染的敷料应装袋 标记后送焚烧处理。,血液-体液隔离(bloodbody liquid isolation),主要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 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的 传染性疾病 如乙型肝炎、 艾滋病、梅毒等隔离的主要措施有,工作人员注意洗手,严防被注射针头等利器刺破,若手被血液、体液污染或可能污染,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护理另一个患者前也应洗手;,为防止血溅,应戴口罩及护目镜;若血液或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需穿隔离衣;接触血液或体液时应戴手套,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室隔离,若患者卫生自理差或出血不能控制易造成环境污染者应单人隔离。,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室内表面物品,立即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应装袋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患者用过的针头应放入防水、防刺破、有标记的容器内,直接送焚烧处理,探视陪伴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昆虫隔离 (insect isolation),适用于以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 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 斑疹 伤寒等根据昆虫类型来确定隔离措施,疟疾及乙型脑炎主要由蚊子传播,所以病室应有蚊帐及其他防蚊设施;,斑疹伤寒患者入院时应经灭虱处理后才能住进同种病室。,保护性隔离 (protective isolation),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患者等,主要隔离措施,凡进入病室内的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接触患者前、后及护理另一位患者前均应洗手,设专用隔离室,患者住单间病室隔离,病室内空气、地面、家具等均应严格消毒并通风换气,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区,探视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患者,隔离种类,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肺结核流脑急性结膜炎乙脑细菌性痢疾艾滋病骨髓移植病人霍乱气性坏疽病人,严密隔离 呼吸道隔离 消化道隔离 接触隔离 血液-体液隔离 昆虫隔离 引流物-分泌物隔离 保护性隔离,常见的医院感染,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尿路感染,病毒性肝炎,清洁区(clean area) 半污染区(half contaminated area) 污染区(contaminated area),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隔离病区的管理,清洁区 clean area,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area,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污染区 contaminated area,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 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两通道 two passages,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 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隔离区域的设置,内 走 廊,外 走 廊,病人出入通道,病房,工作人员通道,护士站,消毒室,缓冲间 buffer room,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隔离单位的设置,患者的 安置,!凡未确诊、发生混合感染、或有强烈传染性及危重病人应住单独隔离室,隔离原则 一般消毒隔离 终末消毒处理,隔离的原则和种类,一般隔离消毒,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应 按规定戴口罩、帽子、 穿隔离衣,穿隔离衣前,备齐所需的物品 集中完成各种护理治疗操作以减少穿脱隔离衣和刷手的次数,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一切操作要严格执行隔离技术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 必须消毒双手,患者的用物、信件、钱币等经消毒后方可送出室外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及各种引流液应按规定消毒后处理患者接触的医疗器械应按规定消毒需送出病区处理的物品,应置污物袋内并做明显标记,病室空气每日消毒每日可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喷雾每日晨间护理后,用消毒液擦拭床及床旁桌椅,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向患者及陪伴、探视者做好健康宣传,传染性分泌物连续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渡过隔离期、医生开出解除隔离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终末消毒处理,终末消毒处理(terminal disinfection) 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患者的终末处理,病室的终末处理,如患者已死亡,须用消毒液做尸体护理用浸透消毒液的棉球及敷料填塞口、鼻、耳、阴道、肛门等孔道更换伤口敷料后,用浸透消毒液的一次性尸单包裹尸体,放入不渗透的尸袋中,将袋口系紧,送传染科太平间。,关闭病室门窗、打开床旁桌、摊开棉被、竖起床垫,用消毒液熏蒸或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然后打开门窗,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体温计用消毒液浸泡血压计及听诊器送熏蒸箱消毒,被服类消毒处理后再清洗床垫、棉被和枕芯可用日光曝晒处理或送消毒室处理。,用物的终末处理,终末消毒-污染物品消毒,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s),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病人采用的一种预防,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隔离措施。,标准预防实施的具体措施,洗手: 接触污染物品后 摘手套后立即洗手。戴手套: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质、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小心利器刺伤: 使用后针头不再套回帽内。戴眼罩、口罩、护目罩、穿隔离衣: 衣服或面部可能受到污染时,标准预防实施的具体措施,立即清洁溅出的感染污物;正确处理废弃物;可重复使用设备的清洁、消毒、灭菌;环境控制:通风、消毒、对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置隔离室;病人使用过的被服:消毒;容器、复苏袋或其它呼吸装置应置于需复苏操作处。,额外预防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额外预防措施。额外预防措施包括:接触隔离和飞沫隔离。,患者隔离:限制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医务人员防护:必要时戴手套;离开前,接触污染物后摘手套,洗手或/和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戴双层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穿防护服。,患者隔离:无条件收治,尽快转运;患者病情容许戴外科口罩;限制活动范围;严格空气消毒。医务人员防护:在不同区域,穿不同防护用品;进入病室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戴手套。,患者隔离:无条件收治,尽快转运;患者病情容许戴外科口罩;限制活动范围;加强通风或空气消毒。医务人员防护:在不同区域,穿不同防护用品;近距离接触患者,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戴手套。,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区域划分:四区 1.低危险区: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2.中等危险区:普通门诊与病房等。 3.高危险区: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4.极高危险区:手术室、ICU、器官移植病房等。,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隔离要求 1.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 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2.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3.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呼吸道传染病病区 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范围: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呼吸道传染病病区 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隔离要求 1.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2.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3.水龙头开关为非手触式,数量合适。4.不同种传染病患者分室安置。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1米。,感染性疾病病区的 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1.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ICU 和生活区。设单独入、出口和入、出院处理室。2.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感染性疾病病区的 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隔离要求1.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2.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1m。3.病房应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4.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范围: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1.符合负压病室的要求。病室采用负压通风,上送风、下排风;排风口应远离送风口,且置于病床床头附近,靠近地面但应高于地面10cm。门窗应保持关闭。 2.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的定风量阀,使病室的送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3.负压病室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配备室内对讲设备。,负压病区(房) negative pressure ward(room),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 负压病区(房)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隔离要求1.送风应经过初、中效过滤,排风应经过高效过滤处理,每h换气6次以上。2.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监测负压值,或用于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3.做好日常保养,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4.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病室外活动。5.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 在病区的末端,应设1间或多间隔离病室。隔离要求1.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2.病情较重的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病室床位数单排3床;双排 6床。,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1.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入口;设置相应的诊疗与功能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2.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等。3.感染疾病科门诊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隔离要求 1.普通门诊、儿科门诊、感染疾病科门诊宜分开挂号、候诊。 2. 诊室应通风良好,应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3.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 传染病患者,应到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疾病科门诊诊治,可能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洁净手术室,手术病人,换 车,预 麻,麻醉苏醒,医护人员,换 鞋,浴 厕,二次换鞋,更 衣,刷 手,洁净区,废弃,供应室,无菌物品暂存,专用通道,无菌物品,一次性物品及药品脱包,一次性物品及药品贮存间,使用后物品打包或消毒处理,洁净手术部人、物净化流程,1、进口门机,多种开启方式; 具备红外感应、电动和手动开门三种控制方式,并有自动延时关闭功能。2、不锈钢门身和边框材料,清洁美观、持久耐用;3、门上设观察窗,门体上设“手术中”灯,随时掌握手术室的使用情况。,医用气密自动趟门,电动开关,红外线开关,手动把手,手术室自净时间,自净时间:手术室在空调净化开机之后,室内空气的含尘浓度从开始时的一个高的数值下降到一个稳定的一个数值所需要的一个时间. 特别洁净手术室(100): 15分钟标准洁净手术室(1000): 25分钟一般洁净手术室(10000): 30分钟准洁净手术室(100000): 40分钟,洁净手术室分级,多耐药的隔离与防护,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RD) 指对下列5类抗生素中的3类及3类以上抗生素耐药。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 5类抗生素都耐药 1. 抗假単胞菌的头孢菌素类、2.碳青酶烯类、3.B-内酰胺酶复合制剂、4.喹诺酮类、5.氨基糖苷类、,定义,卫生部要求加强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株包括,1) 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2) VRE(耐万古肠球菌)3)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4)耐碳青霉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菌产生和扩散的原因,30-40%为医院工作人员的手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来源不明(如环境污染及工作人员携带),手易被细菌污染,培养皿显示: 医务人员的手很容易受到暂居菌的污染。每进行一个操作,可能增加100-1000个细菌,某位护士的手印培养24小时后,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一)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二)减少或消除定值(三)应用疫苗预防耐药菌感染(四)阻断传播: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六)加强政府的干预(七)重视国际交流与协作,患者的隔离预防 :1.首选单间隔离,隔离标识:接触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2.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3.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4.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控制流程,5.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其它科室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6.在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7.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进行清洁消毒。,接触隔离: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关键!,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 最有效, 最方便, 最经济方法,洗 手,去污染:应包括清除定植菌和环境消毒,手在NI中是如何起作用的?,First cleaning, then disinfection (if appropriate),70,1.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 2 .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3.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消毒措施,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 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 后必须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消毒。,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75%酒精进行擦拭三遍消毒。,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清洁和消毒用品: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 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1000mg/l有效氯 溶液擦拭消毒。 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用1000mg/l有效 氯溶液浸泡消毒处理。,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解除隔离时应对房间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意义和目的: 保证患者的诊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一、医院感染暴发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医院感染暴发常见类型 1、某一病原体感染的暴发 2、某一综合症的暴发 3、某一系统感染的暴发,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特点 1、流行过程可长可短 2、波及范围可大可小 3、多样性 4、多为条件菌,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报告 临床表现、病例数量、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患者现状及死亡人数,报告单位、报告人姓名、联系方式。,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处置原则 1、早发现 2、积极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 素 3、切断感染途径 4、保护易感人群 5、尽快确认病原体,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预防与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 2、做好清洁消毒监测 3、特殊病人做好隔离 4、标准预防加额外预防 5、保留可以样本,必要时进行采样 6、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7、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8、重视终末消毒,职业暴露与防护,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以来,医务人员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接触而被感染的危险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引人关注的职业性问题。 由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等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出现蔓延趋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日益增加。,20022003年在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中,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居首位,所占比例高达22.3%,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2549岁)为主,约占80%,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末有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学精英遭受了非典感染性职业暴露而发病,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医院感染学界认为这是医院感染史上的一场悲剧,这一血的教训足以引起医务人员对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但是,“非典”暴发后,截止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感染性职业暴露的事例,并有增多趋势。北京地坛医院就曾先后收治过名护士,她们都是在工作中不慎因针刺伤和皮肤无保护措施,而暴露于艾兹病感染者的血液后发生艾兹病毒感染。 又如: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护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兹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兹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兹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艾滋惊魂”事件再敲职防警钟,“艾滋惊魂”的事件:一病人先砍伤仇家,十多天后被报复对方将他的手、脚、跟腱砍断。2003年7月23日,120”急救车送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院抢救。当时病人血肉模糊,鲜血喷到了当班急诊科医生的身上、脸上和眼睛里。另一名医生为病人清理缝合伤口时,手指被扎破;手术中医生的大衣、口罩都被病人喷出的鲜血染湿了。6小时抢救,脱离险境。 而三天后的检查结果:病人HIV抗体反应呈强阳性!经CDC复查证实,是HIV携带者,9名医护人员不能排除感染艾滋病的可能,一年里接受医学观察。分别在4周、8周、3月、半年和一年进行五次抽血化验,安妮于1992年5月以外科护理学士毕业,当年9月的一天,在为急诊病人用套管针进行静脉输液时,拔出针芯时意外刺伤了手指,93年4月确诊感染了HIV,她当年只有23岁。,罗拉(公共卫生硕士,注册护士)1998年在丢弃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了手指不幸感染上HIV和丙肝。,经各种资料证实:实验室人员、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工等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以护士位居首位。,主 要 内 容,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医院感染性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意外地被患者的血液等体内物质污染,或被患者血液等体内物质污染的针头、手术刀等锐利器械刺破自己的皮肤,而有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一类职业暴露。,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一)防护意识淡薄 (二)针、刀刺伤与割伤 (三)皮肤粘膜暴露 (四)空气污染 (五)其它相关因素,针刺伤常见暴露原因,针刺暴露发生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废弃物处理外科手术缝合,常 见 原 因,将血标本放入试管内,双手盖上针帽,常 见 原 因,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缝合中,常 见 原 因,收拾手术污物,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注射,分离输液器时,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应用重新盖帽装置,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使用处,禁止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安全操作方法,将输液导管与无针系统连接,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 - 不要直接传递,整个过程中应从容不迫,洗手戴手套,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一)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 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 露防护的自律性; (二)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 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三)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 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 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一)紧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 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二、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风险评估,危险性: 1.HBV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大量存在,每毫升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颗粒,如果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并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基本上不会被感染,而普通人群对HBV易感。只需极少量(10-4ml)污染的血液进入人体即可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10-7ml)血液可致隐性感染。,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危险性: 2.没有经过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者,若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针头刺伤或割伤一次,其感染的几率是6%30%,若该患者HBeAg阳性(乙肝二对半的第三项),则感染的机会增加至27%43%。 3.医务人员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率是1.2%10%。,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发生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发生职业暴露后局部要紧急处理(立即从近心端到远心端挤压伤口,同时用肥皂水及清水冲洗10分钟,再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因为短时间内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可以减少职业感染的几率。,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发生意外伤害后,源患者和伤者都应及时验血。30分钟内报告科内主任或护士长、负责人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院感科根据伤者情况进预防用药及指导伤者定期血清学追踪,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LT等,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乙型肝炎暴露,主动和被动免疫: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曾注射疫苗的或抗-HBs水平不详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ug),于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乙型肝炎暴露,注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应以24小时内(最好不超过7天)接受注射。,乙型肝炎暴露,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通过主动免疫使身体产生抗体。新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在进行常规体检的同时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若以上三项指标均阴性。一般经过3次疫苗注射后,大部分人(90%95%)都可以产生免疫力。,乙型肝炎预防,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操作程序,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医务人员:,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接种后无反应HBsAb10mIu/ml,接种过乙肝疫苗HBsAb10 mIu /ml,病 源:,HBsAg(+),HBsAg(-),HBsAg(+),HBsAg(-),医务人员:,24小时内立即接种HBIG0.06ml/kg,完成乙肝疫苗接种,24小时内立即接种HBIG0.06ml/kg,定期追踪,定期追踪,完成乙肝疫苗接种(0、1、6月),定期追踪,病人如有黄疸一月后复种HBIG,定期追踪,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受伤部位是眼睛,用无菌纱布饱醮生理盐水擦拭或用不带针头的针筒冲洗,或使用洗眼器冲洗眼睛)(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HIV阳性,2小时之内用转录酶。双汰芝用法:300mg/次,Bid),双汰芝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头痛疲乏、失眠、贫血及中性粒细胞数减少。所有的不良反应都是可逆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广东省科技出版社)林鹏主编,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物混在一起,尽快将用过的注射器、锐器、手术刀片直接的放入坚固、耐穿破的容器内,容器外表应有醒目的标志。,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锐器盒放置于干燥,人少地方,避免放于潮湿地方(由于潮湿引致锐器箱易被锐器突出箱外,增加安全隐患),锐器若突出于锐器盒及时借助工具将利器放入锐器箱,勿用手直接接触锐器。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所有操作后应由操作者自己处理残局,避免意外刺伤的发生。,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得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室内不宜留人,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应戴防护镜和穿防护服以防结膜炎和皮肤红斑的发生。在消毒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有强氧化作用,能破坏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和哮喘。,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手术过程中传递刀、缝针时放慢速度,或将手术刀放在变盘中传递,避免手-手直接接触。不可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或折断针头。 清洗、消毒器械时,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打包时器械尖锐端使用安全套,避免刺伤。,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站立工作时尽量减少长期伸腰、弯腰等动作。 坐位工作时,调整好桌椅的高度,使机体处于舒适状态,并注意胸部与桌边缘应有一定距离,以一拳为宜,不可全身扑于桌面工作。,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长期站立会引起静脉曲张。 措施: 可穿大隐静脉弹力袜,适当的压迫下肢血运以减少发生率。也可在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避免有未经清洁、消毒的手去触摸自己的脸部。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定期健康体检。,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B医生的处理:,处理恰当? 基本恰当,但未用肥皂水冲洗,因为肥皂水属于碱性液体,可中和毒性。 工作中要时刻提高警惕,持利器时勿针头对住他人。,隔离技术操作法,手的清洁与消毒口罩、帽子的使用穿、脱隔离衣 避污纸,六步洗手法,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正确的洗手方法:要持续15 秒钟!,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拇指,注意清洁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 手洗净后一定要用一次性纸巾、干手器、干净的毛巾、或手绢等擦干双手,毛巾、手绢应勤换,否则容易导致“再次污染”。,洗手注意事项,戴手套,根据需要,正确选用和戴手套,手套,清洁手套 无菌手套,规范洗手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 。 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Ooo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执行。,戴手套,戴手套 一副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一副手套也不能用于不同的患者,操作中如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口罩、帽子的使用,口罩 口罩应戴正,上沿应戴在鼻梁的上方,上至下眼睑,下至下巴、将口鼻完全盖住,四周不要有空隙。口罩使用4-8小时更换,潮湿后立即更换;一次性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严密隔离用后立即更换。帽子应保持清洁,头发不外露。,帽子,作用: 预防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 预防微生物通过头发上的灰尘、头皮屑等途径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分类: 一次性帽子 布类帽子,帽子,应用指征: 进入洁净环境前。 进行无菌操作时。 接触病人时。 进行诊疗技术操作时。 处理医疗废物时。,帽子,注意事项: 布类帽子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与清洁。 如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一次性帽子不得重复使用。,(1)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配戴口罩;(2)当一只口罩潮湿了或污染了,立即更换一只新的口罩;(3)一只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4)治疗过程中不可以用手套触摸口罩;(5)离开诊室前,必须脱下口罩,不可以悬挂于颈脖上;(6)先戴口罩洗手后戴手套;先脱手套洗手后再摘口罩。(7)使用后的口罩属于“医疗废物”,口罩使用指南,口罩、帽子的使用,口罩摘下时,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在干净口袋里,不要内外不分。,佩戴口罩前,以及脱下口罩前后都必须洗手,先解下面的绳索,再解上面取下口罩丢弃在收集箱內,佩戴口罩前,以及脱下口罩前后都必须洗手,戴口罩的程序,先将鼻夹帖在鼻梁上;将口罩上端的系带系在头后或耳后;拉下口罩的下部遮盖住口和下巴;系下端系带系于颈后;将鼻夹压向鼻梁,使紧贴面部直至舒适口罩变潮湿、难呼吸和有破损时更换;接触或摘除口罩前要洗手;离开房间前将用过的口罩防入医疗垃圾桶内,戴口罩方法,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佩戴口罩前后都必须清洁双手; 要让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 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不正确戴口罩种种,不正确戴口罩种种,N95口罩的佩戴,N not resistant to oil,可用来防护非油性悬浮微粒。95 表示最低过滤效率95。,如何佩戴,四种口罩比较,N95口罩防护效果最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