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祖国山川颂》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祖国山川颂》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祖国山川颂》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祖国山川颂》教学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祖国山川颂教学案例永康市综合高中 卢蕾俊一、 案例背景新年伊始,新学期亦如约而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似乎对任何事情充满着期待。但开学第一课,我有些担心:像祖国山川颂这样有着磅礴气势和汹涌激情的文章,我们的学生能接受吗?会不会认为这是一篇口号式的散文?新学期学的第一篇文章会不会让他们感到失望?学校类型:普通高中学生情况:中考成绩处于全市中下水平的高一学生教材分析:必修三模块在必修一、二的基础上思考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在第一个专题“祖国土”中,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强化爱国情感,是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家园之思的深化。寻找突破点:如何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黄药眠老先生何以如此热情澎湃地讴歌我们的祖国,从而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舍的原因,是我备第一课时所一直思考着的。爱国的话题,大的话题,如何才能感人至深,如何才能不陷入泛泛而谈?我认为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实话实说,欲扬先抑,“知人论世”,激发情感,同时从文章所用的修辞入手,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基于以上考虑,生成如下教学目标:1 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从修辞的角度,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并且分析、比较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二、 案例描述(节选)(一)预习并朗读上新课前刚好有一节早自习课,我让学生先预习朗读祖国山川颂。(二)导入师:大家读完黄药眠老先生的这篇祖国山川颂,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要第一感觉的,要真的。(我们学校的学生比较少举手发言的,不像重点中学的学生,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会有多至二十号人要举手发言的。我们的学生大都喜欢在下面小声地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这点在我多次外出听课学习后能感受到。)生1:感受到祖国的美丽、伟大。生2:感觉文章很长,写得有些宽泛,讲的内容太多但里面很多语言还是很优美的。师:或许有些同学对这类文章的确有着类似“生2”的感受,只是想在心里,说在底下,没敢或者不屑到台面上来说。甚至有些同学对这类文章的磅礴气势和汹涌激情会觉得可笑,认为是假大空、喊口号式的,认为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这些同学或许更喜欢那种细腻、精致的短文。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奇怪,因为现在的同学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自己身边的生活,更多的是关注自己个人的情感,而很少去思考国家、民族、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然而,我们中学生并不缺乏爱国的情感,只要有一个突破点,我们的爱国热忱便会喷涌而出。比方去年“5.12”地震之后,我们同学慷慨解囊的义举,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我这样讲着,学生们默默地点头。导入时我倡导实话实说,意在欲扬先抑。这样效果不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不指责学生,反而让他们感受到原来爱国情怀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曾经或者正在身体力行之。这样就使得学生不排斥甚至是乐意听教师讲爱国这类话题的文章,也显得导入较为自然。(三)知人论世黄药眠老先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爱国者。从五四运动开始,他便以一腔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中。1929年,他作为共产国际青年团东方部的工作人员被派往莫斯科,1933年回国后遭国民政府逮捕,直到1937年才被保释出狱。1944年,参与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黄药眠的爱国之情是经得起考验的。1957年,“反右”风暴突起,黄药眠被划为右派,被开除出了学术领域,失去了发表文章的权利。直到1979年,长达22年的政治磨难才得以结束。这时的他,没有怨恨,没有诅咒,有的只是对祖国更浓烈的爱。也就在这之后不久,黄药眠迫不及待地写下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壮美的篇章祖国山川颂,尽情挥洒着那积久而成的爱国之情。黄老先生他是经历过新旧社会的老知识分子,是祖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的过程的见证者。他看到了祖国在前行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重重阻隔与挫折,同时,在历经了“文革”浩劫之后,他又见到祖国枯木逢春。此刻的他内心是欣喜而激动的,他在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是真挚的,发自肺腑的,是直抒胸臆的,决无夸张之嫌。小结:对文本的理解,任何人都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都有一个在原则与方法上的认识与掌握的过程。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应当重视对自己这些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比如,在以前的阅读中,尤其是幼儿园、小学时期,大家可能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文本上,有的甚至不注意作者,更不关心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在阅读上就事论事。应形成这样的习惯:在阅读作品时,了解作者的生平,他的主要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写作背景,并能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而不仅仅是把它们当成一般的文学常识。学生听完我的这段对黄药眠先生的介绍,神情变得凝重、深沉,课堂变得安静。课后我做过小范围的访谈调查,他们说当时心里都在感叹,“知人论世”前后,自己对文章理解的差别真是太大了。此时,做一个小结,提出他们在高中阶段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也就变得在情在理,水到渠成。(四)了解“颂”的文体特点大家一定发现,这篇文章中的空行比较多。全文共有36个自然段,作者采用的是片断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空行,实际就是一个思路的转换。这种片断式的表达方式,能很好地展现作者心中涌动着的激情,跳跃变化着的思维。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宽泛了,一切以赞美、歌颂为对象和主题的都可以称做“颂”。“颂”作为散文中的一种风格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下,的确能够让作者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表现他们不吐不快的情感。(五)理清文章结构(略)(六)从修辞的角度,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黄药眠在这里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因而,我们也能在此看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过人之处。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下面我们从修辞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文章在多处使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下选择几个比较精彩、典型的语句进行分析。例1:最先它不过是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逐渐才变成苍苔滑石间的细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它在成长,在变幻,一时它是萦回在牛羊牧草之间澄澈的清溪,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狭谷之间的险滩。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后它才容纳了许多清和浊的支流,汇成了茫若无涯、浩浩荡荡的大江。分析:加横线的句子“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运用了拟人修辞,写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赋予溪涧人的性格,体现出它的活泼与可爱。四个“一时”领起的句子运用排比,把溪涧写得活泼可爱,把大江的发展历程写得生动形象,把大江的发展写得变化多端。本段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刻画了扬子江发展的历程,形象生动,又富于哲理:事物的发展壮大,大多是经过艰难曲折和起伏的。这也象征了祖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例2: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明早起来一看,它早已无影无踪,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阳。分析:充分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每天早晨的美丽景色。树的企盼,太阳的红光满面、拥吻和金色的笑,写得形象生动。将黄昏比喻成醉汉,步履蹒跚,颓然倒下,形象鲜明。本段中所写景物,各种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美感。例3: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分析: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水猛涨,桥孔变小的情形。这样写,不仅形象鲜明,活泼可爱,而且更能引人联想,让人想到了春姑娘的笑靥,想到了儿童纯真灿烂的笑,凸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例4:小溪流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一切涯岸流向大海。静静的群山,则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 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分析:第一、二句运用拟人手法,深情地描写了小溪与群山,使人联想到母与子的关系,祖国与游子的关系,象征意味十足。最后一句富有诗意,又含象征意义,“瞭望”一词,语出自然,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化作羽云的流水就是远离祖国的海外游子的化身。(七)课堂小结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在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曾经讲到过,最让人魂牵梦绕的,最能触动人心弦的,就是自己的故乡。归故乡,成为所有中国人最高的人格满足。这篇饱含深情的鸿篇巨著最后也是落脚在了“故乡”这两个字上。散文可以细腻温婉,也可以纵横捭阖;可以缠绵悱恻,也可以激情澎湃。我们不仅要对流行的时文进行欣赏,也要对思想深刻、行文大气、内容丰富的佳篇加以体会。同学们也应该走出“小我”的世界,自信自己是位青年,要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层面,关注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心祖国的发展与未来,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三、 案例分析我去年也是在新年之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教学这篇文章的,当时因为担着班主任一职,事务繁杂,备课有些按部就班,没花很大的心思,教学效果不佳。新的一届学生,自己又不再担任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备课,我希望自己每堂课都有亮点,每次都能让学生感到它的耀眼。学生在新年之后,心理期待是比较高的,我不想让他们在第一堂课上有失落感。像这类初看上去不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文章,得有个特别的导入。尽管我一直以来较注重新课的导入设计,但这次总觉得左右不合适。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初读这篇文章的体会,我想学生也是会有类似的想法的。上课之前我偶然间问过几个学生,他们的确有我假设的这种想法,就是认为文章的假、大、空。所以我在导入时先让学生来个实话实说,这在相应的案例描述中已有交待。另外,导入的时候我还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总是受指责的多受表扬的少,尤其这个我想集中他们注意力,引起他们兴趣的时候不能再让他们对我、对这篇课文有排斥情绪。所以,我挖掘他们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知人论世”读书方法的掌握,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本专题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我运用该方法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在该部分的小结中,我谈到了他们在高中阶段有别于以往学习阶段而应养成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底子差,是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我们的学生不见得都已掌握,所以我决定从修辞的角度去品读文章,这样既充实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