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德性的养成.doc_第1页
论教师德性的养成.doc_第2页
论教师德性的养成.doc_第3页
论教师德性的养成.doc_第4页
论教师德性的养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论理学课程论文论教师德性的养成【摘要】教师德性属于教育伦理学的一个范畴,是与教育情境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在当下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程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对教师的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通过介绍教师德性的内涵,存在价值,以及当下教师队伍中德性缺失的状况,重点探讨教师德性的养成方式,希望能唤起教师对于自身德性的思考。【关键词】教师德性 教师道德 构成要素 德性的养成【引言】一提到教师这个职业,人们总是会联想到“春蚕”、“人梯”、“照亮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等一些光辉伟大、无私奉献的形象。诚然,社会对于教师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人们也总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到学校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要向老师学习”等。在我们国家,由于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似乎成了学生最为最为直接的知识来源及学习榜样。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其对学生的影响之巨大。众所周知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从而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特殊的行业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特殊的行为规范。然而在现如今社会中,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很多“变质的人”,他们不再是两袖清风只为能将自己所知奉献给学生,而是阿谀奉承官员、富商子弟,接受家长的请客送礼;他们不再是无私奉献、关心爱护学生,而是在灾难降临时弃学生而跑,还要在事后大谈特谈教师自身人权的保护,如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他们不再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而是追求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不能否认,老师作为人,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权利,但是笔者个人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引起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很崇高的道德规范,代表了很高的职业道德,一个人如果选择了从事教师工作,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起她神圣的使命。【正文】一、教师德性的内涵(一)教师德性的含义对教师德性内涵的理解,其关键在德性一词。柏拉图认为:德性是心灵的秩序,把德性作为与天赋相适应的品位。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用来使个性达到善福的性质。而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则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实践,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因此德性是一种个人内在的、在外界环境与内在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性。而我们所谓的教师德性,是教师伦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身上所具有的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在道德标尺,具有最高标准和理想的成分。(二)教师德性与教师道德1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教师道德也即是对整个教师群体,做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而教师的德性则是单个教师所独具的一种内心状态, 属于教师个人道德。教师德性关注的是教师个人道德的完善和提高;而教师道德则是对教师职业所进行的道德规范,关注的是教师团体的道德,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总要求。有研究者将教师道德分为教师个人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两种,认为教师个人道德是自我追求的道德,是一种私人道德,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性道德;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直接的教育性道德,直接涉及到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它是所有教师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多以规范的形式而存在。2教师德性是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底线道德。教师德性重在教师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它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内在道德标尺,具有高标准和理想的成分。教师德性永无止境,它将成为一个美好的乌托邦高悬在理想的天空,激励教师对善的追求和向往,从而不断地发展自我,获得道德成长。教师道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普适性和基本性,它的存在是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它的缺失直接涉及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总之,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又是两个联系紧密的范畴。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道德需要内化为作为内在生命的教师德性。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工作的改善,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德性的提升是教师生命存在的确证,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标志。所以,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道德一旦内化为教师内在的德性,就会成为稳定的精神动力,成为教师精神的核心成分。(三)教师德性的意义教师德性的发展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充实自我,从而发现生活的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的过程。教师德性的获得不是对教师生命和精神的压制,而是教师生命的表达和潜能的释放,教师德性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更加明晰教育生活的意义。教师德性的提升不仅是对教师生命的展现,而且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履德性,就能成为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教师将满腔的热情投人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成长为生活的乐趣,以学生的进步为生命的追求。二、教师德性的价值1.教师德性对对学生的价值教师德性对于学生而言表现为一种与正直同源的德性以及乐于为学生服务的态度,指教师工作带来的利他价值。一个具有崇高德性的教师他们不会阿谀奉承官员、富商子弟,接受家长的请客送礼,而是两袖清风只为能将自己所知奉献给学生;他们不会在灾难降临时弃学生而跑,还要在事后大谈特谈教师自身人权的保护,而是会无私奉献、关心爱护学生,他们会一直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只顾着追求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教师德性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一种教育力量。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不会为势利、名誉、金钱和地位所动;不为规章制度所拘束;不为成规旧习所迷蒙;相反,会一切以学生的心理、问题、困难、愿望、个性、创造力等为参照,会以最纯朴、最敏锐、最强烈、最温柔、最真诚的情怀去对待学生。2.教师德性对教师本人的价值对教师本人而言,拥有教师德性就会产生一种对教育、教学实践而言的内省意识和责任感。亦可获得对教师自身而言的一种高尚感。比如,教师所教的学生取得了好成绩时,教师由此会获得内心的愉悦体验,教师自己取得了对教育实践而言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后而获得的成功感。教师德性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内在动力,是创造性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内在保证,是提高教师各种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催化剂,是调节各种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合力效应的粘合剂,也是学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和有力支持的感召力之所在。无论如何,教师是对他人和社会承担着特定责任的人,需要具有立体、开放的思维方式;需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学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成为理性的拓荒者,不但对人生坦然、对专业有建树,而且对人类要有贡献。三、教师德性的构成要素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教师人格特质化品德,它表现为教师在为师之道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教师德性(品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善”、“教师公正”和“教师责任感”。但是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角色决定了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还应该包括“教师爱”。1.教师善教师善,是对教育的执守忠诚,对自己岗位职责的深刻理解,是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对于学生来说,是和风细雨,是润物无声,是善解人意,是关爱体贴,是热情帮助。教师一旦有了“善心 ”,就会从头至尾地善待学生,把对学生的教育看作是扫除学生心灵上的“灰尘”的过程而不厌其烦地去教导学生。教师的德性正是在“善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善心”,教师的德性就失去了内在的规定性,失去了内核,也就无从体现教师个人道德的完善,教师德性的建构也无从谈起。只有建立在“善心”的基础上,教师的德性才能从最初的本性基质得以构建,并在个体不断的教育实践的体验中获得发展和完善。2.教师爱爱是师德最本质的内涵。教师爱具有两方面的重大作用,对教师来说,爱学生,才能使其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找到自己人生的真谛,存在的价值,而不只是将“教师”作为一个“事业”来经营。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的职业,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这个时候的教师将不再需要外在制度的约束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当中,在促进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了解、尊重、接受和赞美,得到了这些他们会朝着老师所期待的方向,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取得成功。3.教师公正教师公正感其实就是指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受教育者一视同仁,把每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合理的教育需要、合理的评价、公平的教育机会给他。就是要求教师要具有正大光明、质朴和公道的品质。对每一个受教育者重人文关怀,重人格尊重,重精神扶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成为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教师责任教师责任感是指教师对整个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期望的认同与承担。责任心是教师在“善心”的基点和“爱心”的驱动下所建构的教师德性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在“外得于人”的学习中建构的教师德性的职业指向。一个人一旦成为教师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与学生之间就建立了某种契约,他有责任、 有义务把学生教育好。在“善心”的基点上,在“爱心”的推动下,把学生教育成某种标准的合格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四、教师德性的养成方式1.教师要勤于学习,加强自身内在修养。教师要具有无私的爱,还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修养,端正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出 “民主”“和谐” 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想学、爱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益。要学习教育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施行依法执教;要通过拓展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条件性知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处理信息、驾驭教材、 教育教学组织等教育教学专业能力,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适应现代化社会对教师提高的更高标准的要求,胜任本职工作。另外,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教师应能够抵制利益的诱惑,在处于社会地位不高和经济地位低下的境遇中,要坚持奋斗在教育战线,行使着自己的教育权力。2.勤于创新,更新自己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应摒弃照本宣科等传统的教育观,树立开放式、前瞻式的创新型教育观,本着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变 “应试教育” 为 “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将来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补充有吸引力的、新颖的教育内容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再次,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可以利用的宝贵时间,认真学习耕耘,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这也是历史赋予当代教师的光荣使命。3.勤于反思,增强自己自律意识。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具有自主意识。在专业化过程中,教师只有 “自主”,才能真正视教育为可以终身托付的事业,对教育有清晰的认同感,明确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意义和追求,从而才会有稳定的职业定向与坚定的职业信念。未来,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拥有更广泛的个性发展空间,教师的外部监控机制也将逐步减少。这时,教师完全是在自我监控下进行自我反思,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身的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自身作为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的发展,进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五、结语顾明远教授说:教师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他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铸造者。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亘古不变的还是教师要有善心、爱心、公正感和责任心,具有崇高的教师德性的老师,才能真正成为“人师”。【参考文献】1 石峰. 论教师德性J. 教育探索,2007(5).2 宋晔. 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3 陶志琼. 关于教师的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4 丁德润. 论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及其养成J.生活经纬,2009(10).5 陈啸,赵娟. 论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对师德的召唤J.教育与职业,2009(1).6 朱旭东.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何以可能?评顾明远教授的教师教育思想J. 教师教育研究,2008(5).Comment on How to Cultivate Teachers Moral CharacterAbstract :Teachers of virtue ethics is an aspect of education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ode of conduct educational context,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gradually formed an inner spiritual quality, in full swing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process in the new dominated by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teachers ar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of virtue. Articles by introducing teachers 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