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贸易教案 第 17 页第十章 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第一节 开放经济与经济发展一、发展模式1、定义发展模式是指与一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和途径。发展模式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的愿望和目标,而且还体现了发展的结果。 2、内向发展模式与外向发展模式内向的发展模式是相对于外向的发展模式而言的,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以出口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活动采取反出口倾向的政策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外向的发展模式则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以出口为中心的国际经贸活动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依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发展。 3、衡量标准标准之一:出口依存度,即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依存度高的就是外向型经济 ,出口依存度低的就是内向型经济。 标准之二:进口商品的保护率。名义保护率就是某种商品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之比。实际保护率可以用生产中增加价值的变化计算。进口商品的实际保护率=(V-v )/v100%,其中,V为按国内价格计算的增值价值,v为按国际价格计算的增值价值。出口生产的实际保护率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求得。两者之比反映了贸易的内向型或外向型。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国内市场上国外竞争的加剧,他们加强了对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和资助,以使其获得竞争优势。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国家从战略的高度,用关税、出口补贴等措施,对现有或潜在的战略性(部门、产业)进行支持和资助,使其取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由两种理论构成。一是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詹姆斯.A.勃兰特和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巴巴拉.J.斯本赛提出的“利润转移”理论和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竞争市场上,寡头厂商可以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得超额利润,在与这类国际寡头竞争中,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出口补贴帮助本国厂商夺取更大的市场分额,或以关税迫使外国厂商降低价格,或以进口保护来促进出口,从而实现由外国利润向本国的转移,增加本国的福利。“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产业外部经济因素对产业自身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对具有显著外部经济因素的产业给于适当的保护和扶植,使之能够在外部经济作用下形成国际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他们认为,能够实现“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则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目标产业。2、战略或目标产业的确定第一、高附加值产业。整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由各个产业所创造的附加值构成,而国内生产总值越大,表明该国的经济实力越强,高附加值产业是投入少而产出价值高的产业。通过扶植理想的具有战略性的目标产业,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福利水平。故政府要把高附加值的产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性产业。第二、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是指依靠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快速革新而获取成功的产业。目前普遍认为的高科技产业由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远程通信、计算机软件等。三、利用外资和民族工业的发展1、直接投资的形式a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来样加工。 b补偿贸易 c合资经营 d合作企业。 e独资经营。 f租赁。 2、直接投资的特点 3、保护民族产业的有效措施 四、对外债务与发展援助1、两缺口理论A储蓄缺口理论B外汇缺口理论2、外债的适度性 第二节 外向战略的模式选择一、进口替代战略1、概念进口替代是指采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外国制成品。进口替代战略主张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制成品的替代,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附。 2、两种进口替代方式由上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由下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上游产业主要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投入品,生产的主要是中间产品,属于这类的部门有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机械制造等。由上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强调优先发展资本货物工业。下游产业部门基本上是面向消费市场,生产的主要是最终消费品,例如食品工业、服装工业和医药工业等。由下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是通过发展下游产业来影响上游产业的发展,使上游产业逐步赶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步伐。3 、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 第一,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外汇不足。在实施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时,各国普遍过高地评价本国货币的汇率,这样就使得产业部门积极扩大进口,而不太愿意出口。不仅如此,人为地过高评价本国的货币使得初级产品部门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从而阻碍初级产品行业的良性发展,进而带来出口潜力的低下。工业部门的进口偏向和传统出口部门潜在力的低下,使得实施进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地存在着国际收入不断恶化、外汇收入不足的现象。第二,实施进口替代的产业由于受国内市场制约,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经济效果。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国内市场规模本身比较小。在国内市场尚未饱和时,通过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可以较快地扩大规模。但由于国内市场本来就很小,国内市场的需要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这样进口替代的机会就将会枯竭,以后的增长将取决于国内需要和经济成长率的大小。由于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效果,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往往停留在进口替代水平上,很难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急剧地向劳动节约、资本集中型过渡,从而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对工业的高度保护和补贴实际上是在鼓励使用资本、限制使用劳动,从而产生了资本替代劳动,导致国内产业吸收过量的资本而吸收少量的劳动。这种政策导向的结果很快耗尽了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同时出现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二、出口导向战略1、概念出口导向就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使国内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用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出口导向战略主张优先发展出口产业,通过扩大出口增加资金积累,扩大市场和实现规模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2、出口导向战略的分类第一,是原来初级产品出口国的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第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 。第三,是发展深度加工产品和高耐用消费品 。 3、出口导向战略的局限第一,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国家,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铁矿砂、氧化铝在内的40多种大宗矿产基本上都处于紧缺状态。铁矿砂、氧化铝进口依赖度高达45%,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约占国内消费总量的40%,石油资源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和不稳定要因。当然,造成中国资源、能源紧张的原因并不都是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但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相当一部分为大耗能、高度依赖于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粗放型的出口增长越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国,如果我们继续保持这种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型出口增长,那么我们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并不是为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而是为其他国家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让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来承担这种高消耗的发展道路,无疑是换取短期利益的“慢性自杀”。通过出口廉价商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拿低工资,受别人各种各样的骂名却让别人享受世界低成本的产品,显然不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期望。 第二、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于世界各地,中国逐步被人们认为是世界的加工厂,这当然是好事。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频繁且形式日趋多样的贸易摩擦。自1979年至今,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73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涉及4000多种商品。而2004年9月17日,在位于西班牙东南部的小城埃尔切市,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放火烧毁了中国温州商人准备在当地销售的商品鞋,更是将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推向了迄今为止的顶峰。伴随着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累积,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特别是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人民币一直受到来自日本、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巨大压力。美国一些人攻击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汇率人为偏低的言论甚嚣尘上。美国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在多种场合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甚至有人建议国会迫使美国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诉讼,控告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违反了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也违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如果我们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多,今后的贸易纠纷可能会防不胜防,处理不好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宜国际环境。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意味着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困难,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 第三、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自由贸易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出发,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并进行国际贸易,必定给双方带来利益,否则,另一方可以拒绝开展国际贸易。但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则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分工当中,从而丧失了技术进步的机会,进而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优势陷阱”。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面临“比较优势陷阱”的困境。来自联合国贸发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墨西哥、菲律宾、阿根廷、巴西等很多国家,与出口部门扩张同时发生的还有逆工业化现象,这些经济体一方面经历着出口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投资、技术进步的停滞不前。 尽管中国的情况稍好于墨西哥、菲律宾、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现在就说中国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还为时尚早,但是中国出口部门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凭借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来实现的,出口贸易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技术附加价值产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很低,中国正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据解放日报2003年11月7日报道,在全球聚集“中国优势”的时候,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披露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却显示,中国的竞争力指标在102个国家中名列第44位,比2002年下滑了4位。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项目主任卢佩斯博士分析说,中国在宏观经济上得分很高,但在技术创新上,中国仍需跨越与发达国家间巨大的鸿沟,必须承认现在与发达国家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导致中国排名下滑。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第四,出口导向的发展往往依赖于关税保护和价格补贴,从而造成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低下,实际换汇成本高昂。同时,为了扶持出口产业而提供的大量出口补贴,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结合首先,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部门必须是关键的幼稚产业部门,并对保护期限有明确规定,促使其发展成熟,具备出口导向的能力,保护期结束后将其推向国际竞争市场,从而将进口替代的负效应降至最小。其次,通过利用外资,同外商合作或独资发展现代制造业部门,有效地实现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结合。最后,国家应选准战略产业,如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产业并加以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措施,实行战略贸易政策。第三节 我国目前的外贸发展战略选择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取向1、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取向,经济理论界存在着不同观点,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即如何对待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l 林毅夫(2001)认为,发展战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一类是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发展的绩效就会很差,将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反,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几年林毅夫连续发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999、2001、2002),试图从理论推导和经验分析两方面系统论证他的比较优势战略思想。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同意林毅夫的观点。l 王允贵(2002)对林毅夫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第一,比较优势战略的可行性在理论上值得怀疑,这一战略没有将技术创新和边干边学列入分析的视野,依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长期利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本积累也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第二,把日本和韩国的经验看作比较优势战略(而不是赶超战略)的成功,不符合日、韩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三,比较优势战略是一个四平八稳、慢吞吞的战略,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其风险并不比赶超战略小。l 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 认为,比较优势战略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够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l 小资料:比较优势有静态与动态之分静态比较优势指的是现时的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指的是转换中的比较优势。虽然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总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当我们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时,所使用的比较优势只能是现时的,因而是静态的比较优势;如果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那指的就是未来某一时点的比较优势,而未来的比较优势对现时而言只能是或仍然是比较劣势。因此,林毅夫所说的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实质上就是静态比较优势的战略,而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则属于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静态比较优势战略的中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资源禀赋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就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林毅夫等人认为静态比较优势的发挥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资本将由相对稀缺逐渐转变为相对丰裕,资本的价格将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企业为了竞争需要,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实现动态的比较优势。然而,这里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其一,在现代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能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发展绩效;其二,推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能不能实现主导产业的转变,是有利还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转换。从理论上说,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的趋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发展中国家如果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加强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专业化水平,将影响处于比较劣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拉大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差距,阻碍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相应的要素密集型产业(包括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教训已经很多,而获得经济长期较快增长或取得较高经济绩效的成功经验却相当少见。2国际经验林毅夫以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成就,来作为论证比较优势战略成功的例证。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是推行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吗?首先,日本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时期所推行的恰好不是遵循而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1972 年日本通产省副相的一段话可以表明这一点。他说,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日本应当把它的未来寄托在那些劳动密集型工业上。但是,通产省决定在日本建立要求密集地使用资本和技术的工业,那些从生产比较成本考虑最不适合日本的工业,如钢铁、石油加工、汽车、飞机、多种工业机器和以后的电子工业,包括电子计算机(黄素庵,1990)。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也说过:日本的产业政策通过与现代经济理论(指比较优势理论)相反的做法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林德特等,1992)。其次,韩国和台湾地区所推行的发展战略也不是比较优势战略,而更多地被认为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Amsden(1989)和Wade(1990)指出,韩国和中国台湾在20 世纪60 年代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远超过让市场和比较优势自由发挥作用的范围。他们认为,韩国和中国台湾确立了发展工业的优先顺序,并毫不犹豫地采取干预手段(包括补贴、贸易限制、行政指导、国有企业,以及信贷分配等政策),按照预定目标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至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实际上,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中所发展的产业,也不完全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 主要是由于小国(地区)经济和资源条件的原因,如同林毅夫(2001)所说,因为人口规模太小,自然资源极度缺乏,难以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它们经济发展的绩效,更多地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而不能过分地归结为推行比较优势战略的成功。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1993)也说过,东亚的优势“不应着重归因于采用了更合理的市场导向政策,而是要归因于各种周期性和历史性因素的结合,以及归因于强有力的、有选择性的国家干预。”3中国的战略取向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完全按照比较优势配置资源,那么不需要相应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不需要政府干预的作用,因为市场机制就能够引导企业这么做。而推行某种发展战略及政策,实行不同形式和强度的政府干预,是为了改变市场调节的格局,或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以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因此必然形成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模式。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于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初期阶段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开放环境下的资源配置资源面临着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只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一味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是适度突破比较优势原则,注重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发展和出口。在世界需求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前一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即使在近期内可能达到最优,从长期来看也势必是劣化的;而后一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尽管近期内可能是次优的,但长期趋势将不断走向优化。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而取得重大经济绩效的成功经验,对于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更为突出的启迪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发展中大国,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对外贸易战略推行的基本上是一种违背或逆比较优势的战略,即以大力发展和出口资本、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为战略导向,这一战略导向促进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机电产业高速增长和出口迅速扩大,带动了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高速增长。近20 年来的实践证明,与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战略相比,突破比较优势理论的战略取得了更好的经济发展绩效。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如果说动态比较优势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的突破,又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那么,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在加入WTO 后全方位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战略将进一步推进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但在WTO 规则下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除了要充分发挥国内需求的作用之外,合理而有效地继续实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依然是贸易战略的基本取向。这个战略取向要与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保持一致和协调。总的说来,工业对外贸易战略要适应、支持和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要推动高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的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出口。l 小资料:我国“十五”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战略,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核心,以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为基础,以市场多元化和拓展海外市场为目标,合理利用外资和进口国外要素资源,有效发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跨世纪对外贸易的适度、高效增长。 根据这一总体战略,预计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较预计的“九五”期末3750亿美元增长33,年均增长6,与“九五”的年均增长速度基本持平。 实施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实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一方面反映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将国内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联通的渠道。“十五”期间,要适应国际贸易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精深加工的趋势,扩大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以附加价值高、需求弹性大的机电产品和制成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一般加工制成品进行替代。 实施加工贸易升级战略,增强结构优化带动作用。加工贸易占据中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要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和增强其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为重点,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实现加工贸易逐渐向一般贸易的转换。同时,尽快解决加工贸易使用本地产品退税政策,鼓励加工贸易采用本地产品。对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贸易也要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使之能够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梯度扩散。 实施多元开拓市场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市场容量。扩大市场规模、优化出口结构,必须有多元化的市场拓展作保证。要根据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要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逐步实现以新兴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国家贸易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具体来讲,市场多元化的重点是,向纵深拓展欧洲、北美市场,恢复和稳定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 实施海外投资带动战略,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海外投资战略的动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和非洲、南亚、东欧、中南美洲等地区各国之间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二是面对上述地区日益增强的进口限制,参照跨国公司绕过关税壁垒、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的做法,将中国成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转移出去,建立生产线或加工装配基地。三是中国部分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可以将发展海外投资作为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出路,缓解国内结构性矛盾。在实施海外投资战略的同时,要注意解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贸易不平衡问题,海外投资较多的国家应考虑增加进口国内需要的原材料等产品,以减少贸易磨擦。 实施体制改革推进战略,保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通过体制改革建立良好运作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外贸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二、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需要处理好政府干预的问题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撑,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中国加入WTO 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要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合理运用。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以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企业竞争理论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关于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但却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大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利润转移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体内容,指的是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额垄断利润。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的贸易干预,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者的行为,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从而从国外寡头厂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并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利润转移论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战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以出口补贴支持本国寡头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在与国外寡头厂商进行古诺(Cournot)双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政府通过对国内厂商提供出口补贴,可使其降低边际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和利润,同时减少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由此带来的本国厂商的利润增加可以超过政府的补贴支出,从而使本国的国民净福利上升。战略性进口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对于不完全竞争产品来说,由于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进口国等于向出口国支付了租金或垄断利润,而关税可以用于向国外垄断厂商抽取租金;当存在着本国厂商进入的潜在可能性时,这将使国外厂商的行为受到一定约束;如果本国和国外厂商都属于寡头厂商,对国外出口厂商征收关税就更容易被其部分吸收,这将导致垄断利润的部分转移,从而增加本国的净福利。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则主要是指通过国内市场保护使本国厂商获得规模优势,进而扩大在国内外市场(主要是没有保护的国外市场)的份额。这种理论以寡头垄断、市场分割和规模收益递增为前提,从国际竞争和竞争战略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干预的理由与作用:对于规模经济效应很强的产业来说,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可以使本国厂商在国内市场的地位相对稳定,使国内厂商获得一种相对于外国厂商的规模优势,由此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使外国厂商在保护市场上的销售量下降而边际成本上升;国内外厂商边际成本的反向变化将导致它们分别调整保护国以外市场的销量,本国厂商的产量将进一步扩张,外国厂商的产量将进一步减少,从而再次对两国厂商的边际成本产生相反的影响。这种从产量到边际成本的不断循环和调整过程,将使进口保护成为促进出口的重要机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另一项内容是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和收益性外部经济。前者是指,厂商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和知识;后者是指,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集聚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包括获得便利而低价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技术工人、专业化服务等),两者都能使厂商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技术性外部经济与政策干预的内容是,在R&D 投入强度大的产业(一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外溢效应使厂商不可能完全获得R&D 投资的收益,由此导致的私人投资不足使这些产业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佳状态,因而需要贸易政策的扶持。如果政府采取保护或补贴的政策,将能够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国民福利;而外国政府对这些部门的支持和保护,可能使本国丧失或减少这些有益的技术外溢,因此本国必须采取对应或反击的行动。由于这些包括高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国家利益来说具有战略性意义,政府的积极干预政策对于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具有战略性作用。收益性外部经济与政策干预的内容是,一个国家产业规模的大小反映了厂商所获得的市场规模效应(相当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大小,产业规模大的国家的厂商将具有较高的收益性外部经济,因而产业规模小的国家的厂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一个国家中处于发展初期而规模小的产业属于战略性产业,政府可以通过保护和扶持的贸易政策,支持这些产业的厂商扩张产量,提高产业的市场规模效应和厂商的收益性外部经济,从而促进这些产业较快地增强国际竞争力。2如何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产生之后,受到了不少质疑和批评,包括经济学方面的批评和政治经济方面的批评。然而尽管如此,由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突破了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干预无效)的自由贸易学说,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政府贸易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因此其主要观点已为很多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所重视。与保护幼稚产业的贸易政策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和作为进口替代手段的政策倾向不同(冯德连,2002),扶持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扩大出口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为目标,是一种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作为出口促进手段的贸易政策。加入WTO 后,中国在制定战略性进口政策方面受到了明显限制,但在战略性出口政策、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以及改变外部经济的贸易政策方面,仍有一定的运作空间。按照克鲁格曼的观点(Krugman,1987),对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规模的限制,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倾向于从国外抽取租金,而支持本国企业采取战略行动的政策处于次要地位。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大国,有条件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出口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促进战略性产业,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根据斯潘塞的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的产业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或潜在产业所获得的收益必须超过补贴支出;二是必须是面临外国厂商激烈竞争或潜在竞争的产业,对本国产业的补贴要能迫使外国竞争对手削减计划生产能力和产出;三是与出口相关的国内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职业技能认证培训服务合同书3篇
- 2024年版技术转让合同服务内容扩展
-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汽车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数值分析与算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航空安全员聘用与培训协议书
- 2024年装配式建筑配件瓦工施工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工厂食堂员工用餐健康指导承包合同3篇
- 教学课件:沥青材料的流变学特性解析
- 2024权战略合作协议
- 2025版空置工业厂房租赁及仓储物流服务合同3篇
- 成都大学《Python数据分析》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保险理赔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护理安全警示教育-新-
- 社会工作行政复习要点
- SOR-04-014-00 药品受托生产企业审计评估报告模板
- 三级电子商务师理论考试题(含答案)
- 智慧物流第10套理论题附有答案
- 2024AI时代的社交媒体营销进化
- 低压配电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