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_第1页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_第2页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_第3页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_第4页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引言1、 实习目的 在课堂教学和室内作图实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按要求编制构造纲要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和地质报告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把地质平面图与剖面图联系起来,把地质图和地质报告的内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实习要求1、分析金山镇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三、实习任务1、绘制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2、绘制金山镇地区AB和CD图切地质剖面图。3、概述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四、区域地理概况所读金山镇地质图图幅的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总体地势较为起伏。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1000m,海拔最高处为北部的诸岭,海拔为1800m左右;同时分布有多个高海拔点,如西部偏中的奇峰(1600m)和雨峰(1500m)、西南部的下白垩统砂岩高地(1700m);海拔最低处应为东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在800m以下。该地区水系较为发育,支流较多,多条支流首先汇入两条主支流,两条主支流最终再汇入干流。沿干流有多个村落分散,金山镇便坐落于其岸边。第二章 地层金山镇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中泥盆统(D2)砂岩、上泥盆统(D3)页岩、下石炭统(C1)灰岩、中石炭统(C2)灰岩、上石炭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灰岩、上二叠统(P2)灰岩、中三叠统泥(T2)灰岩、上三叠统(T3)灰岩、下白垩统(K1)砂岩、上白垩统(K2)砂岩。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岩层厚度m接触关系岩性产状与变化分布K2整合砂岩近水平西北部、北部略偏东K1300角度不整合砂岩近水平T3整合灰岩岩层倾斜陵庄西南侧金山镇、诸岭、雨峰等T2300平行不整合泥灰岩岩层倾斜P2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P1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 部分地区发生倒转C3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 部分地区发生倒转C2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 部分地区发生倒转C1400整合灰岩岩层倾斜 部分地区发生倒转D3450整合页岩岩层倾斜 河北村南正断层系一代D2450砂岩岩层倾斜 因地垒而被抬升 其中侏罗世与T1岩层发生缺失。出露地层面积较大的有C1、C2、C3、P1,较小的有D2。由上表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P2T2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K1与下伏地层则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余岩层之间则表现为整合接触。第三章 岩浆岩该地区东北角陵庄附近有有花岗岩体及斑岩脉产出。1、 花岗岩体 花岗岩体主要产出于-褶皱处,规模相对较大;图内出露面积约为4km2,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白垩系前期和三叠系后期,即褶皱形成之后逆冲断层形成之前。其西部被标号为F4逆冲断层切断且被其上盘标号为的褶皱覆盖。2、 斑岩体斑岩脉主要产出于花岗岩体之上,呈脉状分布,出露面积较小,图内面积约为1km2,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K1之前逆冲断层形成之后。其向北覆盖过逆冲断层F4并被K2岩层覆盖;向南覆盖于花岗岩体及号向斜的南东翼上。第4章 构造金山镇地区地形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层。第1节 褶皱该地区褶皱发育较为完整,为阿尔卑斯式褶皱。从该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2)上可知主要有五组背斜和六组向斜,轴向均为北东南西方向。下面对纲要图中标号的褶皱列表概述:标号类型翼间角两翼地层核部地层位态形态轴面产状北西翼倾角南东翼倾角向斜75C2、C3P1直立水平平行褶皱NW307826045背斜15C2、C3C1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W308726580(倒转)向斜65C1、C3C2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W312787045背斜30C2、C3C1斜歪倾伏相似褶皱NW313604575背斜30C2、C3、P1C1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W313554070(倒转)向斜65T2、P2T3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W312637540向斜55T2、P2T3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W312728045背斜95P2P1斜歪倾伏平行褶皱NE120884540向斜100T2、P2T3斜歪倾伏平行褶皱904040背斜100C1、C2、C3D2直立倾伏顶薄褶皱904040向斜88C1、C2、C3P1直立倾伏平行褶皱904745其中:号向斜位于西北角处,其北西翼部被K1岩层覆盖,并沿东北方向延伸到图幅外围。该向斜在图内延伸长度约为7km,出露宽度约为2km。号背斜位于奇峰雨峰西北方向约2km处,其南东翼至核心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1切断,从而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1的上盘。其枢纽向两边倾伏,褶皱呈长椭圆状形态。在图内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0km,出露宽度约为1.5km。号向斜位于奇峰雨峰西北方向约1km处,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其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1切断,整个向斜成为逆冲断层F1 的下盘;枢纽向两边扬起,而使向斜宽度由中部向两边逐渐增加。在图内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2km,出露宽度从1km到2km左右。号背斜位于奇峰雨峰处,南东翼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2切断,使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2的上盘;且其在奇峰与雨峰南部位置被两条滑移断层错断。该背斜枢纽向两边倾伏,褶皱形态应为长椭圆状。在图内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4km,出露宽度约为1.5km。号背斜位于诸岭位置,其枢纽在中部向两边扬起,在两侧则向两边倾伏,整体呈马鞍状形态。其东北处背斜即为诸岭,西南处背斜的南西翼发生倒转。整个背斜的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4切断而成为逆冲断层F4的上盘。在图内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6km,出露宽度为2km-3km左右,且其东北角处被K2岩层覆盖。号向斜大部分被号背斜覆盖,组成逆冲断层F4的下盘。号向斜位于诸岭东南部约2km处,其枢纽在中部向两边倾斜,在两侧向两边扬起。其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4切断而成为逆冲断层F4的下盘。在图内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0km,出露宽度约为2km,且在其西南方位有飞来峰出现。号背斜枢纽向东北方向产生倾伏;图内延伸长度约为4km,出露宽度约为1km。号向斜西南侧枢纽向上扬起,其东北部被花岗岩体覆盖,且其南东翼局部被斑岩脉所覆盖。图内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5km,出露宽度约为1km。号背斜地处河北村位置,其枢纽在中部位置向两边扬起,在两侧则产生倾伏,整体呈马鞍状形态。沿轴向背斜被五条正断层切断,沿西南至东北方向,第一条与第二条正断层构成地垒组合;第三条与第四条正断层构成地堑组合;第四条与第五条正断层构成地堑组合。整个背斜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且在其西南位置有河流经过。图内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6km,出露宽度为2-3km。号向斜位于东南角处,沿向斜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在图幅内的延伸长度约为3km,出露宽度约为2km。根据大规模的背向斜组合可知金山镇地区曾受到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强烈的挤压作用。第2节 断裂 金山镇地区断层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其中F1、F2、F4三条逆冲断层伸展整个地区。现列表分别对地质构造纲要图中的F1F6断层或断层系进行概述:标号类型全长上(左)盘地层下(右)盘地层断层面倾向及倾角分类方位其它F1逆冲断层图内长约12kmC1、C2、C3C1、C2、C3NW 30左右纵断层奇峰-雨峰北西方向1.5km处F1、F2、F4三条逆冲断层组合成叠瓦式逆冲断层组F2逆冲断层图内长约18kmC1、C2、C3P1、C3NW 20-30纵断层奇峰-雨峰被地层F3断错F3滑移断层1.5-2kmC1、C2、C1、C2、横断层奇峰-雨峰断错断层F2F4逆冲断层图内长约22kmP1、C3、C2T3、T2、P2NW 15-25纵断层诸岭南东方向1.5km处规模最大的断层F5滑移断层0.7-0.8kmP1、C3P1、C3横断层王家庄西部及北东部2.5km处断错岩层P1、C3F6正断层1-1.7kmD2、D3、C1D2、D3、C1SW和NE 80-85横断层河北村形成地垒与地堑组合其中:标号F1逆冲断层沿号背斜轴向纵切其核部地层,并沿其走向延伸至图幅外围。标号F2逆冲断层沿号背斜轴向纵切其核部地层,且其中部位置被两条滑移断层错断,其东北部被K2岩层覆盖,西南部延伸到图幅外围。标号F3的两条滑移断层为同一性质的断层,它们的滑动方向相反并断错号背斜与F2逆冲断层。标号F4逆冲断层为图中规模最大的断层,其纵向穿切号向斜与花岗岩体,并沿其走向延伸至图幅外围。标号F5的两条滑移断层为同一性质的断层,它们的滑动方向相反并断错P1、C3岩层。标号F6五条正断层横切号背斜,并共同形成地堑与地垒构造组合。同时,该地区南部偏中部位有构造窗和飞来峰出现。构造窗出露岩层P2、T2,海拔800m左右;飞来峰残留岩层为P2、T2,海拔为1200m。第五章 构造变形史 根据对金山镇地区地层不整合接触及出露岩体的分析,可将该地区地层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3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因P2与T2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接触,又可将D2T3构造层分为D2P2构造层和T2T3构造层两个亚构造层。D2P2构造层中,D2的中泥盆统砂岩属于湖泊沉积岩;D3的上泥盆统页岩和C1P2的灰岩是滨海沉积岩。由此可推测D2P2构造层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后地壳有轻微的抬升,但幅度很小,沉积过程稳定,岩层连续,沉积环境从浅海沉积向湖泊相沉积过渡。P2与T2之间因缺失T1而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由此可知在T1时段内,由于地壳开始快速垄升而岩层没有继续接受沉积,从而造成T1岩层缺失。T2T3沉积过程中,岩层又继续接受沉积,仍属于滨海沉积,处浅海沉积环境。可猜测该时段内地壳又开始下降或海平面开始上升。T3K1过程中缺失侏罗纪造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内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金山镇地区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大型褶皱;褶皱后期,花岗岩岩浆侵入岩层,喷溢出地表形成花岗岩岩体;随后形成数条大型逆冲断层和各种滑移断层及正断层;接着斑岩侵入岩层并溢出地表形成斑岩岩脉。K1K2期间又继续接受沉积,沉积岩为砂岩,因K1、K2岩层在其他地区并未出现,可知K1K2属于滨海沉积岩,处浅海沉积环境。在图北部略偏东位置处,由于K2沉积时发生海侵,K2沉积范围扩大,K1被覆盖在K2下部,所以只出露K2而并未出露K1岩层。第六章 结束语在班主任朱老师的辅导下,通过这两周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学习,我对地质学习的认识丰富了很多,同时也学到了很多。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