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牡丹俱风流_第1页
芙蓉牡丹俱风流_第2页
芙蓉牡丹俱风流_第3页
芙蓉牡丹俱风流_第4页
芙蓉牡丹俱风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芙蓉牡丹俱风流论林黛玉、薛宝钗的艺术形象从小我就喜欢听别人说红楼梦的故事,喜欢欣赏红楼梦影视剧中那悠美的旋律。当时的我只是被一种浪漫的氛围所感动,并不想过多地去了解什么。因为在我幼小的心中除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那动人凄美的爱情再也装不下什么。如今当我经历世事之后细品红楼,它不再是我对美好爱情的一种渴望和希求,真实地摆在桌前成了我的研究对象。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它、考证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关红楼梦的研究文章更是“百花齐放,各吐芬芳。”我也是很难再独树一帜,那么就如冰心所说的“做一朵墙角的蒲公英,也许会衬托花圃里的奇花异卉,更加明亮,更加芬芳!”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事业大,感动了世人。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写出了美的毁灭,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一部红楼梦最主要的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曹雪芹)曹雪芹塑造了众多真正的性格,这是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曹雪芹写出了成百成群的逼真鲜明的性格,林黛玉、薛宝钗这些人物是具有高级审美意义的典型,她们的性格如此缤纷深邃,随着时空转变、视角转变,就会折射出不同的,性格之光束,但她们历来又是有争议的人物。于是就有了邹骏、许伯谦的“一言不合,几挥老拳”的故事(见三借庐笔谈)。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黛玉任情率美,律己宽和;而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同一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两人物形象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曹雪芹首先从理论上确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是单一的畸形化(第2回正邪两立),而是正反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体。“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小相同。”(鲁迅)所有其中所述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一个人,他们的性格世界都不只有纯粹单一的性格因素(或绝对肯定是正气,或绝对否定是邪气),都不能是单一的社会内容的反应,而是正反两重性格因素按照一定的联系方式而形成的性格结构,这两重因素互相对立、依存、交织、转化,于是就形成了人性格的不可重复性。曹雪芹正是通过各式各样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的众多美丑并举的形象,反映出复杂的典型环境这理一种真正的历史折射,他笔下的正反人物几乎没有只反映社会关系一个方面的抽象化形象。世格的两重组合达到完全和谐的最高境界,即“美丑泯绝”时,常因为性格中悬念无限的矛盾而引起见仁见智大不相同的结论,甚至争论上百年也说不尽性格之迷:薛宝钗性格中正反两种因素的冲突,如热烈与冷静、光明与阴暗、优美与丑恶、真诚与虚伪等都或一强一弱、或融化合一、或突出一种矛盾、或突现出多种的交织,这在薛宝钗感情阀门失控的时候,真情才能毕现,才能看到性格的深层部分,使有限的形象展现无限的内涵,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美学的光辉。心情理学家认为,人的意识是是自觉的有绪的心理活动,能调节控制热的行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处于心理的表层;而深层心理是隐藏在心理深处的,是在伦理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社会观念的影响下不能或不敢公开的那部分心理活动。表层和深层的心理是辩证统一的表层心理控制深层心理,当人失去理智或理智减弱的短促时刻,深层心理就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肌肤莹润,举止娴雅”;“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第4回)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如元纪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象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宝钗美貌兼博学多才,美貌绝伦,而她的处事能力绝不亚于凤姐、探春,遇事都能沉着对等待,颇有决断的应付过去,在协助家的过程中,她的才干也收到了“小惠全大体”的效果。总之,她在各方面都显出她的出众之处。宝钗的一言一行不像黛玉那样地任情任性,而是来自一种善于自持的、注重实际的理智,这不能不说是源于她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宝钗所特有的端庄和人人称道的贤惠。贾母捐资为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她“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无怪乎贾母称赞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全不如宝丫头”,有时,“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针红来。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语半时,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语一回。”可见她真正领悟了孔孟孝道并在实践,“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她思想中儒家孝道的渗透所至的效应自然博得了长辈们的欢心。孔子提出恭、宽、信、惠、敏五种美德,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宝钗的行为充分体现出这些思想的影响,她确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遇事的态度是明哲保身,息事宁人,她的行为准则是:知之不厌其多,行之不厌其少,行当所行,止当所止。宝钗对黛玉的琐悄繁复的猜疑奚落,采取浑然不觉、故作糊涂的姿态,因而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二人的肝胆相照;她理解湘云的苦衷,代她出资筹办螃蟹宴,还体贴入微地怕损伤了她的自尊心,使得心直口快的湘云表示要当她“作亲姐姐”一样看;她保护着“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使香菱免遭第二次被卖的悲惨命运;即便对人人厌恶的赵姨娘,宝钗也不歧视,送土仪时也没忘记他们,她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蜜之情形诸声色。在大观园里,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宁静和睦的环境。她举止落落大方,言语不卑不亢,是懦家思想贯穿于她悦亲、博爱以及有教养的惯性举止中,并非贬薛派们所云的是为了“爬上宝兰奶奶的宝座”而时时处处刻意地巴结逢迎。把她这种自觉不自觉的行为都说成是实现野心的手段,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看得大有阴谋,是不是有些过分?对“贤宝钗”通俗的注释可以衍化于她“会做人”中,然而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八面玲珑又怎能不流于虚伪做作呢?宝钗的虚伪是一种着痕于真挚的虚伪,是与“温厚贤淑”的美德一同出现的虚伪。元妃不喜欢“绿玉”两字,她便催宝玉在诗稿中改掉,元妃的灯谜,她在心里感到“并无甚新奇”,然“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她早猜着了。”如果说这些行为也是合乎儒家思想的做人标准,那么当这种“会做人”碰到利害关系时,不免损人利己。她使用“金蝉脱壳”的法子嫁祸于黛玉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在这件事中,她保持那一贯远离是非、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但又怎能摆脱嫁祸于人的指责呢?宝钗是个雪堆出来的“冷美人”,“薛”谓:“雪”,她和众女儿一般,本质是水,品格高洁晶亮,但逃雪呈静态,象征宝钗内心世界情感的冷藏状态。宝钗在和宝玉的接触中,自然地就产生了爱情。在“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一回中,宝玉把话说造次了,引得宝钗大怒,她一反常态严厉地以斥责靛儿为虚,实实地敲打了宝玉一回,接着又以负荆请罪的典故暗讽宝林二人,此处宝钗一反温厚平和的常态,着实让宝林二人“不好过了”,也使自己对宝玉的感情信息有了隐晦的表明:纵然她气度宽宏,但受到心上人的奚落使得自己的情敌“面上有得意之态”,这是她难以忍受的。对宝玉的爱情这一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是在她去探望宝玉被打伤时透露出来的,当她看到宝玉的伤势很重,忍不住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太急了,不觉红了脸,低下头来。”这种控制不住的真情流露,于宝钗来说还很少见。这种对感情的抑制她正是源于她对封建伦理的信奉,因为要实行那些教条训戒,必须“克己”,必须“修身”。必须违反本心地做作,对此,即使是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只觉得那是按对贤的教导行事。宝钗的无情不仅体现在她对宝玉自感情的抑制,更渗透于她过分理智而铺就冰冷的言行中。金钏死了,一闻此讯,她只是感到“奇”,在丢给王夫人道安慰时,王夫人并没有把实情告诉她,于是宝钗便把金钏儿的投井归咎于“糊涂”。如果照王夫人的说法,也确实未免“糊涂”,但宝钗又接着说:“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这又使人不由想起她的哥哥那个“打死人便如没事人”的“呆霸王”,对人命也是“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虽然他们毕竟有所分别,虽然她对哥哥的粗鄙的恶行也反感,但她这样的把钱与人命联系起来,又怎能不使人感到她和乃兄如出一气而应受到严谴呢?尤三姐自尽,湘莲出家,薛蟠且“眼中尚声泪痕”,薛姨妈也甚叹息难过,宝钗却并不在意,认为这是“他们前生命定。”纵然于理不能说她颠倒是非,于情却使人不寒而栗。我想,书中所称的“贤宝钗”、“停机德”、“山中高士”等,并非故作皮语,也不是空洞的赞辞。即使是对这个少女“时有微词”、不识其“何心”的人,当问起他“子之处宝钗也将如何”时则坦然答日:“妻之”。在今天,将宝钗奉为“择偶之楷模”的人何尝少见?宝钗的“贤惠”与“虚伪”、“端庄”与“做作”就是这样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仿佛从哪一面来看都有根据,颂之者称她“大雅雍容,望之如春”,贬之者则斥为“其奸雄之毒者乎!”这是因为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的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象的根本特点。曹雪芹所塑造的众多才小善微的女儿似乎都与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有关,他把善良刚直、含蓄深沉、洒脱豪放等优秀品格给予了所喜爱的人物,这是一种长期积累之后、朝夕揣摩之中的豁然领悟,聚集起来成了林黛玉等众多女子形象。她们不仅是天地山川精华灵秀之所衷,而且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积累,作家个人强烈之感受,三者融为一体之后的再生。而曹雪芹把林黛玉介绍到这个世界中来时,可以说集中了他所有的才华和智慧,用优选法把封建时代文人蔑视权贵敢于抗争的精神、聪颖俊逸、高雅倜傥等为人所称道的难能可贵的品格气质集中起来,把封建文人所擅长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经验都调动起来,完成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林黛玉。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风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力的林黛玉的娇美姿容量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之美,还表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季、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涌,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与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二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她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千目,风卫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旬,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尽管爱情主题已被琢磨了千百年,但在中国文学中,在同一世纪的世界文坛上,惟有林黛玉的出现,才把那份人人熟悉的感情的天然合理天理纯粹天然微妙几乎尽善尽美地传达出来,并且真正彻底地升华为一种莫右名状的高级精神活动。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非他。然而,她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直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黛玉心慧,更加之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得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好;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林黛玉终究不是人格标本。否则,岂不重蹈才予佳人小说“美则无一不美”的覆辙?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恰恰因为林黛玉是个多有性格弱点的人,才成为中外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悲剧主人公之一。从亚里士多德到朱光潜大都认为,悲剧主人公虽然往往是非凡人物,但又不应当写得太好。“理想的悲剧人物是有一点白璧微瑕的好人。”“只有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缺欠的东西才能激起真正的怜悯。”“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己的受难负有责任。”曹雪芹们在设计林黛玉性格的时候,似与东西方的悲剧理论家们有某种默契。何其芳先生在论及林黛玉“共名”效应时有一精辟概括:“这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幸的女子的典型。在她身上集中了许多不幸。”“人们叫那种身体瘦弱,多愁善感,容易流泪的女孩子为林黛玉。“这是林黛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特点在发生作用。”正是“集中了许多不幸”的集大成面貌,把林黛玉与以前以后的悲剧性格区别开来,成为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感伤主义与别具特色的悲剧精神的大荟萃大发扬者。在中国文化人的天平上,任情,率性,是一种美,美在能较多地保持童心;律己,宽和,也是一种美,美在能较多地克服本我。两种不同格调的美,是良好天赋与良好教养的共同产物,只不过所受禀赋的兴奋点有所不同罢了。而这两种不同格调的美,连同它们的全部可敬与可悲,又似乎统统揉和到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中去了。一个悲剧,简而言之,是一首激起怜悯的诗。”当人们说红楼梦时,首先就想起宝黛爱情的悲剧;再次莫过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壮场面。芙蓉凋零,牡丹空寂失色。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仇这处悲剧里,黛玉、宝钗都作为“薄命司”里的耀眼的星光,两百多年来,俱风流。参考文献: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陶先淮、陶剑,临歧几点相思泪 滴向阶前发海棠,中国文学研究J,长沙, 199502,0800883.秦德君,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东岳论丛J,济南,199501,1011064.刘敬圻,林黛玉永恒价值再探讨,求是学刊【J,哈尔滨,199605,61675.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