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 66 第二章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学案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第 1 课时课时 一 学习目标 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 获得化学能与热能化学实验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实验研究地方法 能设计 并完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地化学实验 2 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地概念 b5E2R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地问题意识 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地探究性地问题 敢于质疑 勤 于思索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地能力 2 在教师地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1 2 3 p1Ean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地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 勇于探索地科学态度 3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地热情 有将化学能与热能地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 生活实践 地意识 二 学习重 难点 二 学习重 难点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之间地内在联系 三 学习过程三 学习过程 预习教材 P32 P33 找出疑惑之处 1 物质中原子之间是通过 相结合地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 断开反应物中地 化学键要 能量 而形成生成物地化学键要能量 化学键地 和 是物质在化学反应 中发生能量变化地主要原因 所以说 物质地化学反应与体系地 是同时发生 地 DXDiT 2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 不同物质不仅组成结构都不同 所包含地化学能也 RTCrp 3 一个确定地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 决定于 具体情况 a 反应物地总能量生成物地总能量 则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b 反应物地总能量生成物地总能量 则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4 下列图示为放热地是 吸热地是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 66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地关系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地关系 1 1 分析 2H H2中能量变化 1mol H2中含有 1molH H 在 250C 101kPa 条件下 由 H 原子形成 1molH H 要 436kJ 地能量 而断开 1molH H 重新变为 H 原子要 436kJ 地能量 5PCzV 类比分析 CH4 4C 4H 吸收 4mol 415kJ mol 1660kJ 2 2 拆开 1mol H2吸热 436kJ 拆开 1mol Cl2吸热 243kJ 形成 1molHCl 放热 431kJ 试推 测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地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jLBHr 3 已知 H2 g O2 g H2O g 反应过程中 能量变化如图 问 1 a b c 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a b c 2 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4 思考与交流 教材 32 页 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1 判断正误 1 已知由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时需吸收能量 则等物质地量地石墨比金刚石地能量低 A B 能 量 反应过程 a b c 2H g O g H2 g O2 g 1 2 H2O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3 66 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些xHAQX 2 吸热放热通常可由反应条件决定 如需加热地反应一般是吸热反应 3 等物质地量地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燃烧 后者放出热量多 1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地关系 2 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地原因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地情况为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时量 6 分钟 满分 10 分 计分 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伴有能量变化地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 在一个确定地化学反应关系中 反应物地总能量与生成物地总能量一定不同 D 在一个确定地化学反应关系中 反应物地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地总能量 第一节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 第第 2 课时课时 一 一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地相互转变 理解 能量守恒定律 初步建立起科学地能量观 加 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地认识LDAYt 2 2 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知道常见地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知道常见地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个实验 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地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地形式 提出化学能与热能地 探究性问题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地能量变化 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地密切关系 逐步形成可持 续发展意识 二 学习重 难点 二 学习重 难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地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地相互转化 中和热及 其测定 三 学习过程三 学习过程 预习教材 P33 P36 找出疑惑之处 1 自然界地物质可以发生转化 但是 保持不变 这个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同样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 能量也是守恒地 这就是守恒定律 化学能是能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4 66 量地一种形式 它同样可以转化其他形式地能量 如 和电能 Zzz6Z 2 化学反应中地能量变化 通常主要表现热量变化 或 有些化学反应 是 反应 有些化学反应是 反应 dvzfv 3 人类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地原理来获取所需地热量进行 化学家利用 热能使很多地化学反应得以进行 从而探索物质地组成 性质或制备所需地物质 如 等rqyn1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化学能与热能地相互转化化学能与热能地相互转化 1 1 实验实验 2 12 1 2 22 2 2 32 3 实验目地 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地能量变化实验目地 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地能量变化 试验药品 镁条 水 Mg 盐酸 Ba OH 2 8H2O NH4Cl NaOH 溶液 结论结论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还伴随着 地变化 而这些变化通常表现为 地变化 Emxvx 请归纳总结常见地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典型地吸热反应有哪些 SixE2 典型地放热反应有哪些 6ewMy 2 2 思考与交流 34 页 如何设计实验测定中和热 你认为 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如右图 3 阅读课本 34 36 页 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地热量 学生阅读 科学视野 生物体中地能量转化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现象现象温度变化温度变化结论结论 Mg 条与盐酸反应 将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各一 药匙混合后用玻璃棒快速搅拌 浓度均为 2mol L 地盐酸溶液和氢 氧化钠溶液各约 3mL 混合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5 66 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地是 液态水汽化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浓硫酸稀释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灼热地碳与水蒸气反应 CaCO3高温分解 Al 与稀盐 酸 酸碱地中和反应 Ba OH 2 8H2O 与 NH4Cl 固体混合 火炉关火门后 C 与 CO2反应 钢 铁制品生锈地反应 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葡萄糖在人体内地氧化反应kavU4 2 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地单质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 已知 12 g 石墨完 全转化为金刚石时 要吸收E kJ 能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y6v3A A 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B 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C 等质量地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 二者放出地热量一样多 D 等质量地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 石墨放出地热量多 1 能量守恒规律 知道常见地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中和热地定义及测定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地情况为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时量 6 分钟 满分 10 分 计分 1 下列反应过程一定吸收能量地是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分子拆成原子 D 原子组成分子 2 下列说法中错误地是 A 化学反应中地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地变化 B 化学键地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地主要原因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地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地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化学能与电能 第第 1 课时课时 一 学习目标 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 反应原理 构成及应用 重点 2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地探究 从电子转移地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地本质 难 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能与电能地转化地实验探究过程 培养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和分 析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地密切关系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6 66 二 学习重 难点 二 学习重 难点 原电池概念 反应原理 构成及应用 三 学习过程三 学习过程 预习教材 P39 P41 找出疑惑之处 1 称为一次能源 如 等 称为二次能源 如 等 M2ub6 2 化学反应中 化学能地变化通常表现为 地变化 即化学能转变为 3 燃煤发电 即 火电 中地能量转换过程为 化学能 0YujC 在火力发电过程中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地关键是什么 4 将 能转变为 地装置叫做原电池 电子流出地一极是 极 该极发生 反应 电子流入地一极是原电池地 极 该极发生 eUts8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思考与交流思考与交流 教材教材 39 39 一 直接转化一 直接转化 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工作原理 1 原电池是将 转变为 地装置 在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 进行 使其间电子发生转移 在闭合回路下形成电流 可见原电池反应地本 质是 sQsAE 应用 1 下列反应中不可能设计成原电池地是 A NaOH HCl NaCl H2O B 2Fe3 Fe 3Fe2 C Zn 2HCl ZnCl2 H2 D 4Al 3O2 6H2O 4Al OH 3 GMsIa 2 实验 2 4 锌片与铜片不接触而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发生 写出反应地离子方程式 锌片与铜片接触后同时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 铜片锌片 电流表 结论 装置中有 产生 装置中 能转化 能 3 问题探究 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电流计指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从能量变化地角度分析这是一种什么装置 锌片地质量有无变化 溶液中 C H 如何变化 请分别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地离子方程式 再写出总反应地离子方程式 电子流动地方向如何 电流流动地方向如何 硫酸溶液中地阴 阳离子应该怎样运动 为什么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7 66 4 原电池工作原理 使氧化还原反应中地和之间通过外电路间接地进行电子转移 在 物质失去电子发生 电子通过导体经外电路由传导至极 在极 物质得到电子发生 电解质溶液中 向电解质溶液中 向正极正极移动 向移动 向极极移动移动 应用 2 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则锌片 是负极 是正极 被氧化 被还原 其中正确地是 A B C D 应用 3 一个原电池地总反应式是 Zn Cu2 Cu Zn2 该反应地原电池地正确组成是 正极 负极 电解质溶液 正极 负极 电解质溶 液 A Zn Cu CuCl2 B Cu Zn CuCl2TIrRG C Zn Cu ZnCl2 D Cu Zn ZnCl27EqZc 二 原电池构成条件二 原电池构成条件 试分析以下四个装置是否会有电流产生 为什么 小结构成原电池地必要条件有哪些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 原电池地构成条件 应用 4 以下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地是 在铜 锌和稀硫酸构成地原电池中 溶液地 PH 值如何变化 硫酸根离子地浓度呢 拓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8 66 展 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1 教材 41 页学与问 电子如何移动 如何判断正负极 1 负极总是 电子 化合价 发生 反应 正极总是 电子 化合价 发生 反应 2 电子流出地一极是 电子流入地一极是 3 一般活泼地金属为 活泼性较弱地金属或能导电地非金属为 2 科学探究 设计原电池 教材 41 页 3 思考与交流 教材 42 页 1 原电池概念及本质 反应原理 2 原电池反应原理 3 原电池地构成及设计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地情况为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时量 6 分钟 满分 10 分 计分 1 通过实验 2 4 你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题探究 理解上述原电池地工作原理吗 反应原理 电极名称 锌棒 铜棒 电子地流动方向 电流地流动方向 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 原电池中锌棒和铜棒上地反应实质分别为 锌棒 反应类型 铜棒 反应类型 锌片地质量变化 溶液中c H 变化 2 将 A B C D 四块不同金属片浸入稀硫酸 导线两两相连可组成原电池 若 A B 相连 形成原电池时 A 为负极 C D 相连形成原电池时 C 为负极 A C 相连形成原电池时 C 极有大量地气泡产生 D B 相连形成原电池时 B 极有大量地气泡产生 则这四种金属地 活动性由大到小地顺序是 lzq7I A C A B D B A B C D C A C D B D D B A C 3 以 Cu Zn 原电池为例 分析原电池地工作原理 电极电极材 料 电极反应反应类型电子流向电流方向 负极 正极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9 66 4 下列关于原电池地叙述中错误地是 A 构成原电池地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地金属 B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 能地装置 C 在原电池中 电子流出地一极是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 D 原电池放电时 电流是从正 极流向负极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化学能与电能 第第 2 课时课时 一 学习目标 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地化学电源 了解燃料电池地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新型电池地过程中 学会运用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型电池地介绍 体验化学电池地改进与创新 初步形成科 学地发展观 二 学习重 难点 二 学习重 难点 认识常见地化学电源 了解新型电池 三 学习过程三 学习过程 预习教材 P42 P44 找出疑惑之处 1 干电池是一种一次电池 放电之后不能 又称二次 电池 它在放电时所进行地 反应 在充电时可以 可 通过充电器进行充电 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地状态 zvpge 2 燃料燃烧是一种剧烈地 反应 通过燃料燃烧所释放地热能再转化为 电能 如火力发电 其能量转化率不高 NrpoJ 3 燃料电池是一种 地发电装置 以 H2为燃料时 产物为 以 CH4为燃料时 酸性电解质中产物为 1nowf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展中地化学电源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0 66 1 1 干电池 干电池 已知干电池中地总反应为 ZnZn 2NH2NH4 4 ZnZn2 2 2NH 2NH3 3 H H2 2 则电池中两极上地电极反应式分别为 负极 正极 fjnFL 锌锰干电池 负极 正极 二氧化锰 碳棒 电解质 氯化铵 碱性锌 锰电池应运而生 这类电池地重要特征是电解质溶液由原来地氯化铵变为 负 极也由锌片改为锌粉 反应面积成倍增长 使放电电流大幅度提高 tfnNh 2 2 充电电池 铅蓄电池 充电电池 铅蓄电池 已知 铅蓄电池中地总反应为 Pb PbO2 4H 2SO42 2PbSO4 2H2OHbmVN 则电池中两极上地电极反应式分别为 说明 PbSO4不溶于水 负极 V7l4j 正极 83lcP 思考与交流 教材思考与交流 教材 4343 页页 3 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 1 燃料电池与干电池地主要区别在于 不是储存在电池内 部 而是用外加地设备提供 和 使反应连续进行 如图电池反应负极通地是 正极通地是 正 负极两极电极反应式分别为 负极 正极 总电极方程为 mZkkl 2 如把稀 H2SO4改为 KOH 溶液作导电物质 则正 负极两极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 正极 思考题 2 在燃料电池中 燃料在哪一极反应 O2呢 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1 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 放电电流大地特点 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 化钾溶液为电解液 电池总反应式为 Zn MnO2 H2O ZnO Mn OH 2下列说法中 错误 地是 AVktR A 电池工作时 锌失去电子 B 电池正极地电极反应式为 MnO2 2H2O 2e Mn OH 2 2OH C 电池工作时 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 外电路中每通过 0 2 mol 电子 锌地质量理论上减少 6 5 g 1 原电池中正 负极地判断 2 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地书写方法 3 燃料电池地工作原理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地情况为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1 66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时量 6 分钟 满分 10 分 计分 1 下列有关电池地说法不正确地是 A 手机上用地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B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 电子沿外电路从铜电极 流向锌电极 C 甲醇燃料电池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锌锰干电池中 锌电极是负极 2 日常所用干电池地电极分别为石墨棒 上面有铜帽 和锌皮 以糊状 NH4Cl 和 ZnCl2作电 解质 其中加入 MnO2吸收 H2 电极反应式可简化为 Zn 2e Zn2 2NH 2e 2NH3 H2 NH3与 Zn2 能生成一种稳定地物质 根据上 4 述判断 下列结论正确地是 ORjBn 锌为正极 石墨为负极 锌为负极 石墨为正极 工作时 电子由石墨极经过外电路 流向锌极 长时间连续使用时 内装糊状物可能流出腐蚀用电器 A B C D 3 请你分析病情地根源 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洁白地牙齿 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 一颗是黄金地 这是她富有地象征 另一颗是不锈钢地 这是一次车祸留下地痕迹 令人百思不解地是 打从车祸以后 格林太太经常头疼 夜间失眠 心情烦躁 尽管一些 国际上知名地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地病症未能有丝毫地减轻 而且日趋严 重 2MiJT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 第第 1 课时课时 一 学习目标 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地概念 2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地因素 3 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地作用 能力目标 1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地现象 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 2 通过体验科学探究地过程和化学研究地基本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地能力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实验现象地观察和原因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地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地因素地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二 学习重 难点 二 学习重 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地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地因素 三 学习过程三 学习过程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2 66 预习教材 P47 P48 找出疑惑之处 思考与交流 教材 47 页 如何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1 定义 定义 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地减少量或者生成物地增加量来表示 浓度 用为单位 时间常用 或 为单位 化学反应速率地单位就是 2 化学反应速率地数学表达式为 v 化学反应速率是速率 而不是速率 填 平均 或 瞬时 思考 在铁与稀硫酸地反应中 能否用铁地浓度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地快慢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地快慢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4NH3 5O2 4NO 6H2O 在 5 升地密闭容器中进行 30 秒后 NO 地物质地量增加了 0 3 mol 则 gIiSp NO 地物质地量浓度增加了 mol L 此反应地平均反应速率用 NO 表示为 O2地物质地量减少了 mol 此反应地平均反应速率用 O2表示为 V NO 与 V O2 是否表示此反应地同一种速率 V NO V O2 V NH3 V H2O 呢 uEh0U 结论 a 同一反应同一时间内用不同地物质表示地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不一定 但表示地意义 故 在反应时应指明用哪种物质来表示 IAg9q b 同一个反应 同一段时间 V NH3 V O2 V NO V H2O 不同物质表示地速率之比 各物质地物质地量 之比 各物质浓度 之比 c 在同一化学反应中 不同物质表示地速率之比 之比 e 固体或气体反应中地液体物质 反应在其表面进行 它们地 浓度 是变地 因此一般用固体 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1 在 2 L 容积不变地容器中 发生 N2 3H22NH3地反应 现通入 4 mol H2和 4 mol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3 66 N2 10 s 内用 H2表示地反应速率为 0 12 mol L s 则 10 s 后容器中 N2地物质地量是 WwghW A 1 6 mol B 2 8 mol C 3 2 mol D 3 6 molasfps 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地概念 比较速率大小地方法 对于反应 mA nB pC qD A B C D 比较相同条件或不同条件下同一化学反应地反应速率地大小 应把用不同物质或不同 单位表示地反应速率转化为用 来表示地反应速率后 才能比较 ooeyY 2 化学反应速率地公式及相关计算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地情况为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时量 6 分钟 满分 10 分 计分 1 已知 4NH3 5O2 4NO 6H2O 若反应速率分别用 V NH3 V O2 V NO V H2O mol L 1 min 1 表示 则关系正确地是 BkeGu A 4 V NH3 5 V O2 B 5 V O2 6 V H2O C 2V NH3 3V H2O D 4 V o2 5 V NO PgdO0 2 已知反应 A 3B 2C D 在某段时间内以 A 地浓度表示地化学反应速率为 1mol L min 则此段时间内以 C 地浓度表示地化学反应速率为 3cdXw A 0 5mol L min B 1mol L min C 2mol L min D 3mol L min h8c52 3 在四个不同地容器中 采用不同条件进行合成氨反应 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定地结 果判断 生成氨地速率最快地是 v4bdy A H2 0 1 mol L min B NH3 0 3 mol L min J0bm4 C N2 0 2mol L min D H2 0 3 mol L min 4 在一个 2L 地容器中 放入 2mol 气体 A 5 分钟后 测得气体 A 还剩余 0 5mol 该反 应中气体 A 地化学反应速率是 XVauA A 1 5mol L min B 0 15mol L min C 0 75mol L min D 0 075mol L min bR9C6 5 可逆反应 A g 3B g 2C g 取 2 mol L A 和 5 mol L B 置于一个 5L 地密闭 容器中 2 min 后 测得容器内 A 地浓度为 1 6 mol l 这 2min 内 B 和 C 地平均反应速率分 别是多少 此时 容器内 C 地物质地量是多少pN9LB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地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地速率和限度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4 66 第第 2 课时课时 一 学习目标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化学反应地速率 2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地概念及表示方法 认识浓度 压强 温度 催化剂和固体表面 积对化学反应速率地影响 二 学习重 难点 二 学习重 难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地因素 三 学习过程三 学习过程 预习教材 P48 P50 找出疑惑之处 疑惑点疑惑内容 1 1 实验探究 探究温度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地影响 实验探究 探究温度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地影响 1 实验实验 2 52 5 温度对反应速率地影响 取 2 支大小相同地试管 分别装入 3mlH2O2溶液 均滴入 2 滴 FeCl3溶液 实验现象 结论 一支放入装有冷水地烧杯中 一支放入装有热水地烧杯中 2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 2 62 6 催化剂对速率地影响 取 3 支大小相同地试管 分别装入 3mlH2O2溶液 实验现象 结论 一支加入少量 MnO2 一支加入 2 滴 FeCl3溶液 一支不再加试剂 2 2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地因素有哪些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地因素有哪些 内因 反应物本身地性质反应物本身地性质 外因 浓度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固体表面积等 1 浓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反应物地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 减小反应物地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5 66 2 压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气体反应体系压强 压缩容器 使容器体积缩小 各 气体地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 反之则慢 DJ8T7 3 温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升高温度 化学反应速率 降低温度 化学反应速率 若 为吸热反应 升高温度 反应速率 QF81D 4 催化剂 一般使用催化剂 化学反应速率 5 固体表面积 增大固体表面积 如将煤做成 蜂窝煤 等 化学反应速率 3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地外界条件因素有什么意义 如何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来达到我们 所希望地反应速率 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1 思考与交流 教材思考与交流 教材 4949 页页 2 分析下列实例 根据已有地知识和经验 填写下表 认识浓度 压强 温度 催化剂和固体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地影响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地情况为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时量 6 分钟 满分 10 分 计分 1 关于催化剂地理解中不正确地是 4B7a9 实 例影响速率地因素 如何影响 夏天食物易变质 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快 粉状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比块状地反应快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可快速产生氧气 工业合成氨通常要在高压下进行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6 66 A 催化剂只具有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性能 B 催化剂具有高度地选择性 即催化地专一 性 C 酶是生物体内地一种催化剂 D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地化学性质 质量 不变 2 面粉厂必须严禁烟火地主要原因是 A 防止火灾发生 B 防止污染面粉 C 吸烟有害健康 D 面粉颗粒极小 当其扩散在空气中与空气充分接触 一旦引发反应 极易发生爆炸 3 在溶液中发生地反应 对反应速率不发生影响地因素是 A 温度 B 压强 C 浓度 D 催化剂 3 在下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地外界因素中 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地方法是 升高温度 加入正催化剂 增大反应物浓度 将固体块状反应物磨成 增大压强ix6iF A D C D 4 在反应 C CO22CO 中 可使反应速率增大地措施是 增大压强 升高温度 通入 CO2 增加碳地量 降低压强 A B C D 5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 Na 与水反应时增大水地用量可加快反应速率 B Fe 与硫酸反应制取 H2时 选用浓硫酸可加快反应速率 C 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地过氧化氢 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少量 MnO2 两支试管中产生氧气地快慢相同 D Al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Al2O3 将铝片改成铝粉燃烧更剧烈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地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地速率和限度 第第 3 3 课时课时 化学反应地限度化学反应地限度 一 学习目标 一 学习目标 1 1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地存在 了解化学反应限度地概念和产生原因 2 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地特征 2 2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1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地基本方法 提高科学探究地能力 2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 并用得到地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 3 3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地观察和原因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地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 学习重 难点 二 学习重 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概念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地因素 三 学习过程三 学习过程 预习教材 P42 P44 找出疑惑之处 1 可逆反应 在 下 方向和 方向同时进行地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wt6qb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7 66 正向反应 逆向反应 正向反应 表示方法 书写不用 用可逆符号 Kp5zH 2 化学反应地可逆性是普遍存在地吗 2 怎样提高煤地燃烧效率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 1 可逆反应可逆反应 1 我们还学过哪些可逆反应 Yl4Hd 2 以下两个反应是否是可逆反应 为什么 ch4PJ 2H2 O2 2H2O CO2 H2O 糖qd3Yf 3 可逆反应地特征 E836L 4 掌握可逆反应概念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S42eh 思考与交流 教材 51 页 应用 1 对化学反应地限度地叙述 错误地是 A 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地限度 B 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 化学反应地限度与时间地长短无关 D 化学反应地限度是不可改变地 应用 2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 PCl5 发生化学反应 PCl5 g PCl3 g Cl2 g 反 应一段时间后又向其中加入 37Cl2 在重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 37Cl 原子存在于 501nN A PCl5 B PCl3 C Cl2 D 三种物质中都有jW1vi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2 2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 1molH2和 1mol I2发生反应 H2 g I2 g 2HI g 对于以上反应 请分析 1 当反应刚开始时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哪个大 xS0DO 2 当反应刚开始时 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反应速率大 LOZMk 3 随着反应地进行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ZKZUQ 4 随着反应地进行 v 正 与 v 逆 怎样变化 dGY2m 5 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 停止 rCYbS 6 此时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8 66 FyXjo 7 给这个状态命名 8 反应真地停止了吗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 化学平衡状态地定义 一定条件下 反应里 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时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 不再改变 达到了表面上静止地一种 平衡状态 反应达到了最大限度地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地特征 TuWrU 应用 3 在一定温度下 可逆反应 A g 3B g 2C g 达到平衡地标志是 7qWAq A B 地生成速率是 A 生成速率地 3 倍 B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 同时生成 3n mol BllVIW C A B C 地浓度不再变化 D A B C 地分子数之比为 1 3 2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3 3 化学平衡状态地判断 化学平衡状态地判断 1 恒温恒容时 对于反应 I2 g H2 g 2HI g 地能说明其一定达到了平衡地有 yhUQs 单位时间内消耗 n mol I2 同时消耗 n mol H2 单位时间内消耗 n mol I2 同时生成 n mol H2MdUZY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I2 同时消耗 2n mol HI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均保持不 变 09T7t 气体地总物质地量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H2地体积分数不变 混合气体地密度不变 混合气体地颜色不变 注 I2蒸气是紫色 混合气体地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2 恒温恒容时 对于反应 2SO2 O22SO3 g 达到化学平衡地标志是 e5TfZ SO2地消耗速率等于 O2地生成速率 SO3地生成速率等于 SO2地分解速率 SO2不再转化为 SO3 SO2地浓度等于 O2浓度地 2 倍 s1Sov SO2 O2 SO3地分子之比为 2 1 3 总物质地量不变 密度不变 颜色不变 混合气体地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压强不变 思考 3 学习化学反应地限度有何意义 二 二 化学反应条件地控制 化学反应条件地控制 思考交流 1 观看有关定向爆破地图片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 阅读课文 52 页 回答课文中地有关问题 归纳 提高煤地燃烧效率可以采取哪些措 施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9 66 提高煤燃烧效率地方法 GXRw1 1 化学反应限度地存在及特征 2 化学平衡状态地判断依据有哪些 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能够说明能够说明 N N2 2 3H3H2 2 2NH2NH3 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达到平衡状态地是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达到平衡状态地是 恒温恒容 恒温恒容 容器内 N2 H2 NH3三者共存 容器内 N2 H2 NH3三者浓度相等 容器内 N2 H2 NH3地浓度比恰为 1 3 2 t min 内生成 1 mol NH3 同时消耗 0 5 mol N2UTREx t min 内 生成 1 mol N2同时消耗 3molH2 某时间断裂 3 mol H H 键地同时 断裂 6 mol N H 键8PQN3 容器内质量不随时间地变化而变化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地变化而变化 容器内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容器内地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地情况为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时量 12 分钟 满分 10 分 计分 1 以下关于化学平衡状态地描述正确地是 A 任意一个化学反应都存在化学平衡状态 B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 各物质地质量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地化学计量系数之比 C 某一反应体系地化学平衡状态 在任意条件下都不再改变 D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速率相等并各物质地百分组成不再变化地状态 2 在一定条件下 某容器中充入 N2和 H2合成 NH3 以下叙述错误地是 A 开始反应时 正反应速率最大 逆反应速率为零 B 随着反应地进行 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最后减小为零 C 随着反应地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后保持恒定 D 随着反应地进行 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3 在一定温度下 向 a L 密闭容器中加入 1mol X 气体和 2 mol Y 气体 发生如下反应 X g 2Y g 2Z g 此反应达到平衡地标志是 A 容器内质量不随时间变化 B 容器内各物质地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 X Y Z 地浓度之比为 1 2 2 D 单位时间消耗 0 1mol X 同时生成 0 2mol Z 4 以下关于化学平衡状态地描述正确地是 A 任意一个化学反应都存在化学平衡状态 B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 各物质地质量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地化学计量系数之比 C 某一反应体系地化学平衡状态 在任意条件下都不再改变 D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速率相等并各物质地百分组成不再变化地状态 5 5 对于可逆反应 2SO2 O22SO3 g 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A 平衡时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一定相等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0 66 B 加入催化剂 V2O5 增大正反应速率 减小逆反应速率 C 加入催化剂 V2O5 可以缩短达到平衡地时间 D 反应达到平衡后 该平衡不随外界条件变化而改变 6 拓展 X Y Z 三种气体 取 X 和 Y 按 1 1 地物质地量之比混合 放入密闭容器中 发生如下反应 X 2Y2Z 达到平衡后 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地总物质地量与生成 物地总物质地量之比为 3 2 则 Y 地转化率最接近于 mLPVz A 33 B 40 C 50 D 65 AHP35 第二章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 本章测试目标本章测试目标 一 一 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 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地主要原因 化学键地断裂和形成 2 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地决定因素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总能量地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地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地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地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地总能量 3 化学反应地一特征 化学反应地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 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例 1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在反应中 破坏 1molH H 键消耗地能量为 Q1kJ 破坏 1molO O 键消耗地能量为 Q2kJ 形成 1molH O 键释放地能量为 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 地是NDOcB A 2Q1 Q2 4Q3B 2Q1 Q2 4Q3 C Q1 Q2 b 在 试管中 各加入少 量碳酸钠溶液 中产生气体 c 在 中各加入少量金属 钠 产生气体 反应迅速 产生气体 反应缓慢 2 实验结论总结 乙醇水碳酸乙酸 氢原子活泼性 逐渐增强 电离程度微弱电离部分电离部分电离部分电离 酸碱性中性弱酸性弱酸性 与 Na反应反应反应反应 与 NaOH不反应不反应反应反应 与 NaHCO3不反应不反应不反应反应 应用指南 应用羟基地活泼性 可以解决有关物质类别地推断地题目 解决时可以先从 羟基与 Na NaOH NaHCO3地反应情况以及量地关系进行比较 最后推断出是醇羟基还是羧 基 gRC3m 重难点二 乙酸和乙醇地酯化反应 1 原理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55 66 CH3COOH CH3CH2OHCH3COOCH2CH3 H2O 浓硫酸 2 装置 1 导管末端不能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其目地是为了防止液体发生倒吸 2 加热前 大试管中常要放入几粒碎瓷片 目地是为了防止加热过程中液体暴沸 3 实验中用酒精灯缓慢加热 其目地是防止乙醇挥发 提高反应速率 使生成地乙酸 乙酯挥发 便于收集 提高乙醇 乙酸地转化率 uNBbR 3 现象 饱和 Na2CO3溶液地液面上有无色透明地油状液体生成 且能闻到香味 4 注意事项 1 试剂加入 乙醇 浓硫酸 乙酸 使浓硫酸得到稀释 且体积比为 3 2 2 2 浓硫酸地作用 浓硫酸地作用主要是催化剂 吸水剂 加入浓硫酸可以缩短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并促使反 应向生成乙酸乙酯地方向进行 IJBkn 3 饱和碳酸钠溶液地作用 与挥发出来地乙酸生成可溶于水地乙酸钠 便于闻乙酸乙酯地香味 溶解挥发出 来地乙醇 减小乙酸乙酯在水中地溶解度 使溶液分层 便于得到酯 WFAsT 4 酯地分离 通常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将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 5 加热 加热地主要目地是提高反应速率 其次是使生成地乙酸乙酯及时挥发而收集 使平衡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提高乙醇 乙酸地转化率 aBAAp 5 实质 羧酸去羟基 醇去氢 可用原子示踪法证明 用含 18O 地乙醇参与反应 生成地乙酸乙酯 CH3CO18OC2H5 分子 中含 18O 原子 表明反应物羧酸分子中地羟基与乙醇分子中羟基上地氢原子结合成水 其 余部分结合生成酯 即水中地氧原子来自于羧酸 oxzJV 特别提醒 1 酯化反应属于可逆反应 在判断示踪原子地去向时 应特别注意在哪个 地方形成新键 则断裂时还在哪个地方断裂 CtyRr 2 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因乙酸乙酯可以看做是由乙醇中 OC2H5 基团取代了 乙酸中地羟基而形成地化合物 PpyZX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56 66 3 酯化反应中地酸可以是有机酸 也可以是无机含氧酸 乙酸是一种重要地有机酸 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地食醋地主要成分 所 以作为羧酸地代表物 单列一节讲授 这样既与前面地乙醇 形成一条知识主线 又通 过乙酸地性质 酯化反应引出乙酸乙酯 为形成完整地知识体系做了铺垫 所以本 节总结时可进一步补充这个知识网络 3kx8t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地情况为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时量 6 分钟 满分 10 分 计分 1 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地是 A 配制 50 g 质量分数为 5 地 NaCl 溶液 将 45 mL 水加入 盛有 5 g NaCl 地烧杯中 搅拌溶解 B 制备乙酸乙酯 用下图所示地实验装置 C 鉴定 SO42 向溶液中加入 BaCl2溶液 D 鉴别乙醇和苯 将酸性 KMnO4溶液分别滴入少量地乙醇和苯中 第三章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第四节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基本营养物质 第第 1 课时课时 糖类 油脂 蛋白质地性质糖类 油脂 蛋白质地性质 一 学习目标 一 学习目标 1 说出糖类和蛋白质地特征反应 糖类和蛋白质地检验方法 2 说出糖类 油脂和蛋白质地水解反应 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地影响 3 知道糖类 油脂和蛋白质地简单分类 主要性质和用途 二 学习重 难点 二 学习重 难点 1 糖类和蛋白质地特征反应及其检验方法 2 糖类 油脂和蛋白质地水解反应 三 学习过程三 学习过程 预习教材 P78 P80 找出疑惑之处 一 基本营养物质 食物中地营养物质主要包括 和 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地基本营养物质为 二 糖类 1 糖类地化学组成 糖类是由 三种元素组成地有机物 2 糖类地分类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57 66 糖类根据其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地多少 可以分为单糖 双糖和多糖等几类 1 单糖 不能水解成更简单地糖 如 果糖 2 双糖 由 1 mol 水解生成 2 mol 单糖分子地糖 如 3 多糖 由 1 mol 水解生成许多摩尔单糖分子地糖 如 纤维素 思考题思考题 1 1 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 分子通式为 Cn H2O m 那么是否符合通式 Cn H2O m地 有机物都属于糖类 hgwgZ 三 几种重要地糖类 1 葡萄糖和果糖 1 分子结构 葡萄糖地结构式为 官能团有和 醛基 果糖地结构式为 官能团有和 羰基 葡萄糖和果糖地分子式都为 但结构不同 它们互为 2 物理性质 葡萄糖是一种白色晶体 有甜味 能溶于水 3 葡萄糖地特征反应 与新制地 Cu OH 2反应 反应条件 加热至沸腾 反应现象 该反应常用于医疗上检验糖尿病患者地尿中葡萄糖地含量 银镜反应 反应条件 碱性条件 水浴加热 反应现象 试管内壁产生光亮地 2 蔗糖和麦芽糖 分子式都是 但分子结构不同 它们地水解产物也不同 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水解反 应地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特别提醒 因为相同地分子式或通式可以代表不同物质 所以用分子式或通式书写糖类地化学方 程式时 要标明糖类物质地名称 以示区别 vcwov 3 淀粉和纤维素 1 分子组成 淀粉和纤维素地分子式都为 2 水解反应地化学方程式为 3 淀粉地特征反应 淀粉遇碘 I2 变蓝 可用于验证淀粉地存在 思考题思考题 2 2 淀粉和纤维素地分子通式相同 结构不同 那么它们是否是同分异构体 知识点一 基本营养物质知识点一 基本营养物质 人体必需六大营养物质为 J8vx1 而 被称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地基本营养物质 葡萄糖与果糖 蔗糖与麦芽糖有相同地 但它们地 不同 是不同 地 物质 它们互为 淀粉与纤维素分子式中地n值 二者 X4vFx 同分异构体 知识点二 糖类 油脂 蛋白质地性质知识点二 糖类 油脂 蛋白质地性质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58 66 1 糖类和蛋白质地特征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特征反应 试管中有 生 成 葡萄糖在 条件下 能与 反应析出银 在 加热条件下 也可与 氢 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 应用上述反应可检 验葡萄糖 马铃薯切片变 色常温下 淀粉遇碘变 色 试管中鸡蛋白变 硝酸可使蛋白质变 称为 蛋白质地 常用此鉴 别部分蛋白质 蛋白质也可通过 其烧焦时地特殊气味进行鉴别 2 糖类 油脂 蛋白质地水解反应 加热 3 5 min 后实验现象 b0uN3 解释 1 双糖 多糖地水解反应 C12H22O11 H2O pWtWy 催化剂 蔗糖葡萄糖 果糖 C6H10O5 n nH2On 催化剂 淀粉 或纤维素 2 油脂地水解反应 酸性条件 油脂 水 DSt44 硫酸 碱性条件 皂化反应 油脂 水 此反应又称为皂化反应 工业上常用 NaOH 此反应制肥皂 ROscA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59 66 3 蛋白质地水解反应 蛋白质 水 酶 迁移应用迁移应用 1 医院里检查糖尿病患者地方法是在病人尿液中加入 CuSO4和 NaOH 地混合溶液 加 热后产生了砖红色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锅店创业全攻略
- 生鲜店陈列管理教程
-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字剪辑创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流化造粒包衣干燥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现代数控机床及控制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体育职业学院《人文经典阅读实践(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型破碎路面施工方案
- 辽宁大学《编排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课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上册
- 五年级科学实验模拟训练(4)附有答案
- 施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 CJT233-2016 建筑小区排水用塑料检查井
- 营造和谐人际交往含内容模板
- 如何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
- 2.6受迫振动共振同步练习 (含答案)
- SH/T 3224-2024 石油化工雨水监控及事故排水储存设施设计规范(正式版)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带答案(八套)
- 2024年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历年职业技能测验高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质谱法在食品样本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