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中成长—《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_第1页
磨砺中成长—《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_第2页
磨砺中成长—《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_第3页
磨砺中成长—《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_第4页
磨砺中成长—《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磨砺中成长 5 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磨砺中成长 5 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四年前,正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在学校上的第一节校内教研课就是 5 以内的加法。很清楚地记得当时魏校帮我指导,可惜经验的不足,很多想法都领悟不了,根本不知道这节看似非常简单的课有什么可以教给学生的。因此那年,那节课,我上得很失败,甚至每次提到这节课时,心里就好像有个结似的。今年,说来也真是巧合,又是同样一节课,一开始,真不敢面对这个曾经让我失落了很久的课题。但是想了很久,还是决定,就这个!从哪跌从哪爬,我也不再是当年那个青 涩的小丫头了,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我们不应该限制于课型,应该尝试去上好任何类型的每一节课! 低段组的老师们也早早为我做好了准备。首先对班上所有孩子进行了前测,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情,让我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以下是前测题目: 这是前测组老师的量化统计: 46 人有 41人看图列式全对,5 人出错,其中 2 人会看图写出相应的数字,但是不知道用加号连接算式; 3 人不会看连环画式的图,因此看成两幅图,列式出错。当问到算式的意思,仅 4 人认为是 “ 把 3 和 2 合起来 ” ,另有 7 人认为是 “ 增多 ” ,而绝大部分孩子不知如何表达。 从前测组老师的统计分析中我了解了,单单是算, 5 以2 / 7 内加法孩子都会,然而他们更多凭借的是记忆,不懂算理,对加法有的只是片面的认识。依据此,我不把技能训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是把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读懂图意并有序地表达:原来 3 人,又来了 2 人,合起来是 5 人,可以用加法算式 3+2=5 来表示。 2、通过不同的情境与算式的结合,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逐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 3、通过让学生经历练习实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分与合思想、建模思想、集合思想、归纳、推理思想,培养 学生符号意识;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算式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其中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整体思路设计为:动图明图意、抽象出算式、理解算式含义(理解算理)初步感悟加法 静图明图意、抽象出算式、理解算式含义(理解算理)进一步感悟加法 圆片图与算式结合、理解算理、再悟加法 逐步抽象出算法。 一、用足情境,建构数量关系。 小学数量关系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一二年级,相对应的是最基本的四种(加减乘除)数量关系,一年级以部总关系和 相差关系(加减)为主。今年苏教版一年级的教材是根据 11 版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新版本,第一次把数量关系明晰化,以本节课为例,加法起始课增加了表示3 / 7 算式意思的三句话: 3 人和 2 人,合起来是 5 人。加法的引入过程正是基本数量关系的建立过程,既然教材已明确把数量关系明晰化了,足见其重要性。我们就应该把握数量关系教学的第一时间,让加法意义的建立过程成为其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建构过程。 1、化静为动。 教材中给定的例题图是静态图,学生仅看教材是很难有 “ 先来后到 ” 的感 觉,这是才接触加法的第一幅图,如果不能很好的 利用直接影响后面对加法含义 的理解。为了更情境化,我有意动态呈现 “ 先来后到 ”的过程:先出示 3 个小朋 友浇花。低年级孩子更容易被美丽的图中一些无关因素干扰,为了促进学生的数 学思考,我紧接着问:仔细观察图,又有怎样的变化?(出示又来了 2 人的场 景)。然后让孩子把刚才看到的连起来说说。这样动态的描述有利于学生在理解 的基础上清晰地用三句话来表达 “ 原来有 3 人,又来了 2 人,现在一共有 5 人。 ” 让学生在动态在描述中建构数量关系。从动态图示中领悟数量关系, 变枯 4 / 7 燥为生动。 2、情境扩充。 仅一幅动态图,就让学生提炼出算式、理解加法含义是不够的,学生难以在 感悟中建构相对应的数量关系。面对 “ 简单 ” ,我们需要的是再扩充、再设计,通过大量图的刺激以丰富学生提炼数量关系的过程,经历数量关系与具体情境相分离的抽象过程,逐步增强对加法的感悟。我紧接着例题后面补充了 3 幅都可以用 3+2=5表示的动态情境:( 1)树上原来 3 只鸟,又飞来了 2 只,一共 5 只。这幅图与例题情境一致,起到巩固作用;( 2)停车场左右两边分别开来 3 辆和 2 辆,现在一共5 辆。因为是同时开来,启发孩子,不是只有 “ 先来后到 ”才可能用加法,把左边的和右边的合起来,也能用加法计算;( 3)先掉下 3 个葫芦,又掉下 2 个葫芦,一共掉下 5 个。这个情境目的是为后面学减法作铺垫,不是所有的 “ 减少 ” 、 “ 掉下 ” 就一定是减法,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加法。我并没有止于此,又让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去生活中找找,尽情地描述生活中不同情景下的 “3+2=5” 。在丰富的情境的支撑下,孩子编出了黑板擦、本子、口罩等等很好的例子。这就说明学生不仅能从丰富的情景中抽象出算式、理解算式,更能把它内化、演绎出来:不论是 3 个 人 2 个人、3 只鸟 2 只鸟、 32 ,只要是把 3 和 2 合起来,5 / 7 我们就可以用同一道加法算式来计算,这不就是建模的过程吗?通过不同中的相同、相同中的不同,学生已经开始对部分数和总数有点初步体会了。 二、逐步抽象,突出集合思想。 在 “ 想想做做 ” 第 1 题中,教材给定的是两幅静态图,有了之前丰富的动态图做支撑,学生不难理解把左边和右边的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细细深挖教材,实际这两幅图是暗含了一个集合圈的。因为动图可以通过合并,让孩子直观地感悟 “ 合起来 ” 。静态图没有直观的合并了,那就要带着孩子用 “ 圈一圈 ” 的 手势比划出是把几个和几个圈在一起,也能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这样才是对加法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大量丰富的动态的、静态的图呈现之后,教材慢慢开始抽象,让孩子根据算式摆圆片,根据圆片结果写得数。这实际上已经开始符号化了,用简单的符号 “” 去替代各种丰富的情境。让孩子通过圆片和算式的结合体会这时候的圆片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在几次摆圆片、报算式之后,我把圆片拿去,让学生再次冷静地思考,如果没有圆片的帮忙,可以怎样算加法?让孩子自己逐步形成算法:不论是几个 物体和几个物体合起来,还是几个圆片和几个圆片合起来 其实就是把两个数量合起来,不就是以前学的分与合吗? 6 / 7 三、深挖教材,发展合情推理。 这是教材中的一道习题: 题目本意是让孩子能从算式中初步体会函数思想: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但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刚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他们不可能从单一的算式中能看出那么深奥的 “ 秘密 ” 。因此我们又一次进行了创编,孩子从算式中体会不了,可是完全能从图中有所感悟。于是我们在几幅简单的图中开始做文章:( 1)先出示 1 幅篮子里是 1 个蘑菇,地上是 1 个蘑菇的图,然后我给 “ 小白兔采蘑菇 ” 的故事开了个头 :篮子里现在有一个蘑菇,小白兔又想采一个,现在篮子里有几个呢?后让学生继续编两幅图。接下来让学生再猜后面一幅会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很自然想到 “ 现在篮子里是 4 个,小白兔又想采一个 ” ,因为他们看到前面每次都采一个,所以推算出第四幅也是同样。这就是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什么是没变的和变的,再对照着算式去看,从图、式的结合中,学生很容易看出“+” 后面都是 “1” ,前面的数再越来越大, “=” 后面的数也越来越大。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欠缺的,因此一定要与图联系在一起,这种感悟,才是真正内化到他们内心的 。在这个变与不变中,较好的地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不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