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答辩PPT-农业资源环境专业PPT课件.ppt_第1页
毕业论文答辩PPT-农业资源环境专业PPT课件.ppt_第2页
毕业论文答辩PPT-农业资源环境专业PPT课件.ppt_第3页
毕业论文答辩PPT-农业资源环境专业PPT课件.ppt_第4页
毕业论文答辩PPT-农业资源环境专业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 龙飞学号 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指导教师 郑寒 副教授 滇池湖滨区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以呈贡乌龙村为例 论文摘要 环境意识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也是一种新的价值观 文中探讨了环境意识的概念 讨论了研究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并就目前国内外对环境意识的调查作以简要的综述 分析了目前国内的环境意识调查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 走访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简单的问卷调查所带来的偏差 通过调查了解到 乌龙村居民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 但是了解环境知识的程度不高 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不过这一认识还需加强 能够知道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环境意识 但是对环境责任主体的认识混乱 环境法律意识也非常薄弱 不过 农村居民的环境参与水平和参与意愿较好 积极性高 这反映出人们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渴望 滇池湖滨区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以呈贡乌龙村为例 论文结构 1前言 2研究方法 4结论与讨论 3调查结果分析 前言 1前言 环境意识的内涵国内外环境意识研究概况 国外研究概况 国内研究概况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目的 环境意识的内涵 前言 环境意识 译于英文 EnvironmentalAwareness 国外学界也通用环境素养 EnvironlnentalLiteracy 一词 1 Mareinkowski 1990 综合文献中各学者对环境素养的研究 认为环境素养应包含以下含义 对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 尊敬自然环境的态度 关心人对自然的影响 了解自然系统如何运行的知识 以及社会系统如何干扰自然系统 了解各种 地方的 地区的 国家的 国际的和全球的 环境相关问题 能使用第一手或第二手的信息来源 通过分析 合成和评价环境问题资讯 并跟据事实或个人价值观评价环境问题 全力投入 主动地 负责地去解决环境问题 具有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知识 具有技能发展实施和主人单一策略和制定计划以及补救环境问题 主动参与各阶层的工作解决问题 2 在国内 自1983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 环境意识 后 关于环境意识的定义有很多 主要是从哲学 文化 价值观 心理学等角度来定义环境意识 例如 杨朝飞认为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 他将环境意识定义为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 又是人们为环境保护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 协调人与环境 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 即环境价值观念 包含有心理 感受 感知 思维和情感等因素 其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 余谋昌对环境意识的定义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客观存在的反映 其核心是指人类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判断 态度以及行为取向 同时 这种认识 判断 态度和行为取向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 它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 这种新的观念不管是对理论或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 除对环境意识概念的定义外 学者们对环境意识概念的层次的区分和对其组成要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余谋昌先生将环境意识分为浅层和深层两种 浅层环境意识是人对自然环境知识的了解 而深层环境意识是人对环境的进一步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人为主动采取的行动和环境保护措施 4 吕君等将环境意识分为五个层次的内容 感性认识层次 知识层次 态度层次 评级层次 行为层次 并将其分为五个方面的观念 环境认识观 环境价值观 环境伦理观 环境法制观 环境参与观 4 喻少如认为环境意识的高低与人的社会层次 经济条件 文化程度和职业又都很大关系 不同社会阶层的环境意识的水平参差不齐 要求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具有针对性 5 杨朝飞将环境意识的要素归为五类 包括环境科学知识要素 环境忧患意识要素 环境法律意识要素 环境道德意识要素和自觉参与意识要素 6 侯锐将我国农村的环境意识水平分为五个阶段 低级无意识阶段 高级无意识阶段 潜意识阶段 有意识阶段 高级阶段 他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正处于高级无意识阶段 7 纵观学者们对环境意识的定义和分类 可以看出 环境意识认识主体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 是一个认识层面上的概念 是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是一种新的价值观 从对环境意识的分类来看 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已基本涵盖了自然知识 人口 法律 消费 节约等多方面内容 笔者总结前人对环境意识概念的理解 认为环境意识的内涵应包括对自然环境知识的了解水平 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 自身的环境行为习惯以及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意愿和行为 前言 国内外环境意识研究概况 如前述 国外 环境意识 的含义与 环境素养 基本相同 Roth于1968年提出 环境素养 的概念后 1969年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教育厅根据该州环境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建议 制定了环境素养的指标体系 使有关环境素养的调查有了依据 这个指标体系具有的功能有 lindae 1967 描述具有环境素养的学生 设计环境课程的教学单元 协助选择教材与教学资源和协助选择各科教材的行为目标 8 在美国 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后 对环境教育课程方案的目标与决定以及调查测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测验学会 AsTM 使用德尔斐技术 TheDelphiTechnique 制定了环境素养的定义及其发展阶段 ASTM认为环境素养的发展有三个层次 名词性环境素养 功能性环境素养和操作性环境素养 3 1978年 美国学者Dunlap和VanViere创造了 新环境典范 这一名词 并进一步探讨了 新环境典范 的内涵以及民众对这一概念的接受程度 3 为此设计了一个 新环境典范的 问卷 在美国华盛顿州针对两个不同的群体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了民众对于 新环境典范 的思维已颇能接受 之后产生了对 新环境典范 的因子的分析及其信度 效度的讨论 在此过程中 Kuhn Jachson 1989 1985 根据Dunl即和Vanviere的问卷发展出一个含有22个叙述的测量工具 先后于1984年及1986年进行两次问卷调查 调查的对象是加拿大的公民 根据相关分析 他们认为这份问卷具有相当的效度 3 国外研究概况 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对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基本上从90年代初开始 至今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研究对象涵盖了各界社会公众 为扣紧自己的论文主题 在此主要介绍关于我国农民环境意识研究的情况 林佳梅在对 我国农村生态环问题及农民环境意识的提高 研究中提出 从观念教育和文化熏陶 社会实践 制度规范三个方面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水平 即通过加强农民环境知识教育 环境伦理引导和强化环境法制意识来充实农民环境意识的内容 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环境文化以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加强农民环境意识教育 通过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构建农村环保先锋队 加强农民民间环保组织建设等实践引导农民环境意识的提高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以规范农民的环境意识与行为 解决当前农村严重的环境问题 9 张克云和方东在对湖南省浏阳市金塘村个案研究中显示 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这与当地政府采取的环保教育 约束行为 引导发展等方面的措施是分不开的 他们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对当地政府所采取的环保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 指出了各项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0 宋言奇在对发达地区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中发现 村民村民的环境知识掌握程度 环境态度的积极程度 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三者之间不总是一致的 环境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是40岁以上的群体 女性群体和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群体 环境态度积极程度以及环境行为自觉程度较差的是40岁以下的群体 男性群体 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群体 各个群体获取环境知识的渠道以及关心环境的目的不同 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11 通过问卷调查 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K Means聚类方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 贺爱忠 戴志利就农村消费者生态心理意识对生态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农村消费者的环境关心程度 污染感知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其生态消费 对乱丢垃圾问题的态度正向影响其生态消费但不显著 就人口统计特征而言 年龄显著正向影响其生态消费 文化水平显著负向影响其生态消费 特定农村消费者群体的生态心理意识强度存在显著差异 12 严向远对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显高村村民环境意识的调查显示 有85 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好 当被问及 您愿意将垃圾分类后再处理吗 问题时 55 的受访者选择愿意 可以做到 也有35 的受访者选择愿意 但很难做到 仅有10 的选择不习惯 难以做到 由此可看出 虽然清楚地知道造成污染原因的人并不太多 但农民的垃圾回收处理意识正逐步提高 比如 在调查中问到您同意修建垃圾收集站吗 有90 的受访者选择同意 多数村民意识到了应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处理 并愿意交纳一定的处理费 但因为农村收入较低的缘故 村民的环保行动受到一定的制约 当被问及您认为个人对农村环境质量的作用问题时 26 的受访者认为有很大作用 56 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作用 75 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发生污染事故会及时举报 70 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环保事业作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由此也可以看出村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前言 理论意义 人的环境意识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将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进入90年代以后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 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观可以通过制定环境政策 法律法规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等 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一个社会是否是可持续的社会 而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现实 人们还未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意识 因此 研究人的环境意识以及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意义 我国国民的环境意识尚处于浅层环境意识状态 尤其是在农村 近几年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在西部的有些省份可能仍未脱贫 国家对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 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以及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尚不如城市 农民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农业等认识也不够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我国对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很多 但大都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 而对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却很少 因此 现阶段调查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 无论是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的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农民是农村环境保护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