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计算机制图标准(xx1试用稿).doc_第1页
工程地质计算机制图标准(xx1试用稿).doc_第2页
工程地质计算机制图标准(xx1试用稿).doc_第3页
工程地质计算机制图标准(xx1试用稿).doc_第4页
工程地质计算机制图标准(xx1试用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地质计算机制图标准(xx1试用稿) 工程地质计算机制图标准(试用稿)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地质工程院xx年1月目目录 3611、总则1.1为了使工程地质计算机制图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绘图质量与效率,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适用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地质图的绘制、存储和管理。 相关图件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基础制图(SL73.19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SL73.395);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制图标准(DLT5351-xx)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199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xx);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C版)。 3、工程地质计算机制图规定3.1基本要求 (1)各类图件的内容应符合GB50487xx的要求。 (2)编制图件所应用的各项资料必须经过系统、综合分析和全面校核;图件应能准确表达实际情况,各图形要素表示合理、协调。 各类图件内容不得互相矛盾,并应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相互印证。 (3)各类图件应主题突出,图面布置紧凑、清晰美观,线条主次分明,各种标记、注字端正清晰。 图中内容一般不少于图框内面积的70%。 (4)同一工程不同勘测阶段图件中的图形要素设定要有连续性;同一工程同一勘测阶段图件的图形要素要遵循相同设定的原则。 (5)地质平面图必须标明经纬度或公里网并注明坐标系统及高程基准名称。 应以正上方为正北方向,当严重影响图件内容安排时,允许改变方向,但必须标出指北方向。 (6)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向,顺水流者由上游至下游绘制;跨水流者应面向下游自左向右绘制;与水流无关的,可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绘制。 应标明剖面方向及端点、转点坐标及高程基准名称。 (7)地质图上的软弱夹层、岩脉、断层、裂隙、滑坡、崩塌、泥石流、泉、井、试2验点、地质点、勘探点及剖面线等,均应分别统一编号。 3.2主要图件的编制内容3.2.1综合地层柱状图研究区域地层形成年代、岩性岩相特点和区域构造的主要图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综合地层柱状图应包括地层系统、代号、柱状图、厚度、地(岩)层描述和主要地质特征等栏目。 (2)地层单位的划分应根据地质测绘比例尺和具体需要而定。 编排顺序自上而下,从新到老。 (3)比例尺应以能清晰反映描述内容为准。 对厚度比较小的软弱夹层、喀斯特化岩层、相对隔水层等,应扩大比例尺或以符号突出表示。 (4)柱状图栏中应反映各地层单位的岩性、厚度、接触关系、岩浆岩侵入情况和化石等。 (5)厚度栏中地层厚度应按柱状图比例尺绘制,并标注数值。 当同一地层厚度不一时,应写出厚度区间值;当地层厚度过大时,可用折断划法表示。 (6)地层描述栏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描述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矿物成分。 沉积岩的成层状态、胶结类型、胶结物性质、胶结程度、相变情况和化石名称等。 对第四纪地层,还应说明成因类型和物质成分。 岩浆岩的生成顺序、产出形式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变质岩的岩性、变质程度、变质类型以及变质相带。 软弱岩层、软弱夹层、喀斯特化岩层等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岩层等。 水文地质特性等。 3.2.2区域构造纲要图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的主要图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区域构造格架展布、区域性大断裂、活断层、发震断裂及其产状和性质、地热(温泉、热海及其温度)等。 (2)历史中、强震(大于或等于5级)的震中,并注明震级和发震日期。 (3)工程场地位置。 3.2.3区域地质图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主要图件,应包括以下内容3 (1)区域地貌形态类型、地貌单元、水系变迁情况,与现代构造活动有关的洪积扇、阶地等。 (2)区域内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分布、范围。 (3)区域地质构造基本情况。 (4)区域水文地质情况。 (5)工程场地位置等。 3.2.4水库区综合地质图研究和评价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图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地貌形态河流阶地、阶级,古河道、埋藏谷、洼地等。 (2)地层岩性地层岩性、年代、岩相及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岩层产状,褶皱形态,断层和破碎带及其产状、性质、延伸情况。 (4)喀斯特和物理地质现象喀斯特形态的分布与规模,滑坡体、崩塌体、坍滑体、泥石流、采空区、塌陷区、潜在不稳定岩土体等。 (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井、泉及其类型、高程、流量或水位(注明观测日期)渗漏或可能渗漏的地段和渗漏方向;坍岸和浸没的预测范围,以及库岸稳定性分段。 (6)其他勘探点,岩土体位移监测点,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地质剖面线,坝轴线,正常蓄水位线及高程,与水库工程有关的城镇、厂、矿以及交通线路等。 3.2.5坝址及其他建筑物区工程地质平面图评价坝址及其他建筑物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建筑物类型、总体布置和加固处理措施的主要图件。 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地形地貌、岩性及花纹、地质构造等一般地质现象。 (2)岩基中的软弱岩层、软弱夹层、易风化岩层、石膏夹层、喀斯特化岩层、岩脉等土基中的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有机质土、粉细砂和架空结构等,冻土、湿陷性黄土等。 (3)活断层、顺河断层、缓倾角断层及其他缓倾角结构面、节理裂隙密集带、蚀变带、卸荷带,以及倒转褶皱和叠瓦式构造等。 (4)滑坡体、崩塌体、坐落体、泥石流、古河道和河床深潭等。 (5)潜在不稳定岩土体或不稳定岸坡;大卸荷裂隙。 (6)各渗漏地段和岩溶渗漏通道等。 (7)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或分区。 4 (8)勘探点、测试点、取样点、水文地质点;地质剖面线、建筑物轮廓线或轴线、正常蓄水位。 3.2.6坝址及其他建筑物区工程地质剖面图坝及其他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综合反映的主要图件,也是分析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和研究加固处理措施的基本资料。 应包括以下内容 (1)除平面图中的有关内容外,还应综合反映岩体风化分带、卸荷带、喀斯特形态及充填物、河水位、地下水位、岩体工程地质分类(级)。 (2)坝址轴线剖面图应有岩体渗透性分级界线和建议防渗帷幕范围线。 (3)主要工程地质剖面图宜有简要的工程地质说明。 (4)地下建筑物剖面应进行围岩分类。 3.2.7天然建筑材料产地分布图反映天然建筑材料产地分布、数量、质量和运输条件的主要图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1)料场名称、编号、种类(砂砾料、士料、石料、掺合料)、范围。 (2)主要建筑物,交通线、居民点。 (3)各产地概况一览表,内容包括材料种类、料场名称、分布高程、勘察级别、料场面积、无用层与有用层平均厚度、无用层体积、有用层储量及质量,以及距坝址(或主要建筑物)距离、开采与运输条件等。 3.2.8天然建筑材料料场综合地质图反映各料场地质条件、储量、计算范围和质量分区的主要条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地形地貌、河流阶地。 (2)土层成因类型,岩层岩性、产状。 (3)主要断层、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及产状。 (4)耕地、林场范围及其他标志。 (5)储量计算范围线及储量计算汇总表。 (6)各料场试验成果汇总表。 (7)质量分区界线。 (8)勘探点(线)位置及编号、孔坑深度、取样点位置及编号、地质剖面线等。 3.2.9实际材料图反映实际完成各种地质勘察工作的图件,应包括以下内容5 (1)不同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地质点、地质剖面线及其编号。 (2)物探点,物探剖面线及其编号,钻孔、平洞、竖井、坑、槽及其编号、高程。 (3)取样点、测试点、标本和化石采集点及其编号。 (4)岩土体位移监测点、地下水动态观测点、摄影或录像点及其编号。 (5)主要建筑物轴线或轮廓线。 (6)钻孔、平洞等勘探点情况汇总表,以及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3.2.10坝(闸)基渗透剖面图反映岩土体渗透特性,评价渗漏条件,计算渗漏量、研究防渗处理措施的主要图件,除反映一般地质现象外,尚应包括以下内容 (1)强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系、岩土体渗透性分级; (2)潜水位、承压含水层顶板及其稳定水位、河水位(注明观测日期)、正常蓄水位线。 (3)可能产生的管涌、潜蚀、软化、液化等现象,应用特殊符号表示。 (4)水文地质说明,必要时附渗漏计算表和计算公式。 3.2.11土基工程地质剖面图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综合反映的主要图件,也是分析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资料。 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地貌形态河流阶地的类型、阶地级数。 (2)地层岩性土层名称、性质、分层厚度、岩相及其变化。 土层突出反映软土;砂砾石土层突出反映粉细砂和架空结构。 (3)地质构造微层理结构,第四纪以来断层活动迹象 (4)水文地质透水层、相对隔水层、河水位、地下水位(注明观测日期和高程)。 (5)勘探点、取样点、测试点及各种原位测试的成果曲线.主要建筑物轴线或轮廓线、正常蓄水位线。 (6)工程地质说明或工程地质分段,建议防渗或加固处理的范围和深度。 3.2.12钻孔柱状图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主要图件,也是编制综合性地质图件和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木图件,编制该图的要求和应包括的内容有 (1)钻孔柱状图宜包括地层单位、层底高程、层底深度、层厚、柱状图及钻孔结构、6岩心采取率、RQD、裂隙密度、风化特性、地质描述、透水率或渗透系数、不同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及观测日期、承压水的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及其观测日期、取样点深度及编号、测试点深度及编号、电阻率、纵波波速、钻孔电视、摄影位置等栏目及文字说明。 (2)柱状图栏中宜表明地层岩性、断层、破碎带、岩脉、蚀变带、岩层接触关系、钻孔各段的孔径,套管下入深度、止水位置等,对软弱夹层、喀斯特洞穴等应突出表示。 (3)地质描述栏中宜说明岩石名称、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软弱夹层的性状,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断层、破碎带和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宽度、充填物质、胶结情况,喀斯特洞穴的规模和充填情况等;土层名称、颜色、物质成分、结构特征、物理性质、状态、胶结物成分和胶结情况。 对土层中的粉细砂、软土和架空结构等应着重予以描述。 (4)文字说明中宜记录钻进方法、钻进情况、回水颜色及水量的突变情况,不良地质因素引起的卡钻、掉钻、坍孔、漏砂等现象和位置等。 (5)土基钻孔柱状图应反映各种原位测试成果。 3.2.13展示图反映平洞、竖井、探坑、探槽中地质情况的图件,也是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资料,编制展示图的要求和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平洞展示图宜绘制洞顶和两壁,采用以洞顶为基准,两壁掀起俯视展示格式。 应标明坐标、高程、方向,洞深以洞口洞顶中心线为准,洞口明挖部分应进行描绘,掌子面素描图可根据地质情况选绘。 (2)竖井展示图宜绘制四壁,平列展开,并注明井壁方向。 园井展示图以90等分线剖开,四幅平行展开,0、90、180、270分别代表北、东、南、西方向,应标明井的坐标、高程,井深以井口某一壁固定桩为准斜井应注明其斜度。 (3)地层年代,岩土体名称、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岩体完整性,软弱夹层的性状,土层的胶结情况等。 (4)断层及破碎带、挤压带的产状、性质、规模、充填物性质及胶结程度,蚀变带、岩脉的穿插情况。 (5)主要节理裂隙的产状、性质、性状(包括长度、宽度、充填物、劈面的起伏状况、粗糙度等),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分段统计描述并绘制统计图。 (6)岩休风化程度及风化分带、卸荷裂隙的发育深度及充填情况、喀斯特洞穴等。 (7)地下水出露位置、形式、类型、流量、水温。 (8)岩体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7 (9)取样点位置和编号、测试点位置和编号、摄影和录像位置、岩体的测试数值或曲线。 (10)施工开挖过程中有关情况包括开挖方法、掉块、坍方、涌水、片帮、岩爆发生位置、有害气体、放射性等。 3.2.14基坑、洞室、边坡开挖地质图反映建筑物基坑、洞室、边坡开挖后最终断面地质情况的图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坑开挖地质图,是评价地基岩土体质量和地基验收的主要图件,应反映建基面形成后,基坑揭露的实际地质现象和地基加固处理的实际情况。 (2)洞室开挖地质图,包括洞壁各壁的的地质图(展示图或素描图)和地质平切面图,应反映洞室断面形成后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 (3)边坡开挖地质图,包括地质平面图或边坡展示图,应反映边坡开挖竣工后的实际地质现象和边坡加固处理的实际情况。 3.2.15各类图件的编制内容和详细程度,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地质条件,以及不同勘察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要求而定。 各类图件的编制内容和详细程度,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地质条件,以及不同勘察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要求而定。 3.3图幅、图框与图签 (1)图纸幅面一般采用基本幅面(表1),必要时允许选用所规定的加长幅面(表2)。 加长幅面的尺寸是基本幅面的短边成整数倍增的关系。 使得折图后,成为A4幅面。 表表1基本幅面幅面代号A0A1A2A3A4BL8411189594841420594297420210297B、L分别为图纸宽度、长度,单位均为mm。 表表2加长幅面幅面代号长边尺寸图纸长边加长尺寸(mm)A01189/16822523/A1841/17832378/A2594/126116822102/A3420/891118914861783/2080A4297630841105112611471168218928 (2)区域地质图的图幅可采用相应地形图的分幅规格。 线路地质图、河道地质图等条带状图以及幅面较大的图幅亦可采用相应地形图的分幅规格。 (3)每幅图应绘制图框与裁图框,裁图框尺寸为表1表2中规定的BL的尺寸;对于立式幅面上边为装订侧,横式幅面左边为装订侧,装订侧制图框线与裁图框线的间距为25mm,其余三边制图框线与裁图框线的间距规定为A0A1幅面为20mm,A2A4幅面为10mm;A0A1幅面的制图框线宽为0.6mm,A2A4幅面的制图框线宽为0.5mm。 (4)图签位于图幅右下角,与制图框线衔接。 图签样式见图1,涉外图签样式见图2。 图签尺寸见表3。 图图1图签样式图图2涉外图签样式表表3图签尺寸图幅A0A1A2A3A4图签长(mm)180150127.410890图签宽(mm)726050.94545 (5)钻孔柱状图的图幅宽度为297mm,图幅高度随层厚及孔深变化,但可使用适9当的纵向比例,使其控制在标准图幅内。 (6)综合地层柱状图可根据地质平面图的布局选择适当的宽度及比例。 3.4图名 (1)图名原则上应位于图件正上方置中位置,用大号字体标注,字体为仿宋,字体宽度比例0.70.8。 (2)不同图幅图名字号推荐见表4(11000情况下)。 表表4不同图幅图名字号图幅A0A1A2A3A4图名字号141410773.5比例 (1)工程地质图宜以1个图形单位代表1m的比例(1:1000)建模,并按设定的图幅印制图形(依据出图比例来控制)。 如果确需缩放的,比如AutoCAD图向MapGIS图的转换应以(0,0)为原点,同一类图按相同比例缩放。 (2)在地质平面图中,为保证在绘图过程中可以根据测量坐标添加内容,图面应与原始地形图坐标一致。 (3)地质剖面图的纵横比例尺应一致。 当确需放大纵向比例尺时,一般不宜大于横向比例尺的5倍,平原区可适当放宽。 (4)图件应同时注明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比例尺宜置于图名下方; (5)常用的比例系列见表5。 表表5常用比例常用比例原值比例1:1缩小比例1:110n1:210n1:510n放大比例2:15:1(10n):1可用比例(必要时)缩小比例1:1.510n1:2.510n1:410n放大比例2.5:14:1n为正整数3.6图层 (1)为方便图件的与检索,需要将同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数据放10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2)MapGIS的数据存储格式是点、线、面分开的,所以一类信息需要若干个文件存储。 但是每一个文件要严格执行分层管理。 (3)工程地质图图层应按表6设置。 3.7图例 (1)图中标示地质现象的线、符号必须设置图例。 (2)图例宜置于图的右方或下方。 图例框的规格为20mm10mm(A 0、A1图幅)、15mm7.5mm(A2A4图幅);图例框行间距为510mm,列间距为80100mm,也可根据图面美观需要自行确定。 (3)地质图例的编排应按地层(从新到老)、岩性、地层界线、构造线及结构面产状、地貌、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各种勘探符号、地质剖面线及标识、建筑物标识线依次排列;采取自上而下,按列编排的原则。 为减少图例的重复绘制,可按工程编制总图例。 3.8图线 (1)同一类图中,表达同一结构的线型、线宽、颜色应完全一致,不同类型界线的线型、线宽、颜色应有所区别。 (2)地质界线要连续或封闭,不能有断点;相互平行的图线,其最小间隙不应小于0.7mm。 (3)图线不得与文字、数字或符号重叠、混淆,当不可避免时,应首先保证文字、符号的清晰。 (4)地质界线是特殊的界线,必要时可采用地质院自行研制开发的MYLINE线型库中的线型进行补充。 具体线型样板见表7。 (5)各类界线宽度设定见表8。 11表表6工程地质图图层管理及颜色设定表(示例)类别层名图层分项名称图层含义颜色色号备注图幅基本信息图名图例图框图名图框图名、比例尺、图框、方里网、坐标标注、指北针、图签黑色7引用块图例图例及其描述7地理图层地形计曲线地形等高线47首曲线地形等高线9高程点各级控制点、山峰高程点47居民地居民地和各级政府驻地8交通铁路铁路8公路公路8小路小路8水系水系湖泊、水库、雪线、河流(含季节性河流和干沟)、海岸线等5参与拓扑境界行政区划、境界线8地质图层地层地层界线及地层代号7参与拓扑岩层岩组界线及其代号7参与拓扑构造断层断层位置及其编号红色1参与拓扑褶皱褶皱位置及编号7引用块节理节理点、节理玫瑰图及编号7按块处理产状产状及标注7引用块物理地质现象滑坡滑坡位置及编号7参与拓扑泥石流泥石流位置及编号7引用块崩塌崩塌位置及编号7引用块倾倒变形倾倒变形位置及编号7引用块泥化夹层泥化夹层位置7阶地阶地信息7地质点地质测绘点及其编号7引用块泉点泉位置及编号青4引用块取样水样点水样取样点位置及编号4引用块岩样点岩样取样点位置及编号7引用块勘探钻孔钻孔位置及编号7引用块坑槽洞井坑槽洞井位置及编号7引用块物探电法物探剖面线位置及编号地震法声波7地震历史地震位置及级别7其他柱状图柱状图所有信息7地质剖面平面图中地质剖面线及编号;剖面图中交叉剖面线位置及编号7建筑物水工建筑物轮廓线或轴线40做成块建筑材料建材分布(轮廓线)及类别7剖面图专用地面线剖面图地面地形线7覆盖层界线覆盖层界线风化线各类风化线界线地层界线地(岩)层及其推测界线及符号5水位地下水位线及水位标注4标尺剖面图中标尺、高程刻度及标注、水平标注、工程地质说明7岩性花纹岩性花纹填充RQD值钻孔RQD值吕荣值钻孔吕荣值取样土样标志及深度7标贯标贯标志及深度712表表7MYLINE线型库13表表8线型宽度值设定表描述内容线宽设定值(mm)A 0、A1图幅A 2、A 3、A4图幅外图框0.60.5坐标框、图例框、图签框、裁图框0.25(缺省值)0.25(缺省值)首曲线0.090.09计曲线0.20.2公里网(方里网)0.090.09地质分区界线、水文分区界限、0.50.4地层分界线0.50.4岩层分界线、推测岩层分界线0.40.3基岩露头界线、阶地界线0.40.3水工建筑物轴线、剖面线0.40.3构造、滑坡、倾倒变形体0.40.3建筑材料范围线0.40.3物探测线0.250.25水工建筑物轮廓线0.30.3剖面地面地形线0.40.3覆盖层界线0.30.25岩层界线、风化界线0.250.25地下水位线0.250.25表格中的分格线0.250.25注表中所列宽度值均为绝对线宽。 3.9地质代号 (1)地质代号中界、亚界、系、统代号其字母用仿宋字体标注,首字母大写,数字用下标表示;阶代号用小写仿宋体字母标注;群、组代号用小写字母标注;段、层用数字上标标注,段、层之间用“-”号分隔。 如T3zw1-2。 (2)年代地层单位,应符合表9。 14表表9年代地层单位代号(界系统代号)界系统新生界Kz第四系Q全新统Q4更新统Q P上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下更新统Q1第三系R新第三系N上新统N2中新统N1古第三系E渐新统E3始新统E2古新统E1中生界Mz白垩系K上统K2下统K1侏罗系J上统J3中统J2下统J1三叠系T上统T3中统T2下统T1古生界Pz上古生界Pz2二叠系P上统P2下统P1石炭系C上统C3中统C2下统C1泥盆系D上统D3中统D2下统D1下古生界Pz1志留系S上统S3中统S2下统S1奥陶系O上统O3中统O2下统O1寒武系上统3中统2下统1上元古界Pt3震旦系南方震旦系上统Z b北方震旦系上统Z3震旦系中统Z2震旦系下统Za震旦系下统Z1中元古界Pt2下元古界Pt1太古界Ar上太古界Ar2下太古界Ar115 (3)地质体年代代号的注记,应符合表10。 表表10地质体年代代号注记举例名称代号说明界亚界系统Pz Pz1Q J1均采用国际通用名称,不另命名。 亚界及统的数字中线与界、系、统代号底边平。 阶3c在统的代号后加阶名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小写。 如同一统内阶名第一个字母重复时,时代较新的阶名在第一个字母之后,再加最近一个字子音字母。 群在界、系或统的代号后加群名两个汉语拼音字母小写,第一个是拼音的头一个字母;第二个是拼音最近的子音字母。 字母底边与界、系代号在同一水平线上。 组3d在系或统的代号后,加组名汉语拼音头一个小写字母。 如同一个统或系组名第一个字母有重复时,则年代较新的组在头一个字母之后再加上最接近的一个小写子音字母,字的底边与系、统的代号在同一水平线上。 段3f1段的代号在阶或组的代号右上角注以数字,数字上边与系上边在同一水平线上。 层1m1-2层的代号在段的代号右上角加连接号及数字注: 1、各种代号在用外文和汉语拼音字母表示时,第一字为正体大写,第二字为同级小写; 2、跨系、跨统和时代不确定的地层单位代号对于两个时代相邻而未划分清楚的地方性地层用“-”号,如未划分的侏罗系中、上统用J2-3。 合并两统的符号用“+”号,如二迭下、上统合并时为P1+2。 如在时代上可能属于上统,也可能属于中统则用“/”号表示,如D2/D3表示泥盆系中统或泥盆系上统。 16 (4)侵入岩年代单位代号,应符合表11。 表表11侵入岩年代单位代号(以花岗岩为例)新生代花岗岩6晚第三纪6362早第三纪61晚期喜山期中期早期中生代花岗岩5白垩纪53侏罗纪52晚期燕山期早期三迭纪51印支期古生代花岗岩3+4晚古生代花岗岩4二迭纪43石炭纪42泥盆纪41晚期华力西期中期早期早古生代花岗岩3志留纪33奥陶纪32寒武纪31晚期加里东期中期早期前寒武纪花岗岩1+2元古代花岗岩2晚元古代23晋宁期中元古代22早元古代21太古代花岗岩1晚太古代12早太古代11 (5)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代号,应符合表12。 表表12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冲积Q al火山堆积Q vl海陆交互堆积Q mc洪积Q pl风积Q eol生物堆积Q b洪冲积Q pal海积Q m化学堆积Q ch残积Q el残坡积Q edl人工堆积Q r坡积Q dl崩积Q col洞穴堆积Q ca湖沼堆积Q fl地滑堆积Q del泥石流堆积Q sef冰川堆积Q gl湖积Q l冰水堆积Q fgl沼泽堆积Q f注 1、两种成因混合而成的沉(堆)积层,可采用混合符号,例如冲积和洪积混合层,可用Q al+pl表示; 2、地层与成因的符号可以合起来使用,例如由冲积形成的第四系上更新统,可用Q3al表示。 17 (6)岩浆岩代号,应符合表13。 表表13岩浆岩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未区分的酸性侵入岩钾长花岗岩流纹岩花岗岩斜长花岗岩流纹斑岩花岗斑岩白岗岩流纹凝灰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细晶岩1霏细岩、霏细斑岩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黑锰岩二长岩未区分的酸性喷出岩未区分的中性侵入岩石英闪长斑岩英安岩闪长岩未区分的中性喷出岩安山凝灰岩t花岗闪长岩安山岩未区分的碱性侵入岩石英正长岩粗面斑岩霞石正长岩正常斑岩响岩霞石正长斑岩未区分的碱性喷出岩碱性玄武岩正长岩粗面岩未区分的基性侵入岩N蛇纹岩辉斑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玢岩)凝灰玄武岩苏长岩未区分的基性喷出岩鞍山玄武岩煌斑岩玄武岩细碧岩未区分的超基性侵入岩角闪岩0苦橄岩纯橄榄岩辉岩i橄榄岩未区分的超基性喷出岩?集块熔岩熔凝灰岩Lt火山角砾岩角砾熔岩熔结集块岩I凝灰岩凝灰熔岩熔结角砾岩Ib沉集块岩熔集块岩L熔结凝灰岩It沉火山角砾岩b熔角砾岩Lb集块岩沉凝灰岩t石英脉q基性岩脉碱性岩脉酸性岩脉煌斑岩脉蛇纹岩脉细晶岩脉玢岩脉方解石脉Ca伟晶岩脉p辉长岩脉矿脉Au中性岩脉超基性岩脉 (7)沉积岩代号,应符合表14。 表表14沉积岩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砾岩Cg粉砂岩St泥灰岩Ml砂砾岩Scg粘土岩Cr石灰岩Ls砂岩Ss页岩Sh白云岩Dm18 (8)变质岩代号,应符合表15。 表表15变质岩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片麻岩Gn角页岩Hor云英岩Gs片岩Sc角岩Hs大理岩Mb千枚岩Ph麻粒岩Gg混合岩Mi板岩Sl变质火山碎屑岩Mv混染岩Hr石英岩Qu变粒岩Gr矽嘎岩Sh变质砂岩Mss (9)松散堆积物代号,应符合表16。 表表16松散堆积物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漂石(块石)B含细粒土砾GF砾G卵石(碎石)Cb粘土质砾GC砂M混合土漂石BSI粉土质砾GM级配良好W混合土卵石CSI级配良好砂SW细粒土(C和M合称)F漂石混合土SIB级配不良砂SP混合土(粗、细粒土合称)Sl卵石混合土SICb含细粒土砂SF有机质土O级配良好砾GW粘土质砂SC膨胀土E级配不良砾GP粉土质砂SM红粘土R细粒土代号岩土分类三角坐标分类国标(塑性图)分类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粘土C粘土CL高液限粘土CH粉质粘土Cm壤土L高液限粉土MH粉土M砂壤土SL低液限粘土CL粉砂Sf粉土Si低液限粉土ML细砂Sx砂S中砂Sz粉砂Sis粗砂Sc黄土Lo淤泥Sil193.10地质符号地质符号必须为一个实体,钻孔、泉点、取样点等地质符号样式见表17。 表表17常用地质符号样式表203.11图案填充 (1)填充图案按局部填充法进行填充。 岩石花纹按附录1的设定进行。 (2)剖面图以岩心柱法进行填充,岩心柱个数23个为宜,岩心柱的宽度设定为20mm。 3.12文本 (1)图中汉字文本描述宜采用GB-2312仿宋体,字宽0.70.8;岩性标注的西文类字符宜采用Times NewRoman字体。 (2)A0A1幅面图面内容汉字字高不宜小于5mm,数字、字母的字高不应小于3.0mm;A2A4幅面汉字字高不应小于3.0mm,数字、字母的字高不应小于2.0mm。 斜体字的字头向右倾斜,与水平线约成75。 3.13颜色 (1)图线的颜色设定见表7(工程地质图图层管理及颜色设定)。 (2)对于需要着色的地质图应统一色标,按地层自老至新,岩浆岩由超基性至酸性,色标由深至浅的原则。 大比例地质图的用色,可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原则编制,但同一工程的地质图用色应统一,对不利的工程地质现象,应采用醒目的颜色表示。 (3)地质图着色色标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