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感知觉.doc_第1页
02第二章感知觉.doc_第2页
02第二章感知觉.doc_第3页
02第二章感知觉.doc_第4页
02第二章感知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感知觉要 点: 1感觉与知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常见的感知觉现象以及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术语 感觉 知觉 感受性 感觉 阈限 直观 观察力 案例分析 为什么在宇宙航行中,宇航员如果不依赖于仪器就无法判定飞船的运动状态呢?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观察某一物体的运动或静止,要以另一物体作为参考标志。参考物不同,运动知觉也不相同。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物,站在地面上不动的人是静止的;倘若以银河系的其他天体为参考物,站在地球上的人是运动的。因此,人们的运动视觉也是相对的。在缺乏参考标志的条件下,人们难以分辨两个事物中哪一个在运动。云彩向前的移动也可以看出月亮向后的移动。观察者如果确定不了自己是否在运动,就无法判断另一个物体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所以,观察者本身往往是运动知觉的参考标志,首先确定自身的状态及对这种状态的自我意识是运动知觉的重要条件。在火车上观看临近火车的开动,往往分辨不清是哪一列在动,只有以月台等固定景物为参考标志,或者通过前庭器官得到的感觉,意识到自身的状态,才能确切地知道哪一列在开动。 飞船高速飘荡在漫无边际的太空,远离了大气层,飞行舱外一片黑暗,找不到相对运动的参考标志,在地球上形成的运动知觉就失去了作用,靠运动知觉几乎无法判明飞船是在前进还是静止。这时,人们主要凭借仪器的指示来判断运动状态。第一节感知觉概述 一、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某部分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事物的颜色,或闻到气味,或尝到滋味,感到口渴,觉得冰冷等,都是人的感觉。客观事物都是由各组成部分或者是由多种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轻重、软硬、声音、气味等组成的,感觉就是分别对其中的一种属性或一个组成部分的反映和认知,因此,我们通过感觉可以获得对事物的部分或者零碎的认识。 2感觉的基本特点 感觉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产生的条件来说,它离不开事物的直接作用。对于我们目不能及、耳不能闻、鼻无法嗅、口无法尝、身手不能触的事物,我们都无法产生相应的感觉。二是就感觉所反映的内容而言,它反映的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某一具体的特性,即个别属性或者某一组成部分,而不是事物的全貌或整体。 在现实生活中,对有一定经验的人来说,纯粹的感觉是很少见到的。研究表明,在心理发展的历程中,半岁以前的乳儿有过独立感觉的存在,而在成人的现实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极为罕见的。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或实验室里,用人为的方式才能诱发独立存在的感觉。因为成年人已有相当的知识经验,一般情况下,一接触事物就立刻在感觉的基础上转入了对该事物的知觉。这也就是为什么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的原因。 3感觉的意义 感觉虽然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一切认识活动和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获得对事物初步的零碎的认识,为知觉及其他复杂的认识活动提供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另一方面,它还要为人类生存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为人们及时把握客观环境产生新的认识、维持身心健康提供重要的保证,“感觉剥夺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感觉剥夺实验中,人在完全丧失了对外界感觉的情况下,注意、记忆、思维等活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还产生了幻觉与强迫症状,使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了破坏。由此可见,感觉对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保证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与分类 1感觉产生的过程 不同感觉的产生是各自专门化的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所谓分析器,是指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组成的神经机构。研究表明,感觉的产生是这样的:当造宜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时,感受器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电活动,即产生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分别通过相应的感觉传人神经通路并传向相应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感觉中枢进而对各种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精细的分析,从而形成相应的感觉映像。因此,大脑皮层各个感觉代表区的活动是产生各种感觉的主要生理基础。 2远刺激、近刺激与适宜刺激 感觉的产生一方面依赖于专门化的分析器,另一方面,也与感受到的刺激有关。根据考夫卡(Koffka,1935)的观点,刺激可分为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声音等。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属于物体自身,因而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近刺激是感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一个水塔,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因而是远刺激;但人们在看它的时候,从正面、侧面、远看、近看,它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就不同,因而成为近刺激。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依赖于远刺激,但更取决于我们所获得的近刺激。 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不同的感官形成了只对相应的特定的刺激进行反映的特点。如眼睛只对光刺激进行反映,而无法感受到声音,所以光波就成为眼睛的适宜刺激;耳朵感受到的是声波,因而声波成为听觉的适宜刺激;鼻子只能感受到气味,因而气味成为嗅觉的适宜刺激,诸如此类。当然,适应刺激一方面是指感官所对应的特定刺激,另一方面,它还有一个刺激量的问题,如肉眼只能看见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谱。因此,准确来说,380780纳米的光波才是视觉的适宜刺激。 3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感受器所在位置的不同,通常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由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部位的感受器对外部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或部分的反映。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又称机体觉,是指由位于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内的感受器对有机体内部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内部感觉反映我们的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状态及其变化的特征,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三)感觉能力对刺激强度的依从关系 并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人产生感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适宜刺激物,且适宜刺激物要达到足够的强度,能被主体所感受到;二是主体要有一定的感觉能力,即觉察到外界事物刺激的能力。感觉能力对刺激强度的依从关系,心理学常用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概念 感受性是指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时间、能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有一个最小刺激量即下限,还有一个最大刺激量即上限,在下限与上限之外的刺激量,即感觉阈限之外的刺激,我们无法直接感觉。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阈限值越低,感受性就越高;阈限值越高,感受性就越低,二者成反比例关系。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不同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即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人的感觉(如落在身上一小片纸屑就不能引起人的感觉),只有达到一定量的刺激才会引起人的感觉。心理学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则叫绝对感受性。凡是达不到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物都不会直接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之间也呈反比关系。就是说,绝对感觉阈限值越低,绝对感受性越高,感觉越灵敏;绝对感觉阈限值越高,绝对感受性就越低,感觉就越迟钝。例如,当音量达到20赫兹时就能引起甲某的听觉,而乙某则要音量达到30赫兹时才能产生听觉,这表明甲某听觉的绝对感觉阈限是20赫兹,乙某听觉的绝对感觉阈限是30赫兹。显然,甲某的听觉感受性比乙某强。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例如,活动性质、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和个体的自身状态等都会影响人的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刺激量发生了变化(增大或减少),也会引起感觉的变化,但并不是刺激的所有变化量都能引起感觉。如在几百人的大合唱中,如果有三四个人有时只张嘴而不发声,是很难听出差别的。但是在五六个人的小合唱中,如果有三四个人也有时只张嘴而不发声,就容易听出不同,这就是差别感觉的问题。那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就叫差别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呈反比关系,就是说,差别感觉阈限越低,差别感受性就越高;反之,差别感觉阈限越高,差别感受性就越低。 3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人的感受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刺激物作用时间的长短、不同刺激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的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等均可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感受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既可能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能使感受性降低。如“入鲍鱼之肆”,起初臭不可闻,但时间长了便“久而不闻其臭”,这并不是说臭味消失了,而是人的嗅觉感受性降低了的结果,这就是嗅觉适应的表现。再如,我们晚上在教室里看书,突然停电,开始我们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几分钟后,通过对弱光的感受性逐步提高,视觉慢慢恢复,又能逐渐分辨出物体的轮廓这就是视觉的暗适应现象;过了一段时间,供电恢复,起初我们又什么也看不清,过了几秒钟,随着对强光感受性的降低,视觉随即恢复正常,这就是视觉的明适应。 适应现象在所有的感觉中都存在,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适应的表现和速度不完全相同,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温觉的适应现象明显,而听觉、痛觉的适应现象则不甚明显。又如,人对樟脑的适应时间为57分钟,对汽油的适应时间为4分钟,对花露水的适应时间为712分钟。 (2)感觉的相互作用 由于感觉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作感觉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形: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分析器内不同种类的刺激引起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如将明度相同的两张灰纸,分别放在白色和黑色的背景上,我们会感到放在白色背景上的灰色比放在黑色背景上的灰色要暗一些(图2一1)。 图21感觉的对比 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继时对比。例如,吃了糖再吃梨,不觉得梨甜;吃了苦药后,再喝白开水也觉得甜;凝视红色的物体后,再看白色的物体就显得带有点绿色。这都是因为先前的刺激作用引起后面刺激物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继时对比现象。 不同分析器的相互作用 上述感觉对比是在同一分析器内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然而,相互作用还经常在不同分析器同时受刺激时发生。例如,在进餐时,色香俱全的食物能增强人的食欲;在牙科手术中,声音在减少疼痛方面有明显的效果。据加德纳和韦兹报告:原来需用麻醉药的患者,在音乐与噪声适当结合的作用下,其中有65的患者的疼痛完全消失。 (3)感受性与生活实践活动 人的感受性主要是随着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而发展和变化的。这种现象在感觉缺陷者(如盲、聋,哑人)和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丧失了某种重要感觉的感觉缺陷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锻炼,可以用其他健全的感觉器官的能力来补偿自身的感觉缺陷,这种现象称为感觉的机能补偿。例如,许多盲人尽管失去了视觉,但却发展了高度发达的听觉、嗅觉和触摸觉等能力,他们能以耳代眼、以鼻代眼、以手代眼,来弥补视觉上的缺陷。有的人经过练习或训练,这种感觉补偿水平达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如美国集盲、聋、哑于一身的著名作家海伦凯勒,能够进行“唇读”,即用手触摸说话人的嘴唇,通过感受对方口形的变化和嘴唇的颤动来理解人们所表达的意思。而一些缺肢或残肢的人经过艰苦的练习,发展了高度的运动觉,能以口代手或以脚代手来握笔写字、作画和料理生活等。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人,由于长期使用某种感觉器官,而使相应的感觉高度发达起来。美术家、染色专家和炼钢工人等都具有高度发达的视觉,如普通人只能分辨出23种不同的黑色,染色专家则可区分4060种深浅不同的黑色;面粉工人、微雕工艺师等具有精细的触摸觉和运动觉;音乐家、飞行员和机械师等具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美食家和品酒师等具有高度完善的味觉和嗅觉,等等。这些高度发达的感觉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经过实践和训练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可见,社会生活实践是感受性变化发展的根本条件。 二、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含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的整体或者综合的反映。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橘子时,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对其颜色进行反映,而是一看到橘子,马上就能联系起我们原来对其感觉过的味道的香、滋味的甜、橘皮的光滑和橘子的硬度等各种属性同时进行综合反映,并立即确定这是一个橘子。这种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就是知觉。 2知觉的特点 知觉是凭借过去或当前多种感觉经验综合的结果。知觉的特点:一是就其产生条件来说,它是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二是就其反映的内容而言,它是客观事物各部分、各种属性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三是知觉的产生要以过去对该事物的多种感觉经验为基础。没有对事物充分的感觉,我们对事物的知觉就会发生错误,产生错觉。如对于鸡蛋感觉不完整的小孩,当拿一个具有与鸡蛋表面特点相似的乒乓球给他(她),他(她)就很容易把乒乓球当成鸡蛋。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与知觉分类 1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是通过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的多种属性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也就是说,当外界刺激(声、光、热、电等)作用于人体的各种感受器,各种感受器分别接受各种刺激信息后产生各种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同时沿传人神经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皮层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并加以适当的补充之后,就能形成对事物完整的知觉形象。虽然知觉是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但其中总有一种分析器占主导地位。譬如,在学生的听课活动中,有听觉分析器(听教师讲)、视觉分析器(看板书、教材)、动觉分析器(做笔记、翻书)等,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听觉分析器。 2知觉的分类 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的知觉是多种多样的。知觉的分类标准不同,知觉的种类也就有不同的名称。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不同,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和嗅知觉等。如人们看书或参观时主要是视知觉,人们欣赏音乐时主要是听知觉,人们品尝食物时主要是味知觉等。 (2)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则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社会的知觉。对物的知觉即物体知觉,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由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变化等特性,因此,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就有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即以人为刺激来源的知觉。它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3)根据知觉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正确与否,还可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即错觉)。正确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正确反映,它是人知觉的主要方面,通常我们把正确知觉简称为知觉。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不正确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人在知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选择性的含义 当我们同时面对许多刺激物时,人不可能对每种刺激物同时进行反映,而总是优先选择其中的某些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对其产生清晰的映像,其余的刺激物则作为知觉的背景,只能模糊地觉察到。这种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加以优先知觉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如当我们首次看到图22时,就不能在一开始就同时既看出一个少妇又看出一个老妇,而最初只能看出其中的一个,这就是知觉选择的结果。 图22老妇与少妇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觉任务的变化,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此时的知觉对象彼时则可以成为知觉背景;同样此时的知觉背景彼时也可以成为知觉对象(如图23)。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之间不断发生着转换,以使有意义、有价值的刺激成为知觉对象。图23花瓶和人脸侧影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的差异大小影响着知觉对象的选择。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如在“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情况下。就很容易把“红”、“鹤”加以优先知觉。相反,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的差别越小,就越不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如一只小白兔卧在雪地里,无论你睁开多大的眼睛,也不容易寻找到它。如果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完全相等,选择和辨认就更困难了。 知觉对象的动静状态 在不动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容易被选择成为知觉对象,如夜晚闪烁的霓虹灯、不断变化的广告牌、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等都是运动变化的物体,最容易被人们优先选择成为知觉对象。 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 刺激钧本身的组合常常是从知觉背景区分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都容易被组合成知觉对象(图24)。 人的主观状态 知觉对象的选择还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任务、知识经验、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等,均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选择性的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集中体现了注意的特点,人的知觉由于具有选择性,所以在面对复杂纷纭的大千世界时,才能分清轻重缓急,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和抉择,从而明确行动的方向。 2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理解性的含义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语词加以标志的知觉特性。如对图25中的斑点图,我们往往把A图理解为人骑马,把B图理解为一只狗,当然大家也可能把它们理解成别的什么,这就是知觉理解性的表现。再如,外出旅游时,看到一块山石,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当导游员说这是“仰天佛”时,人们则越看越觉得像。(2)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与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经验知觉的理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对同样一个知觉对象,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其内容的广度、深度和精确度的知觉都会有不同。譬如,对于同一连行草书字,一个书法家与一个普通人的欣赏水平就有很大的差别。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它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 心理学家黎伯用图26中A、B、C三张图片做实验,研究知觉经验对以后知觉理解的影响。A图为一个年轻妇女,C图为一个老妇,B图则同时具有A与C两图的特征。实验时,把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先看A图15秒,以形成年轻妇女特征的经验,然后看B图,结果100的被试把,B图看成年轻妇女。第二组先看C图15秒,以形成老妇特征的经验,然后再看B图,结果96的被试把B图视为老妇。对同一知觉对象(B图)产生了如此差异的知觉理解现象,说明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受到了个人知识经验的很大影响。ABC 图2-6知识经验对知觉理解的影响言语提示知觉的理解性,除了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外,同言语提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言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言语提示能使人明确观察的方向,唤起回忆,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进行知觉。如图27所示,让两个班的同学看同样的原图形,看完后让他们画出来。不同的是,对一班同学说:这是墨水瓶,结果他们画出来的就像墨水瓶;而对二班的同学说:这是乒乓球拍,结果他们画出来的就更像乒乓球拍。这就是言语提示不同导致不同理解的实验。实践证明,言语提示越准确、越具体,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广泛。0 一 0 0凸 班 原图形 (=)0=0 班 图2-7言语指导影响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理解性的意义 人的知觉由于具有理解性,因此,当人面对模棱两可、刺激不完整的事物或情境时,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他人的片言只语的暗示,快速地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 3知觉的整体性 (1)知觉整体性的含义 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在不完整或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仍在心理上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反映的知觉特性,叫作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8所示,a图本来是由四个各缺四分之一的黑圆组成,但知觉时,我们总是把它看成一张白纸的四个角盖住了四个黑圆;b图总是把它看成是两个完整的圆相交;把c图看成一个圆形;把d图看成是一个正方形盖住了圆,而不会看成是由e图拼成的。这就是知觉整体性的表现 图2-8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知觉整体性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及知觉者的主观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客观因素一是知觉对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就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而言,构成知觉对象的各部分与各种属性的刺激强度(即在决定该事物的本质时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相等的,虽然各刺激成分都起作用,但刺激物中较强的、关键的成分往往更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决定人们能否对该对象产生整体知觉。例如,我们在知觉人时,被知觉者的面部特征就是最关键的部分,只要我们感知到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就可以不管这个人的服饰、发型等方面如何变化,也不会把他(她)认错;若只看到一个人的背影,就很难完整、准确地判断那个人是谁;若仅仅看到人的一只手,就更无法知觉这个人是谁了。二是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觉的整体性不仅受知觉对象的关键部分或属性的影响,而且还受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种属性之间结构关系的制约。同样的组成部分,如果结构关系不变,知觉的整体性就稳定。例如,一支歌曲,不管用什么乐器来演奏,我们仍然能听出是同一支歌曲;而如果改变它的节拍或旋律的结构关系,尽管还保留了原来的音符,也无法确定它还是原来那支歌曲。 主观因素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来说,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刺激物作用于人时,虽然它的属性或部分结构分别作用或先后作用于人的感受器官,有时甚至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对人发生作用,尽管它们在客观上是不完备的,但在主观上却能够全面地知觉它,即客观所缺的部分,能在主观上补充并完善起来。 (3)知觉整体性的意义知觉整体性对于由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来说,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即对残缺不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改组,从而帮助人们快速地识别和认识客观事物。在认识过程中,只要我们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就可以进行整体的反映,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4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们对某事物的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例如,一只挂在墙上的圆形钟,在O510米的距离内,当你从下面看、侧面璁耘尹勘高敞正面去看时,它在人的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虽然不同(有椭圆形、圆形等形状),但是我们总是把钟知觉为圆形,而且大小和形状都与它的本来面貌一样。对一扇门的知觉亦是如此(如图29所示)。 图29知觉的恒常性客观事物不仅其大小、形状知觉具有恒常性,而且亮度、颜色和方向等也具有恒常性。例如,煤球是黑的,白粉笔是白的,在强光下煤球的光亮大于黄昏时白粉笔所反射的光亮,但我们白天看煤球是黑的,白粉笔是白的;晚上看煤球仍是黑的,白粉笔仍是白的。这就是亮度恒常性。 (2)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产生知觉恒常性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经验的参与。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使人们的知觉往往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不过,知觉的恒常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受到破坏。例如,当我们通过长筒观察事物时,恒常性就会产生变化,它说明当距离和亮度变化很大时,恒常性就会受到破坏。 (3)知觉恒常性的意义 知觉的恒常性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能在变化的知觉条件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和精确地适应环境,从而不断积累知识经验,有效地采取行动。如果缺乏知觉恒常性,我们就会永远面临着新的事物和环境,也就永远无法认识客观世界。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是两种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整体属性。 2受影响的因素不同 感觉的产生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除了像感觉一样依赖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知觉者本人的特点,如一个人的兴趣、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3生理机制有区别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二)感觉与知觉的共同点 1它们产生的条件一致,即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必须是当前的,一旦客观事物离开了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感觉与知觉的活动也就结束了。 2感觉与知觉都是人对客观世界表面的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同属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正因为如此,人为了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进一步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 (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紧密联系表现在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知觉的产生是以头脑中各种感觉信息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这些感觉信息,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但是,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感觉信息的有机综合。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与知觉往往是不可分割的。通常,人的感觉一经产生,便马上转入知觉。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把感觉与知觉统称为“感知”。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感觉与知觉 一、几种主要的感觉 (一)视觉 在人所有的感觉中,视觉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视觉是人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人所感受到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视觉是人的高级感觉,它不仅能获得外部事物的精细映象,而且还是一种距离感觉。也就是说,对距离的认识首先或者直接依赖于视觉。 1视觉与视觉刺激 视觉是事物的光刺激并作用于视觉器官而产生的主观映象。光刺激是以电磁波的运动形式存在于空间的,电磁波辐射的范围很广。人的眼睛并不能感受所有的电磁波,视觉的适宜刺激即人所能够接受的光波范围为波长380780纳米,这被称为可见光谱,它只占电磁波谱中的很小一部分。超出这一范围的还有波长更短的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波长更长的红外线、雷达波、无线电波和交流电波等,人眼不凭借仪器是无法直接看到这些电磁波的。在可见光谱这个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谱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从而形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2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分析器是由视网膜上的视细胞、视神经和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构成的。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有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两种,它们在数目、功能、形态和分布上都有所不同。锥状细胞较少,呈粗短锥形,分布在视网膜中央窝附近,主要感受强光和色彩,主要在明视环境中起作用。杆状细胞较多,呈细长棒形,分布在视网膜离开中央窝的地方,主要感受弱光,在暗视环境中起作用。人们通过调整眼和头部的位置,使外界刺激物的信息通过由角膜、虹膜、晶状体和玻璃球等部分组成折光机制后投射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处,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把光刺激转化为电信息,然后通过视神经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对光的投射模式产生反映,这样就产生了种种视觉。 3基本的视觉现象 由于光线的基本特性有强度、波长和持续时间等,为了反应光的这些特性,人就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 (1)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是人对光源和物体表面明暗程度的感觉。它是由光的强度所决定的视觉经验。一般说来,光越强,看上去越亮;光越弱,看上去越暗。由于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都是经由物体表面反射后的光,所以明度也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有关。在光强恒定时,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仅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与光的强度无关。物体表面反射率高,看上去就白;反射率低,看上去就黑。所以,无论是在日光下还是在昏暗的灯光环境里,白纸看上去总是白的,煤块看上去总是黑的。 (2)颜色感觉 颜色及其基本属性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弓I起的视觉经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颜色包括彩色(红、绿、蓝等)和非彩色(白色、黑色和灰色)。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彩色从长波到短波的顺序是:红色(700纳米)、橙色(620纳米)、黄色(580纳米)、绿色(510纳米)、蓝色(470纳米)、紫色(420纳米)。此外,人眼还能在上述两个相邻颜色范围的过渡区域看到各种中间颜色,如粉红色、黄绿色,还有一些我们难以叫出名字的彩色。由于光波具有波长、光强和纯杂程度等属性,相应地,颜色也具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属性。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所有的颜色,都可以从色调、明度及饱和度来分析。颜色的色调是指由光波的不同波长所决定的红、橙、黄、绿、蓝、紫等不同颜色。对光源而言,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不同。对物体表面而言,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反射。如果反射光中长波占优势,物体就呈红色或橙色;如果反射光中短波占优势,物体就呈蓝色或绿色。颜色的明度,即颜色的明暗程度觉。色调相同的颜色,明度可能不同。例如,淡绿色和墨绿色都是绿色,但前者显得亮,后者显得暗。明度主要由光强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光线越强,颜色越亮,最后接近白色;光线越弱,颜色越暗,最后趋近黑色。当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强恒定时,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明度越大;反之,就越小。例如,黑纸的反射率只有4,白纸的反射率可达80,因此在同样光照下,后者比前者亮得多。 颜色的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如酱紫、粉红和黄褐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和各种灰色。 颜色混合的规律 物体的颜色取决于照明光的波长和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特性,因此,人辨别颜色的能力也叫色觉。色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一心理现象。人眼一般可在光谱上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而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对应。但仔细检查发现,单是人眼在光谱中可区分的颜色实际不下150种,只要光波长相差35 nln,人眼即可分辨出来。在物理学上,从牛顿时代起,人们就知道,一种颜色不仅能由某一固定波长的光线引起,而且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其他波长的光线混合而成。例如,把光谱上的七色光在牛顿色盘上旋转,可在人眼中引起白色感觉。用红、绿、蓝三种色光作适当混合,可以引起光谱上所有颜色的感觉。红、绿、蓝因而被称为三原色。这种三原色混合原理不仅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彩色照相、彩色电视等方面,而且也被用于说明颜色视觉的产生。颜色混合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颜色混合有如下规律: 补色律。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如红色与浅绿色、黄色与蓝色等。色环上相对的颜色都是互补色。 间色律。混合两种非补色,会产生一种新的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色。如红色与蓝色混合产生紫色,红色与黄色混合产生橙色。 代替律。相混合的两种颜色,可以由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颜色来代替。代替律说明,不管颜色的原来成分如何,只要感觉上相似,就可以互相替代,产生同样的视觉效果。 和颜色混合不同的是颜料混合,即将不同颜色的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如将蓝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成绿色,将各种颜色的颜料混合得到黑色等。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在混合之后,某些波长的光线被吸收了。以黄与蓝的颜料混合为例,蓝颜料吸收了红、橙、黄的光线,反射大部分蓝光和少量绿光;黄颜料吸收了红、橙、蓝的光线,反射了大部分黄光和小部分绿光。当两种颜料混合时,由黄颜料反射的黄光被蓝颜料吸收,由蓝颜料反射的蓝光被黄颜料吸收,因而混合后的颜色看上去是绿色的。 4特殊的视觉现象 (1)色觉缺陷 色l觉缺陷是指人对颜色感觉不完整的一种现象,它包括色弱和色盲。色弱是指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的现象;色盲则是指丧失了对颜色的辨别能力。色盲有全色盲与部分色盲。全色盲患者极为罕见,他们无彩色视觉,只有灰白视觉;部分色盲患者中,常见的有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2)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是指当作用于视觉感受器的光刺激停止或消失以后,产生的感觉映象并不马上消失,还能在头脑中保留短暂时间的视觉现象。视觉后像有正后像与负后像之分。正后像与原像保持相同的色调品质,譬如注视发光的白炽灯34秒钟后,闭上眼睛,这时头脑中就会出现灯丝的影像;负后像则与原像的色调品质相反,若刺激物是彩色时,负后像就是原彩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补色是绿色,黄色的补色是蓝色。后像的持续时间受刺激的强度、作用时间、接受刺激的视网膜部位及疲劳等因素的影响。 (3)闪光融合 闪光融合是指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会使人们得到连续的光感觉现象。例如,我们手举火把,以手臂为轴心做圆周运动,当速度不快时,我们所看到的是火把的移动;当运动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能看到火圈,这火圈的形成就是在后像的基础上闪光融合的结果;再如城市的民用电每秒断续50次,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连续的灯光。闪光融合的基础是存在视觉后像,电影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放映出来的。 (二)听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另一种重要的外部感觉。我们接收的外界信息,约有10是由听觉获得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以“耳聪目明”来形容一个人的感觉敏锐性,而用眼昏耳聩”来说明人的感觉迟钝,可见听觉常与视觉相提并论。 1听觉与听觉刺激听觉是外界声音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听觉的刺激物是声波,声波是由物体所引起的空气振动。人类听觉的适宜声波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这段声波频率范围称可听声频。超出这个范围的声波频率称不可听音,如低于20赫兹的次声和高于20000赫兹的超声,人耳都不能直接听到。声波通过一定的仪器可以转化为视觉图像。它是通过录音装置将声波转换成电流,再输入示波器或声谱仪,人就可以看见声波的形状。声波的物理属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频率指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不同的声音,频率不同。小提琴的频率高,大提琴的频率低;成年男子语音的频率低,听起来瓮声瓮气;女子和小孩语音的频率高,听起来尖声细气。人耳所能感受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次声波,简称次声。这种声波在地震、风暴中都有发生,而且由于其衰减较小,所以可用来预测风暴、探测地震等。研究表明,海中的鲸鱼、陆地上的大象都可以觉察次声,并用次声进行远距离交际。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超声波,某些动物(如蝙蝠)可以对其产生感觉。超声波在工业生产和医疗中有广泛应用。振幅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发声体的振幅大小决定它们对介质的压力大小。振幅大,压力大,听到的声音就强;振幅小,压力小,听到的声音就弱。测量声音强度用声压水平,单位是分贝(dB)。波形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不同的发声体,如长笛、小提琴和钢琴都有自己的波形。声波最简单的波形是正弦波。波形为正弦波的声音叫纯音,如由音叉发出的声音。一般来说,人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都不是纯音,而是复合音,它们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 2听觉的生理机制声波传入人耳,压迫耳中的空气作疏密相间的运动,借助于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就产生了听觉。 听觉分析器由耳、听神经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所构成。耳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其中,内耳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声波由外耳道进入,使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随之由与其相连接的听骨链传至内耳,使内耳中淋巴液发生波动,引起基底膜振动,位于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再由听觉传人神经传导至相应的脑听觉中枢(颞叶),大脑通过对传人的信息进行整合,便产生了听觉。声波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它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对不同频率或强度声音的听觉范围,称为声域。它是人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由于声音具有各种不同的特性,所以我们才能辨别不同的发声体。同时,听觉分析器还有感觉声音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分辨声音节奏旋律变化的能力。常见的听觉现象有乐音、噪音和语音三种。乐音是指各种和谐而有规律的声音,它是周期性的振动,它们有波形规则,如歌唱和乐器发出的声音。乐音有益于健康,能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治疗疾病,而且还能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噪音则是指各种杂乱而无规律的声音,噪音是没有周期性的声波,它们的波形不规则,如爆炸和刮锅的声音。它不仅对人的听力及其他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而且危害生物的生长发育。语音是指人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语音既含有乐音,又含有噪音。 3听觉的基本现象 在人耳声域范围内,声音的主观感受主要有音调、响度、音色等特征和掩蔽效应等。其中,音调、响度和音色可以用来描述任何声音,故称为声音“三要素”,而在多种声源场合,掩蔽效应就十分重要,它是心理声学的基础。人所听到的声音是对音调、响度、音色综合分析的结果。 (1)音调 音调又称音高,它是人对声音高低的主观感受。音调高低主要取决于声波频率,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主观感觉的音调单位是“美”,通常将40分贝、1000赫兹纯音的音调规定为1000美。赫兹与“美”是表示音调的两个不同的单位。 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音乐的音调二般在501000赫兹之间。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赫兹。1000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当频率为1000赫兹、响度为40分贝时,音调的差别阈限是03。也就是说,人耳能够分辨1000赫兹和1003赫兹的音调差别。 音调高低除受声音频率影响外,还与声音的强度、持续时间及波形有关。音调变化与两个频率相对变化的对数成正比。不管原来的频率是多少,只要两个40分贝的纯音频率都增加1个倍频程(即l倍),人耳感受到的音调变化则相同。在音乐声学中,音调的连续变化称为滑音,1个倍频程相当于乐音提高了一个八度音阶。 (2)响度 响度又称音响或音量,是声音强弱的一种主观属性,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幅大,声音强度就大,听起来就响;反之,听起来响度就低。声音强度一般用声压(达因平方厘米)或声强(瓦特平方厘米)来计量,声压的单位为帕(Pa),它与基准声压比值的对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对响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宋(Sone)来度量,1000赫兹、40分贝的纯音响度为l宋。 响度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O。140分贝。超出人耳的可听频率范围的声音,响度再大,人耳也听不见(响度为零)。但在人耳可听频率范围内,若声音弱到一定程度,也同样听不到。人耳刚刚可以听到的声音强度称为“闻阈”。一般以1000赫兹纯音为标准进行测量。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为O分贝(通常大于03分贝即有感受)。而当声音增强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时,这个值称为“痛阈”。使人耳感到疼痛的声压约140分贝。它的物理强度约为闻阈的100万倍。 (3)音色 音色又称音品。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声音波形决定的主观属性,是将基本频率和强度相同、但附加成分不同的声音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纯音是最简单的声波,它是单一的正弦波。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纯音混合出来的声音叫复合音。复合音的音调决定于基音,而音色却决定于陪音的性质,即全部陪音的数目和相对强度。声音的音色色彩纷呈,变化万千。高保真音响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输、还原、重建原始声场的一切特征,使人们真实地感受到诸如声源定位感、空间包围感、层次厚度感等各种临场听感的立体环绕声效果。 另外,声音的物理特性称为音长。它由振动的持续时间来决定。振动持续时间长,声音则长;反之则短。 (4)声音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受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声音掩蔽。声音掩蔽有不同种类。按掩蔽音和被掩蔽音的性质可分为:纯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按照掩蔽音和被掩蔽音出现的时间可分为:同时掩蔽,指掩蔽音与被掩蔽音同时出现时发生的掩蔽效应。异时掩蔽,指掩蔽音与被掩蔽音不同时出现时产生的掩蔽效应。声音掩蔽的效果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关系、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时间间隔等。对纯音掩蔽的研究表明,掩蔽音与被掩蔽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频率相差越远,掩蔽作用越小;频率太近,产生拍音。低频的纯音可以有效地掩蔽高频的纯音,而反过来则作用很小。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当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小;掩蔽音强度增加,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 (三)其他感觉 1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简称为肤觉,是由机械的、温度的或化学的刺激作用于皮肤表面而引起的感觉,它是对人体皮肤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多种感觉的统称。 肤觉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皮肤是人类最大的感觉系统,它在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平方米。肤觉中的触觉能帮助人认识物体的空间特性,区别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还能使人认识事物的软硬、轻重、滑涩等特性。在视觉和听觉受损时,肤觉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偿作用,如盲人用手指认字、聋人用振动觉听音乐等。肤觉对维持有机体同环境的平衡也有重要作用。如果人丧失了痛觉,就不知道躲避危险;没有温觉和冷觉,就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皮肤感觉在人的爱情生活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充满柔情的抚摸可以增进情侣间的亲密。长期被父母忽视、被抱得极少的儿童,会产生“皮肤饥饿”。 人的肤觉一般分为触压觉、冷觉、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