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1).docx_第1页
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1).docx_第2页
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1).docx_第3页
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1).docx_第4页
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因而,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事实上,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的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8),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9)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10)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那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那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12),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参考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13)。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14)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自然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惯性系不仅在计算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 :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牛顿力学的缺陷自从伟大科学家牛顿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这几个定律为支柱的牛顿力学建立起来了。牛顿力学为人类文明创造了辉煌成就,一切工程建筑和机械工业的力学基础理论都要应用牛顿力学。然而,牛顿力学还有缺陷,在应用上有一些麻烦,尤其在高中教学上不止是麻烦甚至有些混乱。 本文为修补牛顿力学的缺陷而作,具体解决下列问题:惯性力是一个真实的力;匀速圆周运动的力与运动不遵循牛顿第二定律;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重新定义力的概念;定义惯性运动和非惯性运动概念;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同一质量。因本文针对高一物理的一些问题,所以涉及已有的理论,如超重和失重问题和地球重力的变化问题等。 一、惯性力问题 1、从惯性说起 说惯性力,首先要说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也就是说,任何物体,无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无论运动状态如何改变,物体的惯性总是存在的。 设想有一静止的列车,车厢内光滑(认为没有摩擦)的茶桌上放一个小球,当列车启动作加速运动时,地面上的人看来,列车在运动,小球没有运动;列车上的人看来,小球向列车运动相反的方向运动,且加速度与列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引用这个例子大多为了证明惯性力不是一个真实的力,即小球运动要受力却找不到施力的物体,于是把小球运动需要的力叫做虚拟力,也叫做惯性力。 其实,用这个例子证明小球受虚拟的惯性力推动是错误的,小球并没有受到力。因为小球与桌面在列车运动方向没有约束,所以列车的运动不能带动小球一起运动。列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向列车后方作加速运动,是运动的相对性产生的效应。列车上的人看到小球的运动与看到窗外一棵树向后运动是相同的现象。 上面例子非但不能证明存在惯性力,反倒彰显物体惯性的“保持”特征,小球在保持原来相对地面的静止状态。小球相对列车运动的现象是小球惯性的表现,并不是出现了惯性力。 2、惯性的大小是力 惯性,就其作为物体的特定性质本身来说,并没有大小之分。物体的惯性要保持自己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外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惯性表现为反抗外力的改变,表现为一种作用。若外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得越快,则惯性反抗的作用就越强。一个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我们说它有惯性,却说不出它的惯性的大小;一个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当它的运动状态改变有难易程度时,我们才能衡量它的惯性的大小。 物体反抗外力改变自己运动状态的惯性大小,实质上是惯性力的大小。物体惯性对外力的反抗只能用“力”而不能用“性质”或别的东西。所以说,惯性不是力,惯性的大小是力。 惯性和惯性力的关系,可用弹性和弹性力的关系来作类比:一个弹簧或弹性物体,不管有没有力的作用都有弹性,当有外力作用其上时,弹性就转化为弹性力来反抗外力。同理,一个物体不管有没有外力都有惯性,当外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惯性就表现为惯性力来反抗外力。 3、惯性力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力 还以列车与小球为例。列车的光滑茶桌上,茶桌中间安装一个可转动的弹簧测力计,测力计另一端连接一小球,小球放置到茶桌面对车尾的一边。当列车启动加速时,小球向车尾方向运动并拉紧测力计,测力计上有示数。当列车匀速行驶时,小球回到原来位置,测力计上无示数。当列车刹车减速时,小球带着测力计转到茶桌的另一边,测力计上又有示数。 弹簧测力计上有示数,说明小球上有一个力在拉测力计。这个力才是真正的惯性力。它因物体受迫作变速运动而产生,并且随运动变化的停止而消失。惯性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其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ma。 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从来都是牛顿第二定律(以后简称“二律”)的表达式,表示物体受力后作变速运动。由于“二律”一直用于解决力与运动问题,式中的ma只有惟一含义表示“运动”,因而惯性力不被“二律”所承认。在物体的运动有加速度时,惯性力的存在和作用无法避开和替换,只好把真实的力叫做虚拟力或假想力。即便如此,还存在问题,即“二律”与牛顿第三定律有矛盾。根据第三定律,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那么这个使物体作变速运动的合外力的反作用力在哪呢? 人们总说惯性力没有反作用力,却忽视了使物体运动的外力缺失反作用力。实际上,只要把ma理解为真实的惯性力,问题就会得到圆满解决:外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作变速运动,物体上产生惯性力反抗外力,外力和惯性力构成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从此,产生惯性力的物体或者说惯性力的施力物体和反作用力不就都有了吗? 让ma既可以表示“运动”,又可以表示惯性力,在解决力与运动问题时用“运动”,解决力与“力”的问题时用惯性力,不单使解决问题简便,还能把有些牵强附会说法解释明白。 4、惯性运动和非惯性运动 说物体运动,要说明这个物体对谁运动,就要选一个参照物,即参考系。牛顿力学中,把地球或相对地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惯性参考系作变速运动的参考系叫做非惯性参考系。一般地,这两种参考系只是作为理论基础提出,在实际的力的问题中并不涉及,倒是需要经常指明物体做何种运动。 由于用到惯性力概念,就要把物体作什么运动产生惯性力表述清楚。物体的惯性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这种运动状态下叫做惯性运动。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可看作速度等于零的惯性运动,作惯性运动的物体上的合外力等于零,运动不发生改变,物体上不产生惯性力。物体相对于地球或某个惯性参考系做变速运动,叫做非惯性运动。作非惯性运动的物体上的合外力不为零,运动发生改变,物体上产生惯性力。满足“二律”的物体运动,都属于非惯性运动。牛顿力学没有非惯性运动的概念,把物体作变速运动叫做惯性运动,乃至给实际应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我们站在公共汽车里,在汽车启动加速或刹车减速时,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向前或向后的倾倒,感觉到似乎有一种力作用在身上。人们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并且把这种现象叫惯性或惯性现象。把惯性力叫做虚拟力,就是误解了惯性现象而得出“找不到施力物体和没有反作用力”的结论。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汽车突然变速,人的脚受摩擦力不移动,身体上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要倾倒,人身体上并没有产生惯性力。 假设汽车的底板是光滑的,人站在车里,当汽车启动加速时,人体保持惯性运动要向车尾滑动,当人正巧坐到车后排座上时,身体会压紧座椅靠背,这时人体上才有惯性力的作用。汽车与人的例子可以说明,物体在作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内,若在运动方向上不受约束,物体仍作惯性运动;只有物体受约束被迫随非惯性系一同运动时,物体上才产生惯性力。惯性与惯性力问题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没有正确的惯性运动概念和非惯性运动概念不无关系。 5、超重和失重 物体在竖直方向作非惯性运动时,物体上会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原因是物体上产生了惯性力,从而使物体的受力由单纯的重力变为合力。 存在重力的物体,是一个受力物体(即受地球的引力),同时又是一个对别物体施力的物体。因此,关于重力,有时说“物体所受的重力”,有时说“物体的重力”,两种说法都可以。 由于没有惯性力概念,许多高中教辅书对超重和失重的定义或解释都含糊不清。如用“视重”表示超重或失重,说超重是“视重”大于重力,失重是“视重”小于重力。这个“视重”究竟是什么?“视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视重”是不是“看起来这样重,实际上没这样重”的意思?真难为编著者! 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里,若电梯不动或匀速运动,人体的重力与站在地面上相同。若电梯以加速度a上升,人体上产生的惯性惯性力ma,与重力同向,二力的合力大于重力,使人体超重。若电梯以加速度a下降,人体上产生的惯性力ma与重力方向相反,二力的合力小于重力,使人体失重。 若电梯以2g的加速度下降,电梯内的人不感到超重或失重,跟站在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电梯内的感觉一样,不过人站立的方向与原先相反,即头朝下站在电梯的内顶棚上。 6、自由落体的完全失重 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管什么材料和质量多少,只要在同一位置同时下落,各种不同物体均同时落地。 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上,不只有重力,还有与重力等大反向的惯性力。还以电梯为例:当人以加速度a的向下运动的电梯内,会感到失重,因为人体上产生的惯性力与重力方向相反,抵消了一定量的重力。当电梯的加速度等于g时,人体上的惯性力的大小正好等于重力的大小,二力完全抵消,合力为零,人与电梯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跟航天员在飞船中失重的情况相同。 以前我们见到的物体上的二力平衡,是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平衡。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上存在着重力和惯性力的二力平衡,这是物体作非惯性运动的二力平衡。因为加速度是惯性力的标志,物体有加速度才有惯性力,所以物体上的二力平衡不影响物体的非惯性运动。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与物体的质量(重量)大小无关,原因就是物体上始终存在着二力平衡。 7、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 在牛顿力学中,有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之说。引力质量是物体受引力作用时的质量。惯性质量是物体作变速运动时的质量。直到现在,还没有确定这两个质量之间的关系。 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按“二律”的力等于“运动”,引力表达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重力加速度,即mg。在这个矢量方程中,左右两边的质量是同一物体的质量,应该说不可分裂为不同属性的不同质量。如果把mg视为重力,“二律”表达式即为引力等于重力的力的方程,等号两边的质量为同一物体的力的质量,显然不可割裂。如果用重力代换引力,还用力与“运动”的关系,那么“运动”仍为mg,“二律”表达式即成为mg(重力代换引力)=mg(运动)。这个等式似乎没道理,但不能不说是合乎逻辑地反映了物体受引力作用的运动,并且显示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是同一质量。 本例中若不用地球引力,用一般的外力F,那么“二律”的F=ma中的质量,能说不是不同于引力质量的惯性质量吗?本文认为,满足“二律”的一般力和引力(在有限范围内认为是恒力)是等价的。不存在一般力F与引力各有不同的本质特性和作用效果。因此,把遵循“二律”的有不同名称力的物质的质量,划分为不同属性的质量是自找麻烦。 二.关于力的问题 1、力的三原理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力的定义是明确的和正确的。有关力的问题,通常研究物体的受力,而物体受的力必须由别的物体给予;至于施力物体上的力是怎么发生的,一般不予考虑或说另一物体给予的。因此,若把惯性力当作一个真实的力,就要指出谁是施力物体。然而惯性力是物体的运动变化自发产生的,不需要施力物体直接给予,这就与力的定义有矛盾;若遵守力的定义,惯性力只能是虚拟的;若承认惯性力是真实的,就违背力的定义。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惯性力是一个真实的力,就要找一个使惯性力与力的定义相符合的理由,那就要反思和检查力的定义是否存在问题。 力的定义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正确”可代表一种合理,并不代表理论的完善。不客气的说,现有力的定义只说明了力的过程,不能说明力的起因:力从哪里来,力是怎样产生的。 宇宙万物,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恒星天体,无不存在着力,作用着力。因此,力应该是一个“大概念”,不单有力的过程,还要有力的起因和结果。许多年来,人们苦于惯性力的困扰,既使用之又不给一个名分,都是力的定义造成的,但不是力的定义有差错,而是力的定义有些狭窄。把力的起因和结果作为力的概念的范畴,扩大力的定义,才能完善牛顿力学理论,将使许多疑难问题得以解决和澄清。 扩大力概念的定义,本文提出两个论断,再加上原有力的定义,姑且叫做力的三原理:1.物质中自然存在着力;2.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力;3.物体在运动改变过程中产生力。第二原理,众所周知,不必再说明。第一原理,指宇宙中的物质存在的万有引力、电磁力、强互相作用力、弱互相作用力等四种基本力(本文中万有引力有时简称引力)。它们是自然存在的,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其他力的本原或起因。第三原理,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或约束条件下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的惯性反抗运动的改变而产生的力,即惯性力。惯性力只存在于物体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随运动变化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若给三个原理命名,第一原理可叫存在力原理;第二原理可叫做作用力原理;第三原理可叫做再生力原理或惯性力原理。 2、力的作用方式 物体间力的作用,可分接触作用和非接触作用两种方式。接触作用方式的力种类繁多,如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支持力、约束力、动力、阻力等;非接触作用方式的力是四种基本力。 对于非接触作用方式的力,历来有两种认识和主张:一种认为力是超距作用的;另一种认为力是通过物质的场发生作用的。 超距作用指两个不接触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直接的瞬时的,不需要通过媒介和传递时间。这种意见乍听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但若能对这种意见做出合适的理解或解释,会发现有其道理。 宇宙中的物质,显而易见的是以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的形式存在。所有天体无论是星云凝聚形成还是大爆炸形成,从形成之初就有引力存在,到现在仍然有引力的存在,天体的演化和运动,相互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只能使引力大小发生变化而不中断和消失。如此这般,两物体之间的引力从来就有,就像两物体间有根橡皮筋连接,随距离增大而拉长变细并不断裂;不像一个人在两城市之间旅行,有出发日期(时刻)和到达日期(时刻)。 太阳对地球上某些分散的土颗粒的引力一直存在,当人类活动把这些土颗粒制成一块砖时,太阳对这块砖的引力依旧是原先土颗粒的引力,或者说各个土颗粒之和等于砖上的一个引力,如同一丝丝分散的麻拧成一条绳子一样。太阳对砖的引力不是新发生的引力刚从太阳转到砖。从这种意义上理解引力,我们会省去许多麻烦,不需要去研究引力的传播速度。 持非接触物体间的引力要通过介质传递的观点认为:非接触物体间力的作用,要通过场的传递,这个“场是物质的,看不见,摸不着,不可称量”。这种意见乍听似有道理,但仔细思索会发现有诸多疑问和难以解释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力不是物质,要依附物质而存在。力这种非物质的东西如何通过物质的介质传递?物质的场对天体计算有无影响?天体在物质的场中运动有没有阻力?场物质专为传播力而存在吗?总之,会有无数个可能无人回答的疑问。特别地,如果非物质的东西一定要通过物质来传递,那么物质的东西不通过物质传递该如何解释。 场是什么?场是事物存在和表现需要的空间,由事物的不同性质而叫做“某场”,如开会的空间叫会场,买卖货物的空间叫做市场。对于物体而言,表现其引力作用的空间及叫做引力场。如果说有物质,只能是“产生”场的物体及放入其间受其作用的物体。场概念的引入,使相关力的问题研究得到简化,同数学上引入坐标系使数学问题简明直观易于研究和计算的道理一样。 3、力的因果关系 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对方物体上,互以对方为自己的存在条件。相互作用的二力不分反正,任指一个力为作用力,另一个即为反作用力。这个规律反映力不能单独存在,有力就有相互作用,不涉及力由哪个物体发起。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两个物体的系统的内力,不能反映物质受力的原因和结果。两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总是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不象两个人摔交那样都主动对对方用力(基本力的相互作用除外)。因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对应的力也就叫做主动力和被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反映力的对等关系,而主动力和被动力的概念反映力的因果关系。一般高中教辅书中没有主动力和被动力的概念,因而在教学上常发生逻辑混乱。例如马拉车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马为什么把车拉走?曾见到有的辅导材料说,“马给地面一个蹬力,地面给马腿一个反作用力,所以马往前走,把车拉动”。这就是缺少力的因果关系概念,不分力的主动性和被动性造成的错误。 例如人推车,说人给车一个作用力,车给人一个反作用力,反过来说车给人一个作用力,人给车一个反作用力,按力的对等关系没有问题,但不能不使人感到十分别扭。有了力的因果关系概念,人与车的作用力个反作用力用主动力个被动力表示,就可以保证在人身和车上产生不同效果的一对力不被颠倒,即可以说人施力于车,不可以说车施力于人。 主动发出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被动接受力并给施力物体反作用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发出的力和受力物体接受的力是同一个力。受力的物体接受的力与自己给对方的力构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施力的物体上,由自己发出的力和接受受力物体的反作用力构成二力平衡。 主动力是物体上自主发生的对别物体的施力,主动力具有的动力性的。能使物体的运动变化的力都是主动力。主动力包括万有引力、重力、电磁力、需要复位功能的弹性力等;惯性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属于主动力。被动力是物体受到外力(即主动力)作用而产生的对施力物体约束或反抗的反作用力。被动力具有阻力性质。被动力主要有各种约束作用的支持力、滑动摩擦力、非动力性的静摩擦力等。 三.向心力和惯性离心力问题 1、向心力不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 如果说真实的惯性力被当作虚拟力是一种误解和无奈,那么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理解却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向心力是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这个论断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是模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把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套用“二律”的表达形式的一种表述。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以后有时简称圆周运动)都有加速度,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加速度。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而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断变化。这两种加速度产生的机理不同,各有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所以二者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顾名思义,向心力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上始终指向圆心的一种力。它不是具有特定性质的某种类型的力,不同性质的力都可以充当向心力。例如:行星绕恒星运动(视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万有引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电磁力(洛仑兹力);手持绳系物体绕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手对绳的拉力;摩托车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地面对轮胎的摩擦力凡此种种,我们看到的向心力都是一种单纯的力,找不到合力的证据。也正是一种单纯的力才能够始终指向圆心,若是合力都能始终指向圆心岂不怪哉。 为了证明向心力是合外力,有的教学材料上用一个圆锥摆模型:一竖直转轴的上端固定一绳,绳另一端连接一小球。转轴转动带动绳和小球一起作圆周运动,绳与转轴有一张角;画小球的受力图,小球上有竖直向下的重力,有垂直转轴的向心力,还有斜向上的张力。这个受力图乍看好象向心力是张力和重力的合力,认真分析还是能发现这个受力图是错误的,因为图上的三个力不能使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小球上不平衡的三个力只能使小球向转轴运动而不能使绳出现张角,只有离心力才能使小球远离转轴并且出现绳的张角。增加转轴转速,离心力增大使绳的张力增大。事实上,恰是转动小球上的重力、离心力和绳的张力可保持小球在圆周径向受力平衡。这个模型非但不能证明存在向心力(绳张力的水平分力),反到证明了模型成立的条件是离心力,并且是主动力。 2、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不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我们熟知的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表述:物体的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二律”表现的是力与运动的关系,虽然没说物体作何种运动,但还是用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上理直气壮。如果物体不在力的方向上运动,那么我们应该研究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的不同性质。 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遵循“二律”,力与加速度同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作变速运动,说明是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物体作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同向,但物体不在力的方向上运动,说明这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应该有与匀变速直线运动不同的性质和规律。从本质的意义上说,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不符合“二律”,说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是一个错误的论断。那为什么“二律”表达式在圆周运动中依然适用?事实上是不自觉的利用了“二律”中的“运动”等价于惯性力。这时的“二律”公式已不是其本来意义,只是被利用了其形式,其本质已蜕变为一个力的方程,即向心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平衡方程。 物体做圆周运动,实质上是遵循“惯性力原理”,物体上的离心力和向心力构成二力平衡,并且不影响物体的运动。环绕地球运动的飞船上航天员身体的失重就是重力与离心力的平衡。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初始时刻受一圆周切向力推动,物体运动起来后靠转动惯性维持运动,若物体在圆周切向没有阻力,就跟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样,会一直运动下去。地球环绕太阳运动就是这样。 物体在有约束物约束下作圆周运动,如环行轨道上运动的车辆,手持绳系的物体绕圆周运动,离心力是主动力,向心力是被动力,二力的关系就像绳吊重物或物体放在地面上的重力和支持力一样。行星绕恒星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离心力是主动力,向心力也是主动力,这是双主动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主动力和被动力作用的圆周运动,当物体的线速度增大时,向心力随离心力的增大而增大。双主动力作用的圆周运动,当物体的线速度增大时,向心力不随离心力的增大而增大。 3、圆形约束条件产生向心加速度 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上的向心加速度,是物体在圆形约束条件下运动,由速度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加速度。 圆形约束条件分力约束和物体约束两种条件,力约束条件指万有引力和洛仑兹力产生的圆形约束;物约束条件是各种圆形及可形成圆形的有关物体产生的圆形约束。物约束条件可叫做圆形约束物:可以是一段转弯轨道;也可以是连接物体绕定轴转动的绳子;还可以是一段凸凹路面等等。 物体在有圆形约束条件下运动,约束物不能产生主动力,只能是物体上产生惯性离心力施力于约束物,约束物同时给物体以反作用力,即向心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物体与圆心的半径延长线上,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垂直,既不推动也不阻碍物体的圆周运动。离心力和向心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跟物体在平直光滑的轨道上匀速运动时物体的重力与轨道的支持力的关系相似。惯性离心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在圆形约束条件下运动,物体的惯性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就要产生反抗圆形约束的指向圆外的法向惯性力。简单地说,向心加速度产生离心力。 为了证明物体作圆周运动产生离心力而不是向心力,再以汽车通过凸凹(看作半圆)路面为例:汽车在凸形路面最高点时,汽车上的受力有本身重力、离心力和路面支持力,离心力与重力方向相反,使汽车失重,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减小甚至为零。汽车在凹形路面最低点时,汽车上的受力仍为重力、离心力和路面支持力,这时汽车上的重力与离心力方向相同,使汽车超重,路面要受到很大的压力。凸形路面运动的向心力是重力;凹形路面运动的向心力是路面的支持力:这两种情况都找不到向心力提供向心加速度的证据或理由。 4、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不属于作用力反作用力 物质的具体形式是物体,物质间存在着力也就是物体间存在着力(本文中专指万有引力)。引力也应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物体的引力不因另一物体的引力存在而存在,但要通过与另一物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物体上存在的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引力大,质量小的引力小。两物体相互间的引力是各自独立作用于对方。比如地球与月球的相互引力,就像一个壮汉和一个小孩腰上各栓一根绳子,绳端交给对方手中,两人各用力拉对方。从这种意义上说,两物体间的引力没有主动与被动的因果关系,说物体间的相互引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错误的。 如此说来,物体的引力的反作用力在哪呢?受引力作用的两个物体有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就是不同形式的反作用力:行星环绕恒星运动,太阳对地球引力的反作用力是地球圆周运动的离心力;地球吸引流星坠落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引力的反作用力是流星上产生的惯性力;地面上的物体受地球引力(即重力)的反作用力是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只能用于计算大物体对小物体的引力或两物体质量相等时的引力,不可用于计算小物体对大物体的引力。若计小物体对大物体的引力,可通过小物体与大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比例来换算(这里的物体指天体)。例如,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地球与月球间的引力,计算所得是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不等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若计算月球对地球引力,可先计算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利用物体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不同的重力加速度,换算出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地球附近物体的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而不是通常说的地球万有引力的分力。引力作用在两物体的质心连线上,不能向别的方向分解。地球上某纬度上一物体,物体上有指向地心的万有引力,垂直并背离地轴的离心力,并没有指向地轴的向心力。因为引力与离心力的夹角从极点到赤道的取值范围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所以作为合力的重力要小于引力且在赤道上最小,只有在极点处重力才等于引力。 后记 因忙于写一本高中教辅书,本文仓促写就。 本文经二十多年思考(本人为了这个思考牺牲了许多许多),虽然主要观点早已形成,但自知这种标新立异的观点找不到刊发载体,一直没有动笔。感谢网上可以发表,才写作这篇论述文。 本文为高中教师和学生所写。高中学生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自主认识和见解,对所学知识会提出许多为什么。因教材上的力学有明显错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都有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无法回答的尴尬经历。希望本文对牛顿力学的完善有所贡献,对学生探索科学有所帮助。若有错误,也可以给人们当作批判的靶子。惯性力在非惯性系中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 所以不能直接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力学问题。若仍然希望能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这些问题, 则必须引入一种作用于物体上的惯性力。惯性力不同于前面所说的外力,因为惯性力既没有施力物体,也不存在它的反作用力。1. 直线加速参考系中的惯性力图1-28若某参考系相对于惯性系作变速直线运动, 且各坐标轴的方向保持不变, 该参考系就是直线加速参考系。图1-28表示, 固定在车厢里的一个光滑桌面上放着两个滑块a和b。当车厢以加速度a由静止开始作直线运动时, 在地面参考系观察, 滑块a在水平方向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所以保持静止;滑块b受到挡板向右的推力而随车厢一起作加速度运动, 这与牛顿运动定律的结论相符。但在车厢这个直线加速参考系中观察, 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滑块a以加速度-a在桌面上运动, 而受到挡板推力作用的滑块b却静止不动, 这显然与牛顿运动定律相违背。为在直线加速参考系中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问题, 可引入惯性力f * = -m a .(1-72)上式表示, 在直线加速参考系中, 惯性力的方向与非惯性系相对于惯性系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反, 大小等于所研究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在图1-28的例子中, 若以车厢为参考系, 滑块a(质量为ma)和滑块b(质量为mb)都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它们分别为fa*= -maa和。当车厢以加速度a向右运动时, 滑块a由于受到向左的惯性力fa*的作用而以加速度a向左运动, 滑块b由于受到向右的推力和向左的惯性力fb*的共同作用, 合力为零, 所以静止不动。2. 匀速转动参考系中的惯性力图1-29表示, 长度为r的细绳的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 另一端固定于圆盘的中心, 当圆盘以匀角速度w绕通过盘心并垂直于盘面的竖直轴旋转时, 小球也随圆盘一起转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系, 由细绳的张力所提供的向心力t使小球作圆周运动, 这符合牛顿运动定律, 且图1-29. 若以圆盘这个非惯性系为参考系, 小球受到细绳的拉力作用, 却是静止的,这不符合牛顿运动定律。为了应用牛顿运动定律, 可设想小球除了受细绳的张力t的作用外, 还受到惯性力f *的作用, f *可以表示为f *= mw2 r ,(1-73)式中r是从转轴向质点(在此是小球)所引的有向线段,且与转轴相垂直。由于这种惯性力的方向总是背离轴心的,故得名为惯性离心力。引入惯性离心力后,小球受力满足下面的关系t + f * = 0,(1-74)所以小球保持静止, 牛顿运动定律依然成立。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若质点在匀速转动的非惯性系中保持静止, 则作用于该质点的外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等于零。*3. 科里奥利力图1-30上面我们讨论了在匀速转动的非惯性系中保持静止的物体,要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现在我们问:如果物体相对于该匀速转动参考系在运动,情况又将如何呢?回答是:这时作用于物体的除了惯性离心力以外,还有另一种惯性力,这种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下面我们就来分析科里奥利力的产生和作用。让我们设想,一个带有径向光滑沟槽的圆盘,以匀角速度w绕通过盘心并垂直于盘面的固定竖直轴o转动,处于沟槽中的质量为m的小球以速度u沿沟槽相对于圆盘作匀速运动,如图1-30所示。在圆盘上的观察者看到,经过dt时间,小球沿沟槽从点a到达点b。而在地面上的观察者却看到,小球同时参与了两个运动:以速度u相对于圆盘的运动和随圆盘的转动。如果只有圆盘的转动,在dt时间内圆盘转过了dq角,小球到达点a1;如果只有小球沿沟槽的运动,小球只能到达点b。根据位移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取a1 b2平行于ab,经过dt时间,小球应该到达点b2。而实际上小球是沿曲线ab1到达了点b1,即比合成的结果多运行了b2b1的距离。这说明小球的运动在垂直于半径的方向存在一种横向加速度,致使小球在dt时间内多运行了b2b1的距离。这种加速度之所以存在,显然是由于随着小球离开盘心距离的增加,垂直于半径的横向速度在不断增大的缘故。若把这种加速度表示为at,则有,从图1-30中所画的几何关系中可以得到.比较以上两式,可以得到横向加速度at的大小为at= 2 uw.只有力的作用才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我们把使小球获得横向加速度at 的力记为f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其大小为.ft的方向,在图1-30中是垂直于半径指向右的。这个力显然是由沟槽壁施加于小球的。在圆盘这个匀速转动参考系中的观察者看到,尽管有力ft的作用,小球仍然沿沟槽作匀速直线运动。这表明,在垂直于小球的运动方向上还受到一个与ft 相平衡的力,我们把这个力记为fc,则ft + fc = 0 ,所以力fc的大小为.(1-75)fc的方向与ft 相反,即垂直于半径指向左。这个力就是科里奥利力。可以证明,在一般情况下科里奥利力应由下式表示.(1-76)在上式中,角速度w的方向可以这样确定: 让右手四指沿转动方向围绕转轴而弯曲, 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角速度的方向。进一步讨论请参阅5-1。式(1-76)表明,科里奥利力fc与u、w三者的方向满足右螺旋关系,所以fc的方向可由右手定则确定,即右手的四指由u的方向经小于 p的角转向w的方向, 伸直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科里奥利力fc的方向。如果u与w之间的夹角为j,则科里奥利力fc的大小可以表示为.总之,在匀速转动的非惯性系中分析力学问题时,一般情况下需要同时考虑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惯性与引力两质量相等的哲学界定哲维关键词:要素,事件,并列,从属 摘 要:如果把二力平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那么二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便是构成这一事件的要素。于是事件与要素二者之间就具有一种非平权的主从本质即从属关系。当我们不能阻止一个事件成为一要素时,二力相等就不是静止的唯一原因。客体世界的复杂为那些非表象的内在本质一直不能成为我们直观获取的对象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引力即是如此。在经典力学中,行星的环绕运动来自引力的作用已无庸置疑,对这一现象的最终解释为超距作用也众所周知。但这一力的作用方式同我们经验的认为力的物体对物体的直接接触的作用方式相去甚远。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星体本身是一个物质体。物质的区分在于质量。而我们对质量的认识,除“量”的多少以及最根本的是与物质同在外,我们实在不能赋予它更多确切的内容。要想从它身上直接获得能动的原因是十分困难的。幸亏前人的努力解决了这一难题,否则与运动相应的能量也许至今仍是一个空白。而这种能量的大小由质量的多少来决定已被行星环绕恒星的运动所证实。倘若宇宙中所有星体的质量相等,那该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不过从现实中得出的结论表明,星体之间的质量差决定的能量差,是宇宙中所有行星环绕恒星运动的真正原因。尽管牛顿等人对力持改变状态的观点,不过对任意静止于地面的物体施以水平的外力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产生。A, 不能改变受力物体的状态B, 使受力物体沿力的方向产生移动。对第一种结果的总结显示,当受力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外力时该物体的状态得不到改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该力没有作用。应当说,只是没有产生改变状态的作用。却无疑使该物体承受了这一作用力。以下事实即可验证。计量器的数值显示一个物体重120N。我们在竖直方向上对它施以5N力。当这一力向下时,计量器的数值显示此物重125N。而此物体的状态在这一力的作用下并未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当外力不足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时,此力已聚积在受力物体上。很显然,聚积时间的多少取决于施力时间的长短。车厢在机车的牵引下会在铁轨上沿该力的方向移动,这是因为它受到牵引力作用的结果。而静止于地面时也同样受到地面支持力的作用却没有朝这一力的方向产生移动?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对力的认识不能忽视位移这一因素!有一质量为1000千克的钢质雪橇静止在冰面上。依据理论,要使雪橇移动,所施力的大小须等于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即可。据计算其摩擦力约为267N。如果在雪橇的两端各置一个计量器,并在B计量器前设一道障碍。当对雪橇施以200N力时,A计量器会显示出同样的数值。但由于这一力不足以克服摩擦力使雪橇移动,故不能产生对B计量器的作用,B计量器的数值仍显示为零。(图1)随着不断的施力,雪橇上聚积的力也越来越多,力的值越接近267N,雪橇移动的趋势就越明显。当力的值达270N时雪橇移动。而移动的雪橇产生对B计量器的作用。(图2)可见B计量器只承受了来自雪橇的力,而雪橇正在移动。这表明: 在受力物体上聚积的总是具有位移性质的力。为了区别,我们把具有位移性质的力叫做动力,如推力与牵引力等。不具位移性质的力叫做静力,如支持力等。显而易见,动力在它作用的同一条直线上至少须得到静力的支持才能实现它在受力物体上的聚积。这已经足够明白的告诉我们,地球表面上与地球不相连的物体呈静止状态具有的: 重量是引力即重力在静力的支持下聚积在物体上的结果。如果移开障碍物,当A计量器的数值显示力的值为267N时,雪橇作匀速运动,B计量器的数值显示为零。(图3)于是对第二个问题做出的总结显示,: 当外力迫使物体改变状态时这一力转化为运动的形式)这就是说: 当物体只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时这一力无法聚积在受力物体上。毫无疑义,在引力条件下,当静力也变成动力时,物体“超重”。当静力消失时,物体“失重”。而失重的物体在作自由落体运动。由于引力自身具有不可视觉的无形特性,往往使我们忽略了它作为一种外力的存在。有时甚至把它与质量混为一谈。所以,人们对地球表面上移动一个物体的力学原因所作的“对物体的作用力同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实际上就是:非引力外力同已作用在物体上的引力外力的相克。用一辆小车载上两个质量不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