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doc_第1页
《魔鬼经济学》.doc_第2页
《魔鬼经济学》.doc_第3页
《魔鬼经济学》.doc_第4页
《魔鬼经济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魔鬼经济学-流氓经济学家百无禁忌的探索(1)-香港著名经济学家:林行止被行家称为不务正业的奇才、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利维德,二OO三年以三十五岁的“稚龄”获得“美国经济学协会”两年一度颁发的“克拉克纪念奖”(奖章,不设奖金,四十岁以下的美国经济学家)后,接受纽约时报杂志特约记者杜布纳的访问;访问记长达万言(印出来整整十七页),不少涉及“私隐”,除了透露利维德年薪“可能高达”二十万美元,还说他的太太抱怨他不肯理发(“我希望他每年理发三次”),要他换掉那副戴了十五年的眼镜框(购入时已是过时款式;访问记发表后,利维德再上镜已不戴眼镜,头发亦像修剪过)及别终日坐在计算机前找资料。记者环绕其所写探讨社会现象的学术论文发问,利维德作了简略的解释。访问记发表后不久,二人便同意合作把利维德运用经济学“有效工具”剖析“严肃社会问题”的学术性论文大众化。在笔者看来,这是象牙塔学者推广所学的最佳办法。二人结缘的结果便是宣布五月出书但三月底已发售并迅速登上纽约时报及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榜的怪诞经济学:一个流氓经济学家百无禁忌的探索(StevenLevitt,Stephen Dubner:FreakonomicsA RogueZ,onoJnbClomsthetddenSideoEverything)。吸引笔者兴趣的是书名,叫“怪诞经济学”和“流氓经济学家”,令人无法抗拒;而作者的名字亦引起笔者的注意,这不仅仅是记起纽时杂志那篇访问,亦因笔者黑道白道,都有管理之道(刊万象第三卷第七期),所据便是利维德(和另一经济学家合作)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的毒贩财政的经济分析这本只有二百四十二页的“小”书,果然没有令笔者失望,它基本上是利维德把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严肃论文改写成通俗可读、不懂经济学的读者亦很易上手甚且着迷的“小品”。所以有这种效果,笔者的看法有二。其一是利维德论文的取材无奇不有,题目更极尽“煽情”能事,比如上引那篇论文便给改为 何以毒贩和妈妈同住?(因为“四九仔”的收入比最低工资还低),这样的题目,你能不看下去吗?其一是杜布纳有支生花妙笔。对笔者来说,读怪诞经济学的最大发现是作者以具体数据,指出一九七三年一月美国高院判决一名堕胎妇女无罪,等于变相实施堕胎合法化(国会立法为稍后的事),是令九十年代开始犯罪率明显下降的根本原因,所以如此,皆因堕胎令没有家教不肯上学游手好闲染上毒瘾终于铤而走险的青少年减少有以致之。利维德的逻辑很简单给父母“放弃”的青少年令犯罪率上升堕胎使这种青少年数量减少堕胎因此令犯罪率下降。利用维德的有关学术论文堕胎合法化对罪犯的冲击在二OO一年五月的经济学季刊发表后,引来不少学界和评论界的批评;怪诞经济学出版后唱反调者人多劫盛、来势汹汹,但作者尚未有“打倒昨日之我”之意,仍在其新设网站www.F为此说解。利维德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仅止于考试分数,他罗列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双亲是高入息阶层且受过良好教育,他们的子女亦较有出息;传统上父母认为多留在家庭陪伴儿女、多带他们去博物馆、文化宫参观、听古典音乐以至睡前讲故事等等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有助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但统计数字看不出有这种益处也许在性格形成及价值观上这些数字不能表达的发展上有好处即他们并不会因为父母无微不至的“贴身关怀”而出人头地。父母还有他们所作一切会影响孩子们长大后成龙成犬的想法,他们当然“望子成龙”,而第一件事是为孩子起个“有前途”的名字;我们中国人是此中老手,名字学且是一门涉及玄学的高深学问。不过,利维德以具体事例指出名字好坏与名主的前途有关是无稽之谈,他举了不少例子,其中以一九五八年纽约穷人(住公屋领救济金者)RobertLane的事例最典型。罗拔为七名子女起了一些很奇特的名字,而最特别要算“赢家”(Winner),罗拔显然希望他这名儿子未来大富大贵;可是,一九六一年,罗拔最小的儿子出世,他却给他起了个至今罗拔的家人亦感困惑的名字“输家”(Loser)。有趣的是,四十多年后,“赢家”彻底失败,是被捕过三十多次的歹徒;而“输家”则当上“杂差沙展(便衣警长)”(他的同事以Lou称之)。以名字而论,他们的地位显然对调,是“名不副实”的典型。为孩子起名反映了父母在特定环境下的“人生观”,罗拔叫儿子为“赢家”时,显示对人生充满希望,对后代有很高的期待;以“输家”名其幼子时,也许他再无明天会更好的期盼。利维德的研究还显示出父母,特别低人息、低教育和十多岁便生育的黑人单亲妈妈,会替子女起个“典型的黑人名字”,以示对族群和社区的认同;她们没想到的是,这类一望而知来自贫困黑人家庭的子女在劳工市场上十分吃亏,DeShawn肯定比Jake更难找工作,这即是说,白人若以黑人的名字申请工作比黑人用白人名字申请工作的成功机会低,这是研究人员编造像假名字假学历申请工作中所得的经验。利维德据一九六一年以来加州人口出生登记纪录一千六百多万个名字,编列黑人和白人最常用名字,对喜欢给后代起洋名的父母大有参考价值。怪诞经济学共六章,分别以新奇的观点讨论统计数字中的社会现象;除了堕胎与犯罪率外,笔者以为有关以色列十间“日托幼童所”的经验亦很有启发性。“日托所”规定下午四时放学,即家人须在四时到学校领回“学生”,但他们经常迟到,这意味校方须有一名职员留守,而这有成本;为了解决问题(设法使家人准时接小孩),“日托所”于是定出迟到十分钟罚款三美元的规定(加在月费三百八十美元上),等于说迟到家人要分摊学校的成本;可是,新例实施后效果完全在意料之外,一个月后“迟领个案”增一倍达二十宗。作者称这种现象为“适得其反诱因”(backfiring incentives)造成,因为三美元比看管小孩临时工的时薪低,而且家人付三美元便免除“犯罪感”,等于“道德诱因”大于“经济诱因”,他们更放心迟到;令人更感意外的是,“日托所”在罚款制实行十七个星期证实有反效果后宣布取消,但“迟领个案”不变,原因是“迟到”已不必罚款同时没有“犯罪感”。执法不假宽贷的警方亦会弄虚作假,当亚特兰大争取一九九六年奥运会主办权时,利维德的实证研究显示警方故意压低犯罪率,以城市安全作为申请条件之一;犯罪率可以压低当然可以提高,什么时候警方会这样做?利维德认为在向政府申请拨款时,因为犯案愈多警方便需求更多人手。-流氓经济学家百无禁忌的探索(2)-五月十五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有一则“趣闻”,日本业余相扑协会认真考虑允许少年学员在尿布似的“腹带”(mawashiloin cloths)之下穿上底挎一种贴身有质感的所谓“大力挎”(miahty pants),因为曾经有相扑手在比赛时被对手弄松“腹带”露出那话儿而出丑,业余协会循学员要求作出这种外界看来很合理的调整,可是此举不为职业相扑力士谅解,以其有违“历史、文化和传统”,职业相扑协会甚且发出不准穿“奇装异服”的业余少年相扑手在东京国立相扑竞技场比赛的声明。此事如何了断,笔者不得而知,唯继续行旧制即不穿底挎的祖例相信很难改变。日本“国技”在巧妙的包装下,早已成为一项庄严甚至代表“大和魂”的神圣竞技,因此很少人会想到其比赛竟然和所有体育运动一样会弄虚作伪。由于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荣辱,同时还牵涉重大的物质诱因,运动比赛作弊并非新闻。南美足球常有“踢假波”的事故(有球员因此被赌波集团杀掉);去年国内的足球赛事则因球员及裁判“出状况”而令整个足球圈蒙羞;二OO二年冬季奥运会的花式溜冰运动项目被发现法国与俄罗斯裁判“攻守同盟”他们互相给对方运动员以最高分;美国的垒球赛事亦时有球员“礼让”对手;拳击赛事结果由与赌业有关的幕后人士决定的丑闻更层出不穷。换句话说,相扑既为一种与名利有关的运动比赛,发生作假事件便非不正常。利维德从对相扑赛果的统计数字,看出比赛有可能“出术”的破绽,然后抽丝剥茧逐步推论,证实看起来凛然不可亵渎的相扑的确“有诈”。在一九八九年一月到二OOO年一月间,二百八十一名相扑手参加了一共三万二千回合的比赛;利维德仔细研究赛果的统计,终于有所发现。相扑力士有严格的排名,而排名高下左右相扑手的收入、跟班(entourage)人数多寡以至膳食住宿交通的规格等等。属于幕内和十丙的六十六名顶级力士,是相扑界的精英分子,他们之中的前四十名年人息最少十七万(美元,下同),位列底层的力士年人只在勉强堪以糊口的一万五千元水平。显而易见,非顶级相扑力士收入菲薄,而且必须“有事服其劳”,打扫高手的宿舍、服侍他们饮食起居以至沐浴清洁等“厌恶性工作”,都是他们的日常例行任务。在“赢者通吃(杀)”(winner takes all)的运动世界(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什么行业均如此),社会地位与收入两极化十分明显,唯以相扑的情况最极端。相扑力士的排名由“公平竞赛”的成绩决定,这即是说,在比赛中胜出次数愈多爿陷便愈高,而这类“名人赛”(elitetournaments)每年举行六次,每名力士参加十五回合比赛,胜出八回合的力士便有资格晋级,落败者当然要降班,还可能被淘汰出幕内和十丙的行列。在十五场赛事中胜出八场因此十分重要。如果一个相扑力士在十四个回合比赛中,成绩是七胜七败,最后一个回合便是决定他升降班的关键;假若对手的成绩是八胜六负,第十五个回合之战果对他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胜固是锦上添花,落败是八胜七负不会使他降班,这意味赛果的意义对双方大有分别,造成急欲求胜者可能千方百计令对手“让赛”,一切见不得光的事由是发生。按照常理推测,当二名取得七负七胜赛果的相扑力土进行“定生死”即最后一个回合比赛时,由于与赛者都有求胜的决心(或必要),因此这场赛事作假的可能性甚低;而一名在十五回合赛事中已胜出十场的力士,要他故意落败的可能性亦不大,因为摆在这类长胜军面前的是值二万至十万现金的“敢斗赏”和“技能赏”,随之而来的当然还有非物质的荣耀,这即是说,即使巨额金钱可以令长胜军“佯输”,无形报酬亦甚难取替,因此这类赛事的结果在赛圈外决定的可能性很低。利维德从这三万二千回合赛果,梳理归纳出下面四个简单“公式”七胜七负与八胜六负的两名力士比赛,根据历史纪录,以统计学算出的预期赛果是,七胜七负者胜出的机率为百分之四十乙氨七;但实际情况是七胜七负者胜出机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九点六。这种结果可以理解,因为八胜六负者技术稍胜,因此七胜七负者胜算不及一半(百分之四十八点七),颇为合理;但在真正比赛中七胜七负者打败比他技高半筹者的机会竟高至近百分之八十。此中必有蹊跷。另一组数字是七胜七负与九胜五负的两名力士作赛,统计学计算出的预期赛果为七胜七负者胜出的机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七点二,这是理当如此的,非常明显,九胜五负者比七胜七负者技高一筹,后者胜出机会因此进一步下降;可是,实际上七胜七负者赢面高达百分之七十三点四。此中有诈,呼之欲出!上引的数据虽然令利维德对七胜七负力士在第十五回合赛事何以会以高成数击败往绩较佳者生疑,但由于对七胜七负者是“升降班之战”,因此在竞技场上斗志旺盛、全力以赴,结果胜算较高,甚合隋理。可是,这些统计数字同时展示了这最后一战(第十五个回合)有在安排下演出的可能。八胜六负或九胜五负的力士在第十五回合中落败,其在相扑赛排名可保不坠,随之而来的名利等都可保持;但那位七胜七负者再胜一场,不仅可免去被降班的风险,随之而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报酬相应增加,即名利双收全靠此回合的胜负,其有必赢之心,为此甚且不惜付出一定代价,是必然的。显而易见,遇上这种赛事时,为赛果进行幕后谈判的可能性不容抹煞。要知道六十六名相扑高手虽然分隶不同阵营(相扑部屋,stable马房),唯它们均由前相扑高手主理,加以这些选手每二个月便“切磋”十五个回合,是敌亦是友,相扑界由上而下的关系可说十分融洽,凡事因此皆可商量今回甲(八胜六负或九胜五负)让乙(七胜七负)胜出升班,下回乙或与乙同隶一阵营的丙(八胜六负或九胜五负)亦会礼尚往来输一场。如此这般便创出双赢之局;至于这种安排是否涉及现金交易,由于并无纪录,当然“不好说”。日本相扑总会对赛事作弊的指控,概坚决否认,日本传媒亦鲜敢报道。不过,据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八日纽约时报及同年九月三十日时代周刊(不在日本发行的国际版)的特稿,二名退休相扑手通知外国传媒,扬言要在东京外国记者俱乐部召开招待会,揭发在二百八十一名相扑力士中有二十九名涉及吸毒、性骚扰、逃税、贿赂(比赛作假)以至与山口组(黑社会)有密切联系,十分轰动,相扑界以荣辱攸关,如临末日;消息传出后,这二名决心揭露内幕的力土均接到死亡威胁的电话,但他们不为所动,仍要如期招待记者。不幸的是,在记者会前夕,他们都在家中中毒、暴毙于同一医院;警方认为“死因无可疑”,东京相扑周刊的编者指“二名退休力士同日死亡,有中毒之象,但无人知道是谁下毒”。此事虽然美国传媒广事报道,结果由于日本警方没有采取行动或进行毫无结果的敷衍性调查而不了了之。-流氓经济学家百无禁忌的探索(3)-和所有涉及金钱利益与个人荣辱的运动一样,相扑亦无法摆脱做假的可能。当然,“树大有枯枝”是现成的遮羞布,只是它有如职业相扑手系于腰间的“腹带”,有时会“出丑”的!香港的物业市道受“八万五”重创后,在政府取消公开拍卖官地及低利率宽松货币环境下,急速复苏,可是,市民实质收入徘徊不前,以至受素质日渐提高又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内地楼盘的吸引,本地楼市已无复九七年前的盛况,发展商为了“回到从前”,替股东牟取最大利益,遂采取弹性的销售策略,在原本有限量(通常不超过总数二三成)的“内部认购”上下工夫。过去十多年来(若从最早期美孚新起计,已有四十年历史),于新楼盘正式开售前,发展商以主观定出的楼价,供长期捧场客(有实力的楼花炒家)、高级职员及有意进行变相利益输送的对象认购,这些比较接近市场的投资者(?)购人“内购盘”兴趣的浓淡,成为厘定公开发售价的重要参考。这种有“测试市况”性质的运作形式,在地产牛市时固然有给围内人及发展商存心讨好的人尝点甜头的含意,唯由于内部认购者须承担一定风险,因为“试盘”后市道可能突然逆转,导致公开发售价比认购价低,围内人士确曾有过吃亏的个案;但在地产市场长旺的条件下,“最后买家”仍可获利,这些“先得月”的投资者当然获利更丰。换句话说,“内部认购”的卖楼方式虽对围外消费者不公平(他们付出的楼价包含围内人及发展商双重利润),由于楼宇在市道兴旺时是稀有商品,购人者均有利可图,因此彼此长期相安无事甚且可说皆大欢喜!可惜好景不常,物业市道九七年后急转直下。近月物业市道尤其是供应量源源不绝的中下级楼宇,虽然略见起色,却因承接力不足、市况呆滞迫使卖方必须另辟蹊径求售。掌握市场信息、具促销技巧及有相当人脉关系的物业代理(经纪),遂突然受发展商倚重,整批整批的楼花在内部认购时落人其手,他们的地位因而类似股市的“批家”;而发展商付予经纪的回佣,亦从过往的百分之一,在若干个案中,增至前所未闻的百分之二点七五;以动辄一千数百万的物业交易,这种比率的佣金可说甚高,高佣金诱发经纪找买家的积极陛,唯很多时过于“进取”,引起“做市”的谣传,近来楼市且出现“托价”疑云,其理在此。不知道发展商这种安排是否无心插柳,把卖楼的主动权交付经纪,确是精明的安排,此中道理很简单,因为此举令经纪卖楼诱因大增。比起直接赚取楼价,回佣便显得微不足道,换句话说,物业经纪掌握大量卖盘,名副其实成为“批家”后,便会想尽办法营造楼价急涨而且升完可以再升的市场气氛,必要时甚且不惜牺牲“鱼饵”,比如缴纳根本只是围内交易的超高楼价的印花税!怪诞经济学对此有独到的剖析,物业经纪先利己后利人,是人之常性,却有违必须专心一意替客户争取最大利益以赚取佣金的经纪或代理的专业守则和道德规范。然而,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显示“芝加哥十万宗物业成交中有三千业主是经纪本人,他们卖出物业的平均价较市价(委托经纪卖楼的业主所得的价格)高出百分之三”。对于大沽家来说,他们设法让经纪成为投资者,是双赢的安排,但最后买家(自住或投资的置业者)成为这种三角关系中的唯一输家!现在让我们看看为什么具经纪兼业主双重身份者会比业主卖得好价?本来可以用本地的例子,不过,香港的交易太灵活,弹性甚大,很难作一般论述,因此还是以美国接受较严格规管、准确度较高的芝加哥其实全美皆如此买卖楼宇个案作说明。物业经纪接受卖家委托后,跑腿式的繁琐事务甚多,其佣金报酬以平均物业即一般非豪宅的民居价格为例,为成交价的百分之六,一宗三十万(美元,下同)的买卖中,经纪的毛收入为一万八千元,在一股隋形下,这笔佣金为买卖双方经纪平分,他们再向所属公司上缴其半,结果是物业成交价百分之六的佣金,归入双方经纪口袋的各只有百分之一点五即四千五百元(上述是美国的典型例子,香港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摊分佣金的“流程”是一致的),这样子的人息已很不错,问题是,如果经纪再卖力些,也许这层楼宇可卖三十一万,可是,这额外的一万元(扣除佣金卖家实收九千四百元),落入卖方经纪口袋的只有六百元的四分之一即一百五十元,显而易见,业主会大力争取这一万元,唯对经纪诱因则大大不足,这即是说,很少经纪愿意为这点“蝇头小利”多做工夫。但是,假如经纪同时是业主,实际收入差别便甚大,在上举例子中,其毛收入是九千七百元(扣除支付一万元买方经纪及其所属公司共得三百元的佣金)。这点看起来微不足道唯实际上大有分别的收入,是经纪兼业主售楼价格较其代客卖楼所得略高(平均为百分之三)的底因。怪诞经济学举了一个真有其事的例子,以说明委托经纪卖楼不一定是能卖得高价由业主直接卖出的价格的好办法。有准买家愿出四十五万购人在广告中叫价四十六万九千元的房子,他致电卖家的经纪,经过一番“争持”,卖方经纪说“价钱可以商量”,他因此出价四十二万五千,希望能以他心目中的价位成交,但卖方经纪为了省时,采取速战速决策略,很快便敲定以四十三万成交,这意味卖家少收二万元(买家原本愿意出的价钱),但卖方经纪的收入只少三百元(其所属公司的三百元自然亦成泡影),比起其实际佣金六千四百五十元,他肯定不会为此盏盏之数而尽力。在这宗交易中,卖方损失最大,不言而喻。了解物业代理赚钱之道,物业发展商以高折扣(回佣)即提高诱因鼓励他们成为“物业批家”,肯定可以带来推高楼价的效应,最终的得益者仍是货源最多的物业发展商,因此,把代理纳入“内部认购”系统,从谋利角度看,是高明的招数。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做法并不存在公平与否的问题,因为买家购进楼宇的价格是否“合理”,端视置业者的目的和日后物业市道的走势而定。值得提的是,怪诞经济学把物业代理与公然提倡种族歧视对黑人肆虐施刑的三K党合论(第二章),为什么?表面上看,二者南辕北辙,毫无牵连,但作者指出他们藉舒缓、化解即替党徒及客户“分忧”之中谋取利益的原则一致。物业卖家有什么“忧虑”?第一,卖家老是担心定出的卖价比市价低而吃亏,“怕蚀底”的心情会有忧虑和不开心的后遗症;第二,恐怕叫价太高而卖不出,担心错过旺市,因而忧心忡忡。掌握了同类物业存货量、成交价、租务市况以及按揭趋势甚至握有一张准买家名单,早已非常专业、提供的服务与医生、律师、会计师、计算机工程师等在性质上并无不同的物业经纪,便可凭他们的专业知识分担以至化解卖家的“忧虑”并从中赚取佣金;当然,卖出本身的物业远较从佣金所得更多!摘自万象杂志二OO五年八月-引言:所有事物背后的一面(1)-其中介绍了本书的核心思想: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传统智慧经常是错误的“专家”们从犯罪学家到房地产经纪人到政治科学家是如何利用事实的为什么“知道衡量什么,以及如何衡量,是理解现代生活的关键”到底什么是“魔鬼经济学”?“学者协会”(the Society of Fellows)是哈佛大学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俱乐部,该俱乐部向年轻的学者们提供资金,来支持他们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资助期限通常为3年,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在接受该俱乐部委员会面试的时候,列维特认为自己根本不会有机会。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名知识分子。根据规定,他将在聚餐的时候接受该俱乐部资深会员的面试,他们都是世界知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担心自己根本无法与他们沟通,甚至连第一轮面试都不会通过。其中一位会员问列维特:“看了你的资料之后,我发现我很难判断你的研究主题。你能解释一下吗?”列维特愣住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研究主题到底是什么,他甚至觉得自己的研究根本没有任何主题。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站起身来,简洁地总结了列维特的研究主题。“是的,”列维特急切地说道,“那就是我的主题。”另外一位成员站起身来,提出了另外一个主题。你说得对,列维特说道,那就是我的主题。游戏就这样进行下去,就好像一群狗在抢骨头一样,不断有人提出新的主题,列维特也都一一表示同意,直到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打断了这场游戏。“你多大了,史蒂夫?”他问道。“26岁。”然后诺齐克转向其他人说道:“他刚刚26岁,为什么他要给自己的研究找一个主题呢?说不定他是一个超级天才,根本不需要任何主题。他只需要找出一个问题,然后解决它,这就够了。”纽约时报杂志,2003年8月3日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来说,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电视里的晚间新闻或者是任何一份报纸,都可能被吓掉半条命,这完全可以理解。原因是犯罪。犯罪率一直在不断上升。如果我们把当时美国任何一座城市10年中的犯罪率用曲线图来描述的话,这副曲线图看起来就像是一条滑雪线。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枪杀,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抢劫汽车、强买强卖、抢劫、强奸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事情还会变得更加糟糕!”所有的专家都这么认为。原因就在于所谓的超级掠夺者。他们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在新闻周刊的封面上,在厚厚的政府报告里,有时他化身为骨瘦如柴的城市男孩,手里拿着一把廉价手枪,脑子里只有残忍和暴力。这样的人有成千上万,有人预言,这些年轻的新生代杀手将把整个国家带进万劫不复的灾难当中。1995年,犯罪学家詹姆士?阿兰?福克斯(James Alan Fox)给美国司法部长写了一份报告,其中详细谈到了青少年犯罪浪潮的到来。在这份报告当中,福克斯提出了两套方案,一套悲观,一套乐观。在那份乐观的方案里,福克斯指出,在接下来的10年当中,美国的青少年犯罪率将上升15个百分点;而那份悲观的方案则指出,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将超过100%。“新一轮犯罪浪潮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恐慌,相比之下,1995年简直是太平盛世。”其他犯罪学家、政治家以及类似的预言家也都为人们描述了一幅同样可怕的未来,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总统克林顿。“我们有6年时间来扭转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形势,”克林顿说道,“否则我们的国家将陷入一片混乱。而我的继任者在发表演讲的时候,他所讨论的将不是全球经济的辉煌前景,而是如何让市民们能够更加安心地生活。”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把钱花在预防犯罪上面。然而,犯罪率不仅没有“不断上升”,反而下降了。事实上,它在不断地下降,下降,一直在下降。这种下降是令人震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全面的下降,几乎整个国家的所有类型的犯罪率都在下降;它还是一种持续性的下降,每一年的犯罪率都比上一年有所下降;而且这种下降是完全出乎人们预料的,尤其是让那些一直在作出相反预言的专家们大跌眼镜。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惊人的。青少年犯罪率不仅没有像詹姆士?阿兰?福克斯预言的那样上升100%或15个百分点,反而在5年时间里下降了50%多。几乎各种类型的犯罪,大到人身袭击,小到盗窃汽车,都是如此。事实上,就在这些专家为人们描述一幅恐怖未来的时候,这些变化已经在发生了。那些当初没有预料到这种下降的专家们一时之间又开始忙于向人们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他们提出大多数理论听起来都非常符合逻辑。有人说是20世纪90年代一路狂飙的经济增长率帮助扭转了犯罪率;也有人说这是因为枪支管制法案的实行;还有人说是因为纽约城实施了新的巡管方案,结果使得这座城市的凶杀案从1990年的2 245起下降到2003年的596起。这些理论不仅符合逻辑,而且还让人们感到振奋,因为它们都把犯罪率的下降归结为某种具体的人为因素。如果枪支控制和聪明的巡管方案,以及更好的工作机会能够让犯罪率下降的话,那么可以说人们已经掌握了控制犯罪的有效方式。当下次犯罪率升高的时候,人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应对。于是这些理论似乎理所当然地迅速传播开来,从专家的嘴巴传到记者的耳朵,再传到大众的脑子里,在很短的时间里,它们就变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可问题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所有导致20世纪90年代犯罪率大规模下降的因素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事件发生在20多年前,主角是达拉斯州一个名叫诺玛?迈卡维(Nerman McCorvey)的年轻女士。-引言:所有事物背后的一面(2)-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一个大洲上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最终就会在另一个大洲引起一场飓风,诺玛?迈卡维也在无意间戏剧性地改变了整个事件的进程。她只是想进行一次人工流产手术。她是一个贫穷,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任何专业技能的女孩子,整天酗酒,吸毒,虽然只有21岁,可她却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并且都已交给别人领养。1970年,诺玛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而在当时的得克萨斯等几个州,堕胎是违法的。迈卡维的请求得到了一些权势人物的支持。他们推举她成为第一诉讼人,向政府提交申请,希望能够将堕胎合法化。被告是达拉斯市刑事法官,亨利?威德(Henry Wade)。这时案子已经转到了美国最高法院(the U. S. Supreme Court),迈卡维的名字也被改成了珍妮?罗伊(Jane Roe)。1973年1月22日,法庭宣判罗伊女士获胜,允许在全美实现堕胎合法化。当然,对于迈卡维(罗伊)女士来说,这种宣判已经毫无意义了。她已经生下了那个孩子,并且又把孩子交给了别人领养。(许多年以后,她宣布放弃拥护堕胎合法化,转而成为了一名支持生育的积极分子。)那么,罗伊诉威德案(Roe v. Wade,诺玛?迈卡维的化名,由于她的上诉,美国政府最终颁布了著名的罗伊?威德法案,该法案颁布于1973年,其内容为美国联邦法院赋予妇女堕胎权,此法案被视为过去100年中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判决之一。译者注)是如何在整整一代人之后,导致有史以来最大的犯罪率下降呢?从犯罪统计的角度来说,事实证明,并非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数十年的研究表明,那些出生在不幸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成为罪犯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那些出生在幸福家庭中的孩子。在罗伊诉威德案之后,成百上千万名女性都跑到医院实施堕胎手术,这些人大都是那些贫穷、未婚或者是未成年的女性,如果她们的孩子出生的话,他们成为罪犯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普通孩子。可正是由于罗伊诉威德案,这些孩子并没有出生。这样一个事实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许多年以后,就在那些未出生的孩子将要成为罪犯的时候,犯罪率开始急剧下滑。真正导致美国犯罪率下降的并不是枪支控制,也不是强劲的经济增长率,更不是新的巡管政策。而是潜在的罪犯数量的急剧减少。当那些犯罪率下降,专家们(也正是那些曾经一度认为犯罪无法遏制的人)开始向媒体大谈自己的理论时,他们当中有多少人会把堕胎合法化当成一条原因呢?没有。很多人都有过聘请房地产经纪人出售房屋的经历。经纪人首先会收集所有的相关数据,拍几张照片,确定价格,写出一份吸引人的广告,积极地向客户展示房子,商议价格,并最终与客户达成交易。不错,经纪人要做大量的工作,可他们也会从中得到不错的分成。卖掉一所价值30万美元的房子之后,她一般会得到6%的提成,也就是1.8万美元。1.8万美元,你会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可你也会告诉自己,要是换成自己的话,你可能根本无法成功地卖掉这所房子。按照经纪人的说法,他们知道怎样“将房子的价值最大化”。所以他们从你这里赚到了钱。不是吗?房地产经纪人不同于犯罪学家,但他们确实是专家。他们比一般人或者房屋委托人更加了解房子的实际情况,房子的实际价值,房屋交易市场的状态,甚至是买家的心态。你需要依靠他才能获得这些信息。事实上,这也正是你雇用他的真正原因。随着我们的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专业化,无数这样的专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系统当中不可或缺的人。医生、律师、承包商、股票经纪人、汽车修理工、抵押经纪人、金融理财师,他们都拥有巨大的信息优势。而且他们也在用这种优势来帮助自己的委托人得到他们想要的最好价格。不是吗?这种想法确实不错。可专家也是人,人都会受到动机的支配。因此,任何一位专家对待你的方式将取决于他的动机。有的时候,他的动机会对你有利。例如,一项对加利福尼亚汽车修理工的研究表明,他们常常会让那些有轻微故障的汽车通过检查,以此来减少小额修理账单的数量,因为这样可以为他们带来很多回头客。可另一方面,有些专家的动机也可能会对你不利。一项医学研究表明,在那些出生率下降的地区,医生实施剖腹产的概率要高于那些出生率上升的地区,这说明,当行业竞争比较严峻的时候,医生们往往会给病人实施更加昂贵的手术。怀疑“专家们可能会滥用职权”是一回事,可要证明这一点又是另外一回事。证明这种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比较一下这些专家对待你的方式和对待他们自己有何不同。遗憾的是,外科医生从来不会给自己动手术,他的医疗档案也不会被公之于众;汽车修理工本人汽车的维修记录也是如此。但房地产经纪人的档案却是可以被公开的。而且房地产经纪人也常常会出售自己的房产。一份综合了近期芝加哥郊区将近10万笔房屋交易记录的资料表明,在这些房屋当中,有超过3 000所是属于经纪人本人所有的。在对这些资料展开研究之前,我们最好先提出一个问题:当房地产经纪人在销售自己的房屋时,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很简单:尽量卖出高价。可以想象,当你出售自己的房屋时,也抱有同样的目的。因此你的动机看起来好像跟经纪人的动机完全一致。毕竟,她需要根据房屋售价来领取佣金。可事实上,佣金往往并不能发挥其原有的激励作用。首先,6%的佣金通常会在卖方经纪人和买方经纪人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双方经纪人会把一半佣金上缴给自己所在的公司。也就是说,最终进入经纪人口袋的只有1.5%的佣金。所以在出售一所价值30万美元的房屋的时候,经纪人所得到的佣金实际是1.8万当中的4 500美元。你或许会说,这也不错啊!可如果你的房屋实际价值高于30万美元怎么办?比如说,如果经纪人只要再努力一下,多一点耐心,多在报纸上登几篇广告,就可以把房屋的价格提高到31万美元呢?那样扣除佣金之后,他就可以帮你多赚9 400美元。可经纪人所得的份额,也就是多出1万美元中的1.5%,只有150美元。要是你赚9 400美元而她只能多赚150美元的话,你们之间的利益或许根本无法实现一致,尤其是当她需要支付所有广告费用,并完成所有工作的时候。经纪人是否愿意为了得到150美元而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呢?-引言:所有事物背后的一面(3)-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方法只有一个:把那些经纪人出售自己本人房屋的销售数据以及出售委托客户房屋时的销售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对芝加哥郊区10万所房屋的销售资料进行分析,并考虑到所有变量(如,地点、时间、房屋质量、外观等)的因素,我们发现,在出售自己的房屋时,房地产经纪人将房屋保留在市场上的时间通常比一般时间延长10天,房屋售价通常也会高出3个百分点,即一所价值30万美元的房屋售价通常会多出1万美元。当她出售自己的房屋时,经纪人通常会等到最高的报价;而当他出售委托人的房屋时,他很可能会急于接受自己收到的第一个合理价格。跟那些依靠收取佣金获利的股票经纪人一样,房地产经纪人希望达成交易,而且要尽快。为什么不呢?即便把房屋卖个好价钱,他所得到的份额也只有150美元,这样的数目显然不值得他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所有的关于政治活动的争论当中,有一条被认为是绝对真理:金钱可以帮助候选人赢得选举。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迈克尔?布鲁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约翰?科兹尼这些都是政治斗争当中最新发生而又最富戏剧性的例子。Jon Corzine,2003年阿诺德?施瓦辛格在美国加州州长竞选中获胜,此次竞选共筹集高达八百余万美元的捐款;美国著名的金融咨询服务公司彭博咨询公司(Bloomberg LP)的大老板迈克尔?布鲁姆博格在2001年纽约市市长竞选中获胜;2005年参加竞选新泽西州长的约翰?科兹尼曾是华尔街高盛投资公司(Goldman Sachs)的董事长,在2000年自己出资6 500万美元成功竞选联邦参议员。译者注(我们在这里先不考虑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说霍华德?迪恩(Howard Dean),史蒂夫?福布斯(Steve Forbes),迈克尔?霍夫顿(Michael Huffington),尤其是托马斯?格里萨诺(Thomas Golisano),他在接连三任的纽约州长选举中共投入了9 300万美元资金,并分别赢得4%、8%和14%的选票。(美国前佛蒙特州州长、民主党2004年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迪恩,通过互联网筹款超过5 000万美元,但仍然在总统竞选中败给了乔治?布什;财经杂志福布斯的发行人兼主编史蒂夫?福布斯,曾于1996年和2000年两度在美国共和党内竞逐参选总统的提名,均告失败;迈克尔?霍夫顿在2003年在加州州长竞选中中途推出选举;托马斯?格里萨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政治家之一,曾三次在纽约州长竞选中失利。译者注)事实上,选举资料表明,那些在选举中投入资金较多的候选人通常获胜的概率也会比较高。可金钱真的会有如此威力吗?这样想似乎是符合逻辑的,就好像人们会相信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的经济会导致犯罪率下降一样。可两件事情彼此关联并不代表一件事情是导致另外一件事情的原因。关联可能仅仅意味着是两个因素(比如说我们可以称其为X和Y)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我们并不知道这种关系的方向。很可能是X导致了Y,也可能是Y导致了X;或者也可能是X和Y都是由另一因素Z引发的。举例说明,在谋杀案多发城市中,警察的数量通常也会比较多。我们现在可以思考一些城市中警察和谋杀案之间的关联。丹佛市和华盛顿特区的人口数量几乎相等,华盛顿特区的警察数量几乎是丹佛市的3倍,可它的谋杀案数量却是丹佛市的8倍。除非拥有更多的信息,否则你很难判断是什么引发了什么。有些人可能认为是华盛顿那些多余的警察导致了谋杀案发案率的上升。历史表明,人们很容易作出这种随意性的猜测,并根据这种猜测作出一些极不负责的判断。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俄国沙皇听说那些疾病肆虐最为严重的省份往往正是那些医生最多的省份。于是他立即命令处死所有的医生。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选举资金的话题上。要想找出金钱和选举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考虑一下选举过程中选民的心态。比如说你可能会捐给某位候选人1 000美元,因为你觉得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竞选,金钱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或者其中一位候选人注定会获胜,你之所以进行捐赠,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想讨好一下胜利者罢了。而那位没有获得捐赠的候选人显然是一位注定的失败者。(你可以问问那些在依阿华州或新罕布什尔州失利的候选人。)因此有希望获胜的候选人所筹集到的资金显然比那些当选无望的候选人要多。那么资金会如何分配呢?潜在的获胜者显然会拥有更多的现金,但他们只会在有可能失败的时候才投入大量现金,否则,他们拿什么来对付后面那些更可怕的对手呢?现在假设我们有两位候选人,一位非常有魅力,而另外一位则不那么有魅力。那位有魅力的候选人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并轻松赢得选举。那么,是这些钱帮助他赢得了选票,还是他的魅力帮助他赢得了选票和捐款呢?这是一个极为关键,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毕竟,候选人的魅力并不容易衡量。怎样才能衡量一个人的魅力呢?关键是衡量一位候选人在跟自己进行较量时的表现。也就是说,候选人A很可能在2年或者4年之后并没有太大变化,候选人B也是如此。如果假定候选人A在两次连续的选举中所遇到的对手都是候选人B,而他在两次选举中所投入的资金数量不相同,那么,由于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衡量金钱对两次选举的影响。符合这种情况的案例有很多,事实上,1972年以来的美国国会选举中,这种情况出现过上千次。那么,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会得出一个怎样的结果呢?结果相当出人意料:候选人投入的金钱数量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事实上,即便一位候选人将自己的竞选预算削减一半,他所损失的选票数量也只有1%。而那些很可能会输掉的候选人,即使增加一倍的投资,他们也只能多赢得1%的选票。所以对于一名候选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投入了多少钱,而是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本书第五章当中,我们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有些政治家极具人格魅力,他们本身就对选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有些政治家则不具备这种吸引力,无论花多少钱也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当然,梅塞尔(Messrs)、迪恩、福布斯、霍夫顿和格里萨诺都很清楚这一点。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每位候选人还会在选举当中投入大量金钱呢?通常情况下,在一届选举活动(包括总统竞选、参议院及众议院竞选)期间,美国人平均投入的选举经费高达10亿美元。你可能会觉得10亿美元实在是一个大数目,可事实上,跟美国人在其他远远没有选举重要的问题上的花费相比,10亿美元并不算多。比如说,美国人每年在口香糖上花掉的钱就有10亿美元。-引言:所有事物背后的一面(4)-本书并不是要在嚼口香糖和选举花费之间进行对比,也不是要讨论那些不够敬业的房地产经纪人,也不是要讨论堕胎合法化对犯罪率的影响。我们当然会涉及这些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讨论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例如父母教养子女的艺术、欺骗问题、三K党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最弱的一环(the Weakest Link)节目中的种族歧视问题等等。可本书的真正目的在于揭开现代生活的表层,探究其内部的运行机制。我们将在本书当中提出很多问题,有些是琐碎的小问题,而有些则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我们将从数据中寻找答案,无论这些答案是来自学生们的测试分数,还是纽约城的犯罪统计数据,还是毒品贩子的财务记录。能够对某个主题形成观点或理论是件好事,人类的本性也是如此,可当我们对数据进行诚实的评估,并以此来取代简单的判断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伦理道德代表了人们希望这个社会运行的方式,而经济学则勾画出了它的实际运行方式。经济学是一门特别讲究分析的科学,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强大而灵活的工具,可以让人们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从中找出每个因素可能对其他因素,甚至是整体所产生的影响。这也正是“经济”的真正要义,也就是大量关于工作、不动产、银行业以及投资等方面的信息。但经济学为人们提供的工具也可以被轻松地应用到其他更有趣的学科当中。本书从非常具体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几乎是解决所有问题(包括暴力犯罪、体育赛事作弊、网上约会等)的关键。传统智慧(即通常的说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提出的一个概念,通常指那些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有钱有势的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译者注)常常是错误的。犯罪率在20世纪90年代并没有持续上升,金钱本身并不能帮助候选人赢得选举,每天喝8杯水也不会对你的健康有任何积极影响。传统智慧的形成往往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虽然通常很难看透,但它们仍然可以被推翻。许多看似戏剧性的结果都有着久远的,甚至是微妙的起因。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在眼前。诺玛?迈卡维(Norma McCorvey,一位曾经在七十年代初对整个美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得克萨斯州女孩,她在21岁时曾经向法庭指控禁止堕胎的法律违反了她的基本人权,案件最终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并最终导致美国联邦法院最终宣判堕胎合法化。译者注)对犯罪率下降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枪支控制、经济形势以及新的巡管政策的总和。而且在下文中我还要讲到,一个名叫奥斯卡?德尼罗?布兰登(Oscar Danilo Blandon)的人对美国毒品交易市场的影响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专家”们从犯罪学家到房地产经纪人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求利益。但是他们也可能会因此而反受其害。而且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他们所享有的信息优势正在日益萎缩,棺材价格和寿险价格的日益下滑就是很好的例子。知道去衡量什么以及如何衡量,可以使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如果你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分析这些数据的话,你就可以解释那些平时根本无法破解的谜。毕竟,对于那些希望能够彻底了解这个世界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数据更有威力了。所以本书的目的也正是去探求隐藏在每个事物背后的真相。这个过程有时可能会让人感到巨大的挫折。有时候人们可能感觉自己是通过一根稻草甚至一面哈哈镜来窥探这个世界;但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向人们提供许多不同的解释,并以一种罕见的方式来验证这些解释。从某些方面来说,对于一本书而言,这或许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理念。大多数书都会提出一个明确的主题,用一两句简洁的话来进行概括,然后对整个故事进行展开叙述,比如盐的历史、民主的脆弱性、标点符号的使用和误用等等。而本书却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我们确实考虑过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来创作一本书(比如说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及应用等)可这种想法一共只持续了6分钟,最终还是决定用一种历险的方式来完成这本书。我们当然也会应用当前经济学中一些最好的分析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任意地进行探索。所以我们给自己的研究方法取了一个专有名称:魔鬼经济学。本书中讲述的案例可能并不是标准经济学教材中经常使用的案例,但以后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