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1编法律基础理论_第1页
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1编法律基础理论_第2页
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1编法律基础理论_第3页
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1编法律基础理论_第4页
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1编法律基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 一 编 法律基础理论 内容解读: 第一章 概 论 一、法、法律的概念 (一)法的概念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法通过规定特定社会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我国社会主义的法体现着我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它用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二)法律的概念 从形式上讲,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与“法”的含义相同,即指“法”的整体,泛指国家的全部规范性文件。狭义的法律仅指法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法律的基本特征 (一)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系统(或体系)。 2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有规范性和普遍性。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是一种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不针对具体事或具体人,而是为人们规定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方案,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 反复适用。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全体成员有效,人人必须遵守。 第二,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每一个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由一定的内在构成要素(具体内容见第二节:法律规范);不同等级的规范性文件之间有着严格的效力等级和从属关系。 (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形成的。 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定,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创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一般是指成文法创制的过程。我们国家的法律主要是制定法。认可,是指国家承认某些社会上已 有的行为规则具有法律效力。国家认可的法律主要指判例法、习惯法和其他不成文法。 (三)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实施的。 国家强制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国家暴力机关。当然,并非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这种国家强制力常常是“备而不用”。但是,如果失去了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法律就无异于“一纸空文”。 (四)法律是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作为主要调整和规范手段的。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仅是指公民、社会组织、甚至 3 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职权和职责。 三、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包括法律调整或规范的影响和法律的思想影响。法律的作用可以分为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从法律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来讲的,具体是指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对社会主体的意识发生影响,从而对主体的行为具有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和教育的作用。 1.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通过规定主体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这些规定应当受到的制裁,来指引人们的行为。 2.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行 为规则,是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 3.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人们可以预测行为的后果,即主体可以事先预测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可以预知法律对某种行为的态度。 4.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对各种违法行为可以实施制裁,以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目的。 5.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颁布和在现实中的实施而产生的思想影响作用。法律规范教育全体社会成员遵守法律,从而影响社会主体的思想和行为。 (二)法律的社会作用 4 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发挥作用的具体领域来讲的,它是指法律具有维护一定阶 级统治和执行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第一,法律在政治和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第二,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即:确立和维护国家基本的经济制度,为巩固和发展这种经济制度服务;保护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和财产流转关系,调整和解决各种财产纠纷,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主要有:发展生产;管理和发展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人口、公共卫生等事业;保护环境,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等。 法律的阶级统治作用与法律的社会公共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法律阶级统治作用以社会公 共作用为基础,法律的社会公共作用的执行又必须服从阶级统治的需要。 四、法律的分类 (一)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颁布,并以不同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法,故又称“制定法”。我们国家的法律主要是成文法。不成文法是由国家机关以一定形式认可其法律效力,但表现为不成文的规范性文件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英美国家的判例法归入不成文法。 (二)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主要是规定和确认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 5 人员的职权和职责的法律。程序法主要是为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得 以实现或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而规定的方式方法、时限步骤等方面的法律;程序法规定的内容是在实体法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其作用在于保证法律主体在实体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得以顺利和有效实现。因此,实体法被称为“主法”,程序法被称为“助法”。我国颁布的三大诉讼法是典型的程序法。 (三)一般法和特别法 一般法是指在效力范围上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即针对一般主体、一般事项,在较长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有效的法。特别法是指对特定主体、特定事项,或在特定地域、特定时间内有效的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 法等是一般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等是特别法。 第二章 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我国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并由社会主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的细胞,一国的法,就是该国全部法律规范的 6 总和。法律规范和法的关系,是细胞与整体的关系。 二、法律规范的内在结构 法律规范的内在结构通常 包括一个法律规范由哪些要素构成,以及这些要素之间在逻辑上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法律规范的内在逻辑结构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假定”、“处理”和“制裁”。 (一)假定 假定又称行为条件。是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的部分,指发生何种情况或具备何种条件时,才能适用该具体的法律规范(规则)。 (二)处理 处理又称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范中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包括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它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此指导和衡量主体的行为。这是法律规范的中心部分,是规范的主要内容。根据 行为要求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种: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勿为模式。一般说来,可为模式是授权性规定,而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往往是义务性规定。 (三)制裁 制裁又称法律后果。它是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的行为违反法律要求时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的部分,它表明了法律规范对人们某种特定行为的态度。在一个具体的规范性文件中,“制裁”性条款一般出现在法律责任部分。当然法律后果也包括合法后果,又称肯定式的法律 7 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的保护、许可或奖励,但一般仍然以“制裁”概之。 法律规范的三个内在要素是 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都必须具备上述三个要素。三要素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因果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表述为“如果则否则”,即如果发生了规范的“假定”的条件,就会产生“处理”部分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如果义务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者不依法行事时,“制裁”部分的规定就会发生作用,通过国家强制力使违法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保护主体权利,恢复受到破坏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 第三 章 法律渊源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 法律渊源是指法律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具体包括四层含义:第一,法律规范创制机关的性质及级别;第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第三,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第四,法律规范的地域效力。 二、我国法律渊源的种类 我国法律规范是指我国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是我国法的主要渊源;习惯和判例只有在国家明确认可的情况下才具有法律渊源的意义。 我国的法律渊源主要有: (一)宪法 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宪法在国家的法的渊源体系中占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基础和依据。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 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二)法律 在这里指狭义的法律,即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主要以某某法冠名。其法律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法律可以分为基本法律和法律两种。基本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对基本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属于法律。 (三)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其法律效力和地位次于宪法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四)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即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且仅在创制地方性法规的权力机关所管辖的地区有效。 9 (五)规章 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 章。 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一般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地方政府规章是由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政府规章仅在本地方有效。 (六)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七)特别行政区的法 特别行政区的法是指适用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分为两类:一是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其效力等同于基本法律。二是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法,它是指由特别行政区的有关机关制定和认可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类法律不得与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相抵触,并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八)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依据国际法原则所缔结的规定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国际惯例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的默示协议,是 10 各国长期反复类似的行为并 默认其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凡我国政府签订和加入的国际条约和我国政府认可的国际惯例,对于我国国内的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公民及社会组织也具有约束力,但声明保留的有关条款除外。 三 、我国法律的效力 (一)法律效力的概念和范围 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文件所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和适用范围,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对什么人有效。 1.法律的空间效力。法律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和空间范围内具有约束力。 2.法律对人的效力。法律对人的效力是法律规范对哪些人有约束力。 3.法律的时间效力。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 法律何时开始生效、何时停止生效以及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 法律的溯及力,亦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法生效后,是否可以适用于其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如果可以适用,则该法律有溯及力,如果不能适用,则该法律没有溯及力。 关于法律的溯及力,现代国家一般采取的原则是: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这是法治原则的体现。其次,作为对“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的补充,许多国家在法律上还规定新法适用于既往行为对当事人更为有利的,则适用于既往,即实行“有利追溯”原则。 11 第四 章 法律体系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调整不同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被区分为不同法律部门,但它们又是一个统一整体,具有共同的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基本的法治理念,在内容上相互协调、在效力上相互联系,共同实现着法律的总体任务和价值追求。 法律体系的概念有以下两层含义: 首先,法律体系是一国全部国内现行法构成的整体。 其次,法律体系的构成有两个前后相连的环节:同类规范性文件构成某一法律部门,全部法律部门再组成法律体系。 二、法律部门及其划分 (一)法律部门的概念 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一国所有的法律部门构成该国的法律体系。 (二)法律部门的划分 划分法律部门所依据的标准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的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关系是划分法律部门的首要标准。 其次的标准是法律的调整方式或调整手段。针对同类社会关系, 12 不同的法律采用了不同的调整方式。比如民法与刑法,它们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但民法是以自我调节或自 愿调节为主要方式,而刑法以强制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民法要求对损害予以财产赔偿,而刑法则对犯罪人处以严厉的人身惩罚。 三、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部门 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法律部门: (一)宪法部门 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核心的法律部门,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主导和基础。我国现行宪法是 1982 年制定的,迄今已经经过了四次修改。 (二)行政法部门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管理主体、行政程序、行政行为、行政监督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我国目前 已经制定的行政法方面的法律主要有: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监察法、律师法等。 (三)刑法部门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我国基本法律部门之一。我国目前的刑法法律部门主要包括 1997 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的刑法修正案和各种涉及包含刑法条款的决议、决定及司法解释等等。 (四)民商法部门 民商法部门由民法和商法两部分构成,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 13 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民法的一个特殊部门。 (五)经济法部门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五 章 法律制定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点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又称立法,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法律制定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法律制定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基本法律(或法典)和 法律的活动。在我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法律制定的特点 1.法律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进行活动的形式之一。 2.法律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3.法律制定是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法律制定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不仅包括产生新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而且包括对已有规范性文件进行的修改、补充和废止活动。 14 第六 章 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和作用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是指理解和说明法律规范的内容与含义的一种特殊 法律活动。法律解释的目的在于揭示法律规范中所体现的立法者的意志,统一对某些法律规范的理解,以便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准确地、统一地实施法律规范。 (二)法律解释的作用 法律发展的历史表明,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特别是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律解释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 第一,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把一般的、概括的法律规定适用于各种具体的、千差万别的行为、事件、关系并作出处理决定,往往需要对法律规范作出必要的解释。如:对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中零售店的“合理布局”的原则规定,各地烟草执法机关的适用标准就存在很大 的差异。 第二,要把相对稳定、定型的法律规定适用于不断变化的法律实际,也需要对法律规范作出必要的解释。这样才能保证根据法律规范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处理。 第三,在各个国家机关制定的、属于不同法律部门的各种法律规范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抵触或空白之处,这也往往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来加以解决。 15 第四,法律规范是用专门的法律概念和术语来表述的,不易为一般群众所理解,需要用权威的法律解释,来统一人们的认识。如合同法中的标的、标的物。 二、法律解释的种类 按照解释主体和法律效力的不同 ,法律解释可以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正式解释又称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正式解释又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1.立法解释。立法解释是指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其自身制定的法律规范所进行的解释。 2.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规范的有关问题所进行的解释。 3.行政解释。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处理其职权范围内的行政事务时,对具体应用法律的有关问题所进行的解释。在我国,行政解释分为两种:一是国 务院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及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对如何具体应用行政规范所作的解释;二是地方人民政府对如何具体应用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所作的解释。 非正式解释,又称无权解释。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 因此,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应当主动以正式解释作为自身行为的基本依据,而非正式解释仅供学习和交流的参考。 16 第七 章 法律实施 一、法律实施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法律实施是指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它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适用法律,从而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二是指所有的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全体公民自觉遵守法律,从而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得到实现的活动。前者称为法律适用,后者称为法律遵守。 二、法律适用 从广义上说,法律适用指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问题的活动,包括一切司法和执法活动。从狭义上说,法律 适用专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也称司法或司法适用。 我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形成了许多正确适用法律的原则,其中主要有三项原则,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原则。 三、法律遵守 (一)法律遵守的概念和意义 17 法律遵守简称守法,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 (二)违法的定义、构成条件和分类 违法是 指具有一定主体资格的公民或组织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当予以追究的行为。广义上的违法是指包括犯罪在内的一切违法的行为,狭义上的违法是指一般违法行为,不包括犯罪。 构成违法要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即行为本身的违法性,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仅有思想而无行为不构成违法。( 2)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必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即行为结果的社会危害性。( 3)违法行为的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法定责任 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4)违法必须是行为者出于故意或过失,也就是行为人要有主观方面的过错。故意的过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违法。过失的过错是指违法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而构成违法。 按照违法行为具体性质、危害程度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不同,违法主要分为:( 1)民事违法,指违反民事法律并应受到民事法律制裁的行为。( 2) 行政违法,指违反行政管理法规并应受到行政法律制 18 裁的行为。烟草专卖执法活动中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针对的即是各种涉烟行政违法行为。( 3)刑事违法,又叫犯罪,指违反国家刑事法律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第八 章 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主体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法律规范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关系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以存在调整和规定 这一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为前提。( 3)法律关系是体现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体现主体根据法律规范而实际应当实现或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4)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或实现的社会关系。主体成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国家有责任运用国家强制力支持和保证他们权利的实现、义务的履行。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即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社会组织和国家。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我国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 1)自然人。包括我国公民 、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民事、行政、刑事法律关系中,自然 19 人均可成为相应的主体。( 2)法人。包括企业法人、国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等。民事、行政及一部分刑事法律关系中,法人可成为相应的主体。( 3)国家。国家是国际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应当具备两种主体能力:( 1)权利能力,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2)行为能力,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实际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 指向的对象。它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法律关系客体可以分为:( 1)物。物是指客观存在的,能满足法律关系主体的需要,并能为主体所支配的物体或自然力。物是有关财产的各种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自然物、人造物等。比如汽车买卖合同中的汽车。( 2)行为。行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作为,是主体的积极行为;二是不作为,是主体的消极行为。例如承揽合同关系中的劳务、行政处罚法律关系中的违法行为。( 3)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又称精神财富,包括法律关系主体从事脑力劳动取得的智力成果。如作品、发明、商标、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以及 与人身相联系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前者主要包括姓名权、名称权、荣誉权、名誉权、生命权、身体健康权、自由权、肖像权等;后者主要包括监护权、亲属身份权等。 四、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20 这种权利和义务为法律规范所规定、确认和保护。 法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法律关系主体的某种利益或行为自由。法律权利的内容为:( 1)权利人有权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2)权利人有权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3)权利人有权要求国家机关对自己的权利予以保护。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不得 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或行为界限。法律义务的内容为:( 1)为一定行为,即义务人必须按照权利人的要求或法律的规定做出某种积极的行为,例如,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2)不为一定行为,即义务人不得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 3)接受国家的强制措施,即当义务人有违法行为时,有接受国家法律强制或制裁的义务。 五、法律事实 (一)法律事实的概念 凡是在社会生活中能实际发生的,并且为法律所规定,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即为法 律事实。 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依据是法律规范,没有法律规范就不会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但是,法律规范的规定只是主体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可能模式或可能状态,还不是现实的法律关系本身。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还需要直接的事实来引发或者触动,这些条件就是法律事实。 (二)法律事实的基本分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21 根据其是否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可将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 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且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或现象。法律事件又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自然事件,又称绝对事件,是指完全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事件,如人的出生和死亡、时间的流逝、自然灾害等。第二类是社会事件,又称相对事件,是指由人的行为引起的,但在某种法律关系中不与人的意志相联系的事件,如因凶杀引起某人死亡,其死亡对于其亲属在继承遗产的法律关系中,具有事件的意义。 法律行为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又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法律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法律事实,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更经常和更大量的是法律行为。例如现实中的民事行为、行 政违法行为等均属法律行为。 第九 章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同义,如每个公民都有遵守法律的责任(义务),人民法院有责任(义务)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等。狭义的法律责任,专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某种法律上带有强制性、惩罚性的责任。这种 22 法律责任同违法行为密切联系,即凡是进行了违法行为的人,都必须对国家和受害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一种追诉性的责任,我们在这里论述的也正是这种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特点 法律责任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相联系,只有对违法者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不构成违法,不承担惩罚性的责任。( 2)法律责任主要是国家机关代表国家对违法者实行法律制裁的根据,在法律上应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对不同的违法行为,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不同,违法者只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规定的相应责任。也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法律责任体现了违法者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它具有国家强制性,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因此,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和国家专门机关 来追究法律责任,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此项权力。( 4)法律责任还意味着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性反应和谴责。 (三)法律责任的种类 1.根据违法的性质和危害不同,可以将法律责任主要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即刑事违法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违法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承担行政责任。 2.根据承担责任者主观上有无过错,可以将法律责任分为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 所谓过错责任是指以承担责任者存在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律责任。如在刑法中,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的要件包括犯罪人主观 23 上必须有故意或 过失。又如在民法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实行过错责任原则。 所谓无过错责任是指不以承担责任者存在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律责任。或者说,无过错责任是指,法律不问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行为人给他人造成损失,都应当承担责任。 所谓公平责任是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适用过错责任又显失公平,因此不以行为人有过错为前提并由当事人合理分担的一种特殊责任。 3.根据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的身份和名义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责任分为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所谓职务责任是指行为人以公务的身份或名义进行活动而违法时,由其 所属的机关和组织来承担的法律责任。如烟草专卖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所谓个人责任是指行为人以个人的身份或名义进行活动而违法时,由其个人来承担的法律责任。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事非公务活动时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 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即通常所说的免责。免责以存在法律责任为前提,是指虽然违法者事实上违反了法律,并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是由于法律特别规定,国家机关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实践中,免责的条件和情况主要有: 1.时效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 24 再承担强制性、惩罚性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的已过追诉时效、行政处罚中违法行为发生后两年内没有发现的不予处罚、民法中的已过诉讼时效(一般两年,人身伤害一年),都属于时效免责的情况。 2.不诉免责。即法律规定只要当事人不告,国家就不会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就属于不诉免责的情况。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须追究的。但是,民事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均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责。刑法规定犯罪者在犯罪后有 自首和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行政处罚法中也有相应的规定。 4.补救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造成一定损害后,在有关国家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或应当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责任。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 5.协议或议定免责。即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协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这种免责仅适用于民事活动。 四、法律制裁的概念和分类 法律制裁是指国家司 法机关和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一样,也是基于违法行为才产生的。没有违法,就不能产生法律责任,也谈不上实施法律制裁。因此,法律制裁是以确定违法行为为前提的,又是追究法律责任的实际结果,或者说法律制裁是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 25 的必须形式。当然,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也是有区别的。在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时,可视其违法情节、危害程度、主观方面等具体情况,依法免除、从轻或从重、加重制裁。 根据违法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性质和实施法律制裁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 制裁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各种制裁的具体方式如下: (一)刑事制裁 刑事制裁(又称刑罚)。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两种。主刑是指只能独立适用的刑罚种类;附加刑是指既可独立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的刑罚种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此外,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的刑罚种类。 (二)民事制裁 根据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民事制裁(责任)的具体种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停止侵害、排除妨碍、 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从承担具体责任的方式上看,民事制裁是一种补偿性和恢复性的责任承担方式。 (三)行政制裁 根据行政法的有关规定,行政制裁主要分两种: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26 第一,行政处分。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有隶属关系的下级违反纪律的行为或者是尚未构成犯罪的轻微违法行为给予的纪律制裁。具体种类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第二,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对各种违犯行政管理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给予的行政制裁措施。具体 种类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等。 (河南省局法规处 孙长江) 参考题目: 一、填空题 1.法律是由 制定或认可而形成的。 2.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属于 。 3.法律规范的内在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 。 4.我国主要法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